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辛弃疾的一首千古传颂感人至深的佳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的一首千古传颂感人至深的佳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时间:2019-10-03 16:54:02

相关推荐

辛弃疾的一首千古传颂感人至深的佳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宋代: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在宋代的词坛上,大概只有岳飞和辛弃疾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他的词,现在存世的有六百多首,是宋代词人中最多的。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是爱国词。辛弃疾的词和苏轼一样,并不是一味豪放的,他们也都有许多清新婉丽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即使是放在婉约派作家中,也是上乘之作。

《摸鱼儿》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词以豪放著称,但他是一个大家,各种表现手法都用得十分纯熟自如,如这首词就写得很委婉含蓄,近于婉约派词风。当然,作为一个矢志于驱敌复国的英雄,在这首委婉含蓄的词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那颗善善恶恶的愤激不平的心在。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是宋王朝腐朽积弱半壁河山沦入敌手的时代。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辛弃疾二十二岁时,便在沦陷区的老家济南啸众起义,抗击金兵。二十三岁时,胆敢率五十骑,冲入五万金兵把守的敌营,活捉叛徒张国安,押赴江南处决。这事曾轰动朝野,连皇帝也“一见三叹息”。二十六岁,他进奏《美芹十论》;三十一岁,又作《九议》。这些奏议对当时的敌我形势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符合时宜的抗敌复国的主张。辛弃疾三十三岁时出知滁州,这里地处抗金前线,受金侵略者蹂躏“最酷”,“地僻而贫”(周信道《奠枕楼记》),但经他半年的精心治理,竟很快就变成一个“面城邑之清明,俯闾阎之繁夥,荒陋之气一洗而空”(崔敦礼《宫教集》,代严子文作《滁州奠枕楼记》)的新滁州。辛弃疾确是一个“有文武材”的“伟人”(同上)。有人把他比作谢安石。难怪右丞相叶衡也称赞他“慷慨有大略”,而“力荐”与朝(《宋史·辛弃疾传》)。

但南宋最高统治者却未能真正认识辛弃疾的才能而加以大胆擢用。从二十三岁(绍兴三十二年,公元一一六二年)南渡以来,到写这首《摸鱼儿》时的四十岁,已经历了十七个春秋,但他还只能充当一般的地方官吏,而不能到抗敌前线去指挥作战,或留在朝廷上参与军国大事。而且对他的调动还格外频繁,十七年间换了十二个地方,使他的才能难于发挥。眼看自己已进入不惑之年,怎么能不感慨万分呢!所以,对这次仍无任何升迁迹象的调动——由湖北转运副使移任湖南转运副使——中,他的愁绪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从而写下这首千古传颂、感人至深的佳作《摸鱼儿》。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摸鱼儿》词始终紧紧扣住美人的迟暮和失宠这条线索来写,并以此借喻作者的失意。在后面这一点上,读者当然可以有广泛的联想余地,只要符合作者的身世,都可以尽情去联想,去发挥。但也仅止于此,如果越出这个范围,随意比附,甚至大至政局大事,敌我形势,那就漫无边际而令人无所适从了。

(资料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