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模板14篇)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模板14篇)

时间:2022-02-03 13:40:47

相关推荐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模板14篇)

关于名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总结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总结要有一定的结构和逻辑,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吸收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旅行的攻略和建议,快来看看吧。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一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明白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明白,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那里,“避席”是一种十分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二

在我的身边有许多礼仪故事,但最令我难忘的是发生在我们太行小学的礼仪故事。

来到学校,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欢腾的景象。自从学校开展讲文明、讲礼貌的活动,学校的每个同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学校有一些同学说粗话,根本不把礼仪当做一回事,现在学校的每个同学都开始讲文明、讲礼貌了,来到学校听到的不再是粗话和打架现象,而是文明礼貌现象,看!他们一见面,就热情打招呼:“你好!早上好!”真有礼貌,老师来了,同学们连忙打招呼:“老师你好!”个个彬彬有礼。

有一次,刚喝了奶,老师看见地上有点脏,提醒同学们注意卫生,每位同学都开始动手打扫起来,不一会儿,教室就变得焕然一新,这都要感谢讲卫生的每个同学,是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了更加文明的`校园。

还有一次,下课铃响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往教室外走去。同桌踩了我的脚,“哎呀,好疼啊”。我对他微微一笑,表示宽容。他急忙道歉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然后,他小心翼翼,生怕再踩着别人的脚。

这就是文明,这就是礼仪。这样的事还很多,如果世界上到处都流传这种礼仪现象,每个人都加入这项活动。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丽。

文明礼仪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我们的礼仪传统,树立良好的形象。只要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里生根、开花、结果,那么我们的明天会更好!我希望每个同学都真正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我们把文明的种子撒遍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文明之花越开越盛,开遍家庭、校园和我们的社会。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三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3.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四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礼貌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画“三毛”的作者张乐平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余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启蒙老师陆寅生。陆寅生曾经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80多岁的陆老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一下,问:“你是谁?找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现在叫张乐平。”陆老师兴奋异常:“几十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您教我画的,我一直没有忘记您!”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五

社会一直以来都在提倡讲文明,懂礼貌,然而,如今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不文明的人与现象,而这些终将影响社会的发展。

即便如此,从古至今也存在一些非常注重文明的人,那么我们就一起阅读ta们的故事,并且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画“三毛”的作者张乐平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余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启蒙老师陆寅生。陆寅生曾经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80多岁的陆老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一下,问:“你是谁?找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现在叫张乐平。”陆老师兴奋异常:“几十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您教我画的,我一直没有忘记您!”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礼貌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六

我于20xx年7月毕业于河北滦县师范学校,同年8月在古河乡古河中心小学任教,一直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任劳任怨,热情耐心,以教师的职责和慈母的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护、理解、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奋发向上的品格。

班,是学校授课的最小单位,班集体则是学校为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班为单位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整体。然而,这个集体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否成为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这个集体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班主任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在我担任五(一)班班主任期间,我就如何对全班学生实施多重管理、努力培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家长的好评。主要做法有三点: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行为指向目标。我在抓班集体建设中,从培养学生和建设班集体的需要出发,采取目标激励法,重视抓了目标管理。一是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根据办学方向的需要,我首先确定了班集体建设的总目标。即:“团结、互助、勤奋、向上,做文明标兵班。”开学初,我在黑板上写着“敬、静、净、竞”四个大字,告诉同学们这四个字既是我们班风建设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同学本学期行动的规范。接着要求学生围绕这四字,联系自己的实际逐个开展激烈讨论,踊跃发言,谈谈对四字的理解和看法。最后班主任总结讲话,鼓励学生做好四个字,成为一名文明学生。这样,不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促进总目标的实现。我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我们生活在大家庭、我为集体做贡献”的系列活动,分为“我为集体献爱心”、“我为集体添光彩”、“我与集体共进步”等几个部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目标管理,使全班同学有共同的追求,集体观念强了,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争着为集体做贡献,出现了团结、互助、勤奋、向上的浓厚气氛。

浆等,而房子得由学生自己去造。”在培养和使用班干部中,我坚持把培养和使用挂钩,主要采用带、扶、放的办法,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自治自理,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带就是发挥班主任的榜样、模范作用,为了抓好养成教育――创规范班级、无案班级,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我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如:不让学生迟到,我首先做到早来晚走;要求学生尊敬老师,我首先做到尊敬师、长;总之,凡是学校要求的文明教师“十不准”,我样样做在前面。这样,给班干部做出了榜样,干部带动了同学,为干部做好工作创造了条件。扶就是为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我把重点放在对班干部的培养上,帮着他们做工作。如:设计班会、拟定计划、批改发言、组织学习等,在实际工作中压担子、教方法、帮着干,使班干部尽快提高工作能力,抓好班集体的建设。放就是随着班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让他们大胆实践,独立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干部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而且同学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也逐渐增强,为加强班集体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我根据班级工作特点,实行了班干部轮换制,按预定计划,每周轮换一次,每次二人,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实践情况来看,实施班干部轮换,既可以改变学生的性格,又能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既能使班干部树立职责意识,又能使同学们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既可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又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大家关心集体,爱护班级,自觉管理班级、建设班级,做好事的多了,竞争的意识强了,上进的气氛浓了。

炼标准;做到《行为规范》中提出的卫生要求,做到“三个一”,大家互相监督,健康成长。对于落实班级建设中的常规,我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要求,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充分发挥班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发扬主人翁精神,使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步调一致地成长进步,使班集体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七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就应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就应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明白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八

文明礼仪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虽然只是一住简单的问候;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可是却意义非凡。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行动。

星期六,我跟妈妈去图书馆借书。刚上公交车:车子里面的人很拥挤。我好不容易挤了一个座位,就舒坦地坐了下来。这时一个老奶奶上车了。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叔叔立马用报纸把自己的脸遮起来了。其实:他不想让座。我正准备让座,被我旁边的一小女孩抢先了。她把老奶奶扶上座位,就自己站在旁边。

小女孩还没站稳:突然司机叔叔来了个急刹车,让小女孩摔了一跤,这一摔就惊天动地了。乘客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她有爱心;有的说小姑娘要当心一点。这可说的`那位叔叔心虚了。他把小姑娘连忙扶起来,座在自己的位置上。

不知公交车上谁带了头。对他们鼓起啦掌声。这时我脸上火辣辣的,暗暗下决心要向小女孩学习。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请大家齐心协力让文明之花开篇每的人心里。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九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以微笑融化陌生,用信任沟通心灵。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生命因你而美丽,世界因我而精彩,学校因文明而美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

彬彬有礼是对别人的情感表示关心的一种方式。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礼仪是素养的.体现。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谢觉哉。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十

文明是一种文化素养,礼仪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我们要做文明礼仪的人,从小事做起。学习名人文明礼仪,也许对我们有帮助哦。

《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十一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十二

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

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

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

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十三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青年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青年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青年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青年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青年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青年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青年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一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篇十四

孔融(153—2),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孔子尊师。

公元前5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