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史记》中饱含深意的一句话 蔺相如完璧归赵 但实际上一败涂地

《史记》中饱含深意的一句话 蔺相如完璧归赵 但实际上一败涂地

时间:2020-10-08 02:33:09

相关推荐

《史记》中饱含深意的一句话 蔺相如完璧归赵 但实际上一败涂地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的历史地位更是无与伦比,在《史记 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过完璧归赵这件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蔺相如这次事件中可以说是很失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分析一下。

在“完璧归赵”事件中,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秦王对玉璧的垂涎所引发的事件,其实玉璧只是个借口,秦昭王此举只是为了试探赵国,他真正在意的不是得到玉璧,而是对方的反应。

赵国不会相信秦国真的肯割让城池,但他们在拒绝之前,势必会评估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如果赵国不敢有丝毫违逆,直接奉上和氏璧,那显然是对秦国有所畏惧。 弱国无外交。

蔺相如在秦宫的强硬表现:纵然实力还不及,赵国也不会轻易退让,哪怕是一块玉璧。他做出的玉碎举动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场刻意的表演。

然而,从和氏璧被送回赵国之后,他的出使就已经彻底失败,而且不是一般的彻底失败,并且给了秦国一次光明磊落的侵犯赵国边境的机会。当然,对蔺相如来说利大于弊。

在故事的最后,“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众所周知,《史记》采用的是春秋笔法,里面的每一个字背后都包含深意。,得知真相后的他们的反应实在耐人寻味。我想这正是秦王与群臣看到事情按自己的方向发展,在那之后阴谋得逞的一种奸笑罢了。

失败的原因太简单:秦王是一国之君,他不会如蔺相如那样只考虑对赵王的承诺,鼠目寸光,他想的是政治这盘大棋,他把怒火压抑了下来,显然,以后的爆发会更猛。——两年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怎么能不说是完归璧赵的真正结局呢?

以上分析完全是从国家利益与尊严的角度出发的,在此视角之下,不得不说,赵国的这次外交行动一败涂地。

蔺相如完璧归赵事件之后;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拉远来看,当时的形势:

“完璧”事件时,秦赵都是强国。秦国风头正劲极速蹿升。赵国可能有所衰弱,但“瘦死骆驼比马大”骨架尚在,到底逐渐衰弱到什么程度,外人不好得知。而且两国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赵国两次联军破秦,胜利光环在,总有威慑力。

秦国故意将这么一个荒诞的交换条件摆在赵国面前,让他挑选,以此来探探赵国的虚实,可是,经过内乱等,赵国人才凋零。居然赵国君臣根本就没有看出秦国真正的目的,加上自己胆怯,露了底。本来这时候应该直接回绝这个不靠谱的提议,继续让秦国捉摸不透。

在怒斥秦王的时候蔺相如他自己说赵国君臣觉得,秦强赵弱,不想惹秦国;又在谈交换城池的时候说秦国强大,秦国履约了赵国不敢不履约。

这等于说我们害怕你们秦国,但是今天又不得不来,而且从蔺相如这个勇敢的人口中更有说服力,看来赵国的实情确实是在快步走下坡路,外表看着还威风,但里面其实不行了。赵国君臣看待秦国,看待秦赵关系的态度可见一斑。

而这,才是作者司马迁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弱国无外交,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史记》就是一部人活于世的教科书,当历史的风烟散去,只剩下了关于生活的教义,《项羽本纪》告诉我们做人决不能贪慕虚荣;《高祖本纪》告诉我们在利益面前别去奢望真正的情谊;《淮阴侯列传》教给了我们“成大事,必隐忍”的道理

有条件当然要看最好的史书,就是这本司马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里面记录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屈原投江、陈涉起义、鸿门宴……或悲歌慷慨,或荡气回肠,比电视剧好看多了。读一读,从此典故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然而,《史记》毕竟是文言,读它并不轻松,甚至有的地方十分晦涩难懂。但是,对于一个任何一个有一定文化的国人来说,《史记》可以说是必读书。

所以,推荐一本彩色详解的《史记》,让你轻松阅读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认清时势,才会让你的人生事半功倍。

现在《史记》全套共四册,价格只要99元,也就是一顿饭钱,就能感受历史的浩瀚,古人的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购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