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乌台诗案:将苏轼变成苏东坡的文字狱 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乌台诗案:将苏轼变成苏东坡的文字狱 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时间:2020-06-23 02:32:11

相关推荐

乌台诗案:将苏轼变成苏东坡的文字狱 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熙宁四年,苏轼从汴京赴任杭州,熙宁七年调任密州,之后又知徐州,元丰二年移知湖州。

苏轼是个实干主义者。到哪里都能踏踏实实造福一方百姓。不过,他却不知道,一场政治风暴即将袭来。而他,就处在风暴之眼。

#01.

宋朝太祖皇帝开国时有过诏令,“不以言语罪人”。

不过,依然有人试图以此加罪于苏轼。

熙宁六年,沈括作为钦差大臣来杭州视察。苏轼热情地接待了他。

毕竟二人以前在京城曾经同朝为官。

那时候,沈括是变法派,属于王安石集团的人。而苏轼政治上更倾向于欧阳修、司马光的反变法派。

沈括来杭州是有目的的。他要搜罗一些苏轼诋毁朝廷的证据。

苏轼对人没有提防之心。他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园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如今沈括来了,苏轼自然热情接待。

咱们只是政见不同,但不影响咱俩的关系。苏轼这样想。

但沈括可是。

恰好苏轼刚出了一本诗集,他赠给了沈括。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沈括如获至宝,匆匆返回京城。他是焚膏继晷,夙兴夜寐,逐字逐句从苏轼的诗集中找出来不少反诗。

沈括弹劾苏轼的奏折呈到神宗皇帝眼前。

结果,神宗对此事置之不理。

此为一段陈年往事。沈括想利用文字扳倒苏轼的计谋没有得逞。

如今,王珪、李定决定故技重施。他们要编织一个更大的网。

二人为何一定要置苏轼于死地呢?此事恰是因神宗而起。

#02.

苏轼虽然外放,但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神宗的视线。

有一天,神宗皇帝对王珪说,苏轼该调回京城了。

就这一句话,王珪吓出一身冷汗。但他是“三旨”宰相。面上不动声色,口中朗声说道:得圣旨。

何为“三旨”呢?就是请圣旨,得圣旨,传圣旨。

别小瞧这“三旨”宰相,他有一手“拖字诀”玩得相当666。每次神宗皇帝问他,事情进展如何?王珪都说,正办着呢。

神宗皇帝让王珪把苏轼调回京城。那么王珪是怎么办的呢?

他赶紧找到李定。二人一合计,苏轼一回来,咱俩的好日子可就到头了。赶紧想办法吧。

事不宜迟,李定到处搜集苏轼的诗词,他要给苏轼罗织出更大的罪名,让苏轼永世不得翻身。

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罗织,苏轼的诗词中居然有一百多首都是讥讪神宗皇帝和新法的。

弹劾的奏折又送到神宗皇帝跟前。神宗皇帝都呆了。口中喃喃自语,苏爱卿啊,这些年你写了这么多反诗吗?

既然证据确凿,那此事就交给李定去查一查吧。

王珪与李定喜出望外。有了神宗皇帝这道圣旨就够了。剩下的事情,就全凭李定一人定夺了。

正所谓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苏轼正在湖州干正事呢,钦差来了,直接把他押回了大理寺。

李定开始了对苏轼非人般的审讯。

开始时候,苏轼当然不承认自己的诗词有讽讪朝廷之意。

可李定的招数很多。苏轼熬不过这些非人折磨,按照李定的要求,你说那首是反诗就是反诗吧。就这样,苏轼居然写了一万五千字的认罪书。

在王珪李定看来,苏轼的死罪已经板上钉钉了。可他们还想继续扩大战果。

李定让苏轼供出同伙,他都跟哪些人一起谋划过来往过,才写出这么些反诗。

苏轼开始时候还只是说,没有与其他人有往来。

李定反复提审,苏轼的防线彻底崩塌。

一次次提审,一次次核查,从苏轼诗文中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牵涉进去的人也越来越多。

朝廷中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缄默不言,唯恐一不小心就引祸上身。

有一次,李定与大家一起在殿外等候上早朝时,拿着一本苏轼的诗文突然说,苏轼真是个奇才。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应声。

李定自己继续说,看苏轼这篇文章写得,引经据典,问答如流,无一差错,可不是奇才吗?

依然无人敢搭茬。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那么接下来,神宗皇帝到底该如何处置苏轼呢?

#03.

这天曹太后病了。神宗皇帝去探望。

见神宗愁眉不展,曹太后问:官家何事犯愁?

神宗就说了苏轼诗文讥讪自己、诋毁新法的事情。

曹太后却说,当初仁宗皇帝在世,殿试后回到后宫说,朕得苏轼苏辙兄弟,为子孙后代留下两宰相。

太后又问,苏轼现在何处?

神宗说,在大狱之中。

太后又说,太祖皇帝说过,不以言语罪人。

不久,太后病重。神宗皇帝告诉太后,准备大赦天下为太后祈福。

太后说,你就把苏轼特赦了就行了。

就在这一年,神宗发布诏令大赦天下,苏轼当然也在其中。

这又吓坏了王珪和李定。

二人赶紧去找神宗,说,苏轼不能放。

神宗皇帝也没有给他们好脸色,二人灰溜溜走了。

但王珪李定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又让党羽轮番上书,不但苏轼该杀,就连跟苏轼有密切往来的司马光、范镇等人都该杀。

神宗皇帝也是犹犹豫豫。

这时候,一位“我不在江湖,但江湖依然有我的传说”的大佬级人物出手了。

他就是王安石。

隐居在家的王安石也给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折,内容是:“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王安石的话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神宗终于决定赦免苏轼。

之后,就有了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了。

#04.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这是苏轼的领悟。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别人家在过年,苏轼被押解去黄州。

劫后重生,对于苏轼来说,也是过年。

如果总执着于对现实缺陷的不满,无情的时光便在满腹牢骚中悄然逝去。

倒是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看得更清楚。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对于苏轼来说,乌台诗案就是一场飞来横祸,让他措不及防。

如今,到了黄州,他的生活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因文字获罪,就暂时放下文字。苏轼开启了闭门思考的静音模式。

有思考果然就有收获。

苏轼认识到,过去总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才华横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看似慷慨激昂,实则华而不实毫无用处。

他思考清楚了,“才华外露”乃人生一大忌。

他思考清楚了,自己因文字获罪,却与文字无关。

黄州,成了苏轼人生凤凰涅槃的地方。

想明白之后,苏轼欣然提笔,继续写作。三年后,写下著名的《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与朋友野外游玩遇雨。他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的生活无疑最清苦。可人生就是这么神奇,苏轼的旷古传世之作几乎都成于黄州。

因为生活拮据,为解决吃饭问题。他的好朋友马正卿帮他争取了一块废弃的半坡荒地。苏轼就在这里垦荒种菜,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也就有了后世熟知的苏东坡了。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