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黄庭坚在清明节写诗 不是纪念亲人 而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黄庭坚在清明节写诗 不是纪念亲人 而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时间:2021-11-14 23:56:57

相关推荐

黄庭坚在清明节写诗 不是纪念亲人 而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外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这种人的人生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在一首名叫《清明》的诗中引用过这两个典故。在这首诗里,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这其中虽然也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并且向人们表明,人生的价值,可以因选择而意义大不相同。所以这首诗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一诗作于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党争激烈,时有以王安石为首主张变法革新的“新派”,亦有以司马光、苏轼等人为首反对变法的“旧派”。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有所牵连。时逢清明,又是春日,有桃李春风,亦有荒田野冢,既是生机勃勃,又有满目凄凉,对比十分强烈,因而黄庭坚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清明诗词,既没有写追悼亲人,扫墓祭祖这些,也没有写踏青郊游、花放草茂的逐乐,而是写出了诗人在清明节的节日思考。因其内容上的独特,该诗在众多清明诗词中脱颖而出。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两句写清明的景象。起句写清明正是桃花红、李花白的时候。“桃李笑”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桃花、李花开得非常灿烂。次句写偏僻的墓地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令人犯愁。应当说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在清明时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很少同时出现在一联诗中,黄庭坚这样做了,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两句,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列举世人的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两句,以“贤愚”二字挽合上联,指向死亡的人生归宿。不论是贤是愚,是贞直还是奸佞,最后都不免一死。身后的荣辱,死者是不会知道的。这层意思,屈原、阮籍等人已经多次表现过,但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它不免使人伤感,但绝不是消极。人之将死,其言也哀。黄庭坚的理智使他选择了困穷和死亡,但他却不能回答这样做有什么终极意义。这种困惑和迷惘,犹如一个巨大的问号,挂在诗篇的结尾,也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黄庭坚生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文化爱好者,曾深入地钻研佛教多部经典,并与众多高僧有过密切地往来,在佛学上有相当高的造诣。这首诗,不仅是他对人生的深切体悟,也是其对后世的劝诫,希望大家不要被功名利禄所桎梏,能够从名闻利养中解脱出来。正所谓“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学会放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陈诗旧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