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解读季羡林先生

解读季羡林先生

时间:2021-08-17 10:47:41

相关推荐

解读季羡林先生

今年10月15日,在学界名流为季羡林先生举行的90寿诞茶话会上,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这座学术文化高峰。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镜头一:金秋,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聚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教授给新生看行李,好像并不难,许多名人达官不也是常上街头搞义务为灾区贫困地区献真情吗?可是刻意为之与本能为之,却有雕琢与率性之别。《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人本来都是平凡的,可当许多人都要显得不平凡时,那个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来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镜头二:刹那间,季老的小波斯猫毛毛蹿上了他的肩上和头上,正在拜访季老的摄影家魏德运捕捉住这一刹那,照相机喀嚓一声,这个刹那便成了永恒。小猫的突然攻击,按理说似乎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会大火一番,然而照片上的季老却安详慈祥,一副含笑不露的表情,显然这次突然袭击带给他的是莫大的欢愉。面对这一刹那留下的永恒,季老曾经感到疑惑:这就是自己吗?但猝然临之,露出的才是真面目啊。联想到对融贯于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信不疑,季老认为,这种思想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就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两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就是“伙伴”的意思。他不但深信之,而且“笃行之”。这张照片算是一个意外的证明吧。

季老喜爱动物,跟怀有各种各样动机去爱宠物的一些人不同,他关心身边这些“伙伴”的命运,甚至为它们背着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为一些孤苦、弱小生灵的命运伤感、悲苦。他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为一些小猫小狗流泪叹气。有一次,燕园中他平常最爱走的幽径上一棵古藤无故被人砍断,他看到藤萝上初绽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还没来得及知道厄运信息,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忍不住为它们伤感:“它们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都没有地方了。”

今年10月15日,在学界名流为季羡林先生举行的90寿诞茶话会上,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这座学术文化高峰。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镜头一:金秋,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聚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教授给新生看行李,好像并不难,许多名人达官不也是常上街头搞义务为灾区贫困地区献真情吗?可是刻意为之与本能为之,却有雕琢与率性之别。《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人本来都是平凡的,可当许多人都要显得不平凡时,那个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来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镜头二:刹那间,季老的小波斯猫毛毛蹿上了他的肩上和头上,正在拜访季老的摄影家魏德运捕捉住这一刹那,照相机喀嚓一声,这个刹那便成了永恒。小猫的突然攻击,按理说似乎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会大火一番,然而照片上的季老却安详慈祥,一副含笑不露的表情,显然这次突然袭击带给他的是莫大的欢愉。面对这一刹那留下的永恒,季老曾经感到疑惑:这就是自己吗?但猝然临之,露出的才是真面目啊。联想到对融贯于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信不疑,季老认为,这种思想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就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两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就是“伙伴”的意思。他不但深信之,而且“笃行之”。这张照片算是一个意外的证明吧。

季老喜爱动物,跟怀有各种各样动机去爱宠物的一些人不同,他关心身边这些“伙伴”的命运,甚至为它们背着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为一些孤苦、弱小生灵的命运伤感、悲苦。他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为一些小猫小狗流泪叹气。有一次,燕园中他平常最爱走的幽径上一棵古藤无故被人砍断,他看到藤萝上初绽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还没来得及知道厄运信息,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忍不住为它们伤感:“它们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都没有地方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季老的面貌,最让人注意的是两个大大的眼袋。那不是常见的一种寿征,那眼袋里藏的是眼泪;他的眼袋之所以大,是因为感情太深,流了太多眼泪的缘故。

季老有一个永久的悔,就是儿时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老“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近些年,季老有一些师辈、故友相继故去,他在写悼念文章时,总是充满着悲哀,以至经常“泪眼模糊”,“泪如泉涌”,心灵颤抖。感情的丰富并非是因为年纪大了。1935至1945年,季老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有一位“母亲般的女房东”和两位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西克教授。1941年季老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一度尝试回国。其时,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入伍,只剩下西克教授,想到一离开德国,“这位像自己父亲一般替自己操心的老人十九是不能再见了。我本来就容易动感情,现更抑制不住了,很想哭上一场。”后来二战爆发,季老终于没走成。战争期间物资缺乏,季老几年都是饿肚子的感觉,做梦都梦见家乡的花生米,因此他发愿要给西克老人增加点营养。他省下一两个月的奶油,又不知从哪里弄到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最有名的糕点店烤了一个蛋糕。当他像捧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时,教授双手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过去,连声“谢谢”都说不出来了。虽然这给他自己腹中的饥饿之火又加了一把火,但却成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季羡林6岁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因为过早失去母爱而抱恨终天;但是,“乡间的坟墓里埋有莎士比亚”,也正是因为6岁离开家乡到济南,他才有可能开始读书识字,中国今日的学术文化也才有季羡林。

1930年高中毕业,季羡林来到北平,同时报考北大和清华,结果被两校同时录取。在清华时,由于旁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

从清华毕业回济南当了一年的中学教员之后,由于“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清华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同,立即写信报考,结果被录取。

在德国柏林,羞与来镀金的有权有势的子女为伍,来到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大学的第二学期,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的讲座教授,于是季老选修了梵文,几乎是他一个学生“垄断”课堂。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从军后,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他一个中国学生。并且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诉季老,要把平生的绝招全部传授给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传》,以及费了20年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

1946年从德国归来,经陈寅恪推荐,到北京大学。按当时规定,得学位回国的学人最高只能给予副教授职称,可是过了大概个把礼拜,季老就被定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导师。

即使在受到打击和摧残的时候,这种打击和摧残也往往转为“幸运”的契机,成了命运对他的“垂青”——

“文革”时,季老最初是逍遥过一阵子的,后来由于看不惯北大“老佛爷”的倒行逆施,于是发了牛脾气,“自已跳出来”,反对“老佛爷”,结果被抄家、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当他把积攒多时的安*药片和药水都装到口袋里,最后看一眼共患难的婶母和老伴,准备越墙而出到圆明园去的时候,红卫兵突然来敲门了。他被押去挨了一场十分激烈、十分野蛮的批斗,被打得躺在地上站不起来。痛苦中他一下子得到“顿悟”:“一个人忍受挨打折磨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我能够忍受下去的!我不死了!我要活下去!”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如果不是红卫兵把他拉去批斗,现在哪有季老?

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命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琢磨着找一件会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季老后来说,如果没有“文革”,如果自己不跳出来反对那臭名昭著的“老佛爷”,如果当时没有成为“不可接触者”,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

或许,将来人们可以仿太史公《报任安书》那段著名的话,续上一句:季老看门,《罗摩衍那》。“这就是人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有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上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层层密裹的纸卷,打开一看,只有两个字:“勤捉”。季老认为这个妙方“是完全对的”。他的成功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

季老读中学时,下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到一个英文学习社学习,一直到深夜。天天连轴转,持续了几年时间。在哥廷根大学,他学习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还选修了其他的课,负担已经很重,而当研究吐火罗文的最高权威西克教授提出要教他吐火罗文时,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又遵命学了起来。在德国留学的12年中,他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娱乐都无缘。回国后,为了专心研究,又独自过了16年才把家属接来。

10余年中小学,4年大学,12年留学,再加16年独身治学,40多年的勤奋,才造就了这座学术的高峰。多年的勤奋到老来更加欲罢而不能,工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需要。季老80岁时说过:“我计划要做的事,其数量和繁重程度,连一些青年或中年人都会望而却步。”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季老在《罗摩衍那》译后记中说:“我现在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好来进行预期要做的工作。……我现在不敢放松一分一秒。如果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受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当他不得不参加一些空话废话居多的会时,季老就在会前、会后甚至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在这种时候,他往往只用一个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而把剩下的一个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此时思如万斛泉涌,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倘多日不开会,则脑海活动,似将停止,‘江郎’仿佛‘才尽’。此时我反而期望开会了。这真叫做没法子。”这种季老式幽默的内涵,真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季老在谈王国维所说研究学问三境界中的第三境界时说:“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够了,成功就会到你身边来。”季老曾说机遇或命运特别垂青他,其实,很多机遇原本就是勤奋的结果,正是:“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季老从德国回来前,已经与剑桥大学签了约,可是回国后看到积贫积弱的祖国、苦难的民族和贫困的家庭,想起生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为了报效祖国,他留了下来,辞去国外的聘请,尽管当时国内没有他所需的研究资料。为祖国、为他人而忘我,是季老终其一生的为人准则。

找季老写文章、写序、采访、题字的人,每天有好几拨,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他的时间和健康,总是尽可能挡着。季老却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有用,我做研究写论文对人有用,跟别人谈话、为别人做事也是对别人有用,都是一样的。他很体恤人,总是替别人着想。北大的司机都愿意给季老出车,因为他从来都是人等车,而从来不让车等人。他的稿子,不管多少页,从来是工工整整,清清楚楚,没有涂改,他说要不然排字工人看起来会困难。你做错了事,他从不批评你,你忘了关楼道的灯,他自己去关,你自己以后就再也不会忘了。季老一生没说过任何人一句坏话,即使对“文革”中批斗打骂过他的人,过后也从不记恨,甚至还提拔人家。他说,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犯的错误。犯错误的人知错了就行,你不批评他他就已经很难过了。在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季老就像那铁皮水壶,外冷内热,看起来很平静,其实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得季老教诲多年,他说:“不管在什么场合见到季老,总想过去向他致意。可季老只要远远看见我走过去,一定会站起身来。一贯如此。对比我更年轻的后学也如此。后来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只有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坐在他旁边,他就没法站起来了。”因此刘梦溪在《季羡林先生90寿序》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先生是‘望之温温,即之也温。晚生后学,可以相亲’。”

在季老面前,晚生后学岂止可以相亲呢?以拍摄文化名人肖像见长的摄影家魏德运,和季老成了忘年交以后,时常去季老家中看望他。“面对季老,我总感受到慈母般的爱。每次去北大,双脚似乎不知不觉地就朝着季老家走去;每次告别,季老总要送我出门,我推辞不过,只好快步离开,可走出好远好远,回头还能看见季老高大单薄的身影……”说这番话时,魏德运这个陕西汉子眼里竟盈满了泪水。

季老的助手和秘书说,跟着季老就像读一部大书,不止是一部关于知识的书,更是一部人格的书。有一次给季老查资料时发现,对于“佛”这个词的语源,胡适、梁启超、陈垣先生都研究过而没搞清楚,是季老解决的。可是从没听季老说,他也不让张扬。季老说,学术问题,解决就完了,我能解决只是因为我学过吐火罗文,并不是什么高下问题。

仁者乐山 仁者静 仁者寿

季老的学生乐黛云教授特别喜欢季老的散文,她说:“文如其人,季先生的四卷散文,无一篇不是出自真情,尤其是那篇《二月兰》。”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在季老的笔下,春天的和风吹来,“二月兰一怒放,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只要有孔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乐先生不仅喜欢季老文中营造的那种美的情境,更从二月兰的形象中看到了季老的的人格。她深有感触地说:“季先生的二月兰,在他失去亲人、感到无边的寂寞和凄凉时,在文化大革命那些‘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的日子里,‘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十年浩劫结束,人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月兰也还是‘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紫气直冲霄汉’!和永恒无穷的大自然相比,人生是多么短暂,世间那小小的悲欢又是多么地不值一提!应该开时,二月兰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真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每次读先生的《二月兰》,我都仿佛看到先生人格的一个侧面。”

季老年已九旬,还能每天坚持工作近9个小时,他有什么养生保健的秘诀吗?据季老的助手兼秘书李玉洁女士介绍,季老生活非常简朴,最常穿的衣服是中山装,饭菜清淡素简,从不讲究养生。对此,刘梦溪的看法也许能道出个中秘密:“仁者寿。季老为人平易自然,淡泊、阔大、有爱心。他的长寿是内修的结果。”

《左传》记古人话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矣,而数十年乐此不疲,如山之固,是所谓“仁者乐山”。孔子说: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季老今年90虚岁,已是“岂止于米”;让我们在这里真诚地对他说——共祝以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