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佳片聚焦 |《树上有个好地方》:国产儿童电影的超越之作

佳片聚焦 |《树上有个好地方》:国产儿童电影的超越之作

时间:2022-06-13 23:26:54

相关推荐

佳片聚焦 |《树上有个好地方》:国产儿童电影的超越之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于5月23日在北京举行,由西安席布鲁儿童电影制片公司出品,陕西青年导演张忠华编剧兼导演的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

《树上有个好地方》:

国产儿童电影的超越之作

《树上有个好地方》是我国近年来难得的儿童电影佳作,有着厚重的生活基础、丰富的镜头语言和成熟的叙事节奏,其对时代背景与生活细节的真实还原极大地调动起成年观众对逝去童年的追忆,同时其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与精准细腻的儿童心理刻画,也引起了当下少年儿童的情感共鸣。

这部影片由中国80后导演张忠华执导兼编剧,于9月在网络上映,豆瓣评分8.0分,荣获国内外多项儿童电影大奖。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陕西关中农村的童年故事:小学生巴王超过是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捣蛋鬼”,得不到认同的他爬上河边的一棵大树,将这里作为自己的“秘密基地”。支教大学生粉提老师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处境,粉提老师欣赏他的聪明机灵,允许学生课余看“娃娃书”(连环画),还选巴王超过当上了图书管理员,并为他颁发了特别的“学习进步奖”,这让巴王超过的自尊心获得了极大的安抚与满足。后来,粉提老师男朋友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巴王超过的无心之失导致粉提老师受伤离开,作为“好地方”的大树被父亲砍伐,巴王超过在树下埋葬了自己全部的“好东西”。

一、导演的“儿童情结”与“儿童观”

从《霸王年代》《火箭鹌鹑》到《紫陀螺》《树上有个好地方》……,导演一直对儿童电影情有独钟,十多年来已经编剧并拍摄过多部乡村题材的儿童影片,熟悉儿童电影的编剧技巧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

儿童电影脱胎于儿童文学剧本,其实儿童文学与儿童电影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真正的儿童文学/儿童电影的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儿童”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或服务对象?其实这是由他的天性决定的,他在天性上亲近(或趋近)儿童,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生就的,而不应当是造就的。这是一种天赋。”一个优秀的儿童电影人也是如此。他的天性让他比一般人更关注儿童,他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做儿童时的点滴感受,他们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就细腻敏感,就与其他无忧无虑的儿童不大一样。他们披着成人的外衣,本质上仍是儿童。其实,儿童文学/儿童电影创作者的最好状态就是:既保持着(或能唤醒)感性而纯真的儿童体验,又具备理性深邃的思考和熟练驾驭语言、技术的能力。导演张忠华便具备了这样的特质与潜能。

导演张忠华具有很正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成人社会如何理解儿童与如何对待儿童的观念与行动。”(王泉根语)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儿童命运、地位和权利,也就有什么样的儿童文学/儿童电影的艺术精神与美学品性。《树上有个好地方》是“儿童本位”的,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视角和心理,在向成人世界争取被尊重的权利,希望成人世界看到儿童的精神需求。

所以这部电影的主旨绝不仅仅是教育反思,更是对儿童与成人之间代际关系的探索。在成人世界的规则中处境艰难的巴王超过,“上树”之前说了一句话:“哎,大人太难说话了!”表达了儿童与成人的沟通困难。

影片中校长、班主任和父亲所代表的成人,他们对待孩子的全部目的就是“管住”“治下”。校长要老师给孩子多布置作业,因为“作业多了,他们就没时间胡耍了”,他坚信“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成绩就是老师的业绩”。巴王超过的女班主任每天对学生凶神恶煞,因为她知道“领导就喜欢这样、就认可这样”。当粉提老师试图说服校长允许孩子看娃娃书时,校长立即反对:“书看一大筐,成绩上不去!”成人的急功近利全都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

就像巴王超过的名字,他父亲就是简单地希望他能超过别人,可是他在“吃”和“玩”的方面能超过别人,大人又不认可。成人们总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天天想的就是压制、教训,却从没有尊重、理解和共情。这不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育观念,即使在当下,成人的“儿童观”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影片融合了创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同时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和现实指向性。

二、成功的人物源自真实的生活

作为导演兼编剧的张忠华极擅长塑造人物,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或者说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塑造了巴王超过这个鲜活、自然、机灵的“顽童”形象。中国电影史、中国儿童文学史上都极少有巴王超过这种天然的、野生的、灵动的“真儿童”。要想让一个形象饱满立体,必须有大量真实生活细节的支撑,而这些细节往往都是编不出来的,这有赖于作者对人物素材长期丰厚的积累和匠心独运的提取。

影片中有非常多体现儿童心理和儿童情趣的小情节。比如巴王超过当上了图书管理员,回家向爸妈炫耀:就连班长和学习委员都得听我的呢!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一窝蜂跑来借书时,他煞有介事地让大家排成一行,发明了“闭眼点书”的方法,还模仿老师的口气对学习不好的同学说:“你先把学习搞好了再给你借!”在被粉提老师教育之后,巴王超过已经不屑于作弊,看见粉提老师来巡考,他赶紧把袖子裤腿背心全都撸起来以证清白,完全是儿童的思维。巴王超过得到粉提老师自制的“学习进步奖”后走上“人生巅峰”,很多小孩都来“巴结”,他摇头晃脑地走在前面,俨然一副“老大”的样子,后面跟着几个“小弟”,走到粉提老师办公室门口,他拦住“小弟”说道:“粉提老师的房间也是你们能进去的?!”言语中满是与老师关系好的优越感。

巴王超过是一个自然之子。他赤条条跳进小河,如鱼得水;他光溜溜爬上大树,占树为王。他不让别人靠近他的“好地方”,班长贾苗红和女生们偏不离开,他也有办法对付她们。他喊了一句:“谁不走谁就是俺媳妇!”女生们全都羞得跑了,贾苗红声称要去告老师,他不在乎地说着当地儿童自编的方言俚语:“告去告去,喝马尿去!”令人哑然失笑。巴王超过完全没有那种被压抑的儿童“低眉顺眼”的模样。他想不通的、看不过的,他就要去反抗。反抗成人世界的秩序,反抗成人与儿童的不平等。校长说话不算话、收了娃娃书不给看,他就去“偷”;货郎做手脚戏弄孩子,他就敢“反戏弄”、和货郎抱在一起扭打。

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情节:巴王超过躲在床下,看到粉提老师(和男友接吻时)抬起的脚后跟,搭积木似的给她垫了几个木楔子。这个情节令人喷饭,更是神来之笔。这里并非恶作剧,恰恰体现出巴王超过的天真淳朴和儿童心性,他并不清楚老师在做什么,只是把眼前的一幕当作游戏,他有立即参与游戏的儿童本能。

小演员杜旭光的生动演绎为巴王超过这个人物注入了灵魂,灵动自然的表情、个性十足的表演,为他赢得了第24届德国施林格尔国际儿童电影节的“杰出演员奖”。

其他的人物形象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粉提老师的亲切、校长的精明、巴父的强势,还有巴王超过的同学贾苗红,她是学习第一名的“三好学生”,周身却没有一点儿童气,活脱脱一个“小大人”。他坚定地认为老师说的话都是真理,老师不让读课外书,课外书就是有害的,她坚决不读娃娃书。她的身上还残留有阶级斗争的习气,令人想起刘心武《班主任》中的谢慧敏,被成人世界的规则“异化”的儿童。贾苗红也和粉提老师形成鲜明对照,一个是儿童却老气横秋,一个是大人却童心未泯。

三、场景的用心与童年再现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农村教室中小学生朗朗读书的场景即令人印象深刻:小学生们捧着书、皱着眉头、憋足了劲儿地跟着老师念(喊)偏旁部首。那模样让人想起甘肃诗人高凯获奖无数的著名童诗《村小:生字课》:

蛋,蛋,鸡蛋的蛋,调皮蛋的蛋,张狗蛋的蛋,马铁蛋的蛋;

花,花,花朵的花,花蝴蝶的花,王梅花的花,曹爱花的花……

这独特的组词方式,一下就把人带到了淳朴的乡村课堂,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影片中处处体现出电影主创人员的匠心:砖房、砖地、条凳、吱嘎作响的破桌子、推开门往下落灰的图书室、缺了一角的上课钟、戴着红领巾穿着土布鞋的小学生,以及阳光下的芦苇荡、坐在门房前摇扇子的老汉,货郎担的拨浪鼓声由远及近,“洋火、碱面、洗衣粉、滑石蛋、泡泡糖”的喊声不绝于耳,孩子们听见声音呼啦一下围上去,想吃糖,想摸奖,想看“娃娃书”。

片中的大人孩子都操着一口正宗的陕西方言,字幕也相当用心,比如影片开头,巴王超过爬到窗户上去“偷”娃娃书被“殷神仙”(校长)发现,当即遭到训斥:“拧跐(折腾)啥呢?克里马嚓下来(赶快下来)!”一股浓郁淳朴的陕西风味扑面而来。布袋子里摸玻璃球、招待客人用橘子罐头、粉提老师冲泡的秦俑奶粉……各种小细节都还原了上世纪90年代的北方乡村生活,勾起观众浓浓的怀旧气息,瞬间将观众拉入遥远而模糊的童年情境中。

四、意象的三重设计与主题彰显

意象是电影中的重要表征,是一种符号化了的形象,具有深层次的表意功能。作者在这部电影的意象创设上下足了功夫,一般人们比较容易关注到的是出现在片名中的“树”这个意象,笔者认为本片其实有三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意象:“娃娃书”、粉提老师和“树”。

(一)“娃娃书”——爱好和追求

巴王超过是一个爱书的孩子,但他爱的不是教科书,而是引人入胜的连环画,即“娃娃书”。校长让孩子捐书来应付上面要求设立图书室的检查,巴王超过第一个举手并表示要把自己存的娃娃书都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但事实却是图书室一次也没有开门,巴王超过非常失望,自己想办法从图书室偷书。他揭破货郎骗局的目的就是想赢得货郎担子里的娃娃书。他存了那么多娃娃书在妈妈的缝纫机里,妈妈都不知道缝纫机是怎么坏的。即使罚站,他都能从裤腿里拿出娃娃书偷看。

校长向父亲告状,父亲当着儿子的面把书撕了、扔进火炉里,此时的巴王超过心里是多么心疼和绝望。而粉提老师是支持他们读娃娃书的,说多看课外书有助于写作文——终于有一个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和他站在一起了。他当上了娃娃书管理员,每天认真负责地领书、还书。后来校长强制收走娃娃书,粉提老师和巴王超过约定,只要他能及格,考完试还让他们看娃娃书。巴王超过这次终于开始用功了,走路吃饭都在学习,晚上点着蜡烛还在学习。他的成绩进步了,又可以看娃娃书了。经过后来的风波粉提老师离开了,巴王超过将铁盒和娃娃书埋在了树桩下。

我们看整个电影的情节线索其实都围绕着“娃娃书”,经历了一个“(藏书——捐书——)偷书——抢书——撕书、烧书——管理书(领书、还书)——收书——读书——埋书”的完整过程。“娃娃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代表着儿童对丰富故事与美妙世界的想往,巴王超过对“娃娃书”的执著偏好,象征着儿童对自身爱好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粉提老师——尊重和理解

粉提老师在巴王超过的成长中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她对巴王超过的爱护是逐层深入的。从最初的同情,到鼓励、欣赏以及朋友般的分享,给与了巴王超过从未有过的尊重和理解。影片中有多次巴王超过的内心渲染:

粉提老师第一次出现,她亲切甜美的微笑令人如沐春风,看到天热停水,她把半桶橘子罐头拿给巴王超过喝。之后的特写镜头是巴王超过一溜小跑,一个猛子扎进河里欢畅地游泳,背景响起轻快的吉他伴奏,映衬着他的快乐。

粉提老师选图书管理员,巴王超过跳上桌子向讲台跑去,慢镜头放大了他内心的狂喜,欢快的手风琴伴奏应时响起。

巴王超过带粉提老师去他的“好地方”,粉提老师听巴王超过翻译了小鸟对话,发自内心地赞叹:“巴王超过,你简直是个天才!”巴王超过心里乐开了花,他得意地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有一个懂自己、欣赏自己的老师是多么幸福。

考试前,巴王超过在身上写满了小抄,粉提老师发现后第一次发了火,他把巴王超过推到小河里让他洗干净,并严厉地大声说:“你可以考试不及格,但你不能作弊!你不能做一个不诚实的人!”这一幕,带给巴王超过的教育是震撼心灵的。夕阳下逆光的男孩影像在水波中清洗的画面是那样美。

粉提老师作为意象和娃娃书是相结合的,粉提老师允许和支持孩子读娃娃书,赢得了巴王超过的信任和好感,巴王超过和粉提老师就是在取、还娃娃书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粉提老师又是一个幻象般的存在。影片中的人物都是说陕西方言,只有粉提老师说普通话(略带陕西口音的普通话),她的穿着打扮以及教育理念都和那个时代环境格格不入,她的房间里挂着风铃和千纸鹤,说明她还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和梦幻气息的大学生,她只是乡村小学的一个过客,她给学生们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是短暂而不切实际的。但粉提老师永远是点亮巴王超过人生的一座灯塔,是儿童精神世界最深的渴求。

(三)“树”——精神家园

影片片名叫《树上有个好地方》,英文译作The home in the tree,“树”应该是影片的一个核心意象。有论者分析:“‘树’是贯穿全片的意象,是少年的精神家园。而最后被父亲伐倒的树只剩下树桩,更象征着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的逝去。‘树上’与‘树下’是两个世界,通过这种符号化的行为,影片呈现出了少年巴王超过内心的孤独和对成人世界既有体制的反抗。”(刘耘飞)可以说,“树”的意象彰显了电影的“成长”主题,最后的“锯树”与“埋书”算是一种对童年的告别与祭奠,代表着巴王超过的精神成长。

但是,“树”的意象是否稍显刻意呢?

其实从全片来看,贯穿始终的是粉提老师与“娃娃书”,他们与巴王超过的精神需求始终紧密契合,而“树”与男孩结合得并不十分紧密,“树”不是男孩的生命之树,也称不上男孩的精神寄托。全片96分钟,中间有60分钟左右都没有出现过“树”。“上树”的动作其实可以理解为“藏起来”,因此“树”是可以被取代的,比如一个洞,或者一片巴王自己发现的乐园。对比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中男爵和树的生命化为一体,或者电影《怦然心动》中树对女孩的成长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锯树就是锯掉了女孩的精神根基),以及电影《hello树先生》片名中的“树”也具有极其深刻的隐喻意义。

有多部经典作品“珠玉在前”,“树”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选用这个特定的意象是有“落入俗套”的风险的。片尾作者想要借由“锯树”的情节来凸显男孩的心灵剧变与“成长”,虽然符合成长小说叙述的基本结构模式:幼稚—受挫—释怀—长大成人,但是影片中的这种剧变是小主人公被动承受的,而不是主动顿悟的,因此“成长”的主旨体现得并不显著。由此,“树”更像是作者为提升电影的主旨而刻意加上去的一个符号,具有一定的“人为设计”痕迹,分散或转移了原本“自然生成”的电影主旨,还是缺乏了一点震撼人心的深刻性。

尽管这是张忠华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树上有个好地方》仍不失为一部佳作,是笔者近年看过最好的国产儿童电影,它势必会在陕西儿童电影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我们也期待导演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坚持初心,保持童心,创作出更多更出彩的儿童电影。

THE END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西部影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西部影谈

编辑:李蓉

责编:李蓉

审核:李馨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