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书法入门十八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书法入门十八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时间:2021-10-30 07:09:49

相关推荐

书法入门十八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栾城。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绘画学文同,开创了湖州画派,堪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全才艺术家之一。

寒食节来源于远古的禁火。春季,为防火灾,灭掉火种,是为 “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火,是为 “改火”。从禁火到改火,间隔数日,只能“寒食”。时在清明节前后。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列国,介之推是从亡者之一。晋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归隐绵山。史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重耳在论功封赏时,把介之推忘了。介之推认为晋文公复国,实属必然,“天实置之”,也不认为自己有功,“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于是与母亲一起隐居绵山。

民间故事大大丰富了这一事件。说在流亡途中,重耳吃不下粗粝食物,介之推曾经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做汤,谎称麻雀汤让重耳吃。重耳复国,介之推隐居后,有人写了歌谣,晋文公才突然想起介之推,亲到绵山请他出来为官,介之推避而不见。赵衰、狐偃等人本来就妒忌介之推,则献计说:“他不出来,我们就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必然会带他的母亲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但烧山的人却四面烧山,介之推母子抱树而死。之后,晋文公厚葬介之推,立祠纪念,并下令于介之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一日,为冬至后一百五十日,约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是为寒食节,也叫冷节。

寒食节注定是凄冷的,而苏轼在黄州的寒食节,尤其凄凉。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不满王安石新法的苏轼被贬调湖州。上表称:“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有点牢骚。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苏轼诗中“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等语,诬其“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苏轼被下狱,在御史台受审。御史台,别称乌台,此即“乌台诗案”。审结,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作了这两首寒食诗。后来,苏轼抄录了这两首诗,即《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雨”字点去)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第一首,以风雨中的海棠自况,感叹年华易逝;第二首,困守小屋,感叹朝廷“君门深九重”,家乡“坟墓在万里”,不免意冷心灰。

苏轼说:“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太爱这株海棠了,每时每刻的挂念,终将化为“泥污燕支雪”的感慨。

通常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幽深无际的感慨一寓于书,无可言说的意绪物化为纸上墨迹,为我们展现了可观可读的意象。文学与书法的统一,技术和情绪的结合,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的相得益彰,就是“学问文章之气”,就是宋人崇尚的“意”。苏轼谪居黄州,筑雪堂,号东坡,视海棠为知己,春寒苦雨,嗟叹不足,因以成诗。其抄录旧作,书与诗悠然共鸣,正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帖中字形时促时放,犹如天风海涛,起伏聚散,扣人心弦。旷达、超脱、寂寥、落寞、恬淡、苦闷、莫名之感,似乎都在帖中。有说不尽的内涵,称得上旷世杰作。

帖中的字大小悬殊,像“欲惜春”的轻灵与“哭涂穷”的厚重对比强烈,不计工拙,却又恰到好处。苏轼因为像拿钢笔那样拿毛笔,所以字形宽扁,字距密集,容易产生压抑之感。帖中“年、中、苇、纸”四字的长竖画,分割了空间、调整了节奏、丰富了形式感、实现了视觉上的平衡,堪称“字眼”。当然,这种巧妙来源于自然,犹如天成。如果事先经营设计,则必有斧凿之痕,那就会因为工艺性太强,而称不上玄妙的艺术了。

苏轼的书法远宗二王,应该还学习过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传世有苏轼临写的王羲之《十七帖》,不甚相似。可以推想,倡言“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苏轼,学习他人的书迹,也不过略师其意而已。触手成春,正是他天才的表现。也有人说,苏轼的字,实际上是受苏辙的启发。他们兄弟的字确实相似,谁学谁,倒也没有文献佐证。不过,水平当然是苏轼高出一筹。

钱穆说:“若论书法,非通中国人文之妙,宅心之深,则又何以言书法。”苏轼自己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其实苏轼的书法有法,他的法在于对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继承,更在于 “人文之妙,宅心之深”,也就是他的品德、胸襟、修养、气度和天才。(《书法入门十八帖》由海燕出版社出版)作者:孟会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