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一双布鞋一幅蜀绣 天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绘出成都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双布鞋一幅蜀绣 天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绘出成都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19-08-01 15:37:52

相关推荐

一双布鞋一幅蜀绣 天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绘出成都乡村振兴新画卷

开/栏/语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深入基层调研考察、看望慰问各族群众,就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抓好实体经济、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如今,全省、全市上下正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殷切希望,转化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信心,转化为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无穷动力,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四川新篇章、成都新答卷。全国“两会”来临之际,成都商报记者再次深入总书记来川视察点位,走近当地基层一线亲历者,聆听他们的心声,见证他们的奋斗。“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请总书记放心!”这,是大家共同的承诺。今日起,本报将推出全国“两会”特别策划报道——“习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记录下这个春天,四川、成都大地上,正在涌动的一股股暖流、一个个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时强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画卷1

唐昌布鞋

延绵四代的传承之旅

2月28日,大年十三。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西北路186号的门楣上,一副鲜红的春联依旧散发着浓浓的过年气息——上联:华夏风采万里路始于足下;下联:川派特色千层布纳入鞋中;横批则点明了这家店铺的身份——“唐昌布鞋”。

△赖淑芳正在制作布鞋

快60岁的赖淑芳一大早就在店里忙碌着:协助儿子艾鹏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剪裁鞋面的布料、招呼进店的客人。

这不过是做了40多年手工布鞋的赖淑芳平凡的一天,唯一不同的是从2月12日开始这半个多月时间,她的“唐昌布鞋”店接到的订单几乎是以前的10倍。

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考察时,亲手买下了一双赖淑芳的手工布鞋,令“唐昌布鞋”几乎在一夜之间走红全国。

老一代传人的坚持

“总书记对我们寄予了这么重的期望,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干”

总共50多平方米,相邻的两间店铺构成了赖淑芳“唐昌布鞋”作坊、店铺、库房的所有。狭窄的空间里堆满了原料、纳底机器和各种工具以及等待发货的成品。嘈杂的机器声中,赖淑芳说:“总书记对我们寄予了这么重的期望,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干嘛。”

布鞋,在中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成都郫都区的唐昌布鞋,隐藏在唐昌街道偏僻一角,是赖淑芳从老街搬迁至此开设的。店铺的面积比以前扩大了许多,生产的工艺却一直没有变过。除了纳底能够借助机器的帮助,浸泡、剪裁、托里、托面等多达30多道工序仍然全靠人工完成。赖淑芳三姐妹加上赖淑芳的妹夫、儿子,招聘来的工人,8个人撑起了所有的环节。

1998年,赖淑芳开始了制鞋卖鞋的营生,之前,她在一家鞋厂干了近。初,有游客来镇上玩,发现了这家藏于深巷的小院居然还有手工布鞋售卖,于是有热心人在网上发帖,赖淑芳的小店渐渐有了名气,同年搬至现在的位置并扩大了生产规模。

但传统的手工布鞋依然摆不脱市场日渐萎缩的境况。,赖淑芳决定关店。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四川最后一家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布鞋的工坊。这个传自她的祖辈、父辈,伴随了她大半生的手艺眼见就要彻底消失,毕业于名牌大学、在彭州一家国企上班的儿子艾鹏得知后,劝说母亲继续开店并辞职回来扛起了“唐昌布鞋”的大旗。

“当时也没有想得很清楚,只是觉得我们家已经做了三代这个手艺,就这么丢掉了可惜。”时隔5年,艾鹏回忆起当时的选择依然十分感慨。

出身名牌大学,艾鹏却一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去外地旅游,景点可以不去,但博物馆一定会去。”从小置身于布料、糨糊的氛围之中,令艾鹏对传统手工制作的布鞋更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新一代传人的思考

“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创新创造,只有这样,700多年历史的‘唐昌布鞋’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2月28日,成都郫都区唐昌镇,唐昌布鞋手艺传承人赖淑芳(右)一家三代合影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艾鹏有着与老一辈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让古老的工艺在工业时代体现独特的价值,是艾鹏接手“唐昌布鞋”的第一步。,在当时县、镇两级的帮助下,在唐昌致力于传统手工艺挖掘和古镇打造的背景下,“唐昌布鞋”成为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称号的获得令唐昌布鞋有了与其文化价值相匹配的荣誉。

但艾鹏面对的困境并不比母亲赖淑芳少。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力的缺乏。

艾鹏接手之前,作坊的产量一直维持在1000多双/年,通过制作流程优化、产品重新分级等手段,艾鹏将产量提升到了4000双/年,但人力不足一直是他最大的心病。“一个熟练工人培训至少要1~5个月。”培训时间长是一方面,工人难招最大的问题还是薪酬。“到,我们的布鞋就卖120元一双。看起来也不便宜对不对?但一方面由于我们原材料进货量小,没有议价权,成本价格自然下不来;二是全手工的制作流程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人力成本摆在这里。”

如今,订单暴增令“唐昌布鞋”幸福地“苦恼”着。2月28日,一边翻看厚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赖淑芳一边吩咐不停查看手机的艾鹏:“那个辽宁的44码松紧鞋发出去没有?”艾鹏头也不抬:“搞不赢,只能推迟了。”

蜂拥的订单、人手不足、场地狭小、设备缺乏……这一切都令30多岁的艾鹏一刻不停地忙碌着。然而艾鹏考虑得最多的还是如何将“唐昌布鞋”在他的手上做得更好,将这门蕴藏着3000多年文化的手工艺适应时代的需求,令其文化和商业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

“唐昌布鞋现在是一个热点,热度之后,我们更需要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对唐昌布鞋品质的认可。这样的认可,不仅仅是对传统技艺的欣赏,还要把这种欣赏转化为消费才能让它更为持久和深入。”艾鹏说,自己这几年做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布鞋更适合现代人消费习惯、如何提升品质。“四川以前做布鞋的几家老厂我都去拜访学习过。中国手工布鞋最出名的就是北京的内联升,他们的产品和手艺是我一直追赶的标杆。”艾鹏向记者出示了一个纸盒,里面是几双被拆散的内联升布鞋。“他们对品牌的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和工艺流程的不断提升,就是我们的榜样。”

家传的唐昌布鞋手艺传至艾鹏已经是第四代,对于将来他有着清楚的认知:“总书记的视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信心,也让‘唐昌布鞋’传承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创新创造,只有这样,700多年历史的‘唐昌布鞋’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画卷2

蜀绣狂人

振兴乡村的圆梦之路

3月1日,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景区的一道牌楼上,“中国蜀绣第一村”的大匾在春日下闪闪发亮。

“为什么我们要说锦绣中华、锦绣山河?因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锦与绣都代表着富足、美好。”成都蓉锦蜀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市蜀绣产业商会会长蔡世民对蜀绣的研究已经有着相当的水平。

蔡世民涉足蜀绣才7年时间,但短短7年,已让他成为行业翘楚:拥有5家直营店,专职绣娘100多名,年产值5000多万元。

“不光是发掘发扬,还要真正形成一个健全的生态链”

蔡世民涉足蜀绣行业的当口,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整个蜀绣产业还处在企业小而散、产品单一、市场低迷的状态。

“我在曹家巷长大,街坊有不少在蜀绣厂上班的大姐姐,耳渲目染,从小我就对蜀绣有着深厚的兴趣。”正是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从事物流行业的蔡世民决定圆自己儿时的梦想。“人总得有点精神上的追求吧?像蜀绣这种代表几千年传统文化精华的东西,不光是要去发掘发扬,还要真正形成一个健全的生态链,带动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本进入,才能从根本上进行革新。”

因为安靖镇在蜀绣历史上的独有地位,蔡世民将公司注册地放在了安靖镇。他将散落在民间的几位蜀绣大师请了回来,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蜀绣梦。

,蜀绣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安靖镇获得“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蜀绣创意示范园区”等授牌,成为名副其实的“蜀绣之乡”。同年郫县成立了蜀绣办,陆续引进一些企业。蔡世民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与其他蜀绣企业开始抱团,成立了蜀绣产业商会,同时积极探索蜀绣的发展新路,开始真正面向市场。

“政府的扶持固然重要,但市场化才是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出路。”蔡世民首先从蜀绣的产品形态着手革新:全新设计图案,由繁至简,使其合乎现代人的审美;包装手法向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民间手工艺品学习;开发多种延伸产品,如服装、鞋帽、箱包、车挂、首饰包等……

“传统手工制作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绝大多数传统手工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力不足。依托“蜀绣之乡”的底蕴,蔡世民找到了一条新路:通过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将人数众多的农村妇女吸纳进来,不仅可以解决人力的问题,也能使农民实现增收。

,蔡世民在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和战旗村建起了合作社,“合作社的模式可以让村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就业增收。生产主要集中在农闲和旅游淡季进行,让劳动力得到充分运用。”

合作社模式让合作的多方都尝到了甜头。,刚从遂宁嫁到青杠树村的张勤成为率先进入合作社的村民,如今已经成为蔡世民公司在该村直营店的店长。,蔡世民在天府新区正兴镇官塘村建起第三个合作社,吸纳更多的农村妇女从事蜀绣。

3月1日,蔡世民指着青杠树景区内一处热闹的农家乐对记者说:“这家的女主人以前就跟我们合作过很久,后来开了自己的作坊,还联系了好些绣娘,现在做得很不错。”

这样的局面是蔡世民乐于看到的:“有更多人进来,更多人关注,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做大是一件大好事,如此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

据介绍,如今仅青杠树村就有绣娘100多人,每人靠蜀绣平均年收入增长在2万元以上。而整个蜀绣行业也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得以快速成长,,成都蜀绣产值达到了4.6亿元,仅蜀绣产业商会就有从业人员5000多人。

蔡世民已着手将合作社模式向四川更为偏远的地区进行推广。“传统手工制作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偏远山区,富余劳动力更需要得到释放,也有更大的释放空间。”

蜀绣行业的变化经由当地政府这些年来的大力扶持和蔡世民们这些年来的努力而来,由上千名以针代笔以线代墨、方寸之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绣娘而来,由切实实现了农民增收进而改善了农村面貌而来。

2月12日,当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战旗村,拿起一幅精美的蜀绣细细欣赏时,正是蜀绣这些年来的变革和其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和振兴乡村所做的点滴努力,令一旁的蔡世民底气十足。

记 者 手 记

传统文化的兴盛

是乡村振兴天然的土壤和优势

“什么时候能让这些传统文化不再是受保护的对象,而是有着强大的自身造血功能和完善的生态链,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采访中,蔡世民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唐昌布鞋”第四代传人艾鹏、蜀绣狂人蔡世民,他们正在走的,正是这一条路。

这条路任重道远。天府文化的意义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千年的底蕴固然珍贵,不懈的创新才能让其拥有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艾鹏和蔡世民们面临的压力和现实困境是众多传统文化当下共同的面对,他们一直在努力。

这条路关乎万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还需要更多的公众深入了解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其实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不能再以老眼光看待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我们不但要敬畏,更要行动起来支持。

这条路事关民生。广大的乡村对于传统文化从来都是生存的核心所在。传统文化产业的挖掘和兴盛,对于振兴乡村也是天然的土壤和优势。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各项得力政策措施的扶持,需要营造优化的大环境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成都考察期间所作的指示,无疑为这条路指明了光明的前景,鼓舞了这条路上所有的前行者。

成都商报记者 陈舸帆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