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公立医院改革:打造就医新模式

公立医院改革:打造就医新模式

时间:2020-07-18 20:04:15

相关推荐

公立医院改革:打造就医新模式

9月17日,北京儿童医院一间普通病房里,护士正在指导家属为患儿喂水。病房墙壁和玻璃上绘画张贴着充满童趣的儿童画,给人温馨轻松的感觉。

近五年,北京各大医院的就诊人次逐年大幅攀升,为了解决大医院看不上病的难题,本市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的这篇报道正是改革的起步阶段。

北京,拥有全国最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服务首都的同时惠及全国。北京市公立医院医生、护士、住院床位数量均居全国之首,医生人均日接诊数,在世界范围看其效率都是高位运行的。

然而,北京的公立医院却承受着另一组数字带来的重负:每年门诊量以10%的速度递增,去年的就诊量达到1.6亿人次;北京三级医院日均门诊量在6000人次至9000人次左右,部分甚至已突破1万人次——每天,在集中的时间段,患者集中到大医院,集中地求医于有限的知名专家。

如何解决大医院看不上病的问题?北京医改把转变医疗服务方式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下大气力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改革从挂号开始

天光还没大亮,挂号的长龙已经延伸到医院外的数百米,这是我们并不陌生的画面。

北京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挂号难。

7月28日,北京114查号台:“您好,请问有什么能帮您的?”

“我要预约友谊医院内分泌科的号……”

“8月1日上午9点至10点,内分泌科已经帮您预约成功。感谢您的致电……”

在酝酿了近两年之后,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从这一天起,患者拨打114或登录统一预约挂号网站www.,即可预约所有上线医院的普通号、专科号和专家号号源。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挂号方式的调整。而实际上,它是北京公立医院改革一个具象的切入点,它带动的是就医的新模式,也就是患者从原来的窗口挂号、医院候诊变成了电话预约挂号、居家候诊。

卫生部门坦言,此举并不能完全解决挂专家号难的问题,但随着患者就医新习惯的养成,就医环境将大为改善。患者根据预约的时间段来医院,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医院患者扎堆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目前,北京市全部66家三级医院和11家二级医院已接入统一平台,预约电话呼叫量日均3万次。

改革往服务延伸

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六下午,上班族张雪女士在休息了一个上午之后去积水潭医院看病。

“我患腰椎间盘突出挺长时间了,但工作太忙,一直没时间去看。之前看病请过几次假,后来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因为看病老跟领导请假了。”张雪说,“虽然大夫说我这个病还得再来四五次,但是现在有了双休日门诊,我已不再担心了。”

北京通过开设周末门诊,使公立医院服务总量上升了近25%。相当于在没有新增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增加了13所大医院。

门诊在改,病房也在改。李冬,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普通临床护士。实施优质护理以来,李冬开始做起了之前我们习以为常认为应该由护工承担的基础护理工作。给患者洗脸、梳头、泡脚、擦身,除了这些基础的护理工作,李冬和她的同事还会通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有针对性地照顾病人。

目前,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都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优质护理示范病区陪住率从70%至80%下降到30%至40%,不仅把家属从陪床中解放出来,也节省了大量请护工的费用。

除优质护理外,公立医院在缓解看病难方面还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新举措,包括双休日门诊、缩短平均住院日、二级医院全部恢复儿科等。

改革向体制深入

公立医院改革并不仅仅局限于服务层面的浅层改革,在体制方面也有大动作。

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成立,为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统一调控奠定了基础。在管理体制方面,探索管办分开,,市医院管理局挂牌成立。

今年7月1日,公立医院正式进入深水区,开始啃医药分开这块硬骨头。北京友谊医院首先试水,两个月后,第二家试点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也开始启动。两家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取消挂号费诊疗费,收取医事服务费。医药分开并不简单是药费的下降和医事服务费的提高,而是从根本上切断了医院与药品的利益链条,从制度上遏制大处方、滥开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和负担降低。经过两个多月的试点,两家医院都实现了医保患者次均医疗费用和次均药费的下降。

同时,北京两家医院还试点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医院有了理事会,实现了医院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工制衡。院长成为“首席执行官”,患者代表成了理事,从体制上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 见证者说 ]

大医院向郊区转移

讲述人:刘月明 同仁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作为一名普通的眼科医生,我这五年工作上最大的变化是从原来在崇文门一处上班,变成了崇文门和亦庄两处跑。自从位于亦庄的同仁医院南区正式开诊,我半年在亦庄出门诊,另外半年在崇文门院区出门诊。

我们医院在亦庄办分院,是为了填补亦庄地区的医疗空白,把城区内过于集中的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和新城迁移。我们搬过去后,附近居民看病方便多了,崇文门院区外地患者多,而亦庄这边本地患者明显增多。

从门诊量也能看出来,我刚开始到亦庄上班那会儿,每天门诊量也就十几个人,开车到亦庄院区都是空车位,随便停。现在门诊量越来越大,我每天要看四五十人,早上过来连停车位都不好找。

大医院向郊区转移也缓解了住院难。亦庄这边眼科增加了200张床,解决了住院患者等待住院时间过长的难题。

社区看病又近又方便

讲述人:张凤楼 甘家口社区居民

我是一名首钢退休职工,在甘家口这边住了53年,这几年在社区看病变化太大了。我们老年人看病就图个近,方便,看病不用孩子陪着。我现在有点小病都在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

过去这个中心只有几间平房,现在是四层楼房,科室也齐全,输个液、扎个针灸都特别方便。而且大夫服务态度也好,都处得跟朋友似的,平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大夫聊几句,心里挺痛快的。

我们在社区看病还便宜,我65岁了,挂号只花5毛钱。在大医院看病只能报销85%,在社区可以报销90%,药也比大医院便宜。

社区大夫不光管看病,还管咱们的健康。我去年测过一次血糖,空腹是6.4,餐后是8.7,偏高但还够不上糖尿病。大夫跟我说,你不用吃药,去知己门诊找郭大夫,郭大夫就教我怎么通过控制饮食、多运动来降血糖。他告诉我一天大概快走多长时间,每天吃多少菜、多少肉。我坚持了3个月,还真见效,体重减了七八斤,血糖完全正常了。我现在一直在坚持。

儿童病房变身

“儿童乐园”

一提起带生病的孩子去北京儿童医院看病,许多家长就会皱起眉——到儿童医院挂号难、看病难、住院难。近5年,儿童医院门诊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达到240多万人次。尽管医院采取了24小时门诊、节假日不休息等多项措施,但仍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挂号难问题尤为突出,为了挂上紧俏专业的专家号,有些家长通宵排队,就诊高峰期,病人甚至在医院门前搭起帐篷等待看病。

起,医院改造挂号大厅,开始实行预约挂号,陆续开展了114电话导航预约、医师工作站预约和预约挂号窗口预约三种方式,为患者就医提供了便利,也使医院门前秩序得到明显的改善。

为改善患儿住院条件,5年来医院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装修改造旧病房楼28000多平方米,医院病床从714张增加到974张。同时,医院将“儿童的乐园”理念融入到改建中,病房里房顶上挂着星星月亮,地上画着海洋动物,墙上绘着寓言图画,指路牌上贴着水果图标,电视里还播放着动画片,和住院患儿日夜相处的护士们也脱掉了白大褂儿,换上了带有彩色图案的圆领衫,消除了孩子们看病的恐惧感,让他们在就诊过程中感觉到轻松愉快。

文并摄/本报记者 贾同军

9月17日,北京儿童医院一间普通病房里,护士正在指导家属为患儿喂水。病房墙壁和玻璃上绘画张贴着充满童趣的儿童画,给人温馨轻松的感觉。

近五年,北京各大医院的就诊人次逐年大幅攀升,为了解决大医院看不上病的难题,本市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的这篇报道正是改革的起步阶段。

北京,拥有全国最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服务首都的同时惠及全国。北京市公立医院医生、护士、住院床位数量均居全国之首,医生人均日接诊数,在世界范围看其效率都是高位运行的。

然而,北京的公立医院却承受着另一组数字带来的重负:每年门诊量以10%的速度递增,去年的就诊量达到1.6亿人次;北京三级医院日均门诊量在6000人次至9000人次左右,部分甚至已突破1万人次——每天,在集中的时间段,患者集中到大医院,集中地求医于有限的知名专家。

如何解决大医院看不上病的问题?北京医改把转变医疗服务方式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下大气力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改革从挂号开始

天光还没大亮,挂号的长龙已经延伸到医院外的数百米,这是我们并不陌生的画面。

北京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挂号难。

7月28日,北京114查号台:“您好,请问有什么能帮您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