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相逢山水惠州 诗意绵延千年

相逢山水惠州 诗意绵延千年

时间:2019-09-13 20:20:06

相关推荐

相逢山水惠州 诗意绵延千年

惠州山长水阔,万物生灵,自带诗酒之气。岭东之雄,罗浮之仙,西子之秀,一千年以来,文人墨客反复诠释,慷慨比兴,把惠州地理人文魅力浓缩成为可堪仔细品读的诗句词章。或许大多数人未曾想到,当时有感而发,落笔写就的竟是万人争诵的名篇,以及绵延千年的诗意。

罗浮山常入诗文中。 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诗意之境

旧时惠州,是宋人汪应辰笔下的那种“天样远”,也是边陲重地,国之门户。这片云渺水茫之地,与生俱来的飘渺、宁静,加上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淳朴民风,雅致和亲切,让过往人们淡忘羁旅疲倦、宦海沉浮。

功夫在诗外,诗外处处有胜景。大自然造物之手慷慨赋予惠州高山大海,以及江湖峡涧。大洋浩瀚,罗浮巍巍,东江蜿蜒,西湖如镜,而惠州山水之美,又并非这几者简单地相加。

行走惠州就是欣赏一轴长卷画,山势挺拔,碧水回环,参天大树掩映着蜿蜒小径,山水间充满了深不可测的神秘感,清代惠州贤太守程含章感叹大自然造物之奇妙:凡此山川之雄丽,允宜人物之瑰奇。

罗浮山,这个被东晋道教学家葛洪选为炼丹之所的岭南第一山,满足了人们对“仙境”的无穷想象,这里湖光可鉴,叠嶂环抱,雾锁山林。林间洞壑清幽,人影仙迹错综交织,正是领略大自然神韵的好地方,苏东坡在《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中写道:“朱明洞里得灵草,翩然放杖凌苍霞”,写出了罗浮山的独特风貌。

西湖是今天惠州一张闪亮城市名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千百年前就以天成之景域,是历代400多文人墨客濯洗心灵的胜地,成为各地人们踏足惠州的一大理由。西湖内,一汪大湖撑开天地,杨柳夹岸,绿树簇拥中的泗洲塔挺立于侧,构成了秀丽山水画的粗线条。湖面清风徐来,波光潋滟,鹭鸟翻飞,春暖花开中蕴含无穷生机,秋水晚霞里有写不尽的人生悲欢。苏东坡为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一句“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道出西湖独特秀美,勾勒出岭南别样风情。

山水相逢处,往往是故事的源头。

诗中惠州

清丽与厚重在这片土地交融杂糅,形成了厚重的人文土壤,“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作为一个地域标签,深深烙在人们心中。

境遇不同,心情各异,或慕名而来,或长途暂歇,或贬官谪居,命运让他们在惠州相遇,劳碌困顿之途却收获了惊喜。

放眼便是翠峰如簇、残阳归帆、杨柳堆烟、芳草凝绿、香园小径……这些诗词世界里的画面一个接一个轮播,稍谙音谱,谁无拨弦之想。

在惠州落脚、落笔,成为常见的连贯动作。打开与惠州有关的诗词,便是厚厚的一本。除了苏东坡,唐庚、杨万里、刘克庄、白玉蟾、文天祥、罗从彦、湛若水、伊秉绶、宋湘、梁鼎芬、康有为等一批名宦重臣、文人学者相继踏足惠州,400多位历史文化名流均与惠州有着较为密切关系。作品见诸文献的外籍作者多达3000余人,诗作接近4万首,作者、作品数量与《全唐诗》相当。

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被“惠州风物之美”深深触动的苏东坡,写下了587首诗词、散文和序跋,当中不乏千古传诵的佳篇,其诗作《惠州一绝》中赞颂惠州物产诱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传遍大江南北,惠州的诗意也绵延千年。

人生与美景相逢,下笔便是画。

苏东坡的《江月五首》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明人徐勃笔下的西湖是“十里湖山碧树齐”。宋人葛长庚眼中的罗浮美景是“飞云顶,在石桥高处,杳霭之间”,白玉蟾写罗浮山的“五色珍禽绕石楼”,别有一番景致。杨万里的“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让惠州西湖再次名扬天下,传颂至今。

歌且慷慨,人间离情可成诗。

一些作品中的惠州,是遥远而陌生的。诗词作者或并未踏足惠州,但把惠州作为诗词中主要地点,或者在内文提及惠州某个地方。这类诗词多为赠别诗,如北宋陈师道的《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汪应辰的《送陈德润赴惠州》、王安石的《送子思兄参惠州军》等。惜别之情,对仕途、功业的期许和家国情怀混合,今天读来仍然容易让人感受到一股奇妙的力量。

世事变迁,怀古叹今自有一番新韵味。

有“灵魂”的景物是一首别具意象的诗。惠州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太多惊心动魄和悲欢离合,诗化的描摹,未远之时光,旧梦可续,如“东江才子”王映楼《朝云墓》所写:美人埋骨土犹香。

王映楼、黄遵宪、宋湘、江逢辰等名家均有精彩作品,古迹、历史、人物同步呈现,赞美、感叹、无奈交织其中,构建了惠州宏大的历史画卷,表现了世人对惠州人物风情的特殊情感。

沿前人足迹,袭先贤遗韵,寻出贯穿千年文脉。

东坡写惠州,后人写东坡,传统文化在惠州薪火相传,惠州日益丰富的历史文化脉络,也在文化追踪中日益清晰。

杨万里,这个与惠州同样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南宋文人,成为咏叹惠州、追寻坡公足迹的代表。他不仅写了《舟中望罗浮山》《惠州丰湖亦名西湖》《解舟惠州东桥》等反映惠州人物风情的篇目,还特意追寻坡公足迹,写了《正月十二日游东坡白鹤峰故居其北思无邪斋》,一句“诗人眼底高四海,万象不足供诗愁”,令人回味无穷。宋湘的《东坡故居》写道:“下堂复升堂,徘徊见遗井”,坡公在惠州的生活场景犹在眼前。

诗意绵延

当今的中国,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面孔。唯有散布于各角落的文化印记,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千百年前烙着“惠州”印记的古典诗词,连同诗词背后的人文底蕴,成为今天惠州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不断彰显着城市魅力。

诗词改变了惠州,此言毫不为过。晚清才子江逢辰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而坡公让天下不敢小惠州的利器,就是诗词。

时光留不住一个个从惠州走过的诗人,却留下了他们大量诗词作品,并赋予让天下人重新认识惠州的特殊使命。惠州在宋朝是典型的蛮荒之地,文化落后,气候湿热,很多罪臣都流放至此。苏东坡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石破天惊,成为当时推介惠州最好的广告语,“恶远军州”等标签逐渐暗淡,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岭南风情,“其名赫然播四方”。

城市形象分由负转正,青山绿水在全国范围的关注度自低而高。东坡及后来者对罗浮山、西湖景致的诗化展现,让惠州成为厌倦庸俗成功学的人们的理想居所,而景致本身,又成为历代人们踏足惠州的一大理由。今天惠州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风景和诗,很难分辨其功孰大孰小,因为两者一直互相成全,交融发展。

诗词给惠州留下的另一笔财富,是触发了人们对惠州之美的感知。而诗词自身,在笔墨挥洒以及口耳相传中得以传播,在惠州掀起了潮流,形成独特文脉,成为城市铿锵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千载风云转眼过,一城烟柳犹戏风。

文化多元化趋势大有越来越快之势,诗词文化在惠州没有走弱,反而以厚实的时代韵味,吸引新老惠州人一路追随。文化的印记,越来越多出现在百姓生活里。新的发展起点上,惠州的发展轨迹,一头锁定国内一流城市目标的宏伟目标,另一头也永远牵绊着,民族传统文化深处的记忆。

链接

惠州一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题惠州罗浮山

【宋】周敦颐

红尘白日无间人,况有鱼绯击此身。

关上罗浮间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

九日无酒

【元】方回

陶杜休官窘可知,更怜坡老惠州时。

三人九日俱无酒,一笑千年各有诗。

我辈固穷生事拙,今秋悭雨菊花迟。

典衣不办杯中物,空嗅青英有所思。

正月十二日游东坡白鹤峰

故居其北思无邪斋

【宋】杨万里

诗人自古例迁谪,苏李夜郎并惠州。

人言造物困嘲弄,故遣各捉一处囚。

不知天公爱佳句,曲与诗人为地头。

诗人眼底高四海,万象不足供诗愁。

帝将湖海赐汤沐,仅仅可以当冥搜。

却令玉堂挥翰手,为提椽笔判罗浮。

罗浮山色浓泼黛,丰湖水光先得秋。

东坡日与群仙游,朝发昆阆夕不周。

云冠霞佩照宇宙,金章玉句鸣天球。

但登诗坛将骚雅,底用蚁穴封王侯。

元符诸贤下石者,祗与千载掩鼻羞。

我来剥啄王粲宅,鹤峰无恙江空流。

安知先生百岁后,不来弄月白萍洲?

无人挽住乞一句,犹道雪乳冰湍不。

当年醉里题壁处,六丁已遣雷电收。

独遗无邪四个字,鸾飘凤泊蟠银钩。

如今亦无合江楼,嘉祐破寺风飕飕。

网友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脍炙人口且意味悠长,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楚材

诗里的罗浮山、西湖与平时所看并不完全一样,诗里写的风物在现实中也能看到,这叫幸福。在惠州生活,就是现实和诗的结合。——李姿然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凌保康

总策划

蒋勤国

总统筹

王昆发 张锦坤 于泽 李朝荣

协 调

李建国 谢超平 盘科 龙生财

【来源:惠州文明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