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文学巨人苏轼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知心爱人红颜知己王朝云

文学巨人苏轼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知心爱人红颜知己王朝云

时间:2023-03-20 18:44:37

相关推荐

文学巨人苏轼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知心爱人红颜知己王朝云

#苏轼#

王朝云(1063~1096),苏轼侍妾,字子霞,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妓。

一见钟情的相遇

宋朝的青楼分为好几个等级,首先是一等二等的青楼,他们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的高雅,叫做院、馆或是阁,听起来非常的高档。是文人墨客,官员显贵,吟诗作乐的场所,当然歌妓也经常被请出去进行歌舞表演。这里面的妓女个人素质非常高,必须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王朝云就是其中之一。三四等的名字就没有那么文雅了,叫做室、班、或者店,甚至还有的叫做下处,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皮肉场所。

王朝云8岁进入妓院,学习歌舞,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好伺候在苏东坡身边。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看着身边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的王朝云。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苏东坡对身边的王朝云动心了。苏轼把写好的诗交给王朝云,王朝云很快就弹着琵琶把它唱了出来。唱完之后苏轼就问她,你过着这样的生活快乐吗?时年十二岁的王朝云,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她没有回答,就在那里落泪。女人的眼泪,在男人面前,永远是最有效的武器,苏轼马上替她赎身,并且收在身边做侍女。

知心爱人红颜知己

如果说第一位妻子王弗,在苏轼的仕宦生活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给予苏轼深深地关注和帮助;第二位妻子王闰之在苏轼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认同了苏轼的人生价值观,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那么,王朝云则以其艺术气质,能歌善舞,对佛教的兴趣和对苏轼内心的了解与苏轼相投契。是凭着自幼学习的本领和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与富有浪漫气质的苏轼相贴近的。

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说苏轼满腹文章,或满腹聪明才智,当然也对,但苏轼之为苏轼,其在新旧两党当权时都受打击,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难怪苏轼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朝云深知,经历生死沉静的人生变故之后,苏轼对于高官荣宠已视之淡然,在苏轼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背后,隐藏着他对人生祸福相倚的忧惧,对物质富有的厌弃和精神生活之空虚的种种感触。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了。

不离不弃一心向佛

苏东坡,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王朝云还逝世于惠州,可以说从十二岁西湖相遇王朝云一直跟随苏轼,不离不弃直到逝世的一天。

王朝云临死时平静地看着苏轼,握着他的手,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苏轼弥留之际,维琳禅师好心地在苏轼耳边提醒:“要想着来生。”苏轼轻声说:“西天也许有,但是何必空想前往?”好友又对他说:“你最好还是这样想。”苏轼说:“勉强想就错了。”然后盍然长逝。看着两人最后的遗言,充满了禅机,可以大胆的猜想,苏轼在最后的时光,耳边一定是响起朝云逝前的叮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是上苍嫉妒苏轼和朝云的幸福,还是默默的付出让她已心力交瘁、油尽灯枯?也不禁要同情苏轼,他真是个苦命人,总是看着心爱的女子,一个个先自己逝去。先是王弗,后是王润之,这次是王朝云。越是感情真挚深厚,就越肝肠寸断,越痛不欲生。真不知道,一个人能经受得起几次这样的打击?异地他乡,前路茫茫,远离亲人,现在连唯一的爱人都离去,苏轼更是对朝云日思夜想。夜来幽梦,常见到朝云,互诉衷情。但他发现朝云总是裙履尽湿,便问她为何如此?朝云道:“妾每夕自孤山返家哺儿,须涉湖水故耳。”苏轼醒后恸哭流涕,怜惜不已,便在湖上筑堤,免朝云涉水之苦。身心俱疲且孤独无限的苏轼,唯有以昔日的欢愉来慰藉自己,写了许多怀念的诗词,其中尤以怀念朝云为最多,如有《悼朝云诗》,一句“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写尽心中内疚与思念,堪比“十年生死两茫茫”。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死后的哀悼

东坡尊重朝云的遗愿,于绍圣三年八月三日,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铭文也像四句禅谒: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在朝云逝去的日子里,苏轼不胜哀伤除写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还写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等许多诗、词、文章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其中,著名的《西江月梅花》一词,更是着力写出了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东坡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后人依据“六如”之意,又在亭的两侧镌下对联: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惠州的西湖本名枕丰湖,山青水绿,烟波岚影,酷似杭州西湖,自苏东坡来后,常与王朝云漫步湖堤、泛舟波上,一同回忆在杭州时的美好时光,因此也就用杭州西湖的各处风景地名为这里的山水取名,这本是两人的得意之作,不料他乡的孤山竟然成了王朝云孤寂长眠的地方。

为了怀念王朝云,苏东坡在惠州西湖上刻意经营,建塔、筑堤、植梅,试图用这些熟悉的景物唤回那已远逝的时日。然而,佳人已杳,真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后世纪念

清嘉庆六年(1801年朝云墓),伊秉绶修朝云墓,补书苏轼所为墓志铭,刻石征文。当年孤山的栖禅寺已不复存了,朝云墓,六如亭也几经修建。

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惠州的重要文物古迹,名声很大,历代题咏不少;1984年被列为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惠州的老百姓常于农历12月5日朝云生辰日拜祭,亦有用民间做会的形式予以悼念,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民俗祭奠活动。

苏文忠公朝云墓志铭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唐人。敏而好义,侍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仅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东南。生子遯,未期而夭。盖尝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麤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篮是依,如汝宿心,惟佛止归。

苏轼写给红颜知己的诗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

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趁拍鸾飞镜,回身燕飏空。

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她乌黑如云的鬓发梳理整齐,及地的霞披颜色鲜艳得好像太阳初升时的彩霞。她准备要表演了,欲唱未唱,静静地站立在翠绿色的竹席上,宛如不知何故下凡的巫山神女。她美妙的歌声合着节拍婉转而出,她的舞姿轻盈曼丽,如同燕子突然飞空时的轻快干脆。霞衣随着舞姿而飞扬。令观看者不禁担心:别让红袖翻过窗户。外面春光正好,柳絮轻柔,不要让她被扬花吸引,离开这里随春风而去!

《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白居易曾有美妾樊素,擅唱杨柳词,人皆称其为杨柳。后来,白居易年老体衰,樊素就自己溜走了,于是白居易在诗中说:“春随樊子一时归”。晋人刘伶元在年老时曾得一名叫做樊通德的小妾,二人情笃意深,并经常谈诗论赋,议古说今,时人就称二人为“刘樊双修”。

苏轼用此两例典故,正是要说明他与朝云生死相随、心意相通,正如刘樊二人,而同为舞妓出身,朝云的坚贞完全不同于樊素的薄情,这令苏轼尤为感动。

只是,朝云却是命苦的,她没有李络秀的好福气,有儿子阿奴一直陪在身边,朝云生了儿子却夭折了。于是,她的生活就像天女维摩一般,每天不是念经就是煎药。她抛却了从前长袖的舞衫,远离了悦耳的歌板,一心礼佛,唯望有朝一日,仙丹炼就,与苏轼一同登仙山,再也不为尘世所羁绊。

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

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上片,词人描写了自己与朝云二人的自然体态与清净的心境。“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词人贬到惠州,已年老容衰;然而他的心地进入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维摩清净无欲的境界。值得词人晚年自我欣慰。而朝云呢“空方丈、散花何碍。”她随词人南迁,仍年青貌美,陪伴词人度着贬谪生活。在“方丈”的小天地里学佛,且如同天女散花,与词人一同切磋佛教教义,终有助于词人成为维摩式的心地澄明的佛家人。此等描叙,不是词人的创作虚构,而是他“清净独居一年有半”的真实写照。朝云在他心中是位可爱的女性人物。所以朝云那“朱唇筋点,更髻鬟生彩”的美丽动人的形象仍在他笔下闪光。东坡表明他爱朝云胜于教徒爱教,够虔诚的了,只好又拿出佛教的轮回思想,“千生万生只在”,永远海誓山盟,铭刻于心,付诸诗文。

下片,回忆美好往昔,祝愿朝云来日健康。“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记得,你那乐于助人,成全先生的事业,你那“一生辛勤,万里随从”的宽阔胸怀,就表现在你的高洁的情感与媚人的仪态上。曾记得,“闲窗下”,挑灯伴读,学习佛经,又是那样的“敛云凝黛”,严肃之至,好不欢快。很快,词人从回忆的镜头中化出,回到面对面的梳妆台前。看“明朝端午”,万人欢庆传统佳节。在众多的活动中,词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学古人而“佩兰”。屈原在《离骚》中就赞赏“纫秋兰以为佩”的节日服饰。它既能健身芳心,又能给人以审美情趣,所以词人嘱咐朝云“待学纫为佩”,以此让朝云表现出高洁的形象。朝云只觉东坡对自己太好了。不过许多的诗文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长久的心愿便是要求东坡“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作为终身的记念。

全词写词人对朝云的深情,深化到如佛教徒对待释迦牟尼那样虔诚的程度。涛涛夜话道家常,情思绵绵无尽期,诚可谓“略去洞房之气味,翻为道人之家风”。

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五月四日,第二天就是端午节。岭南的旧历五月,天气已非常炎热,连清凉如水的朝云都要微微出了一身轻汗。那时端午节,女人们都要用兰花香草来沐浴,然后用彩线臂缠,以期祛病除灾。苏轼一想朝云要沐浴,便想像到明天江水要“流香涨腻”,可见朝云不仅肌肤如玉,她的身上还有一种天生奇香。 词中描写了端午沐浴的场景,彩线缠臂,可以不病湿;小符配身,可以辟五兵。“流香涨腻满晴川”,脂香粉腻顺水流淌,是一幅多么美丽而热闹的画面。而“佳人相见一千年”,则表现了两人希望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在老迈之年谪居南荒,朝云已成了苏轼最后的慰藉和感情归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