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1971年 我国首枚氢弹投掷失败后 飞行员宁死不跳伞:带氢弹着陆

1971年 我国首枚氢弹投掷失败后 飞行员宁死不跳伞:带氢弹着陆

时间:2023-04-23 02:19:00

相关推荐

1971年 我国首枚氢弹投掷失败后 飞行员宁死不跳伞:带氢弹着陆

1971年12月30日,全国边防警戒雷达全部开机,时刻严密搜索空中目标。同时西北核试验基地也森严戒备,程度和“一级战备状态”无异。

“12点20分,一架携带着‘实战氢弹’的强五K飞机起飞,40分钟之后迎来巨响和蘑菇云的腾起!”按照计划,这套流程将在30日这天完美上演,然后便是科研人员们的欢呼雀跃,新闻刊登后的举国欢庆,震惊世界之后,意味着中国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此次投掷并未成功。飞行员杨国祥在生死抉择中,选择了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跳伞,向指挥部发出了“带氢弹着陆”的请示。

说到这,很多人会疑惑,我国不是在1967年6月17日那天,大西北就已经成功试爆了“首枚氢弹”了吗?为何又说这枚氢弹投掷成功后,才算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呢?

4年前的那枚氢弹同样意义非凡,中国在距离原子弹成功试爆仅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成功试爆了氢弹,令西方惊呼:中国怎可能会如此神速?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这是毛主席的原话。历经百余年风霜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百废待兴,西方又对我国虎视眈眈,想要独善其身谋发展,“自强”是王道,而在当时这个王道几乎就可以约等于“两弹”。所以钱学森、钱三强、于敏、郭永怀等等科研学者们,为了中国的“两弹事业”费尽心力。

1964年10月17日和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都升起了一颗比天上的太阳还要明亮“太阳”,载入史册,举国欢腾。但这时候的科研人员、国家领导们依旧没有放下心中顾虑。因为当时的氢弹,“实战价值”并不高。

想要实现氢弹的实战价值,“能运载”“能投掷”一个都不能少。能满足运载和投掷的工具有很多,到底选哪个更好呢?并且,在飞行员的选择上也无比关键。

最终飞行选择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军用飞机:强-5超音速强击机,主飞行员是杨国祥。虽然选定杨国祥是确定强-5之后的事,但他和强-5早就有了密切联系。

杨国祥出生于1929年,家在云南一个偏远山村,彝族人。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没几个读过书的,他的父亲为了谋生一辈子没少吃苦受累,所以在有了孩子之后便想尽办法供他读书。

起初他们村子是没有学校的,好在后来几个村庄联合建了所小学,就是距离杨国祥家有着10来里远。起初一起上学的孩子还不少,后来一是由于路途遥远,二来由于战乱打破了数个家庭,到最后上下学路上便只有他一个人了,不过他从来没想过放弃。

因为生长在抗战年代,也有着一颗报国心的杨国祥,恰好在学校和地下党有了接触,他便加入了当地的共青团,1949年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志报效祖国。

同年11月11日,中国空军成立,开始招收飞行员。杨国祥清楚地记得,当时空军来他所在部队招飞,1000余人报名仅选中了6人,他是其中之一。后来又经过筛选,6人中只有他通过。这当真是千里挑一呀!

1950年2月,杨国祥去到了牡丹江航校,接受系统训练,只是这训练条件有着多方面限制。飞机基本都是抗战年代里,历经过战火的美式和日式飞机。负责培训的教员,也基本都是自愿留在中国的日本战俘,和一些国民党起义人员。

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杨国祥和其他新飞行员一样,才只接受了3个月训练,就被调到了战斗部队派驻东北准备入朝。目睹了战火,目睹了美军先进飞机,知晓了美军飞行员飞向时常能有上千小时后,杨国祥深切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在新兵飞行员中,还不错的70个小时飞行经验,压根算不上什么。面对美军,志愿军好像只有“勇气”这一个长处。

后来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将自主研发强击机提上日程。“雄鹰302”上线,也就是后来的“强-5”,总设计师是陆孝彭。漫长的研制过后,杨国祥是4名试飞员之一。但由于他此前从未飞过强击机,所以他先去飞了一段时间米格-19,才转到了唐山飞强-5。

一年多的试飞时间里,杨国祥飞了200多个架次,还根据自身经验做出一份优越点报告,在主题为“强-5可行性”的会议上做了报告。“可行性”的高低决定着是否量产强-5,所以试飞员的报告内容十分关键。1969年底,强-5终于定型,党中央决定生产250架。

而就在最后定型前的试飞中,国防科委二机部九院氢设计所有人来找了他。

“你觉得我国飞机中有能携带‘大炸弹’的吗?比如氢弹?”“强-5或许可以!”杨国祥回答道。

那人和他交谈了好多内容,从那时候起他便意识到,强-5或许要肩负更重要的使命,甚至将被包含在我国的某个战略计划中。但后来好些时日也就没了动静,杨国祥还以为是他想多了,直到1970年4月底,奉命去到江西320厂,他才知道上级已经决定由强-5担任投掷工具,他被任命为投掷“首枚具有实战能力氢弹”的主飞行员。

为了让投掷“万无一失”,他去到了西北核试验基地机场,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光是投掷和氢弹重量、尺寸一模一样的模型弹,杨国祥就练习了200来次。训练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就在大家都以为1971年12月30日13点时,氢弹会毫无意外地爆炸时,还是出了问题。

虽然那时候已经是凛冬,但30日那天的天气很好。

“2178,起飞!”收到指挥部命令后的杨国祥,于12点20分从基地驾机起飞,开往300公里外的罗布泊零号地点。

12点45分,飞机临近投弹靶标中心,杨国祥详细检查了一遍飞机仪表和挂弹装置的状况:一切良好!同时耳机里还传来了指挥员的声音,让他不要紧张,按照流程操作。

杨国祥开始向左压坡度,下降飞行高度,时速增加到900公里,有条不紊地按下了程序开关……在距离靶标中心9公里时,杨国祥收到指挥部的“投掷”命令,他立马拉起驾驶杆,当飞机机头爬升到45度角时,他按下了投弹电钮,并快速掉转机头。一系列操作毫无纰漏,但是氢弹并没有任何动静。

杨国祥立马向指挥部请求“应急投”,得到批准后他重复了一遍既定流程,结果依旧没变化。加上第一次正常投掷,杨国祥一共尝试了4次都没有成功,他开始慌了,额头上也开始冒汗珠。

此时的他有三个选择,一是跳伞保证自身安全;二是将飞机迫降到了戈壁滩,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三是,他尝试将飞机开回基地。思虑过后,本着不让科研人员的心血白费,和将自己的生死抛之脑后的想法,杨国祥选择了第三种。

“带氢弹着陆!”指挥部听到了2718传来的请示,指挥部里所有人的心也同样提到了嗓子眼……

很快周恩来总理收到了来自指挥部的请示,在得知飞行员尝试了三套预案后,依旧没有成功投弹,飞行员请求“带弹着陆”后,周总理说了:“我们要相信飞行员,但为了以防万一,全员撤离地下通道。”

“没办法呀,只有安全落地了,原因才好找呀!”面对兰州空军作战处处长无奈地“责骂”,杨国祥也只好无奈地这样的回答。是呀,机场上万人,如果飞机没有安全落地,后果简直难以想象。还好的是,杨国祥胆大心细,技术过关,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之后装置被送去北京做了详细分析,原因处在了一个挂钩上。飞机飞临高空,温度骤降,挂钩因为突然的温差而变形失灵,导致推送装置电路短路,影响了投弹。

而后经过对装置的改进,中央决定了第二次投弹。1972年1月7日那天,西北机场再次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杨国祥再次驾机起飞。出发前,总指挥杨焕明还特意让他谨慎,说如果真的不行,就别勉强。

杨国祥(左)

还好,一切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12点30分一架强-5快速滑出了跑道,腾空而起飞往罗布泊基地。

“嘭——”在杨国祥成功投弹后的第32秒,氢弹毫秒无差地自动爆炸了。强光直冲云霄,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上万人欢呼雀跃。杨国祥所驾飞机都还没落地,就看到了大家高举欢呼的手臂。

虽然他带着氢弹回基地创造了奇迹,但他的名字在往后的里都是秘密,直到1999年建国50周年庆祝“两弹一星”回忆里,他的名字才被确认,被更多人熟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