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仁寿宫

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仁寿宫

时间:2020-03-12 21:51:09

相关推荐

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仁寿宫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以一人治天下,以天下奉一人”,养尊处优,穷奢极欲,差不多都营造过离宫别馆。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的史著《通鉴胡注表微》之“劝戒篇”,曾经涉及这一问题,他列举的案例是隋唐时期的仁寿宫(九成宫)。

仁寿宫系隋代离宫,位于陕西岐州扶风郡(今陕西麟游),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毁于唐开成元年(836年)。隋文帝杨坚初建时命名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重修后称九成宫,唐高宗李治改名万年宫,后又恢复原名九成宫。仁寿宫是什么样子?曾为隋朝旧属的贞观名臣魏征在《九成宫醴泉铭》中写道:“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仁寿宫(九成宫)作为皇朝的离宫,隋之废嗣夺嫡、文帝驾崩,唐之太子监国、突厥兵变、高宗遇险,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隋文帝杨坚并非骄奢淫逸的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澣濯之衣。”(《资治通鉴》隋纪四)正因为杨坚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从而又一次完成了国家统一的千秋伟业,结束了秦代之后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将近170年)的南北朝时期。就疆域、人口、国力而言,杨坚开创了远超“贞观之治”的“开皇之治”。可悲的是,秦辙隋步,隋代也是一个短命王朝。隋的覆灭,不仅与其奉行的国富民穷的政策有关,也与其领导人的晚节不保有关。

开皇十三年(593年),杨坚作出了兴建仁寿宫的决定,以杨素为总指挥,宇文恺为总设计(检校将作大匠),封德彝为总监理(土木监),“于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顿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资治通鉴》隋纪二)真可谓穷奢极欲,残民以逞。然而,施工单位并不以民工死亡为意,只是将死尸推入坑中,填上土石而已。隋文帝闻此很不高兴,及至看到宫殿富丽堂皇,本性俭朴的杨坚大怒道:“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资治通鉴》隋纪二)陈垣先生指出,“帝怒杨素而不加之罪,其后喜则亦从而喜之,岂非奢侈之能移人,触境而动,至于流连而不知返,卒诒万世笑,是知君德以节俭为贵也。”(《通鉴胡注表微·劝戒篇》)自此隋文帝“每岁避暑,春往冬还”,从开皇十五年(595年)到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长期居住仁寿宫将近四年。(《隋书》卷二)巧合的是,杨坚于仁寿四年死于仁寿宫中。陈垣先生不无讽刺地指出,“仁者寿,帝穷民力以作离宫,可谓仁乎?其不得死于是宫,宜也。”(同上)

仁寿宫之于隋朝兴亡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魏征在评论仁寿宫的总设计师宇文恺时这样认为:“其起仁寿宫,营建洛邑,要求时幸,穷侈极丽,使文皇失德,炀帝亡身,危乱之源,抑亦此之由。”(《隋书》卷六十八)后人往往将隋朝早亡归罪隋炀帝一人,实属不公。魏征指出:“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书》卷二)这才是持平之论。

城头变幻大王旗。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基作了皇帝,是为唐太宗。他在秉政之后,临深履薄,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的前半生戎马倥偬,餐风宿露,积劳成疾,得了“气疾”。虽“针石屡加,腠理犹滞。”(《九成宫醴泉铭》)登基第二年,考虑到“隆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和皇上的身体情况,群臣建议太宗“请营一阁以居之”。李世民这样回答,“朕有气病,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旧唐书》卷二)于是“深闭固拒,未肯俯从”。(《九成宫醴泉铭》)

贞观五年(631年)九月,太宗对群臣的建议作了变通,他认为,“隋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于是要求“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九成宫醴泉铭》),也就是只对前朝遗物修旧利废,以免暴殄天物。仁寿宫毕竟是隋室旧苑,虽已破败仍极奢华,整修过的仁寿宫,“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有点不伦不类,倒是可以作为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同上)整修过的仁寿宫,被唐太宗命名为九成宫。

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十六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在九成宫散步,沿途观赏楼台亭榭,信步走到西城背面,看到土地略显湿润,于是用手杖掘地,结果泉水流涌而出,水清澈如镜,味甘甜如酒,故名醴泉。于是敕命宰相魏征撰文,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写,镌碑立石,以记其事。一代名君,一代名臣,一代名家,成就一通名碑,世誉“三绝”,1380年来,此碑不愧为“人间第一碑,天下无双铭”。

李世民去世时还不到50岁,可谓英年早逝。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李治将九成宫改名万年宫。永徽五年(654年)春三月十二日,年轻的皇帝率文武大臣并皇后驾幸万年宫。在此期间,撰写并亲书了《万年宫铭》。文中对万年宫的宏伟建筑、山川形胜、风景气候赞美有加,并对“贞观之治”借题发挥,抒发了誓作一代英主的愿景。一方面,他将古代帝王的奢华游历引以为戒,“是以周王肆辙,唯招既往之愆;汉帝遐游,空益将来之弊。”另方面,解释自己“所以停轩禁篽,驻跸榆川,非欲赏恣盘游,途穷辙迹。”而是“崆峒访道,钦往哲之高风;姑射寻真,挹先贤之宿志。”并提出一种理念,“镜冰霜则廉洁斯在,抚松筠则贞操非遥。”(《全唐文》卷十五)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下令将万年宫之名恢复原来的九成宫。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李治晚年多往来于长安与洛阳之间。武则天时干脆长住东都洛阳。唐玄宗登基后则在骊山营造华清宫。特别是经过安史之乱,九成宫逐渐破败。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一场暴雨冲毁了九成宫正殿。唐末昭宗时,宫殿建筑几为荒草所湮没。从隋代仁寿宫的兴建到唐代九成宫的毁弃,前后历时243年。今天的九成宫遗址,地面仅存《九成宫醴泉铭》、《万年宫铭》两尊记事石碑。近年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发掘出一些殿、阁、廊基、柱石、水井等遗迹。

10月23日香港《文汇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