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人民诗人 浪漫主义文学开创者 闪耀在群星丽天时代的明星屈原

人民诗人 浪漫主义文学开创者 闪耀在群星丽天时代的明星屈原

时间:2019-05-02 04:02:16

相关推荐

人民诗人 浪漫主义文学开创者 闪耀在群星丽天时代的明星屈原

屈原(公元前三四○?—前二七八?)这是公元前二七八年初夏的事了。在洞庭湖边上,有个面容憔悴,身体瘦弱的老人,一边踱步一边低吟着悲愤和哀痛的诗句。一个渔夫驾着小船经过那里,见了他,就停下来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管理贵族宗族的官职)屈原先生吗?为什么弄成了这个样子呢?屈原叹了一口气,回答说:人世片混浊,独有我是清白的,众人都在沉醉,独有我是醒着的,为此我被流放出来了。渔夫又问:我听说圣人的处世哲学是随机应变的,您还是随波逐流好了,何苦坚持“清”、“醒”,而被流放呢?屈原说: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掸一掸,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一抖,这些都为的是去掉灰尘。我堂堂清白的人,宁愿葬身鱼腹,也不能让肮脏东西来玷污了躯体!渔夫听了,飘然而去。屈原感慨万千,就又作了一首《怀沙》诗,诗里说:“方以为圆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任凭你把方的削成圆的,正常的法则决不因此改变,妄想叫人放弃崇高的志节,任何正直的人都将断然拒绝。)又说“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以爱兮。”(世道混浊没人了解我,人心险恶有话没处说。在我面前只有死这一条路,我为了真理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作完这首诗不久,他来到湘江的支流汨罗江江边,抱起块石头,纵身跃进了江里。一位伟大的诗人,就这样结束了他六十二年的生命。

屈原为什么要自杀?从《怀沙》里可以知道,他是一位有志之士,是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可是,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这话说来就长了。屈原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他出生在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那时候,有七个大的诸侯国—秦、魏、韩、赵、燕、齐、楚,各占一方,互相争雄。当时历史的总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所以各国都想消灭别国,壮大自己,互相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很激烈,形势变化很快。在七雄当中,位于现在陕西一带的秦国,由于较早地实行了政治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实力最强,它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逐步蚕食的方针,各国都有些怕它。秦国之下,就应数到齐国和楚国。楚国幅员最大,包括了长江中下游的绝大部分地方,人口和军队也多。它本来也具备统一全中国的条件,可是由于政治腐败,所以国虽大而力不强。楚国必须进行一番彻底的整顿和改革,才有希望。而屈原就是竭力主张楚国实行改革的政治家。

屈原从小就在父亲的严格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养成了优美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同时他又有着出色的政治才干。因此,他踏进楚国朝廷不久,就博得了很高的声誉。楚怀王很赏识他,叫他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把内政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事务都交他处理。屈原清醒地估计了形势,知道要使楚国强大起来,必须采取根本性措施,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对外推行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方针。怀王被他说服,同意改革,叫他起草实行改革的根本法令—“宪令”,于是屈原就把自己的政治理想都写进“宪令”里去。他提出要实行“美政”;要“举贤授能”,就是选拔贤才,给真正能干的人官做;要明“法度”,就是制定法律,取缔贵族官僚的某些非法特权等等。屈原的这些主张具有进步意义。改革的消息传出去以后,那帮腐败透顶的贵族官僚们人人惶恐,个个危惧。他们知道,自己作恶多端,任何改革措施都必然先要整到他们头上。于是他们勾结成一气,有的到屈原这里来夺“宪令”草稿看,有的到怀王那边去说坯话、告恶状。由于这帮人里面包括有怀王的小老婆郑袖,小儿子子兰,还有许多大官,所以势力很大。楚怀王是个软耳朵的人,他听了这帮人的造谣中伤,对于改革事业就动摇后悔起来。屈原据理力争,无奈怀王十分昏庸糊涂,不但听不进屈原的意见,还发怒疏远了他。于是一场改革失败了,楚国的朝政又完全落入腐败官僚们的掌握之中。这帮人只顾自己争权夺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哪里管什么国家的安危,人民的死活?秦国本来唯恐楚国强大起来,现在一看屈原失了势,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抓住机会,对楚国软硬兼施,又骗又打。首先他们派了宰相张仪到楚国来搞收买贿赂,使楚国改变联齐抗秦的方针。这张仪是个著名的“纵横家”,专会搞阴谋诡计。他本是魏国人,为了捞取名利,就跑到秦国去,凭着三寸不烂了舌,使秦国相信了他,让他当了宰相。这个毫无节操的无耻之徒,为了显示他的权势,曾经带了秦兵去打他的母国魏国。现在他又跑到楚国来,对楚怀王说:“秦国最恨的就是齐国,您大王何苦跟齐国扯在一起,同秦国作对呢?您只要跟齐国断绝关系,我们秦国就送给您六百里土地。”张仪又私下送给郑袖等人许多礼物,叫他们煽动楚王亲秦绝齐。对于这个骗局,屈原一眼就看穿了,他向怀王分析利害,劝怀王千万不要上当。可是怀王毫无主见,居然相信了张仪的话,为了得六百里土地而同齐国绝了交。他还特地派了一个勇士,跑到齐国去把齐王臭骂了一顿,惹得齐王大怒,结果,楚国就失去了一个同盟大国。这样干了以后,怀王就派人到秦国去要那六百里土地。可是张仪却大耍无赖,他说:“哪里有什么六百里土地的事儿呀?我答应的是六里,是楚王自己听错了吧?”怀王这才知道上了当,他恼羞成怒,发了大军去打秦国。楚国由于军队腐败,没有战斗力,加上齐国不来支援,结果吃了大败仗。楚怀王不但没拿到六百里地,反而把原属楚国的汉中地区也丢了。

屈原自从被怀王疏远,就不再作左徒了。怀王伐秦失败之后,又想同齐国联合,就派屈原作使臣,去完成这个繁难的任务。秦国怕楚、齐两国真的又好起来,于是主动提出送还汉中土地的一半来讲和。怀王表示不要土地,只要秦国把张仪交出来。张仪居然自己又来到了楚国,楚怀王囚禁了他。但是张仪买通了楚王的近臣和郑袖。等到屈原经过许多艰苦和周折同齐国谈判成功,重订邦交回来的时候,楚王已经把张仪放了。接着,秦国又来一手软的,他们提议秦楚两国联姻结亲,请怀王到秦国去,说这样两国就永远和好了。屈原看出了这又是一个阴谋,他说:“秦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它,还是不去为好。”可是子兰等人却极力怂恿怀王去。果然怀王一到秦国,秦王就要挟他割地,他不答应,就被禁闭起来。怀王没做成女婿,倒做了囚犯,他连病带气,不久就死在秦国。怀王死后,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这个新国王同他老子样地昏聩,暴戾的程度却大大超过他的老子。他受不了屈原那种直率的批评,因此对屈原疏远、憎恶,终于把屈原削职流放出去。屈原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他眼看国势一天天衰落,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他写了许多诗,诗里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感。他在荒僻的地区过了好几年,尽管身受着严重的迫害,但是一直还抱着希望,总想楚王能够接受事实的无情教训而悔悟过来,重新任用他来把国家治理好。可是那希望越来越渺茫了。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国发大兵攻楚,直捣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把虚弱不堪的楚国打得落花流水,楚王和大臣们象鸟兽一样四处逃窜。在这种情势下,屈原感到楚国的一切都完了,而对他个人来说,楚国一亡,他的一切理想、希望就都归于破灭,他生活在这世界上也就毫无意义。因此,他投入汨罗江自尽了。总之,屈原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他为了实现先进的政治理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正如他诗里所写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就是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屈原又是一个卓越的爱国者。他对楚国怀有极深挚的感情。他的终生目标,就是要使楚国强盛起来,进而统一中国。使他日夜焦虑的不是自身面临的祸害,而是唯恐楚国象一辆破车似地倾覆。

屈原的爱国,同当时那批“纵横家”的所作所为形成鲜明对照。最著名的“纵横家”就是苏秦和张仪,他们只要能谋到私利,可以为任何国家任何政权卖力,“朝秦暮楚”,说的就是这帮人的行径。同这批政治投机家相比,屈原的形象正不知要高大多少倍!当然,屈原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屈原一生写了许多诗,遗留下来的有二十多篇,包括《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九歌》作于屈原生活的早期。它本来是楚国民间的祭神歌,屈原在深入人民生活的基础上,对民间文学作了改编,创作了这一组诗。全诗共分十一章。诗中写的是各种神灵,有大天神,日神,月神,司命神,湘江的男神,女神,河伯,山鬼,人鬼等。作者赋予这些神灵以人的性格,他们具有各自的思想气质和喜怒哀乐。诗里写了他们的种种活动:有威严肃穆的显灵,有声势显赫的出巡,有壮勇激烈的战争,也有柔情婉转的爱情。通过这些描写,作品把当时楚国人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乐观幽默的生活情趣,反映得很巧妙,很动人。《九歌》当中有一篇叫《国殇》,写的是英勇杀敌,为国牺牲的壮士们。他们“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兮为鬼雄。”(真有力量又有勇,刚强绝顶谁能动?身子虽死,精神水不磨,永远是鬼中的英雄)写得十分慷慨激昂,情绪壮烈,具有鼓舞人们斗志的强大力量。九章》包括九篇作品,其中有一篇桔颂,通篇以桔树为描写对象,赞美了它独立不移的性格、优雅的外在风姿和精美的内在品质。这一看就知道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和自我激励。其余大部分是写诗人艰苦的流放生活,以及在流放中的思想活动的,如《涉江》、《哀郢》、《怀沙》等。在这些诗里,他情绪非常激动,对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分,对贻害国家人民的腐败势力作了严厉谴贵。《天问》是一篇奇特的作品,几乎全篇都是以问句构成的。它一开头就这样写道:“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够传授?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冥昭懵,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那时是浑浑沌沌,谁个能够弄清?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紧接着一问到底,总共提了一百七十多个有关天地万物、人类历史、神话传说方面的问题。在屈原的时代,不但无人能够解答这些问题,而且就是提出这些问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些问题表明,屈原的学识极其渊博,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很深很细,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也力图穷根溯源,他是个很有探索精神的人!

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长篇抒情诗《离骚》。离”是离别”。“离骚”就是去国离家的忧愁。诗人在作品里全面回顾了自己的斗争经历,一再表明了自己的高洁心志,同时对楚国宫廷里的黑暗势力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全诗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自己的家世出身、能力才学写起,说到怎样立志推行“美政”,但遭到一帮阴险的家伙的破坏,而楚王又出尔反尔,中途变卦,致使改革事业天折失败。在第二部分里,诗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既合乎古代圣贤的遗训,也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他决心坚持正义,不怕迫害,继续斗争。诗人写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旅行的途程是十分长远而又长远,我要到上天下地去寻求我的所爱。)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者对真理的顽强追求精神。鲁迅先生很喜欢这两句,曾经把这作为《彷徨》的扉页题词。屈原接着又写他的具体“求索”经过。他驾起龙车,到天庭里去寻求自己的理想境界。然而刚到天国的大门口,就被看门人挡了驾。登天不成,诗人又转而去求几位传说中的美女(比喻志同道合的人),然而这也落了空。这一切,象征着追求理想的破灭。诗篇进入第三部分,先写诗人按照神灵的启示,决定离开楚国去遨游世界。但是正当他一切准备就绪,上升到云端里打算启程的时候,回头看到了故乡楚国的风光,历历在目,分外可爱。于是车夫悲伤起来,马也驻足不前,终于又留了下来。最后诗人表示决心以身殉国,他写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算了吧,国里没有人能理解我,我也何必一定要思念着故都?理想的政治既无法实现,我就只有跟彭咸去以死作结束。)彭咸是传说中服代的贤明大夫,因为国君拒绝他的批评建议,投水而怀念。汉代的司马迁说《离骚》可以同日月争光,唐代的李白也曾在诗里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诗歌象日月一样高悬天际,而楚王的楼台馆阁却变成了片荒丘。)他们以大文学家的身份,对屈原是如此推崇备至!特别要指出的是,屈原还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长久敬仰和怀念,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家当中,可以说是绝无而仅有的。

屈原死在五月初五日,人民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过去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群众性的划龙船比赛,比赛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我国人民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这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汨罗江边的人民为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的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惯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全国人民这样热爱他,怀念他,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一个诗人的伟大呢?(感谢徐公恃老师整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