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三流诗人的一首惊世之作 用意工巧 后两句更是构思精妙

三流诗人的一首惊世之作 用意工巧 后两句更是构思精妙

时间:2021-04-08 17:45:36

相关推荐

三流诗人的一首惊世之作 用意工巧 后两句更是构思精妙

古诗词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题材广泛。比如说边塞诗和闺怨诗,都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边塞诗主要是描绘边塞战事和边塞风光,而闺怨诗则是抒写闺中女子的悲怨心情,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就非常擅长抒写这两类作品。

比如大家熟知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作者融情入景,将复杂内容熔铸在诗行之中,耐人寻味;再如千古流传的七绝,“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自然流淌,但又曲尽其妙。

但是由于绝句的字数限制,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可以将两种题材融合到一起写,即使像李白、王昌龄等一流高手,也都很难把握。不过唐代却有一位三流诗人,用一首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下面介绍三流诗人的一首惊世之作,用意工巧,后两句更是构思精妙。

陇西行

唐代: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字嵩伯,号三教布衣。他早年曾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可是因为举进士不第,于是就心灰意冷,此后就经常恣游名山,后来干脆隐居在洪州西山。陈陶虽然不太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但这首诗却非常著名。

陇西在甘肃、宁夏陇山以西,陇西行是乐府诗旧题,多写边塞战争。这首诗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采用虚实相对的手法,用意工妙,诗情凄凉。

这首诗传诵非常久远,古代皇帝往往利用百姓们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而进行满足私欲的不义之战。诗篇的起句便把捉住了这一点,“不顾身”三字,非常通俗易懂,却简明扼要地揭示了将士们奋不顾身、横扫匈奴的壮景。

次句写牺性场面的惨烈,五千位身穿锦袍的精兵,都战死在胡尘。貂冠锦衣,非一般士兵所能穿戴。冠貂衣锦之人,都死了五千之多,可见当时的战斗有多么激烈,伤亡更是无比惨重。

三、四两句则更进一步通过具体的形象对比,写出战争给百姓们带来的痛苦。作者没有评价和谴责这场誓扫匈奴的战争,而只用“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进行了强烈的对比。

而读者却在脑海中构造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从而自然得出应有的结论。人们似乎可以想象,在一间凄冷的房间里,案头燃着一支蜡烛。烛残了很久,烛泪都堆在盘上。

烛旁还供着一瓶桃花,花儿也谢了,花瓣落在案上。一位少妇斜倚孤床,半掩帷帐,先是对着残烛和残花凝思,后来便渐渐地入睡了。

一位年轻英俊、全副武装的战土走了进来,她先是疑惑、惊诧,等到她认清楚对方,就不胜欣喜地迎了上去,但战士的形象却渐渐地暗淡了。紧接着,在她眼中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河边杳无人迹的广漠战场、和一堆堆凄惨的白骨。

读者看到这里,能不同情这位少妇和丈夫的遭遇吗?在可怜的无定河边堆积着无数白骨,还有那同样可怜的春闺梦里人,诗人用“犹是”二字,把这两个具体形象串联起来,显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有画龙点晴之妙。

纵览陈陶的这首绝句,用意工妙,寄寓深远。虽然有一些诗评家说,其前两句有些太直白,但是由于后两句实在是太有诗味,也就显得瑕不掩瑜。

作者精心地刻画出“五千貂锦”命丧胡尘,就省略了无数的话语。作者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显得语言凝练、诗意隽永。

后两句的对比描写,构思精妙,让后世称赞不已,更令人遐想无限。闺妇的心中正深情款款,也许还在梦中回忆她与情郎一起徜徉在花前月下,也许还梦见夫君正在望月思乡,焦急地等待着早日归来,一起创建幸福团圆的小家庭。

如此深情的描写,却又手法极其高超,即使李白转世、王昌龄重生,也会为其大声称赞、拍手鼓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