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书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万山建好乡愁馆 让“新市民”留住乡愁

「书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万山建好乡愁馆 让“新市民”留住乡愁

时间:2022-11-21 06:05:52

相关推荐

「书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万山建好乡愁馆 让“新市民”留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那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梦回、怀旧的一种情感,是由农村走向城市的人们对乡村的依恋、记忆、牵挂的一种心境。万山区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收集传统民间、民俗、农耕用具,将搬迁群众文化一同搬出大山,在安置点里建起乡愁馆,让他乡群众在万山也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旺家社区乡愁馆

走进丹都街道旺家社区乡愁馆,各样农耕用具依墙而立,各式老物件整齐陈列,灶头、铧口、铁鼎罐、风簸、马灯、筷子兜……一件件颇具年代感的老物件印记着岁月流淌过的痕迹,闲暇之日,吸引着搬迁群众前来参观。

群众正在参观乡愁馆

陈万才是从思南县文家店镇搬迁而来的群众,今年已经73岁的他,每当来到乡愁馆,看着陈列的制瓦工具就感触很深。只要一有老乡的到来,他便会和大家分享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艰苦故事。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居民陈万才表示,“原来农村用的这些农具,犁耙、铧口、锄头、钉耙、连盖、风簸都是我们在老家的时候用过的,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用了,但是也不要忘记当初在老家刀耕火种,锄头、钉耙一手一手挖的时候,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一代和下一代的生活改变。”

馆内摆放的都是搬迁群众最难以割舍的农耕情怀,对于农村人来说,一个能记住乡愁的地方,才是能安居乐业之处。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要“搬营拔寨”斩穷根。不仅仅是脱贫,还要致富。实现小康,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到万山生活,应当有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筷子篼

胡国芬一家在从思南县大坝场镇搬迁到旺家花园,社区乡愁馆的建立对于她而言就是把家乡也搬了过来,时常来此一解相思之苦。“刚来人生地不熟的,然后就在小区看到我们老家这些用东家饰,凳子、喂猪桶、烧箕、簸箕、背篼,感觉像回到家乡一样,慢慢的在旺家花园耶适应了,现在生活过的很好。”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居民胡国芬笑着说道。

群众正在参观乡愁馆

据了解,旺家社区乡愁馆根据搬迁群众意见,于10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约为100平米,内设有农耕农具、农村传统家庭用品等物件100余件,全部来自搬迁群众自愿捐赠,馆内全天候免费对群众开放。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罗焕楠告诉记者,“一方面群众想家的时候可以到乡愁馆来看一看,回味我们的家乡,回味我们的乡愁,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让群众把现在的幸福生活和以前的生活做一个比较,进一步激发我们群众的内心动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讲好我们易地搬迁的感恩故事,让我们的搬迁群众主动融入城市。”

乡愁馆不仅承载着搬迁群众的乡愁乡情,也记录着大家的生活变迁,有了情感停靠的港湾,对于现在和未来才会更加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乡愁记忆

为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万山区以文化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按照“因地制宜、优先安排”原则,在安置点组建了健身团队、文体活动中心,设置了图书室、乡愁馆、农家书屋、四点半课堂。同时,在丹都街道廖家社区、旺家社区、河坪社区以及仁山街道观山雅居等安置点实施了农体工程和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等工程,为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指数,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万山融媒体中心 龚昌俊

编辑 郑姝雯

编审 吴文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