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石外中考】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石外中考】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时间:2019-05-24 03:09:50

相关推荐

【石外中考】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石外集团 九年级语文教研组长 袁晓红

一级教师,裕华区骨干教师,所授课例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河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石家庄市评优课一等奖。

于守常中创新

有学生考完语文兴奋地联系我说:“老师,语文试卷和以前不一样了!”问他怎么不一样,学生回答:“特别灵活”。的语文试卷,主打一个“没想到”。对于中考语文试卷的命制,河北摒弃套路,一直奔走在创新的路上,但立德树人的“常”不变。

从整体形式上看,虽然试卷总题数由以往的超过20道减少到19道,但题下小问增多。整张试卷仍保持了约5500字的阅读总量。

试题第一部分只有两道题。第1题下设4小问,分别考查字音字形、查字典、字义。契合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识字与写字”中“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的要求。引导学生有探究汉字规律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能根据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准确认读、正确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词。第1题文段选自部编八下教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以课内文段考查“识字与写字”,这在近年河北中考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文段作者马丽华以其精简准确而形象的语言,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突出表现了格拉丹东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在中考试题中,选择这样的语料,不仅在语言运用层面上引导学生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在一起,而且在审美创造层面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第2题下设3小问,以选词填空和赏析比喻句的形式考查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运用、分析词语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词语,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有关西柏坡的文段彰显了河北历史文化与地域特点。西柏坡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是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这一语料的运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热爱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试卷第二部分由之前的古诗阅读、文言文阅读、议论文/说明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名著阅读五部分,整合为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大块。

第3题是古诗文默写。将古诗文默写融入试卷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中考查,这在河北中考中也是首次。古诗文默写以主题默写的形式出现。以“劳动”为主题的文段将6句古诗文串连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凸显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中对劳动课程独特育人价值的彰显。同时,文段本身,文言诗句的引用和现代汉语的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写作上的创意表达提供了范例。

第4题古代诗歌阅读并没有像大家所预料的那样,以课内外古诗的对比阅读或整首纯课外古诗阅读的形式出现。而是设置了公园标语的情境,以一组含有“柳”这一意象的诗句考查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试题选取的虽是课外诗句,但语言知识与阅读经验却是学生从课内古诗学习中习得的。如第1小问解释“杨花”的含义,是由课内所学“杨花落尽子规啼”迁移而来。第2小问“一切景语皆情语。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问题设定以“一切景语皆情语”给学生作答构建了支架,更是关注了探究结果的合理性,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第3小问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述调动联想与想象,找出景物特点。三个小问的设置,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加深对语言文字极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文言文阅读是课内外文段综合阅读,下设5题(第5题—第9题),分别考查词语理解、内容理解和语言概括。其中课内文段解词“因”出自课下注释,课外文段解词也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三则文段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内容上隐约有着跨学科的味道。乙文涉及物理知识,丙文是文言版数学“应用题”。虽内容新颖,但设题依然是从语文角度出发,彰显学科特色。其实类似的文章我们课内也有,比如《三峡》,选自地理学著作《水经注》。这些文章,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也使同学们真正将文言知识运用到不同学科的学习上,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

议论文阅读与九下课本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相应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课程设置”中提及,在八至九年级要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课程,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基本原则中”强调“突出实践”,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新课标课程理念也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议论文阅读选取《戏剧实践的意义》作为语料,彰显了戏剧进课程的重要性,是对美育的倡导,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中事实论据中涉及的《枣儿》《屈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内容,对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有很大的帮助。第10题引导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总结议论文的阅读经验与方法,从而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11题考查学生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联系、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命题情境涉及课内所学篇目《天下第一楼》,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知识支架。12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清晰理解,指向思维能力的提升。

记叙文篇目改编自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文章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达尔文和华莱士两位科学家忠于真理而不争抢优先权的故事。从内容上说,与课内篇目《伟大的悲剧》有关联点;从科学精神上说,与《美丽的颜色》有相通性。整体读来,这篇文章有着熟悉的亲切感,引导学生树立崇真向善的价值观。记叙文阅读分值不变,但由之前的5道题改为4道题。13题考查长文的情节梳理,以简易表格的形式出现。表格第一行的内容,其实给学生框定阅读范围起到了提示作用。14题考查词句赏析,题干解释了什么是细节描写,也提示了该题两小问可从人物和景物两个方面来思考作答。若有考生一味填空不读图,或不细读题干急匆匆赏析句子,则忽视了出题人的匠心所在。15题涉及内容理解。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整体把握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16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引导学生精确提取信息并分析其作用。

整本书阅读在版课标中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呈现。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课标整本书阅读第四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提及要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如《红岩》等,体会、评析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独立阅读古今中外诗歌集、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试卷考查《红岩》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名著,紧贴课程标准。两道题分别以读书笔记和资料卡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读书有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彰显“教学评”的一致性。值得一提的是,18题题干涉及课内篇目《纪念白求恩》,资料卡中提到“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用别样的方式提醒学生要选择备选人物中“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情节作答。统观整张试卷,有如此匠心的题干表述还有很多,这些表述都在关注学生的思维。只要考生认真审题,理解词句的关联性,就能找到答题的突破点。换言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考试不是最终目的,让学生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才是试题背后的应有之义。

以往试卷第三部分内容为“作文”,而今年改为了“写作”。《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作文”的解释是“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而“写作”指“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题干中一个词语的变化,其实是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这样的表述一则与新课标内容保持一致,二则也对学生的创作表现出承认与期待。

以“守常”为话题的写作,开放与限制并行。需要学生经历静心审题,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的过程才能写好。缺乏思考则易陷于空泛或直接跑偏。题中要求“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即写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可以,学生可以广泛选择适合自己思想表述的形式。完成写作前我们要理清楚三个问题:什么是守常?为什么要守常?怎样去守常?“常”,即常理、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通常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导语写道“‘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必须明确,“守常”不等于守旧,我们要坚守的应该是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方方面面。于抽象而言,可以是理想信念、原则方法、情感态度。于具体来说,可以是某一传统文化或民俗,如书法、武术、传统节日等。这些在素材在学生生活中非常常见。从内容上说,可以写自己或身边人具体“守常”的事,如遵循认知规律才能习得某项技能,如练字、舞蹈等;传承某种民俗文化,如刺绣、扎染、制瓷器等;体悟高尚人格,如诚信、坚韧等。这些贴近生活、切近学生年龄特点的诸多素材使学生易于动笔,相信考场上一定会涌现一批美文佳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摒弃“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观念,不能给任何素材都披上“守常”的外衣,要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有自己的判断,紧紧围绕话题行文。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守常呢?首先是传承,对于中华之所以称之为中华的某个方面的传承,让历史的积淀随岁月长河不断延续,让美好的事物持续美好。其次是创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这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指向对生活、对环境、对个人或群体的真善美的追求。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守常呢?我们一定要有辩证思想,将“常”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调整,该坚守的坚守,同时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小舍是为了大得,这不是“不守”,而是一种扬弃。

理清了这三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就理清了出题人的本意。要让学生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调动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进行审题,或者说是审视生活。学生平日里不能只机械地记诵所谓“美文”,也不能准备几个素材就生硬往考场作文上套。我们要引导学生的是睁大眼细致观察世界,调动各种思维发现现实生活的美与变化,用善感的心灵细细品味,用灵巧的笔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于守常中创新,于创新中呵护那珍贵的“常”。

整套试卷,从内容上看,依标命题、紧贴课本、五育并举;从形式上看,设置情境、图文并茂。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也在接受价值观引领和语言熏陶。试卷反套路,求创新,拓展学生思维,不仅为学段结束时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今后老师的教学指引方向。

- The End -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扫二维码|关注石外集团和石外教育的视频、抖音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