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小院儿

小院儿

时间:2021-11-02 21:43:30

相关推荐

小院儿

有一个地方,有一棵香椿树和一棵石榴树

有一个地方,在夏天会有个“大黑包”出现在屋顶

有一个地方,在季节交换时要换房子

有一个地方,成长了三代人

那是一个小院儿,一个平米的小院儿。

#01

1988年6月的北京,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不过,我能肯定的是,那时与现在都是夏天,一个闷热、暴晒、有雨季、有蝉鸣的季节。

而这样的一个时间,注定会变得不一样。

因为我来了,长大以后才知道6月生的是双子座。

我的到来,让这个小院儿又沸腾了,因为我是这个小院儿出生的最后一个孩子。

今天的故事,就从这个小院儿说起。

#02

小院儿,是一座红砖灰瓦的建筑,以前的北京这种建筑样式最多,大抵是因为这些材料便宜吧,如果你现在去东城或西城的话,还能看到这样的平房,只不过为了房子的坚固与保温,房体外围还会刷别的涂料,已经很少看得见红砖了。

我家的小院儿,中间有个小小的院子可以看到天空。90年代的北京,还能常常看到蓝天,常常看到鸽子在蓝色的天空中翱翔,不时还咕咕咕的叫着,就连我家屋顶的瓦片中长出的嫩绿野草,在蓝天下都衬得那样好看。

可我还是喜欢雨天中的小院儿,雨下地让周围的一切都那么安静,只能听见雨声和大妈(对父亲哥哥爱人的称呼)家的猫叫。这个时候,我喜欢搬一个小板凳儿,手托着腮帮子,安静的看着雨慢慢变大,又慢慢变小,最后停下来,嗅着雨后泥土的味道,想着我家的那两棵树。这时候那只白猫也窜到了屋顶,在各家“领空”上闲庭漫步,一眨眼就不知道去哪了。大妈也从来不找,说到饭点儿它自个儿会回来了。果然,比晚上6点的报时还准,喵喵喵的叫着就回去吃饭了。

#03

北京人对建筑的朝向一致认为正南正北才是最好的。这与北方的地理环境有关,当然也与权势有关,认为正方向才算是正统。北京一个拥有864年建都史的历史古都,到了这,来看看故宫,来看看恭王府,来看看那些和历史一起留下的建筑,南北正统的思想给你解释的淋漓尽致。这也算是一种在北京才能见到的规矩吧。如果你认为北京的规矩,只体现在皇家建筑上,那就不是北京了。都说北京或是北京人讲究,的确,标准的四合院儿就甭提了,就连一个普通人家的房子,也得讲究朝向,讲究有屋子,有院子。

小时候,北京的平房远多于楼房,我也不懂得羡慕楼房里的生活。只觉得在平房里住,听见卖红枣儿切糕的吆喝声就可以跑出去等他,买一份儿回来蘸糖吃,觉得那就是童年最幸福的事情。那座小院儿,起初只有一个院子和南北两间房,院儿里一棵香椿树,院儿外一棵石榴树,后来才又盖出两间东房,一间用作厨房,一间用作储存杂物。对于这些房子统称为平房,而我更爱叫它小院儿。

虽然,小院儿不大,却承载了最大的快乐与幸福。人人都说小孩儿的快乐与幸福最简单,可不是么,吃到一块儿切糕就可以很幸福,在沙堆里找到一块儿黏土就可以很快乐。然而我最喜欢的是摘石榴,在金色的秋天踩着一把老梯子摘那些红着半边脸的石榴,而后打开水管子,用管子里流出的清水给他们洗净那脸上的灰尘,再一看一个儿个儿红的更诱人。当然这棵树是谁种的我好像并没有问过,也许是爷爷小时候吧,不过每次都能摘到满满一盆,说明爷爷小时候就懂得可持续发展了。

那间小院儿和我家后门的其他小院儿,组成了一间大院子,摘完石榴我就给那些院子的叔叔阿姨送去些,回来就发现妈妈已经把石榴都剥开放在碗里了,白色的瓷碗儿显得红色的石榴更好看了。我喜欢每次抓一把放在嘴里嚼,让石榴汁一下就迸发出来,可能是凉水冲过的原因,那一刻又甜又凉,特别好吃,以至于我现在吃石榴也保持着小时候的习惯,而唯一不同的是,我不会再把石榴籽儿放回土里,期待着重新长出石榴树来。

从我12岁搬离小院儿就再也没回去过,而几年前的改造,那棵石榴树也彻底被砍了,因为是个人种的,也就没人追究是谁的责任。虽然树没了,可记忆依旧尚存,每年深秋我都会在市场买上一阵儿的石榴,像小时候妈妈给我剥一样剥给他们吃,看着那一颗颗的石榴,就能记得起那时的点滴,我只怕有一天不记得那树叫什么,那果子怎么吃。

#04

小院儿虽然接地气,可以听见好吃的的吆喝声就立刻冲出去买,可以种香椿树或石榴树给自家的餐饭填道香椿炒鸡蛋或是饭后水果,但小院儿最不方便的就是“方便”和洗澡,这也是后来我羡慕楼房的原因。

“方便”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稍微少说一点儿。90年代的北京,大多数人还住在平房,有私人洗手间这件事,简直就是妄想,所以北京的街头,尤其是平房聚集区的地方,有很多的公共卫生间。那时的公共卫生间不像现在盖得讲究,白瓷砖,小隔间,自动水笼头,还有专人专时的打扫。那时候的样式我就不说了,只能告诉你我上面说的那些都没有,只有5个“坑”。而且早上还会有高峰期,男女都排队,只有早起才能免除在你肚子疼还要排队的窘境。夏天还好,冬天5点多就起来方便这件事,想想就觉得冷的慌。而我家的地理位置在“方便”的问题上着实不方便。从我家来说,在我家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各有一间公共卫生间,从家走到这两个地方都需要3分钟,3分钟虽然也就一首歌的时间,可对于方便这件事,无比漫长。

还是说说洗澡吧,对住平房的人来说这是第二难的事情。每年的夏天,我爸会在房顶上铺上一个能充水的黑色袋子,后来我才知道,它叫太阳能热水包,在还不流行太阳能热水器的年代,这个东西就是拯救我的宝贝。从房顶引下的出水管被钉在墙上,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马蹄形的钢圈也被钉在墙上,挂上一个不透明的塑料布,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浴室”。虽然简陋,但在蓝天的帮衬下,太阳辐射足以让它加热到和现在热水器一样的温度,偶尔的阴天虽让温度打折扣,但依旧能满足我对洗澡这个概念的理解。当然雨天和冬天,这个东西,就真的只是摆设了。所以,冬天的时候,我们一家都会去姥姥家洗澡,楼房里的热水器烧的呼呼直响,出水管也不再是简易橡胶管,而是从一个叫花洒的东西里流出来的,温度水量都可以调节,关键是没有时间限制,这简直就和在闷热的夏天喝了一听儿冰镇雪碧一样的爽。姥姥家的浴室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对浴室的标准理解。

虽然,小院儿在“方便”和洗澡这两件问题上真的不方便,但每年为我家辛勤付出的“大黑包”,还是值得让人怀念的,不过那两个离我家超远的公共卫生间,就不怀念你们了。

#05

我家的小院儿有两间房,一间北房,一间南房。

每到季节转换的时候,我就要在这两间房来回换。追究原因就是北房挨着后盖的厨房,离着烧火的煤炉子近,而且北房里有暖气设备,到了11月北京冷下来以后就可以在厨房的煤炉子上生火了,然后热气也随着暖气管子进到北房。

以前的平房都是自己烧煤取暖的。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冷了就可以烧,一直烧到来年认为天不会再冷了,有点现在自采暖的意思。当然自己烧火的问题就是要会生火,晚上还要封火不能让火灭了,如果火灭了,就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据说我小时候就赶上一回,算是死里逃生吧,活下来了。

生火,封火的任务我记得都是我父亲做的,家里面好像只有他会,而我和我母亲最多就是买了煤之后搬到小院儿里,码放整齐。我们管煤叫蜂窝儿煤,一个直径100毫米的圆柱形,上面有12个孔,我冬天能帮着做的,就是用火筷子去通蜂窝儿煤上被碎煤堵住的孔,然后夹到煤炉子里,剩下的活儿就都是我父亲来做了,因为生火是个技术活,生不好产生的烟特别大,特别呛人,其实那就是pm2.5。

冬天的火炉子除了给屋里的暖气供气以外,我们还会在炉子上放白薯,等上一段时间,香气就飘出来了,所以冬天在马路上看见卖烤白薯的一定会买一个吃,不管味道如何,吃的是一份情怀。

冬天住在北房,除了因为生火取暖方便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后来学了地理才想明白的,我家北房的窗户都开在南面,这是因为南面在一天中进太阳最多,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能减少白天的用煤量,从而减少污染。好吧,我承认后面这个原因有点和文风不符,不过这也说明地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好好学地理,走遍天下都不怕。

北房我会一直住到4月底,到了北京快入夏就搬到南房了。南房是一间带空调的房子,那时候的空调还不像现在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分离,它是一个大长方体的机器,安装的时候一半在屋里,另一半在屋外,所有的按钮都在机器上,没有遥控,冷了就得起来自己关,热了再开,不过小孩儿睡的一般都挺死的,所以我父母应该没少起来开关空调吧。刚才我说的地理因素其实在南房上也有所体现,因为我家的南房窗户在北面和西面,进来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夏天这间北房里,不开空调都会觉得很凉快。

其实,很多住平房的人家儿,都会夏天住一间房,冬天住一间房,一来可能受取暖设备的影响,二来还是受盖房子时对自然条件的考虑。其实按理说,夏天应该住北房,受太阳影响小,冬天应该住南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不过好在盖房子的时候,他们在窗户上做了点小设计,才让这么温馨的小院儿冬暖夏凉。

小院儿里的故事还有很多,可我能记起来的真的太少了,的时间从出生到成长,我都在这个小院儿里。虽然随着北京的发展,这个小院儿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被拆了,但它给我留下的记忆依旧是那么美好,而于我来说的遗憾就是没能再回到小院儿看看它。我想这个小院儿对于我的父辈来说更贵为珍惜,因为他们在这里经历的更多,前段时间看到我父亲手机里有一张他和小院儿的合影,我想我的那个遗憾也就没了,因为他和那个小院儿才有更多割舍不断的记忆,也只要他能和小院儿有最后的碰触就足够了。

那个小院儿就是丰台区东铁匠营甲XX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