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揭露历史上究竟是谁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揭露历史上究竟是谁负荆请罪

时间:2018-06-22 11:15:12

相关推荐

【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揭露历史上究竟是谁负荆请罪

谁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人是廉颇,对象是蔺相如。故事的经过是,廉颇因为不满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要羞辱他,但是蔺相如一直不和他见面,后来听说了真相自知有错,于是就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廉颇雕像

廉颇,生卒年不详,是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因为赵国是秦国向东扩张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所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不过总是败在了廉颇率领的赵军手里。之后在公元前283年,廉颇又率领赵军,与秦、燕、魏、韩四国联合一同讨伐齐国。廉颇在这场战争中,长驱深入,攻下了齐国的阳晋,因此被封为了上卿。廉颇的上卿之位是他靠赫赫战功换来的,但在他看来,蔺相如是凭借口舌之利得来的官位孩子自己之上,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羞辱。

之后,秦国又多次入侵过赵国,廉颇都成功地抵御了他们。直到后来,赵国中了离间之计,由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来率领军队,并且放弃廉颇的坚守策略反而主动进攻,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之后赵国实力大减,燕国以为有机可乘前来入侵,在廉颇的指挥下,以少胜多战胜燕国。战后,廉颇被封为信平君,任赵国的代理相国。

晚年,廉颇受到大臣的排挤,被听信谗言的赵王免职,于是他投奔魏国大梁。在那里还发生了“廉颇老矣”的故事。之后廉颇去了楚国,最后也死在了那里。

负荆请罪的来源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卷八十一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中写作“肉袒负荆”。文章里不止有负荆请罪,之前还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之后更有赵奢赵括父子,以及李牧等赵国大将的事迹。

负荆请罪

这篇文章大约共有四千字,负荆请罪的故事在其中只占两三段而已。这是一篇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约占一半,而两人中又以蔺相如为主。文章第一段简单介绍了廉颇:赵国的“良将”、因为伐齐而拜上卿、勇气闻名诸侯,也点明了蔺相如的出身,一个宦官主管的家臣。

之后,司马迁花了大约一千五字,详细描述了蔺相如出使秦国时完璧归赵、以及陪赵惠文王与秦王在渑池会面这两件事情。其中虽然也有零星几句有廉颇出现,但主要是蔺相如个人的事迹介绍。这两段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的形象。比如,蔺相如见秦王拿到和氏璧后不提给十五座城池之事,就以玉璧有瑕疵要指给他看为由拿回了和氏璧。再比如,蔺相如见秦王羞辱赵王,就让他击缶,秦王不肯,他就说出了让自己脖子血溅他一身的话。

文章接下去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这是廉颇和蔺相如真正的接触。短短几百字,不仅交代了事情发展,还很好地体现出两人的形象。廉颇恃功自大,但知错能改;蔺相如宽容大度,公私分明,有大局观。而廉颇请罪、两人和解成为好友的结局,更是让人觉得二人惺惺相惜。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不是传统的记述文形式,而是以历史话剧的剧本形式出现,新颖的体裁也就有不同的教学体验。因此,有不少老师在上完这节课后都做出了自己的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说明白点,就是老师在给学生上完课后,对这一节课的内容、过程、成果等方面的总结和反思。这一行为,以前很受那些教育学家的重视,现在许多教师也开始学会了这一点,得出了不少心得,也通过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就对《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来看,老师们一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剧本形式的课文,是新颖的,因此让学生们了解和把握剧本是课程的重点之一。所以除了讲述故事发展外,老师会给学生介绍剧本的一些常识,并且以该文为例,让他们来其中剧本的戏剧冲突。

二,课文篇幅虽短字数虽少,但人物被刻画除了鲜明的性格。因此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老师会着重让学生去把握文中蔺相如、廉颇以及门客韩勃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并对他们进行分析和理解。

三,因为是剧本形式,所以需要表演出来才能更好地对它进行把握,也最有意义。因此有些老师会要求学生在课后朗诵剧本,甚至多人一组自己排演成小话剧进行表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