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 班主任心得体会与收获(九篇)

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 班主任心得体会与收获(九篇)

时间:2022-04-09 18:26:18

相关推荐

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 班主任心得体会与收获(九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20xx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我国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我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水洞的年龄

关于水洞的形成年代有过多种说法或推测: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约几亿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约几千万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约数百万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约亿万年等等不同的推测。

其实水洞的形成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据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经准确地告诉我们,水洞开始发育于距今40-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经过裂隙充水和洞道扩大,形成了水洞的雏形。

在距今20-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地下暗河。

当您游览了水洞之后,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据1996年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

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次生化学沉积

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较为简单。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

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这是一根歪斜的石笋。这根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据测定,这根石笋高3.5m,生长年龄在距今7.97万年至2.79万年之间,经历了5.18万年,其生长速度为每4年长6.76cm。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9、悬石盘:底盘呈水平状盖板,中心有后生的鹅管,边缘有裙状流石或石钟乳。它们原来是小型石柱,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其底盘盖立台面土层上。后因地下河水将其基座上土层冲刷掉,使带有底盘的小石柱悬空而得此名。

10、北极宫:是洞中的一个呈厅堂状的洞道,高32m,宽50m,面积为3768.75平方米。如此宏伟的洞道主要是由于洞顶的岩层块状崩塌,使洞体空间增大所致。

11、"昆仑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型的列队式堆状石笋,它的形成主要受脉岩的影响。

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侵入到马家沟组石灰岩层中的裂隙里边,形成隔水层,对水洞的发育会起阻碍作用,并对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制作用。

洞顶呈暗褐色的条带就是脉岩,它沿东西向分布,因脉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过脉岩就得花费更大的能量,这样对脉岩周围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坏,产生块状崩塌,使崩塌下来的岩块沿东西向呈列队式展布。后来由于包气带水流沿灰岩与脉岩的边界集中渗入,在其岩块上形成钙板,故沿分界线形成列队式的大石笋。

12、玉象戏水、太白神笔、天生桥......

水洞古老的钟乳石是玉皇宫右岸距水面约18m的高台上小石笋的年龄老,才十四万五千岁,还不到"万万岁"。

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动物可分三种:一是真洞穴动物。这种动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离开洞穴环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类动物有:盲鱼、盲鳅、蜘蛛和蚰蜒等。这类动物以眼睛明显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应器官,缺乏色素,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为其特征。

二是洞穴动物。这类动物的眼睛和体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基本上能适应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

三是拟洞穴动物。这类动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暂居及季节性回洞内生活的动物。

水洞的洞穴生物目前在洞中发现的洞穴动物主要有:蝙幅、灶,这些动物多是从洞外迁入暂居的,或是在洞内已经适应了洞穴生马、马陆、蛾等。在地下河中见有鱼(白漂鱼)、虾和河蚌等。从动物的眼睛和体色等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看出活环境而未达到遗传变异的拟洞洞穴动物。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营口望儿山风景区游览观光。我是导游员,能够为大家做导游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祝愿大家能够在望儿山风景区游览尽兴,愉快地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营口市熊岳城境内,南距大连160千米,北离沈阳 200千米。景区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这里四季明显,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闻名遇逝的苹果栽培和尽人皆知的熊岳温泉是这里引人入胜的两大旅游名牌。此外,海滨浴场和亚洲植物标本园亦有其独特的魅力。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正是熊岳旅游花环中的最醒目的一朵奇花异卉。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xx年又晋升为国家 aaa级旅游区。望儿山形成于燕山褶皱及全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有 3000多万年之久。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说明它原来是沧海中的一叶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陆地抬升等一系列大自然的神力才形成今天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孤峰突起巍峨壮观,山势雄健,东、西、南三侧悬崖峭壁有如刀劈斧剁,惟有从北侧攀登才能到达顶峰。望儿山海拔106米,相对高度82米。望儿山是辽南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名山。20世纪 50年代,世界青年访华代表团便专程到此观光;92年开发以来,它以崭新的面貌喜迎五洲四海嘉宾到这里旅游 ;现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光辉纽带,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为瞻怀世界母爱的双璧。而国家领导人、大批文人墨客则留下珍贵的题刻,为这座旅游名山增添了无限的风采。望儿山不但外貌气势雄伟,令人赞叹不已,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圣地。有关山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这里居住着一位慈善的母亲和她年幼的儿子。她的丈夫死于海难。她只能依靠纺线织布赚些钱,省吃俭甩地供儿子读书。母慈儿孝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几年过去了,儿子学业有成,母亲喜出望外,一天送儿子进京赶考。海滩上儿子含泪别母,母亲洒泪送子。不曾想 :儿子此去遇难海中,海滩送子竟成永诀。年迈的母亲盼儿心切,日复一日地登上这块山巅,期待着能见到儿子的身影,能见到儿子的归来。寒暑交更、冬去春来,直至眼枯泪干也没能如愿,这位年迈的慈母终于化为一尊石人。您看,她高高地屹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在那里眺望着无尽的大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善的母亲,便把此山称之为望儿山。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望儿山独特的旅游神韵。自从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望儿山风景区已有 30多个景点。

现在请大家看山颠的望儿塔,它建于明末 (1620xx年),是一座藏式青砖塔,远望有如一位老母亲仁立山颠,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亲修建的。塔高 8.1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部分构成。塔基为八角形,下部八面施以砖雕花草、云纹,上部圆形为砖雕莲花瓣 ;塔身圆形鼓腹;塔顶为一串火焰珠。当您依塔远眺 :可西望碧波万顷之渤海,海面上舟楫点点,一派水天相接的浩壮气势 ;东望村舍镶嵌于绿野之中。山下是燕飞蝶舞、花海绿浪,硕果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望儿山的主要景点是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海台、拜母祠、忆母像、母恩池、仙人桥、果老桥、念母寺、仙人泉、探海洞、飞瀑、慈母馆、母爱世界等。下面就其中主要的景点,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熊岳望儿山"几个大字,是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国家政协副主席李贯鲜也为望儿山风景旅游区题名。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字让望儿山增添光彩。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这是为了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她是天下所有慈母的缩影 ;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合影留念,让慈母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后面屏风上 "慈母盼儿归 ",是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天下母亲的心里话。

拜母亭,是由原盖州市长王凤奎题写的亭名,也是来此拜瞻慈母的休息之处。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步母石",在石阶上印有两行清晰的足迹,传说这

是当年那位慈母和她孩子留下的。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山下这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来的汨汨泉水是报母泉。这两处虽然是人工所为,却表达了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流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称为母子桥,当年是母子俩经常走过的破旧的独木桥,为了给后人留下永恒的纪念,今人重新设计修建。

载母龟是山脚下自然形成的龟状小石。传说一次母子过独木桥时,遇上山洪爆发,将母子俩人冲到河里,一只山龟为母子之情所感动,将母子救到河岸。为了防止母子再次遇险,山龟便化为一块岩石长年守在这里。

现在我们攀登望儿山。请大家互相关照,注意安全。

这里是望儿山顶。山顶上清风习习,我们纵目远眺,山下阡陌纵横,果园飘香,熊岳古城历历在目。这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望儿塔。那边有"拜母词"和"忆母像"。"忆母像"就是传说当年老母化作的石人。多少年过去了,她还在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儿子的归来。下面,给大家十分钟休息、留影时间,然后我们集合下山。我们再从原路下山。山北端的东侧,有一大石梁,因岩石风化,中间形成一道弧形石孔,窿然如桥状,俗称 "天桥",也叫"仙人桥 "。桥下地面平坦,如人工铺就,上面刻有棋盘。夏季桥下十分凉爽,是游人休息好地方。望儿山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线索,以母爱为主题,是一处令人感动的风景名胜区。在新开发建设的人文景观中,以 "慈母馆"、"母爱世界"、"礼园"等具有代表性。

下面,请大家先到"慈母馆"。"慈母馆"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古建筑,全中国第一座也是惟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馆名由原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题写。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像,内壁刻有毛泽东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的雕像及其生平事迹 ;外壁刻有古代 24孝的动人故事。当您步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昧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艰辛哺育,从中受到深刻教育。"母爱世界",是我国为表现母爱和爱母这一恒主题所建的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像。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伟大形象,凝聚了母爱,再现了人间真惭把母爱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您身临这母爱世界中,漫步在这情感的海洋里,您能无动于衷吗 ?您一定会深有感触。"母爱世界打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策划、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众多艺术家创作,其设计独特、构思新颖,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礼园"是为了更好地让游人瞻仰母亲的风采,在优雅的环境中纪念母亲、并为之增福添寿所建造的仿江南园林似的场所。这里曲径回旋、亭阁秀立、鲜花绿草、柳荫鸟鸣,一座座雕像耸立在清风徐来花香四溢的氛围之中,一位位母亲的慈恩融化在这风光美丽湖水宜人的景色之内。充分让人感受到母爱的神圣和母爱的纯洁至上。

朋友们,有关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到这里就游览完毕了。

母爱故事千干万万,就是天天讲也永远讲不完。母亲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的宝库、爱的源泉,世界上只有母爱是最伟大的,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地来纪念自己的母亲,为了让母爱的慈光遍及无限,在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乱正当鲜花盛开、春意盎然时节,举办规模宏大、独到新颖的母亲节。届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精彩动人的文娱演出,吸引大中外游人,使客人们陶醉在一片欢腾的浓郁氛围中。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的国际服装节等一起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朋友们,今天的游览观光活动到此结束。愿您记住望儿山,记住母亲节。欢迎您再次光临,谢谢。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亲爱的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你们的到来!今天我很开心能在这做大家的导游,带领大家一起去游玩辽宁省著名的本溪水洞。

大家也许早就听说辽东山城本溪有一个亿万年的洞穴奇观:山中藏洞、洞中有水、水润石生、石扬城名,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能在这饱受眼福啦,哈哈——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本溪水洞位于辽宁省本溪市东部约35公里的侠柯山中,距本溪市中心28公里,原名“九曲银河洞”,后来因为一波同志来参观时题写了“本溪水洞”的名字,所以改为现名。是我国北方最富有特色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它不仅是一座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更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长的充水溶洞,有“亚洲水洞之最”的美称。

洞内一条长达3000米以上的地下长河蜿蜒幽深更是叫人称绝。其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7米,水流平稳、清澈见底,可供游人乘船游览的路线长2800米。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近3000米,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20__年10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一直以来,它凭借得天独厚、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各位游客请向上看……

抬眼望去,群山之中,一洞独尊:大自然在这里用自己的鬼斧神工雕塑了一座半月形的洞口,30多米宽、最高处10数米高,坐南面北,伟岸硕阔,粗犷洒脱。在洞顶崖松的掩映之下,则是石刻的一波手书“本溪水洞”四个大字。

距离洞口还有五六米,一股清新的凉风水气就迎面扑来,等到迈进洞中,虽在夏日,却只觉得凉意逼人。洞口码头上,精巧的游船来去如梭,水面波光粼粼,一下子便能让我们兴奋起来,不知不觉中加快了脚步,来到水边,大家可以弯下腰掬起一捧洞水,那种似凉似冻、不凉不冻,明明有些刺骨,却使人只觉得舒爽的感觉,能把所有的燥热和酷暑都从身体里驱赶出去,只剩下了精气神。

按照旅游路线,我们首先进入了本溪水洞的旱洞部分。旱洞与水洞相背而生,也称为本溪水洞的辅洞。其长约280米左右,完全天然的洞穴里面是一座古生物展览馆,许多形态各异的钢结构恐龙、老虎、大象等古动物模型栩栩如生,展示着古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旱洞深处是一条200多米长的通道,传说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曾经在这里做过细菌试验。通道的尽头是使人霍然开朗的明亮世界。潺潺的流水声透着清澈和凉爽。只见一波碧水映入眼帘,足有1000平方米的水面上穿行着数十只游船。洞口上方的石壁上“九曲银河”四个大字清晰可见。此处正是本溪水洞的主洞部分即水洞入口。

下面请大家乘上游船……

小船悠悠将我们载入洞中,这时,我们便能见到洞府高低错落,洞中有洞,幽深莫测,别有情趣。河道两岸石笋林立,洞顶钟乳高悬,洞内石柱、石华形态各异,不加修凿,便成景观。水洞“九曲银河”共分九个宫,有八个空间大于20__平方米,其中北极宫最为壮观,这里洞府宽阔,是水洞内洞府最高的地方,达30—32米。崖壁上一座高大雄伟的巍峨雪山仿佛冰雕一样挺拔屹立,雄壮威武。洞顶的缝隙可与外界相通,因此洞内通风良好,再配上形象逼真的北极风光,便更觉神清气爽,叫人不忍离去;宛若龙宫仙境的玉皇宫,在灯光的映照下形态万千的洞中物象倒悬于水中,有如琼宫晶阁,显得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游船在洞内游览,灯光所及之处,无不呈现景象逼真的画面,有的如倾斜的宝塔,有的如玉象吸水,还有的如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洞中各种次生化学沉积物千姿百态,配上标牌描述,发挥想象,便更觉景象惟妙惟肖、美仑美奂。

欣赏水洞之大、水洞之长、水洞之深,不禁让我想起:“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此一洞天”的诗句。用这首诗来形容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好了,本溪水洞全程游览到此结束,经过今天的游玩活动,相信大家对辽宁本溪水洞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见识。感谢各位的参观游览!欢迎各位下次再来,谢谢大家!!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辽宁省简称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 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座标处在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26′之间,东西端直线距离最宽约550公里,南北端直线距离约550公里。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1.5%。陆地面积中,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占59.8%;平地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6.8%。海域面积15.02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万平方公里,北黄海7.19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海岸线 全长2178公里,占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2%,岛屿岸线长622公里占中国岛屿岸线总

长的4.4%。近海分布大小岛屿 506个,岛屿面积187.7平方公里。沿黄海的主要岛屿有外长山列岛、里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等;沿渤海主要岛屿有菊花岛、大小笔架山、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 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和蛇岛等。

辽宁省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 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和黄海。

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 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辽宁,满族语祈愿辽河流域安宁。28万年前,人类即栖息于斯。一条大辽河,曾弹响多少狂飙壮歌。努尔哈赤新宾啸聚,八旗军铁马金戈,弯弓射日,经九门口长城血战,清王朝的发祥,被这片龙兴之地稳稳托起。今伫立沈阳故宫、“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听松涛阵阵,犹闻鼓角声声。

展北国之雄奇,藏江南之毓秀,富名山、秀水、奇石、异洞,兼火辣辣的关东风情,令多少游子,沉醉不知归路。人称“东方鲁尔”,又谓“共和国长子”,为新中国工业崛起,曾孵化出无数神奇。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大洋探秘,第一个软件园报晓于知识经济……。

无数个新中国第一,就从这里冉冉升起。北温带大陆气候,陆地与海域面积各约15万平方公里。更2177公里海岸线风光无限,惹万余家外资企业,从开放的大海,奔涌抢滩。海浪有意,海风温暖,而4200多万辽宁儿女,迎八方友人,比海风更温暖,比大海还多情。辽宁,将所创造的辉煌永载史册,将以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走向更加宏伟、灿烂的明天。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 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 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 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 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 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 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 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 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 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 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 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 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 “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 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 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 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 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 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 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 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 “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 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 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 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 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 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 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 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 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 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 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 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 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 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 “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 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中出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 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 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 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 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 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 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 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 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 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 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 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 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 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 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20xx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我国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我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水洞的年龄

关于水洞的形成年代有过多种说法或推测: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约几亿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约几千万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约数百万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约亿万年等等不同的推测。

其实水洞的形成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据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经准确地告诉我们,水洞开始发育于距今40-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经过裂隙充水和洞道扩大,形成了水洞的雏形。

在距今20-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地下暗河。

当您游览了水洞之后,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据1996年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

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次生化学沉积

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较为简单。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

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这是一根歪斜的石笋。这根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据测定,这根石笋高3.5m,生长年龄在距今7.97万年至2.79万年之间,经历了5.18万年,其生长速度为每4年长6.76cm。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9、悬石盘:底盘呈水平状盖板,中心有后生的鹅管,边缘有裙状流石或石钟乳。它们原来是小型石柱,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其底盘盖立台面土层上。后因地下河水将其基座上土层冲刷掉,使带有底盘的小石柱悬空而得此名。

10、北极宫:是洞中的一个呈厅堂状的洞道,高32m,宽50m,面积为3768.75平方米。如此宏伟的洞道主要是由于洞顶的岩层块状崩塌,使洞体空间增大所致。

11、"昆仑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型的列队式堆状石笋,它的形成主要受脉岩的影响。

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侵入到马家沟组石灰岩层中的裂隙里边,形成隔水层,对水洞的发育会起阻碍作用,并对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制作用。

洞顶呈暗褐色的条带就是脉岩,它沿东西向分布,因脉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过脉岩就得花费更大的能量,这样对脉岩周围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坏,产生块状崩塌,使崩塌下来的岩块沿东西向呈列队式展布。后来由于包气带水流沿灰岩与脉岩的边界集中渗入,在其岩块上形成钙板,故沿分界线形成列队式的大石笋。

12、玉象戏水、太白神笔、天生桥......

水洞古老的钟乳石是玉皇宫右岸距水面约18m的高台上小石笋的年龄老,才十四万五千岁,还不到"万万岁"。

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动物可分三种:一是真洞穴动物。这种动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离开洞穴环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类动物有:盲鱼、盲鳅、蜘蛛和蚰蜒等。这类动物以眼睛明显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应器官,缺乏色素,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为其特征。

二是洞穴动物。这类动物的眼睛和体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基本上能适应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

三是拟洞穴动物。这类动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暂居及季节性回洞内生活的动物。

水洞的洞穴生物目前在洞中发现的洞穴动物主要有:蝙幅、灶,这些动物多是从洞外迁入暂居的,或是在洞内已经适应了洞穴生马、马陆、蛾等。在地下河中见有鱼(白漂鱼)、虾和河蚌等。从动物的眼睛和体色等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看出活环境而未达到遗传变异的拟洞洞穴动物。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欢迎您来到辽宁旅游观光。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地处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为邻,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通信枢纽,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辽宁省现辖14个地级市,省会设在沈阳市。全省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多万。全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5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6%,其中满族,锡伯族聚居人数居全国之首。辽宁省的东部和西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构成明显的鞍形地势。西部山地丘陵区东缘的临海狭长平原,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陆上通道。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全长约2178公里,占中国大陆海岸线总长12%。近海分布大小岛屿506个,占全国岛屿总数8%。岛屿岸线长约700公里,占中国岛屿岸线总长的5%。

辽宁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寒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东湿西干。年平均气温6摄氏度至11摄氏度。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沿海城市气温变化较中部城市稍小。春秋两季受季风影响,需要穿夹衣,薄毛衫等;夏季多雨,应带雨具;冬季气温较低,需要穿棉,毛皮或羽绒服御寒。每年5月至10月事辽宁最佳的旅游季节,1月至2月事观赏冰雪景观和民间节日的最佳时间。

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辽宁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在大石桥发现的金牛山遗址,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到了距今8020_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阜新发现的查海遗址,被称为辽河第一村。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多年,这里存在一个粗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20_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进入奴隶社会后,辽宁地区就与中原政权建立了隶属关系。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隶属于冀州和青州,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在辽宁地区设置辽东,辽西和右北平郡。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置行政机构,清代称为盛京,奉天。民国初年沿袭清制,1920_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地区曾一度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建国初期,辽宁地区设辽东省辽西省和热河省。1954年合并辽东、辽西两省,复称辽宁省。

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已发现的矿藏有100多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的储备量均为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备量分别占全国储备量的15%和10%。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是我国重工业及主要工业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是辽宁省的四大支柱产业。省内交通便利,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叉立体运输网。

辽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商品的粮食基地,盛产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大豆、棉花、烟草、水果等。辽宁的土特产品和水产品驰名中外,主要有人参、鹿茸、貂皮、柞蚕丝、贝类、海蜇、海参、鲍鱼、螃蟹、扇贝等。

辽宁省风光秀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现有文物古迹1.12万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重点文物24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4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其丰富。有20_多年前的秦汉碣石宫殿遗址,有1500多年前的中国最北部的古代石窟建筑群,有20_多年前的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有精美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和辽阳白塔,有京东首关九门口水上长城,还有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兴城古城,等等。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沈阳故宫、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抚顺赫图阿拉城等名胜古迹,都驰名中外。大连和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沈阳张氏帅府及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等,都著称于世。大连金石滩、蛇岛、本溪水洞、鸭绿江、医巫闾山、千山、凤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盘锦红海滩、冰峪沟等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全省各地,遐迩闻名。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 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 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 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 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 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 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 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 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 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 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 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 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 “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 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 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 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 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 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 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 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 “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 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 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 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 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 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 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 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 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 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 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 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 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 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 “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 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中出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 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 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 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 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 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 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 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 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 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 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 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 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 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 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关于辽宁本溪心得体会及收获九

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省份,地处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面临渤海、黄海、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任命共和国为邻,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饿昏河北省区接壤。辽宁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辽宁现辖14个地级市,省会设在沈阳。全省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多万。全省共有52哥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回、朝鲜、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锡伯族聚居人数居全国之首。 辽宁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春秋短暂,年平均气温6℃至11℃。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每年5月到10月是辽宁最佳的旅游季节,1月份到2月份是观赏冰雪景观和民间节目的最佳时机

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在大石桥发现的金牛山遗址,拘谨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辽宁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到了距今8020xx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阜新发现的查海遗址,被称为“辽河第一村”。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多年,这里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展现了中华民族5020xx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辽宁地区便与中原政权建立了隶属关系。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隶属于翼州和青州,夏商为幽州、营州之地。春秋时期为燕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设立行政机构,清代称为盛京、奉天。民国初期沿袭清制,1920xx年改为辽宁省,娶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已发现的矿藏有100多种,其中铁、硼、菱镁石、金刚石等矿藏储量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二大油气田。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业史,是我国重工业及主要工业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电子信息和机械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

辽宁省是中国中药的农副食品和商品粮食基地,盛产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辽宁的土特产品和水产品驰名中外,主要有人参、鹿茸、貂皮、栈蚕丝、海参、鲍鱼、扇贝等。

辽宁省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现有文物古迹1.13万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其丰富。有20xx多年前的秦汉碣石宫殿遗址,有1520xx年前的中国最北部古代石窑建筑群,有1000多年前的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有精美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和辽阳白塔,有京都首关九门口水上长城,还有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兴城古城等。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沈阳故宫、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抚顺赫图阿拉古城等名胜古迹驰名中外。大连和丹东的近代战争遗址、沈阳的张氏帅府及“九丶一八”历史博物馆、盘锦辽沈战役纪念馆,都著称于世。大连金石滩,、蛇岛、本溪水洞、鸭绿江、医巫闾山、千山、凤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盘锦红海滩、冰峪沟等名山秀水、奇石异洞,遍布全省各地,闻名遐迩。

辽宁民风民情存朴自然,炙热浓烈。辽宁冰雪*温泉旅游节、辽宁旅游欢乐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抚顺满族风情节、本溪过节枫叶节、丹东鸭绿江过节旅游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铁岭民间艺术节等节会活动异彩纷呈,深受中外游客欢迎。

辽宁多年来,辽宁省围绕“满韵清风,多彩辽宁”的旅游形象,推出红、绿、蓝、金、银“完五色旅游产品”旅游业迅速发展,辽宁已成为中国旅游大省。全省14个省辖市全部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大连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全省“辽宁旅游强县、市”达25个

美丽的辽东半岛,多彩的辽西走廊,辽宁人民热诚邀请您共赏满韵清风,同游多彩辽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