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看诗人眼中的杭州风情 领略西湖春波潋滟风光长 四时风光总不同

看诗人眼中的杭州风情 领略西湖春波潋滟风光长 四时风光总不同

时间:2019-05-22 08:29:29

相关推荐

看诗人眼中的杭州风情 领略西湖春波潋滟风光长 四时风光总不同

1、白居易·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公元824年初夏,白居易从杭州刺史卸任,即将前往东都洛阳担任太子左庶子。《春题湖上》就是白居易写于他离任之际的夏天。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春时西湖群山拥绕的美景,尤其是前刺史袁仁敬在西湖周围大量种植的松树已经成林。诗人远远望去,对面的山坡由下及上,松树层层叠叠像一道翠绿的屏障。但仔细看去,随着山势的变化,整个松林又不只是一种绿,而是有浅有深,有浓有淡。在松林的下侧,月光轻轻地洒落湖面,西湖更加的静如处子,远眺湖间,明月的倒影清晰地跃入诗人的眼睑。在这里,白天与夜晚、山峦与湖面、绿松与月影,巧妙融合,给了人们一个别样的西湖感受。

松青月明时时有,所有诗人又笔锋一转,将如绿线头一样的细嫩秧苗和似绿腰带的菖蒲长叶带入诗中,给大家明确描写的就是春天景色。诗中的抽字和展字看似描写植物,何尝又不是诗人在写自己的经历呢。所以在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杭州对西湖的不舍之情,此种不舍,也是杭州和西湖对诗人的依依不舍。细细品读此诗,可以感觉诗人对于在杭州生活的喜爱,以及对离开杭州之后新的生活的向往。

2、白居易·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公元8,白居易前往杭州担任杭州刺史,此诗应该是写于公元8的春天。

晨阳初生之时,云朵在阳光的映衬下霞光万丈,诗人来到望海楼,看着晨阳笼罩下的望海楼熠熠生辉,滔滔的钱塘江水荡漾着金色光芒。诗人走在布满松软白沙的护江堤上,听着春潮涛声,他远远地看着远处吴山上的伍子胥庙和苏小小故居方向,诗人思维陡转,想到了晚上应该在伍子胥庙也能听到如此滔滔的涛声,苏小小家中藏有绿柳般的春色。

在描述完周边景色后,诗人又将视角转入到杭州的市井生活,借写杭锦和美酒描绘了杭州人民安居乐业,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最后,诗人又穿过绿草如茵的白堤走入了西湖之中。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感念于西湖的湖光水色,苏轼在杭州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公元1073年,苏轼第一次到杭州,并任杭州通判,这年的某一天,他在西湖游玩参加宴会,这天西湖的天气先是阳光明媚的明天,后来又下起了蒙蒙细雨。于是在诗人的眼里,晴时览西湖,雨中观西湖都都代表了西湖的美,各有各的妙趣。

诗人由西湖及西子,认为同处于吴越之地的人和景,都拥有天生丽质的特点。无论是西子淡妆里的雅致还是浓妆时的绰约,与西湖四时不同的美景都可同日而语。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在后人眼中,虽然主要认为写的是杭州西湖,但也有人说写于惠州西湖。

4、张祜·杭州开元寺牡丹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张祜是唐朝著名诗人,早年居于苏州,经常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地。

在中国,牡丹起盛于唐朝长安,因此诗人在诗中写道,正逢四月牡丹季时,花栏里刚刚绽放的牡丹交错如锦,夺目似霞,此景色人们总以为只有长安才有,在长安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可是在杭州,僧人惠澄从长安带回的牡丹花已经在杭州成片绽放。于是,诗人认为,观赏如此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而又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牡丹花,最好的地点不在长安,而在这钱塘寺这清净之地里。

关于寺庙观赏牡丹,苏东坡也曾作过《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