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1340年前 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边送别友人 写下一首诗 气贯古今

1340年前 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边送别友人 写下一首诗 气贯古今

时间:2024-03-15 07:01:28

相关推荐

1340年前 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边送别友人 写下一首诗 气贯古今

文|丁十二

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迎来仕途的巅峰,成功升任侍御史。但十二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说过骆宾王真的不适合当官,本来是让他弹劾纠正朝廷官员错误的,但是他经常跑去给老大挑刺,没事就上书讽刺武则天当政,所以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他的仕途生涯基本到头了。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被甩进了大狱,理由是贪污。直到第二年秋天,遇到大赦,他才被放了出来。

这一年,他已是花甲之年。

可能他自己也感觉自己不适合从政了,但他又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所以,他投身行伍之中,远赴燕幽之境。那是公元679年的冬天。

在这里,骆宾王遇到了即将远行的朋友,骆宾王为他在易水送别。面对滚滚寒波,骆宾王忆古思今,苍凉悲慨、气贯古今的20个字从他的胸腔之中喷涌而出。直到今天,读者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悲愤。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内容重在咏古怀今,故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触景生情,借古之英雄事迹抒今之悲慨苦闷。

首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的“此地”就是题目中的易水,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这里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文中的“壮士”便是荆轲。据《战国策·燕策三》记载:太子丹与众宾于易水送别荆轲,荆轲怒发冲冠,高唱着《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然后头也不回地出发了。

这个故事虽已过去多年,但是这位勇敢的壮士一直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形象。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而且他一直反对武则天当政,一心想恢复李唐王朝,但是满腔抱负无法实现,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地点,结合自身境遇,他自然就想到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古人之杯酒,浇自己之块垒。

前两句是诗人回顾历史往事,顺便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面两句则是诗人抒发内心的无尽感慨。

“昔时人已没”是怀古之词,是说荆轲已经作古,我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王失败,被杀了。但是其英雄气概长存,英雄故事永远流传。

“今日水犹寒”是伤今之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感受:“寒”不仅是实指河水的冰寒彻骨,因为当时是冬天,北方的冬天肯定是非常寒冷的;同时“寒”字也是照应了《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这样一位英雄,虽然斯人已逝,但是其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在,曾见证过这一英雄气概的易河水还如他临行前一样冰寒。

还有第三点,这个“寒”还指代诗人的内心,诗人对现实的心寒。骆宾王他是有远大志向的,他是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所以他后来才会跟着徐敬业造反。但是他实现不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他的心中充满了郁郁不平的愤慨。所以他只能在易水送别友人之际,借“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抒发自己内心的一腔悲愤和无尽的孤寒。

全诗构思巧妙,易水跨越古今,诗歌也超越了时空,今日送别友人的易水,亦是当日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地,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同为送别,两条线索,交替呈现,最后落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既呼应了《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又精确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心境。同时题目为“送别”,诗人借咏古人壮别以送别友人,虽不见离情别绪,却已见分别之景,实在妙不可言。

近代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价说:此诗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也有学者说此诗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

骆宾王才华之高,毋庸置疑,七岁《咏鹅》,后来造反讨伐武则天写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连目空一切被他讨伐的武则天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大呼:宰相安得失此人!

但即便如此有才,他的一生依然充满悲剧色彩,用清人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说的话来概括就是——“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但究竟是怀才不遇,还是特立独行,这背后或许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