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千古文章意为高 对于高三作文审题立意一些深入思考

千古文章意为高 对于高三作文审题立意一些深入思考

时间:2021-01-01 21:16:26

相关推荐

千古文章意为高 对于高三作文审题立意一些深入思考

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为文章立意,其实就是“立帅”。

立意是审题的结晶,主题是立意的体现。林语堂曾说:“文学的美处,不过是达意罢了。”可见,为文之道,贵在立意。

高考作文评判将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何永康教授曾说:“审题见出思维品质的高下,不跑题不偏题是基本”,“审题决定生死”,可见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考场作文,首先必须要写“对”,保证合格,拿下基础等级,再求高分,追求发展等级。

从各地的高考作文来看,由命题作文转变为材料作文,这是发展趋势。这就对审题立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作文的考查,主要在作文中检测学生是否能读懂材料,是否能够从材料中抽绎出主旨,并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确定文章主旨,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演绎主旨———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读懂命题者的设题意图并作答。通过分析学生的考场作文,我们会发现审题立意显然是众多考生的“硬伤”———审题立意出现偏差,是思考能力薄弱的反映,是语文素养不高的体现。

一、不蔓不枝,聚焦材料的核心原点

高考作文要求的预设目标一般并不高远,但由于考生往往想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襟怀抱负,所以他们容易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脑补”,添枝加叶,写成自己想写成的文章,而不是材料所指向的文章。

如这则作文材料: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既控制不住出走的冲动,又抵抗不了回家的诱惑。

这则作文材料,和近几年上海卷的作文材料风格近似,即在两难困境中如何选择才能趋于平衡。从这样给定的作文材料中寻找并演绎主旨,相对于给定一个哲学话题要求阐述自己的看法,难度要低得多。

考生只要把握住材料中“出走”与“回家”两者的对立关系,可以侧重回家的角度:

(1)出门再远,家是永远(别忘回家)(2)离家越远,思家越切(心与家越近)(3)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了家的温暖就是这一指向明确又比较浅显的作文材料,也有不少考生不想“落于窠臼”,于是偏离材料,去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要学会抵制诱惑”“现象与本质”“心态最重要”等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是凌驾于任何作文命题之上的“母题”。

实际上考生进入了一个思维怪圈,盲目追求创新、深刻,殊不知,所有的创新与深刻都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只有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一切才有可能。所以,考生在解读材料的时候,要客观审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不蔓不枝,就材料提炼主旨,于作文中自圆其说。简单地说,就是给什么写什么。

二、切中肯綮,对材料进行针对性思考

我们的作文教学思路大都是从主题、结构、语言角度出发,教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语言。这一作文教学思路导致学生写作时普遍缺乏思考力,思维品质低下,观点与材料脱节,隔靴搔痒。

上世纪末欧美国家提出的交际语境写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如美国《国家语言艺术标准》总要求中提出:“学生在写作时能够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运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和恰当的要素进行书面交流。”

在这一理念影响下,任务驱动型写作开始流行。从命题趋势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代表一种新的写作倾向。

如下面的作文材料:一位小女孩骑单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紧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是某地 年的模考作文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而且给考生提供了多个思考角度,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只要把握住不同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地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遗憾的是,学生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无视“任务”,不会思考,将“担责”泛化到对“责任”“使命”等概念的理解上,写对使命、义务、责任的担当。这显然已经脱离材料范围。

所以,学生在审“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时,要有“任务观”和“问题观”,带着这两个观念去读懂材料中的任务。一般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这样带着明确的任务,文章就会论点明确。

三、批判思维,对材料的思考能抵达一定的深度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作文的基础等级,但又不能满足于此。考生要想让自己的作文跃上发展等级,就要做到下笔深刻、丰富、有文采。而考场作文的现状是思维的平庸和表达的混乱。

这些年,一谈到高考作文,大家都会提到“思辨”。一般人理解高考作文的“思辨”就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实际上,思辨强调的是在不同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

如这则作文材料:有人说,人生如旅途。慢走者,是为了欣赏别人创造的风景;快走者,则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别人眼中的风景。

针对这一材料,如果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会先讲“慢走者”的原因、优点,再批判“快走者”的不足,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或者先讲“慢走者”的优点,再讲“快走者”的优点,最后“一分为二”地含糊阐述“既要快又要慢”,收束全文。这样的作文不能说不对,但是思维流于表面,毫无深度可言。因为这两种作文的审题立意,前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后者是简单的“一分为二”———都是简单肤浅的思维形式。

如果学生能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充分理解“快”与“慢”的内涵,分析我们在不同的境遇之下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及意义,这样立意就会丰厚许多。比如我们可以写在创造风景的过程中享受风景,或者快慢相宜让生活更美等,这样的思维水平显然高于简单的“二元对立”与“一分为二”。

材料作文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思考深度,而不是结论。因此,阐释关于人类生存永恒困境类的材料,审题立意过程中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展示思考的过程,表现自己的困惑,才更能显示思考的深度。

高考作文一直是语文学科乃至社会热议的话题。写作教学的去从、学生写作的现状、写作过程中的种种不如意处等太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以上,只是个人在作文审题立意方面的粗浅思考,期待方家指正。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学语文学习

#高考作文全民写作大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