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妖怪来啦!《妖怪传》带领观众体验古人的雄浑想象力

妖怪来啦!《妖怪传》带领观众体验古人的雄浑想象力

时间:2021-02-08 19:39:13

相关推荐

妖怪来啦!《妖怪传》带领观众体验古人的雄浑想象力

今年年初,一部妖怪题材的动画短片《中国奇谭》成为“开年爆款”,昭示了观众对妖怪文化的浓厚兴趣。近期由西瓜视频自制出品的纪录片《妖怪传》,同样激发了收视热潮。

《妖怪传》是国内首档讲述“中国妖怪”的文化纪录片。该纪录片创新叙事路径,从《山海经》《述异记》《聊斋志异》等古籍里,开掘出八只极具个性色彩的妖怪和它们的中国故事,为观众开辟了一条了解中国妖怪文化的蹊径。

该纪录片采用动态漫画和纪实讲述相结合的形式,以瑰丽的想象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观众以历史的视角回看中国志怪的演变,领略中国文化充满力量的精神内核。中国神话故事中,有着千奇百怪的妖怪,古人对它们又恨又怕,今人却又觉得它们神奇可爱,妖怪俨然已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挖掘妖怪故事

弘扬中国妖怪文化

当动物、草木会“说话”时,妖怪就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妖怪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在古代,人们不明白为何会发生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于是就把这种未知的能量归为妖怪作祟。

早在1800年前,东晋文人干宝就在《搜神记》中对妖怪做出定义,指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日本妖怪研究学者水木茂称:“要考证日本的妖怪起源,我相信70%的原型来自中国。”

中国的妖怪文化历史悠久,有考古证据表明,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妖怪有了认知和创造。先秦时代,先民们开始将妖怪故事记录在各种典籍里,此后产生了《白泽图》《山海经》《搜神记》《夷坚志》《子不语》《聊斋志异》等经典作品,使得很多妖怪家喻户晓。

《妖怪传》从上述上古神话和历代民间文学中,选取狐妖、应龙、鲲鹏、金乌、天狗、姑获鸟、山魈、无支祁等八只妖怪,详细讲解了它们的起源、传说、特征和传统文化中的涵义等,深度探讨了每一只妖怪前世今生的故事。

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一种科普。有些妖怪很多人以前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为让观众脱离“一知半解”的懵懂状态,同时保证科普信息的准确性,该纪录片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连山作为专家顾问,完整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妖怪的历史演化,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古人了不起的想象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每一只妖怪都有其独特的中国故事,它们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人性的观察和想象,也蕴含了古人对生命、道德、智慧的追求与理解。《妖怪传》从民俗发展的文化角度讲述妖怪文化,期望通过说理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宝贵的妖怪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

匠心制作

揭秘神秘的中国民间传说

《妖怪传》的制作可谓匠心独具,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解说词,都精美动人。镜头所呈现的场景和建筑,让人身临其境。背景音乐生动有趣,能够与讲述的内容相映成趣。同时在讲述妖怪的传说时,还介绍了许多民间故事,这些传说均让人感觉有趣和新奇。

在呈现形式上,该纪录片采用生动的动态漫画和专业的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既保留了原著的艺术风格,又增加了现代的视觉效果,带领观众进入似真似幻的戏剧情境中,生动而形象地对社会人文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变迁做出深刻的阐述。

在讲述古代部分时,该纪录片采用情景搬演的方式再现,利用戏剧美学与虚拟表现美学的吸引力,很好地保证了叙事的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妖怪传》中的情景搬演有意打破了“第四堵墙”,间离效果的使用丰富了剧中人物,让几千年前的人物立体可爱起来。

比如,讲述“志怪小说的顶流写手干宝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时,干宝为自己辩解,“我和九尾狐完全没有个人恩怨,我们那时候民间百姓有这样的想法,角色的设定肯定得根据受众的喜好来写,对吧?”互动式的加工处理,幽默生动,避免了叙事上的平铺直叙。

更重要的是,《妖怪传》没有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而是精准地权衡了趣味讲述和严密逻辑之间的关系。片中引用了很多有深度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例如阴阳五行、道家、佛教、儒家传统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妖怪背后的文化标识和文化象征。

借助妖怪

关照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

进入近现代以后,许多自然现象得到了科学的解释,我们还需要妖怪文化吗?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在无神论的思想指导下,“妖怪”对于我们来说难道只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吗?

即便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妖怪也并未从我们的生活中完全消失。研究妖怪文化,除了对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透过“妖怪”,更多的是有助于我们实现某些科学之外的幻想。

《狐妖》一集系统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狐妖形象的发展变化。

从《山海经》到《聊斋志异》,狐妖都占据着浓墨重彩的篇幅。狐妖与大禹在涂山邂逅,又与商纣王联合导演了王朝覆灭,再没有第二种妖怪如此般能够贯彻中国历史的始与终,成为中国古代文明沧海桑田的见证。

是谁在青丘低声轻吟?是谁回眸一笑国失江山?有人视她祥瑞图腾,有人恨她妖魔惑众。提起狐妖,想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封神演义》里助纣为虐的妲己。其实,她只是漫长狐妖历史中的片羽。千年来狐妖的样子一直在变,恰恰影射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成长。

妲己在商周时代确有其人,但却不是狐妖的化身。妖在当时是“祥瑞”的象征。商周秦汉的墓葬中,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墓葬,经常可以看到九尾狐画像作为“瑞兽”陪伴在女神西王母身侧。陈连山教授将其“九尾”解读为后代子孙繁盛的象征。

魏晋时代,“狐妖”从“祥瑞”的象征完成“妖怪”身份的蜕变,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九尾狐的形象早期体现国家意志居多,魏晋时代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狐狸作为偷吃家禽的动物,让老百姓很难对其产生好感。在黑化狐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到了清朝,狐妖的形象有所改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共含有490篇短篇小说,狐妖的故事占84篇,婴宁、辛十四娘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面形象。蒲松龄笔下的狐妖,没有高不可及,也不再低贱肮脏,而是与普通百姓一样,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正是大众最想看到的狐妖形象。而中国人对狐妖的态度,也终于在崇拜、叛逆之后,找到了自信与平和。

这便是《妖怪传》所讲的狐妖故事,一路坎坷,大起大落。它是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对生存和自然的理解,它帮人类说出了不敢说的话、做出了无法做的事,它是一面镜子,与我们一路成长。

妖怪是古人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人们对狐妖印象经历的崇拜、叛逆与自信平和的过程,其形象的变迁映射了中国古人对妖怪的态度。妖怪文化不是简单的封建迷信,而是对社会状态、人类心理、文化衍生的映射。

它如同一面古镜,映照着我们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虽是虚构,却具有一定的心理现实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是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存状态的的综合展现。正如片中所说:“请仔细看看历史上的每一个狐妖故事,因为它们,我们才得以聆听千百年前的嬉笑怒骂,感悟中国文化的人间冷暖。”

观看《妖怪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人奇诡丰富的想象力,这些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断变化的妖怪穿越了时间的桎梏,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诉说着它们的故事。五千年文明渊源流长,它们一直都活着,活在我们的血液中。

《妖怪传》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片,它不仅是一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幻之旅,也是一次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思考之旅。相信这些故事,在唤醒我们童年时代听爷爷奶奶口述故事记忆的同时,更会重新思考妖怪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