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孩子上初中了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孩子上初中了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时间:2020-04-11 15:06:16

相关推荐

孩子上初中了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高考语文的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目前来看已经完全影响到了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但如此,就连广大的父母们即便是那些孩子还没上学的父母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几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1、各种书单满天飞,因为人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2、如何阅读的经验、教成铺天盖地;

3、为了提前给孩子“减负”,幼小阶段的“国学热”再次升温;

4、家长们聊天经常吐槽的话题中一定会有“作文”和“阅读理解”;

5、语文教育机构“逆势增长”;

……

而学习这件事情落到实处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这件事情跟一个孩子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了,放在文化课学习上,这一点在任何学科上都是如此。

所以有些家长可能就会想到了在孩子“自学”这块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这个问题。

我觉得挺好的!

因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一定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是客观的这个时候孩子如果能够做到积极主动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正确的自主学习安排一定是对他有巨大帮助的。

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自学能力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多阅读

初中开始自主时间就会慢慢减少,但是阅读这件事情又非常的重要,所以越是如此就应该越是重视阅读。

挤出一定的时间确保阅读,老师有推荐的就先看老师推荐的,老师没有推荐的或者推荐的看完了就从名著看起。

特别提醒的是:

初中阶段建议一定要多读读散文类的书籍!

其实我一说这个问题一些正在上初一的学生以及家长就应该非常有体会了,可以看看初一上册的课本,第一篇就是朱自清的《春》,第二篇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我孩子今年小升初而已,但是题目他们的语文老师已经开始培养孩子们朗读、赏析以及背诵一些散文了,目的很简单,确保孩子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突然而来的大量散文不至于慌乱——欣赏不来是次要的,关键是极有可能因为老师要求背诵、仿写等等而让孩子对这类重要的文章产生排斥的心理!

多思考、多动笔

多思、多记、多练这点不光是在语文学习上,可以说是在孩子的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举一个例子:

七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做《秋天的怀念》(第五课)。

我假设一下,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能会明确的跟孩子们分析到:

这文章不仅仅只是表现了母爱,而且还表达了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老师不但教学生如何去分析了,还把“结论”告诉了学生们。

但是我们绝对相信,一般的学生他们仅仅只是记住了这一句“结论”而已!而大多数学生连这句话都记不住……只有很少的学生才能够明白“为什么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表现了母爱,而且还表达了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表现了母爱,而且还表达了儿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在中写作手法我可以如何去用?”……

能做到这些的孩子,谁会担心他们的语文会学不好呢?

至于多练就更不用说了,再美的语言、再好的结构、再精彩的构思如果不落实到笔头上来它们终究还不是“自己的”。

除此之外,一些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有些收获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可能很快就会淡忘,留在记忆中的只剩下了一些人名和支离破碎的情节,如此岂不可惜?

至于“习作”方面就跟不用说,我这里只说一句: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而这背后涵盖的意思不仅仅是你要把所学的、积累的进行转换,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不断地去修改、完善——反复修改好一篇作文的收获会远大于你多写几篇只写改的作文……

顺便说一下, 朗读和背诵真的是一个非常有用处的学习方式,千万不要看不起这些貌似人人都会且没什么技术难度的学习方法哦,它们在培养一个人的语感、文学素养上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课内是基础,课外是拓展

搞清楚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重点分工。

语文之所以“难”,其实是因为语文的考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太难了。

而这背后最主要原因我认为是:

我们课内的语文教学是以“语言学习”为主,“文学素养”为辅。而在考试中的考查较多的反而是“文学素养”部分。

这个难题不是课内能够解决的——课内这种有限时间的学习无法保障在“文学素养”方面的提高,而且语文在重要也不可能占光所有的课程,所以,这就要求想要学好语文的学生必须要在课外进行补充、拓展。

而提高“文学素养”最有效的办法又回到了“阅读”上。

但是孩子们到底怎么去读一本书呢?

很多人都会非常纠结这个问题。

其实答案就在孩子的每一节语文课上……

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去学习一篇篇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课文,其实何尝不也是在教孩子们如何去读一本书呢?

只不过一本书的“厚度”要远远多过“一篇课文”而已。

但是思想、方法是差不多的不是吗?

而且很多时候阅读这件事情并不是很负责,我们是否能够从一本书中有所收获很多时候跟我们的阅读技巧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大,而是跟我们是否能够用心去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做任务、赶时间的去读,和全身心投入进去的读,这之间的区别真的是太大了。

多查阅

这点其实是挺矛盾的问题,怎么说,手机(网络)这个东西对于学生而言用不好就跟“手雷”差不多,但是用好了真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很多很多。

所以如果你不放心孩子自己,家长就辛苦一下来做这些事情吧:

1、一些比较好的文章赏析可以帮孩子留意一下,打印给孩子学学;

我不太建议初中阶段语文学习花太多时间在“刷题”上,基础知识部分做做也就做做了,权当积累了,但是阅读之类的刷题我认为不是没效果,而是效果不够显著,面对有限的时间,和一般学生、家长没有足够分析能力的情况下,可是适当刷一下,但是别太指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提高的很明显。

这钟事情最重要的其实是“讲解”的那个部分……

2、一些孩子正在读或者将要读的名著导读资料,建议给孩子整理一些。

关于“名著导读的作用”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学术领域的问题,我这里只简单的说一非常重要的功能就行了:

它可以让学生更高效率的(包括阅读阅读速度、阅读收获、阅读理解)完成一本的阅读。

用一个比较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这就好比一部电影之前有些人会习惯于去刷一下网评,当然也有人是根据这些来判断是否需要去影院观看。带着一些非剧透的网评体会,再去观看电影的时候一般来说这部电影会看的更明白,一些一带而过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也会捕捉得到,最重要的是这个看的过程会不自觉的去思考,再不济也可能会出现比如“认同”或者“反对”之前看过的那些网评的观点。

于是这部电影不知不觉中就在“思考”的过程中看完了。

对于一个从未做任何准备只是随意进去观看的电影,这两种观影之后的收获是会不同的(PS:我并不是反对后者,反而觉得如果是放松,后者效果会更好)。

所以放在孩子语文的学习上——课前预习就是为了更好解决孩子听课质量的问题;而看一些“导读”就是为了提高孩子阅读质量的问题!

兴趣和态度的引导

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放在最前面来说的,因为如果孩子一没兴趣二没想要学好的态度,那么你做什么努力都是白搭的。

在学习上,不是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想要孩子怎样孩子就会机器人一样去完成,从小到大,学生和学生之间智商的差距会有多大?其实多数人相差并不大的,而相差最大也是最终会以各种方式呈现的原因中,兴趣和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初中的孩子正好也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青春期”会影响到父母和孩子的沟通的,所以这个时候如何让孩子自己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就尤为重要了。

对此我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建议,只能说父母尽量做好各种准备,然后跟孩子耐心的沟通一下,尽量只讲“重要性”和“方法”的本身,不要总是涉及到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以避免孩子反感。毕竟,孩子再怎么“叛逆”,他们也能分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是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