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古代闹饥荒时 灾民为什么不抓河里的鱼虾充饥 却吃草根啃树皮?

古代闹饥荒时 灾民为什么不抓河里的鱼虾充饥 却吃草根啃树皮?

时间:2022-01-07 23:17:56

相关推荐

古代闹饥荒时 灾民为什么不抓河里的鱼虾充饥 却吃草根啃树皮?

所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自古以来粮草都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脉之一,无论是保疆卫国出征的战士还是普天众生的普通老百姓,都离不开粮食;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粮草,不仅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还能决定一个国家和朝代的覆灭。

刘邦劫敖仓赢楚国民心,曹操烧粮车致袁军大溃;由此可见,填饱肚子这件事对于古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古代,因灾害战争频发,粮食供不应求导致的饥荒数不胜数,历史上曾记载的饥荒不胜枚举,自明到清代以来锐减了大部分人口数量,史书上“易子而食”“吃土”“啃草根树皮”等字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的情形,许多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难民在一片荒原之中艰难觅食。这在我们衣食富足,温饱不愁的当代是难以想象的。

而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可谓依山傍水,那么,依照老祖宗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传下来的生存经验,为什么古代饥民只啃草根树皮,而对河里的鱼虾置之不理呢?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这个鱼虾和草根树皮之争的问题其实和《晋书》之中傻皇帝的疑惑同样让人啼笑皆非。然而这其中的辛酸和血泪,又有几人能知?

古代饥荒频发的原因

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力对自然的干涉微乎其微,因此,靠天吃饭成为了重中之重,一年的气候灾害决定了粮食的收成,洪涝、干旱、蝗灾等自然灾害都有可能造成粮食颗粒无收。

在粮食极端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饥荒的爆发。据《中国灾荒史》记载,光是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时期,就发生了一千多次自然灾害。那么,在古代饥荒吞噬无数性命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其实,古代饥荒频发,除了自然灾害侵袭对粮食产量的破坏。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太过单一

生产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在饥荒重灾区的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在古代的中国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农业种植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渔猎和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占比并不是很大,而工商业也间接依赖于农业渔猎和手工业的生产来进行交易买卖。

尤其是北方,因循地势,没有足够的水产资源来发展渔猎,而手工业和工商业也大多重点发展在南方,大多数只靠农业种植以谋生。这样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面对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粮食危机时,其它的传统生产方式也很难进行下去。同时,数以万计的以农耕为生计的百姓更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面临逃荒。

北方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政权中心所在的主要区域,以其独特便捷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各朝历代的经济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百姓和居民,人口密度和人口基数都很大。

当灾害发生,粮食供应短缺时,就会出现供不应求,僧多粥少的饥荒局面。当然,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往往会放粮赈灾,但由于古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落后,赈灾效率低下,能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微乎其微。

再加上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深重,有的统治者哪怕是在灾害频发,粮食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还是对人民进行苟捐杂税等轮番压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因此,赤地千里,落草为寇;以人肉为食,以人骨为薪的恐怖局面,便出现了。

何不食肉糜?

回到刚才的问题,在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的情形下,老百姓为什么宁愿啃树皮草根,也不去吃河里的鱼虾呢?

首先,对于古代饥荒频发的北方地区来说,旱灾和蝗灾是导致粮食匮乏的主要原因。旱灾放在今天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太大概念,但是对水利设施和基础建设落后的古代来说,大旱往往会造成土地龟裂,湖泊干涸,江河断流的情形。

粮食种植和人民日常饮用需要的水资源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那些河里的鱼虾根本无法生存,早已变成河床里腐烂发臭的虾鱼虾干。所以,比起吃烂臭的鱼虾尸体,嚼树皮草根也许更有健康保障。否则,还没等到饿死,就会因吃坏肚子引起的并发症折磨致死,甚至在饥荒的基础上再引起一波瘟疫

其次,古代饥荒频发的北方区域,江河流域少,水产资源匮乏,人多鱼少。同时,捕鱼难度大,耗费体力,收获与付出往往不成正比。对于饥荒之中濒临饿死的灾民来说,保存体力活下去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且饥荒之中的大多灾民,因长期处在饥饿的状态之中,已经没有多余的体力去捕猎,随时可能被饿死,加上大多数人都不谙水性,对于江河里的鱼虾,自然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相比之下,在陆地上觅食更加靠谱。

对于饥荒情况发生较少的南方地区来说,由于温度高、光线充足、水域丰富,人口基数小。农作物可以高达一年两熟到三熟,粮食资源充足,受灾影响较少,因此也没有必要捕捉河里的鱼虾;就算丰水区的人民迫不得已要以吃鱼虾的方式维生,一旦捕食量太大,跟不上鱼虾的生长周期,那么还没等到小鱼成型,人就已经饿死了。

对于以粮食作物为主的中华民族来说,水产鱼虾并不是主食,农作物才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草根树皮的优势

对于饥肠辘辘,体力濒临极限的饥民来说,地面上易采得获取的草根树皮和野菜植被自然是上乘之选。在旱灾导致的饥荒里,山坡背阴处的植物根茎之中吸取储存了许多地下水的水分,能解旱灾地区饥民的燃眉之急。

而树皮野菜之中富含淀粉和糖,也能为人体补充最基础的营养能源,可以果腹充饥。树皮和树根经过加工磨成粉末后,可以用来做糊糊和窝窝头,保质期长的同时还便于携带,是饥民逃荒过程中的最佳选择。

根源:封建统治的悲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代灾害频发,饥荒肆虐,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现象,究其根本离不开封建统治对人民的压迫和不作为。

由于封建社会的高度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往往采用愚民政策和神权迷信来控制百姓,以保证稳定的群众基础。而愚民政策的后果往往让人民安于贫穷,困于土地,逆来顺受,习惯压迫。老百姓如同鱼肉只能任人宰割。

对于土地,普通百姓只有不断劳作的权力,而劳动成果几乎全部交公,劳动者本身利益所剩无几。因此,当灾害发生,饥荒来袭的时候,百姓没有更多的存粮拿来应急,朝廷赈灾的粮食也往往是杯水车薪。鱼虾

而百姓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上交国家之后,换来的却是统治阶级酒池肉林,极尽奢华如销金窟般的腐败生活,底层普通老百姓饥不果腹的情况下,还要面临被统治阶级奴役杀戮的威胁。因此,在古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形时有发生。

总结

粮草危机,对于如今资源富足的现代社会已经很陌生了。“吃草根树皮”的饥民也仅存于过往历史之中,所以温饱不成问题的现代人们才会发出“何不食肉糜?”的疑惑。

对于现在和谐安宁,没有动乱与饥荒的和平年代,人民幸福指数逐渐攀升,我们要感谢社会主义对于劳动人民的解放,才让我们过上人民当家做主的好日子。但是,忆苦思甜,我们要时刻铭记封建资本主义对于劳动者的压迫和苦难,以时刻不要忘记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同时,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