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1944年 战友给钟炳昌介绍对象:白求恩医科学校的校花 要不要?

1944年 战友给钟炳昌介绍对象:白求恩医科学校的校花 要不要?

时间:2018-12-24 14:38:28

相关推荐

1944年 战友给钟炳昌介绍对象:白求恩医科学校的校花 要不要?

前言

晚年的钟炳昌将军,闲暇时常会翻看过去的老照片。他和身边人说:“我和张曼同志风风雨雨,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携手并肩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度过了银婚、金婚、钻石婚。”

每次合上相册,那个战火纷飞、且充满温情的年代,又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

图|钟炳昌和张曼的合影

钟炳昌一本正经地表白,尴尬地氛围被打破了

1944年9月的一天,钟炳昌接到上级通知,他被调到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第35团任政委。眼下战友们要分手了,自然是要聚一聚的。所谓的聚一聚,其实就是较平常增加了一个稀罕的红烧肉,以及一瓶枣酒。

饭后,大伙尽兴而散,钟炳昌也准备回去休息了。这时,一位老战友丁荣旋拉住了他,邀他去自己住的地方坐坐。去了之后,丁荣旋夫妇十分热情,问东问西,大都是关于生活方面的。

钟炳昌觉得有点奇怪,就问:“你们是不是有事要说?”

丁荣旋笑起来说:“你猜对了,我们就是有件好事要跟你说。”

图|钟炳昌少将

一番交谈下来,钟炳昌才知道,原来他们要给自己介绍对象。由于事情来得太突然,钟炳昌没有思想准备,一时间有点手足无措。

话说,钟炳昌十几岁就参加了红军,一直在部队工作。从长征到抗日战争,生活动荡不安,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打仗,尤其是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他没有时间去考虑成家的事。就在几年前的长征,钟炳昌险些丧命。

1935年1月28日,钟炳昌所在的红一军团行至土城一带,突然遭遇空袭,炸弹袭来,作为红一军团野战医院的指导员,钟炳昌立即扑在了身边一个伤员的身上。当时,钟炳昌的伤势很重,部队领导想让他留下来,但他咬紧牙关,坚定地说:“不怕死,不掉队,革命到底。”

除了这些外在因素,钟炳昌的性格是不善于与女同志交往的。按别人的说法,他和女同志谈话还脸红。过了好一会儿,丁荣旋夫妇看钟炳昌有点迟疑,就说:“这可是个好姑娘,人家是白求恩医科学校的校花,要不要?你可千万别错过机会。”

见钟炳昌木讷地点了点头,丁荣旋夫妇便开始给他介绍起了对方的情况。

图|钟炳昌少将

女方的名字叫张曼,今年22岁,是河北省行唐县人。抗战之前,在行唐县当教师,1938年就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从事抗日活动。在全国人民不断高涨的抗日激情的感召下,张曼下决心参加八路军投入抗战。

当时,129师在行唐县一带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广收抗日青年。就这样,张曼在129师团长的介绍下,去了军区开办的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临行前,张曼改了名字,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牵连到家人。她的原名叫张青云,是她作为老中医的父亲给她起的,希望她能像一片青云,奋发向上。

很快,张曼成了“白校”军医班第5期的学员,等到快毕业时正好身体状况不太好,又多学了1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实习。随后就留下来做随军医生。她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在抗日的战火中锻炼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

钟炳昌一听,女同志的条件确实不错。但他感觉太突然了,就说“让我再想想。”

丁荣旋夫妇说:“想想是可以的,可别错过了良机。”

钟炳昌出来后,一个人在小路上踱步,脑子也在飞快运转。他想,首先自己年龄到了,也该结婚成个家了;再说张曼的条件也很好,我也感到满意;最后介绍人对双方都说了,再不去和人家见见面,对女同志也不礼貌。就这样,思来想去好久,钟炳昌决心去和张曼同志见面。

钟炳昌进到屋里,张曼在等他,屋里只有一盏小油灯。这时,钟炳昌劈头就做起了自我介绍:“张曼同志,你好!我叫钟炳昌,江西人,今年29岁,1932年参军,是党员,今晚我来见你,有什么话你就随便说吧……”张曼听着钟炳昌一本正经的说法,不觉地笑起来。钟炳昌也意识到自己有点太正式,因而也跟着笑起来。这样一来,原本尴尬的气氛立刻缓和了,两个人说起话来,觉得越来越轻松。

这晚,二人确定恋爱关系,今后保持联系。钟炳昌从张曼的住所出来后,已经很晚了,他赶紧回去休息。因为他第2天就要赶到平山县35团的驻地去担任新的职务。到了驻地,安排停当第3天他就给张曼写了一封信,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钟炳昌觉得,张曼的字写得不错,看起来像男同志写的,洒脱大方。

1945年的春天,钟炳昌和张曼决定结婚。因为这一年他正好是30岁,当时规定团级干部要到30岁才能批准结婚。二人向领导打了结婚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了。结婚地点就在平山县小米峪村。婚后,夫妻二人相互理解,相互帮衬。

钟炳昌匆匆入朝参战,张曼第一次落泪

1949年底,毛主席向全军发出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钟炳昌所在的66军197师专门组织了生产社,负责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950年,部队在天津一带,生产和军事训练都搞得热火朝天,稻子生长得很好。那段时间,钟炳昌沉浸在一派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和平新生活之中,张曼亦是。但作为军人,从6月份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钟炳昌就总觉得有一种隐忧在心头一天天增强。

10月到了秋收季节的时候,辛苦劳作了一年的部队,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22日是个星期天,钟炳昌突然被从家里叫到军部开会。刚从北京返回的66军军长肖新槐、政委王紫峰传达军委命令:66军立刻赶到安东待命。

图|肖新槐

事后钟炳昌才知道,原来军长、政委去北京参加了军区召开的会议,杨成武与他们说:“现在朝鲜战局有变化,你们马上星夜出发,开赴安东,具体任务到安东听高岗司令指挥。注意保守秘密,不能公开动员,不能告诉家属。”

中央最初的出兵方案是决定先派2个军的志愿军过江,大概有十一二万人,而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达到四十二万人。于是,10月10日,彭总致电中央军委:“原拟先出2个军、2个炮师,恐鸭绿江被炸毁,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

11日,毛主席复电彭总:“同意4个军及3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后来再三权衡,仍感到兵力不足。邓华说:“由于我军的火力弱,与敌人火力悬殊太大,歼灭美军1个师,我们需要2个军;歼灭南朝鲜军1个师,我们需要1个军。因此,还需要向中央建议,赶快增调部队。”

就这样,中央随即命令宋时轮兵团提前开到东北,并于22日命令驻在天津地区的66军立即入朝参战。66军入朝是十分紧急和匆忙,66军入朝的时间比最先入朝的有准备的4个军仅晚了6天。

图|宋时轮

会议结束后,钟炳昌回到师里,立即执行命令。由于太突然,部队的集合过程就像半夜突然吹响了紧急集合号,所有的行动都不容你多想,就是越快越好。当时就是有什么衣服就带什么衣服,有什么装备就带什么装备,没有配发任何新的武器和被服。甚至有些战士还认为是一次紧急集合的训练,把被服用具存在了农场。因为来不及准备,所以钟炳昌临时让警卫员去买了点槽子糕带上作为干粮。

24日,战士们带着一身农场稻田、河沟里的泥巴就上了火车。25日,部队到达安东。出发时,虽然没有正式的欢送仪式,但很多的随军家属都哭了。张曼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与钟炳昌结婚以来,他们一起经历了数不清的大小战争。原本以为能和平度日,迎来小麦大丰收的喜悦。不曾想,新的战斗任务又来临了。此去前途未卜,也是“过江之后恐难回”,担心亲人的安危,这是人之常情。但张曼绝不扯丈夫的后腿,这是她这么多年来树立起来的觉悟。这时的眼泪是很复杂的感情的表现。

26日夜,钟炳昌随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大桥。由于是紧急入朝,不仅缺乏思想准备,物资准备就更差。但钟炳昌和战士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背后有伟大的祖国和亿万人民作后盾,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志愿军。

钟炳昌率部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前的思想动员会上,钟炳昌做了讲话。他在大会上大声地问开会的同志们:“请问同志们,当年太原战役中是哪个部队第一个登上太原城上的?”

下面的同志们齐声高喊:“是我们!”

钟炳昌继续说:“那我们就应该以继续发扬勇登太原城,敢于争第一的大无畏精神来打好第三次战役,同志们说对不对!”

下面又齐声回答:“对!”

声音的洪亮和整齐,表达了同志们的决心和意志。第三次战役,是一次较大规模的向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进攻战役。突破“三八线”既设阵地和纵深防御,前进80至110公里,占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37度线附近地区,使敌人争取时间、整军再战的企图失败。

这次战役,197师以顽强的精神,克服极度的严寒和严重缺少补给等种种困难。钟炳昌记得,1950年12月31日晚,第2天就要迎来1951年的元旦,部队正在向“三八线”攻击阵地开进,197师指挥所也迁移到“三八线”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尔后,钟炳昌等师部指导员一直与部队联系着,注意着部队的动向,直到很晚了,肚皮咕咕叫了起来。

钟炳昌说:“明天就要过新年了,今晚我们一起吃顿年夜饭庆贺一下吧。”大家齐声说赞成。司务长过了一会儿,抓着一大把空米袋,说:“政委,你看这饭怎么做?”

66军是第一批入朝的部队,当时国内的粮食供应不足,部队都是向当地朝鲜老乡买大米吃。由于部队较多,老乡的大米也不恨充足。虽然66军还不至于断顿,但也时常感到粮食不足。

这时,钟炳昌看了一眼那些空米袋,笑着对司务长说:“打日本时,最困难时只有野菜树皮吃,现在打美帝,起码还有点米,强多了。米不多就煮一锅抗美援朝粥吧,大伙肯定欢迎。”

席间,有个参谋大声说:“现在要是能把咱们在天津种的小麦空运过来就好了,我非一口气吃它十碗八碗的。”听到这话,钟炳昌想起了在天津种地的情景,那时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此同时,钟炳昌也想起了在国内的妻子张曼,在闲暇时,他会写点东西,以寄托对爱人的思念。

图|成少甫

1951年3月15日,66军奉命回国休整。钟炳昌和师长成少甫提前一天启程,希望早一点赶回国内,处理相关事宜。7月下旬,197师进行整编改装。在此期间197师师长成少甫同志调任66军副军长,钟炳昌任师政治委员。

1952年7月,宋长庚接替钟炳昌任197师政治委员。钟炳昌则被任命为66军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在军里工作,钟炳昌觉得,工作的内容和原来大致相同,但工作面宽了,接触面也宽了。

钟洋回忆父亲太简朴,母亲经常帮他缝缝补补

1953年5月,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来66军检查工作。随后又到197师检查指导工作,总结抗美援朝政治工作经验。当时,197师驻守在秦皇岛,肖华大约住了半个月时间,钟炳昌一直陪同其进行工作。

两人见面了,肖华问:“你是哪里人?”

钟炳昌回答:“江西。”

肖华继续问:“江西哪个县的人?”

钟炳昌说:“兴国县。”

肖华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咱们是江西老表啊。”

图|肖华

之后,跟肖华同志工作,钟炳昌觉得很多的调研工作,在拉家常和聊天的气氛中就完成了。

一天晚饭后,两人在房间里聊天,钟炳昌无意中谈到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下面有的连队把长征故事用文艺的形式进行宣传,很受战士欢迎。肖华听后表示赞同,他说:

“应该大力宣传长征,这是毛主席领导红军创造的一个世间奇迹,尤其应该用文艺的形式加以宣传,这样才能流传更广泛更深入人心。”

后来,肖华创作了著名的《长征组歌》。钟炳昌非常喜欢听《长征组歌》,百听不厌。

说到长征,钟炳昌经常给孩子们讲长征的故事。他还非常简朴,衣服破了总是张曼帮他缝缝补补。据钟洋在《追思父亲钟炳昌》一文中,写道:

“父亲一生简朴,上世纪70年代,他还穿草鞋散步,里面的衣服破了,母亲缝缝补补又穿一年,中山装还是咔叽布的旧款式,洗得露出白边仍穿在身上,几十年如一日,家里的家具仍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物件。父亲生前对子女非常严格,要求我们不浪费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经常给我讲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钟炳昌与爱人张曼一直都非常恩爱,两个人。有时候就是一个眼神就领会了对方的意思。在战争的岁月中,他们相互扶持着走过,晚年闲坐在一起聊起往事时,他们还会聊一些结婚之前的事情。

1988年,钟炳昌患上了癌症,张曼与孩子们商量如何告诉他,然而钟炳昌知晓后,笑着对张曼说:“没那么可怕,既来之,则安之,我配合一生的治疗。”在张曼的照料之下,钟炳昌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癌症。1999年,钟炳昌又一次患了癌症,这次同样在医生的治疗和张曼的照顾下,又一次战胜了癌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