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秋团圆夜 苏轼苏辙以词抒怀 尽显兄弟情深!

中秋团圆夜 苏轼苏辙以词抒怀 尽显兄弟情深!

时间:2019-01-05 10:55:34

相关推荐

中秋团圆夜 苏轼苏辙以词抒怀 尽显兄弟情深!

中秋节,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中秋之日,圆月当空,被人们寄予“人月两圆”的美好期待,所以被民间称为"团圆节"。也因为中秋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所以纵观历史长河,在中秋之夜抒怀言情的诗词佳作不胜枚举,其中,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莫属。而且,弟弟苏辙也有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表达对哥哥的思念,一来一往,以文载道,兄弟情深跃然纸上。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41岁的苏轼,正在山东密州知州任上,时年中秋佳节,秋高气爽的夜晚,他欢饮达旦,大醉,思恋亲人之余,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不用过多介绍,大家都耳熟能详,尤其是最后两句,自古广为流传。当时苏轼在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和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见了。宋神宗熙宁七年,也就是这首词写成的前两年,当时弟弟苏辙在山东齐州任职,苏轼希望能与弟弟离得近一些,申请从杭州调往密州。但是,人离得近了,兄弟俩想要见面依旧困难,所以,苏轼在中秋这一天更加思念自己的弟弟,更想起自己满腔壮志却无法施展。离愁别绪与政治失意,和着醉意便成就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借以表达了希望世上所有人能够平安喜乐,相爱的人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一起欣赏美好的月光,忍受孤苦离别的只我一人就足够了,何其孤寂,何其豁达。

宋神宗熙宁十年,也就是第二年的四月,苏轼和苏辙因为职位的调整,终于有了空闲时间,得以相会于江苏徐州。此次相聚,一共持续百余日,直到当年的中秋节,而后弟弟苏辙就要前往河南南都任职,临别之际,苏辙写成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的这首词,虽然没有苏轼的那首被传颂千古,却是充满对哥哥的满满情谊和不舍之情。苏辙在这首词上片就表达了七年没有与哥哥一起过中秋的感慨,第二句“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更是作为对哥哥去年抒怀的回应:就在去年兄长对月愁叹之时,我苏辙何尝不是一样的惆怅呢?

然而这首词毕竟写于即将分别之时,离愁别绪还是挥之不去。“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说为什么如此美好的月色却不肯为人多停留一些时间。 今夜的月下美酒间的团聚,明夜就将是孤帆水驿,苏辙用今明两夜的对比,道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最后,苏辙用王粲望乡的典故来比喻以后的自己,流露出对未来的悲观。

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兄弟二人自徐州一别后,命途开始不断折腾这二人,再要相聚已然难上加难了。不过他们的兄弟情,却如在这两首《水调歌头》一样,情真意切,传诵千古,更加为其兄弟情谊增添了不一样的注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