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经验交流丨微治理 大文章 上海市杨浦区社区“微治理”探索实践

经验交流丨微治理 大文章 上海市杨浦区社区“微治理”探索实践

时间:2024-03-23 18:25:22

相关推荐

经验交流丨微治理 大文章 上海市杨浦区社区“微治理”探索实践

这些年,杨浦区在基层自治、智治、共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中引导居民参与家门口的微小公共事务治理成效最为明显,楼道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居民通过参与这些微小事务的治理,提升了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房前屋后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群众的事同群众商量着办。我们深刻体会到,有时看似是一件社区的小事,其实是居民的心头大事,微治理是一篇大文章。

现实背景

杨浦区推进社区“微治理”基于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居民有需求。上海市杨浦区面积60.61平方公里,共有12个街道,30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32万,是上海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杨浦区是个老工业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从这里启航,这里是上海牌手表、凤凰自行车、回力鞋的故乡,这里退休产业工人多、老年人多、老式公房多、老旧弄堂多。同时,杨浦也是一座大学城,区域内有复旦、同济、上海理工等10几所高校,大学为工业杨浦向创新杨浦转型注入了朝气蓬勃的科教资源,创业企业多,创新人才多。然而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物业服务较为滞后、安全隐患较多,老旧的社区环境满足不了杨浦新老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于“一张白纸绘蓝图”的新小区,在建成旧小区“螺丝壳里做道场”更符合实际,也更考验基层政府社区治理的“绣花功夫”。

第二,工作有基础。自1月民政部批复上海市杨浦区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杨浦区以“增强社会协同、创新社区治理”为实验主题,加大社区服务投入——“暖人心”,建成60家社区睦邻中心——“聚人心”,培育居民自组织——“联人心”,让冷漠的“陌邻”成为温暖的“睦邻”社区,为“文化娱乐型”自治向“事务治理型”自治递进,打下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基础。

具体做法

起,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杨浦聚焦社区“老旧小”等难点痛点,以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体验度为重点,推进社区事务微治理,以微见著、从微入手,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能力与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以“空间微改造”为例。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小区,非机动车库是标配,通常还聘请了一位外来务工人员看管车库。如今自行车实现了共享,非机动车库成为社区脏乱差的场所,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僵尸自行车及各种杂物占据了车库空间,另一方面,电瓶车充电难、停车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在居民议事会上,部分居民提出了改造非机动车库的需求。然而,改造车库面临几道坎:车库管理员的安置,僵尸自行车的处理,以及改造方案的确立等。居民区党组织根据居民的需求,搭台召开居民区联席会议、业主代表会议,反复协商,盘活资源,首先由物业企业对车库管理员进行安置。其次,发动辖区企业开展公益活动,采取“大米换僵尸车”的方式解决僵尸车难题。同时,根据部分居民的提议,引进市场力量,提供专业指导,形成车库改造BOT模式。在该项目中,居民区通过社区基金会、居民自筹资金、企业投入等方式,筹集项目改造资金。车库建成后,通过微信群征集到了“睦邻车库”这个新名字,形成居民停车公约,由志愿者组建“车库巡保队”,负责后续保洁维护工作。电瓶车充电难的问题得到解决,社区安全有了保障,居民也经历了一次全过程的参与社区治理体验。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两个社区之间的废弃工地华丽转身成为都市的“创智农园”,在社区规划师和专业社会组织的引导下,居民聚在此地播种、浇灌,收获春华秋实和浓浓邻里情;五十年代共用厨卫的老居民楼,在做到“楼道零堆物”的基础上,街道引入同济大学师生参与全楼的视觉引导体系设计,“红楼梯”系列作品荣获国际设计大奖。这些微治理成果繁花似锦,老社区焕发新活力。

微治理牵扯复杂的利益主体,怎样才能做到让难事变好事,让盆景变森林?具体介绍有三方面做法:

第一,治理事务“从微入手”

微治理”大多围绕楼道、车库、小区活动室、门房间、花园、凉亭等公共空间开展,所指向的都是社区居民直接相关的“自己的事,大家的事”,与居民关联度高、吸引力足、体验感强。

第二,推进策略“精细入微”

杨浦区“微治理”的实施体系可概括为“1+12+X”。区民政局出台相关指导文件,依托《“三微治理”工作导则》和《“三微治理”社区工作法案例汇编》给居委会提供“微治理”指南;12个街道动员居委会,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支撑保障;有治理意愿的居委会,商定X项的治理议题,发动居民集体行动。

第三,治理机制“知微知章”

居委会动员居民进行“微治理”是全新实践,需要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工作机制给予支撑。例如“社区三师三顾问”机制,对“微治理”起到“智囊团”的作用;居委会约请制度,约请委办局领导为社区治理难题出谋划策;丰富的专业社会组织为居民开展微治理提供陪伴式辅导;居民自治项目化管理机制,从资金支持到项目指导,鼓励居委会大胆尝试。

原标题:《经验交流丨微治理 大文章 上海市杨浦区社区“微治理”探索实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