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教育创新(下)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教育创新(下)

时间:2018-09-02 03:35:56

相关推荐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教育创新(下)

《文化产业导刊》第1期

作者:冯潘宗

单位: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原标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教育创新——简析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文化特色

续文如下▼

三、创新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和实验

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问题,涉及理论与实践问题较多,待另立课题解析。在此着重简析的是现代文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课题,优秀文化传承“打底色”与“固本”,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落脚于现代文化教育的创新。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关键是如何去培养兴趣和培养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无法奢谈创新的问题。学习的目的首先是记忆,学习方法决定了记忆方式。记忆主要有三种方式:机械记忆、理解记忆、创新性记忆。

迅猛的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势头强劲的人工智能要求我们必须走向创新思维,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创新教育新模式,就是要引领大脑风暴新思维,着力研究激发记忆力、专注力、观察力、思维力、理解力、创新力和感知力等各项智力潜能,颠覆传统学习教育方式,推动教育学习发生质的变化和飞跃。即真正落实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于知行合一。

强化教书与育人并重。在原来教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育人的环节,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功利性就业型向追求高素质人性化转换,尊重生命,呵护人性,追求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认识教育的重新赋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一味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转向知书达理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学校在让学生毕业获得一纸文凭和技能证书的同时,深化完成三大任务:引导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生存的能力。

强化教育的革新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这是一场“心灵的、观念的、行为的革命”,认识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正己化人,成人达己”的人本思想,并能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

目前,初级中学做得较好,成功案例较多。一个典型事例是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自我学习教学模式的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学校被评为“省重点课题研究基地”,全国课堂教学创新优秀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具体做法:

1.改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老师由主讲人变为引导组织人,变为教学目标的策划人,变为课堂教学任务的测评人。学生则变为第一责任人,教学目标的实施者,教学任务的落实者。

2.改变课堂以教师演讲为主,转换为学生自学研讨为主。限制老师每堂课的讲课时间,主要是引导点拨启发,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学研讨,学生自己当老师互助学习,乐在其中,其乐无穷,不再有心思玩手机。

3.改变定向目标教学,转换为随机目标因材施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特性爱好差异较大,老师只要求能够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学目标,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动力,自我学习完全能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4.改变通用式人才培养标准,转换为注重特长爱好培养。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不应再搞千篇一律的通用式人才培养,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往往是业余爱好特长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改革的方法是在通用知识技能基础上,对个人爱好特长突出者加大奖励学分,以鼓励学生特长爱好的更大发挥。

四、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结合践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固本”“铸魂”“打底色”的工程。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污损,若人才底色本质出现污损,那就决定了人才培养再出色也靠不住,所以毋容置疑,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践行。

知识不等于教育,知识越多未必创新力越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创新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关键是要变被动的积累为主动的积累,即由兴趣好奇心引导的创新性积累知识,这恰恰是我们比较容易忽视的。

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由教学目标框架限定的,爱因斯坦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因此,创新教育就要敢于冲破传统教育的樊笼,大胆革故鼎新,老师要通过发现、欣赏和引导,把学生美好的内心点燃,把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点燃,把无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点燃,这样会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完整而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动学习的机器。

实践证明,创新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着力于“以文化人,以文传道”;着眼于“启人入道,引人悟道”,立德才能树人,创新教育才有扎实的根基,创新教育改革才容易成功。

山东文化学院开办了“国学弘毅班”,开设了立德树人大讲堂,增设了国学体验教室、感恩体验厅、传统文化阅览室、书法训练室等设施,利用学院广播电视台、宣传栏、孝道文化长廊等渠道,通过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文化宣传和各类有益活动,坚持“晨读、午诵、暮思”常态化,每天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用雅乐、古诗词诵读等创造美好的文化氛围,长期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净化学生的心灵。

同时创立特色系部,特色班级,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发挥自身优势潜能,挖掘并弘扬自身特长,让学生找回自信,力图自强,并把特长作为素质考评的重要依据,实行考评分与专业考试分数冲抵,真正把综合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及红色文化的教化,让师生感悟“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感悟“人无德不立,校无德不兴”;感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感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此不断地提升师生的人格品位和智慧才情,促进学生自律、自信和自学风气的逐步形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温良恭俭让”的文明高雅校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魅力,创新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时代发展赋予教育孕育了博大的内涵——“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赐予我们的是人类智慧,创新教育赋予我们的是时代脉搏,让我们感悟文化的智慧,享受幸福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END -

编辑:冉冬怡

审核:王晓飞

本刊唯一投稿邮箱

whcydk@

欢迎来稿

《文化产业导刊》

政策传导、发展指导、投资引领

在这里,看文化产业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