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苏轼送给高僧一首诗 看似通篇打油 却蕴含人生至理

苏轼送给高僧一首诗 看似通篇打油 却蕴含人生至理

时间:2020-05-19 07:24:07

相关推荐

苏轼送给高僧一首诗 看似通篇打油 却蕴含人生至理

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是片璀璨的星河, 那么,诗词则是这片 星河中皎洁的明月;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绝美的雪山, 那么诗词则是山巅盛开的雪莲。尽管唐风宋雨,已远去我们千余年,但他们留下的诗篇,却依旧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苏轼的诗词,充满智慧与哲理

后世之人,恐怕有很少不喜欢诗词。有人沉醉诗词空远的意境,有人迷恋诗词那和谐的韵律,还有的人,则惊叹与诗词优美的字句,而我独喜欢诗词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人认为,诗言志,故在所有文章体裁之中,他们对诗歌,最为重视。无论是对人生的感悟,对未来的期盼,还是人生的悲欢离合,诗人都喜欢将其寄托在诗中,然后让这些诗歌流过历史的长河。一首首诗,就如同一颗颗菩提道果,读来令人受用无穷。

从李白的诗中我们看到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不要消沉,不要怀疑自己,要相信自己,总有几处优点能物尽其用,实现自我价值。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的一生十分短暂,我们从虚无中来,终将回归到虚无,如果不能堂堂正正,问心无愧,走完这一生,那么又有什么意思?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有多少贩夫走卒,因为这两句诗,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

而苏轼的诗歌作品,就像一棵菩提树, 长满着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人生的感悟。这倒不是说苏轼的诗最好,而是他一生坎坷,却能坦然面对,似乎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诗中都是他抚须长笑的身姿。

苏轼将儒释道三教精妙之处,融汇到自己坎坷的一生,然后学会了笑对苦难的智慧,最后他又将这种智慧哲理写进了诗中。

公元1073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赴任途中,他经过於潜县,县郊有一处佛寺,名为寂照寺,寺中有一位高僧,法号慧觉。众所周知,苏轼非常喜欢与僧人讨论禅理,所以他便与慧觉在寺庙中的绿筠轩观景论禅。

期间,苏轼随手写下了一首古体诗,《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觉,世间哪有扬州鹤?

注:首句“可使”一作“宁可”。

此诗读来平白如话,看似通篇打油,然而仔细品鉴,却能发现诗中俗中有雅。这首诗多处用典,并蕴含着深刻哲理。

首句则出自《晋书》,说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其人高雅,尤爱竹,即便在外短暂居住,也要种上一片竹子。他的朋友不理解这种行为,王维之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是说,居住之地,不能一天没有竹子。

其原因,王徽之没有说,但苏轼在诗中说明了。因为,没有肉可能会让人身体消瘦,但是没有竹子,却会让人变得俗不可耐。身体消瘦还有办法,使之强壮起来,但人要是变得俗气了,就没有办法改变了。

当然,苏轼这两句诗不能单纯地从字面来理解,所谓“无竹”,并非是说没有种竹子,而是说不具备竹子的品质。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象征着君子,竹子根基坚韧牢固,就像品德高尚的君子,内心无愧,立世之本则不可撼动。

同时竹的躯干硬而直,就像君子言行正直,不偏不倚。竹节,则代表着有气节,即便是风雪雨霜加身,也折节下湾。竹心则是空虚的,空才能容,虚才能静,君子之心,也是谦虚和宽容的。

没有竹子的这些品质,那么人很容易就会在世俗名利中迷失自己。而一旦迷失就很难回头,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不可医”。

同时诗中的“竹”与“肉”分别代表着俗与雅、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苏轼认为,物质的满足只能让人一时愉悦,而精神的满足,则是恒久的欢欣,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不再是一具追求享受的行尸走肉,而是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

当然,对于这种说法,从古至今,有很多人不认同。对苏轼这种说法,他们表面赞扬高明,但心中却认为愚不可及。这其实就是暗指那些为人世故圆滑的,苏轼对于这种人一向不太喜欢。

最后两句,是苏轼对那些俗士的嘲讽,他们又想被人夸赞品性高雅,同时又费尽心机追求功名利禄。“扬州鹤”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殷芸小说》,书中曾记载一个故事:

有4个人在谈论自己的愿望,第一个人说希望能够发财,第二个人说想要骑鹤做神仙,第三个人说希望能够做扬州太守,最后一个人只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这两句则是把前面三个人所说的愿望,都归在了一起,也就是说三个愿望他都想要 ,可是世间哪有这种好事呢?

这首诗极具宋诗特点,以议论为主,并采用散文的句式结合五言,尽管文学成就不高,但议论中有波澜并寓于形象,也算发人深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