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秋天的梨花》《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阅读答案

《秋天的梨花》《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阅读答案

时间:2023-03-07 01:34:14

相关推荐

《秋天的梨花》《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阅读答案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

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天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她来到这世上,受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

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路上走,那就是散文。如果摔了一跤掉到河里去了,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你摔了一跤掉到水里面去,你怎样摔跤的呢?你掉到水里面去,你这个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你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新浪网《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几次写到了“梨花”,并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渲染了氛围,契合有关人物心境,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B.母亲执意生下小女儿,是出于她对三十年前那个春天里夭亡孩子的追忆与负疚,这段补叙也丰富了小说内容。

C.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D.小说将平常人、生活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挖掘着寻常之中蕴含的价值,探求着人生真谛。

8.“父亲”临终前,向小女儿提到了“一个姑娘”被他误诊而“没能挽回她的生命”的事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文本二的第一段,强调了小说创作中的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的重要性。请结合文本一作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7.B

8.①内容上,揭示了用足够剂量的砒霜治好小女儿恶性疟疾的原因;②结构上,照应前文有关内容,使结构紧凑自然;③为托付小女儿给他出版《误诊记》作了铺垫;④形成了情节的高潮,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⑤人物上,表现了“父亲”勇于出版自己误诊病例以福泽业界的光明磊落的性格特点;⑥主题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9.①情节曲折:父亲临终前嘱托小女出版他的误诊病例,这一情节设置虽令人意外,却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凸显出他崇高的医德。

②细节生动:文本一中有多处细节描写,举一个例子即可。比如父亲病倒后嘴里说着“黄芪”“白术”等,生动刻画出一个一心扑在医学事业上的医者形象。父亲要求出版误诊病例的时候看着她,眼神明亮坚定,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医者形象。《误诊记》封面的梨花,象征了父亲的清白品格。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段补叙”说法错误,这段对三十年前那个春天里夭亡孩子的追忆内容属于插叙。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小说内容上来看,“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揭示了“父亲”用足够剂量的砒霜治好小女儿恶性疟疾的原因;

从小说结构上来看,“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照应前文有关内容,使结构紧凑自然;

“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为托付小女儿给他出版《误诊记》作了铺垫;

而久负盛名的“父亲”勇于出版自己的误诊病例形成了情节的高潮,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表现了“父亲”勇于出版自己误诊病例以福泽业界的光明磊落的性格特点;

从表现小说的主题上来看,这一情节丰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歌颂了“父亲”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高尚人格。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关于情节的曲折性,文本一中最典型的情节是父亲临终前嘱咐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小说前面一直在写作为小女儿,父亲母亲如何疼爱她,父亲如何亲自接生,如何救治身患疟疾的她,因而出版误诊病例这一情节有些出人意料。但是这个情节却符合父亲的人物形象,符合他的人品和医德。父亲一生都在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因此这个情节的出现虽令人意外,却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凸显他崇高的医德。

关于细节描写,文本一中有“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父亲病中高热时还在喊药名,这一细节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作者形象。还有“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这是父亲临终前嘱咐她出版他的误诊病历,父亲说“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作为一位在医学界声誉极高的老医学工作者,父亲能够反思自己,并敢于公开自己曾经的误诊病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父亲眼神的细节描写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医者形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