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人文教育的失落呼唤语文教学职能的回归

人文教育的失落呼唤语文教学职能的回归

时间:2021-12-15 04:32:11

相关推荐

人文教育的失落呼唤语文教学职能的回归

关于“人文精神”的话题是去年暑假在“继续教育”学习中就接触到的一个问题,当时有很多迷惑的地方引起的自己的关注与思考。后来陆续看了一些专家及同行的论著,有了对上一论题的探讨及认识。

亲戚的孩子在本市很有名的一所小学就读,近来告诉我他们班上丢东西丢得历害,起初是小的学习用品,后来大到钱、快译通等。在南京读大学的学生也对我说起过宿舍里丢钱与手机的事。也就是说,如今,对一些学生来说,拿别人的东西不还甚至将别人的东西窃为已有是家常便饭。这情形真令人不安和忧虑。不偷不盗可是人应该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如此品行不端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将会怎么样?

可回头想想,我们的社会又为孩子们做了怎样的表率?我们成年人的品行又是怎么样的?恐怕更令人汗颜。

无锡红十字会与和平电影院学习上海,共同举办“看《英雄》大片,为中华骨髓库捐款活动”,凭身份证领票时差点挤破售票处,电影看完后,大多数人悄悄从侧门溜之大吉,从正门出来的一些人对捐款箱熟视无睹。少数算是品德高尚者拿了一元硬币投入箱内,算是捐过了,只有一张五十员的票面是最大的捐款。应该回收到一万多元票款的活动,只收回一千多元。

去年二百商厦人民店开张,放在门口的礼品花篮几小时之内被市民把花全拿光一事还清晰的留在脑中,又有新建的太湖广场嵌在地上价值万元的铜雕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块的被锹走,目睹的市民无人阻挡。还有众所周知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层出不穷和无孔不入,说假话办虚事多吃多占贪污受贿现象让人触目惊心。我曾不止一次听过一些在司法部门工作的人感叹,现在的问题早已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有判断力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所为吗?

毋庸讳言,当今国人每天都会面临伦理底线崩溃的事件,俗话说,不道德的问题。北大伦理学教授何怀宏在《底线伦理》一书中指出:“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机遇、自由降临同时,底线伦理亦直面挑战。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在市场经济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屏障!”何教授的话直指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社会道德、社会良知、社会品质已到了要守住下线的时候。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告诫人们,迈向21世纪,请带好两本护照,一本是知识护照,一本是道德护照。在此,我想问一句:我们的道德护照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这个德育在教育中始终占重要地位的国度,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连最起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丧失?

仔细想想,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泼熊的事件,就是一个启人反思的警钟。

他有的是各种理、工科的知识和技术,他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也并没有多大问题,但他在一个重要的地方出了问题。他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有技术,却没有良知。有人怀疑他有心理疾患或障碍。但从医学角度讲,他没有。他有的是另一种病: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即“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意识的缺失,“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基本素质的缺失,人文关怀的缺失,说到底就是“精神家园的缺失”。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病,并以可怕的规模扩散,人群中得这种病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现今许多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是:“没意思!”。在生活质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而我们自身却越来越退化,退化为自然人,野蛮人。可见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精度领地却显得荒芜与萎缩。

人的品质取决于人文教育的品质,社会良知是靠人文教化长期培育并代代相传。但上述这些事例的结果,恰恰指出了我们的人文教育品质出了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文教育失落了。

中国的人文教育怎么失落的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的问题?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指出:“五四运动”使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这些对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却从此一刀斩断了。因为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不断扩大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来说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作为学中文的教师,我深有同感,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我们民族特性,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传统与品质,在年青一代身上已得不到认同。“五四”对传统文化批过了头,这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文革的荡涤更为彻底。

“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文革”中,红卫兵学会了,凡要获取利益,就必须掌握权力。要掌权,就要先造舆论,争取群众;如果有竞争对手,就要设法孤立、打击;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就要结盟,设法分化瓦解对方的力量,“文革”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小政治家。汉学家石文安指出:“潜藏在对于‘文革’后果各种反映后面的是一种深刻的失落感——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失落;地位和荣誉的失落;前途和尊严的失落;希望和理想的失落;时间、真理和生命的失落;总之,几乎一切使生命有价值的东西的失落。”现实生活的经验让我认识到,品格沉沦的不仅仅是经历过“文革”的人们,“文革”之后出生的更年轻的一代人、两代人,沉沦得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彻底和干脆。我们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恰是文革时的青年一代,而这一代人正是当今中国青年一代或正在成长的一代的家长、启蒙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正是这样的一代人,两代人。由此可看到我们的人文教育困境。

前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们面对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感到痛心疾首。为了赶超,就要摸者石子过河,就要先不争论,就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举国上下视经济增长为最高目标,因此教育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重视价值和意义创造的人文教育在中学,大学里日渐萎缩。学生们重理轻文,成绩好的都不愿意学文科。发展到今天,竟有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们向自己的老师们提出疑问:“作为一名文科学生,我们目前有什么用?”教育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传承并创新人类文明,传授并发展人类的技术。掌握一定的技术,支持社会,服务社会,也养活自己这一教育职能已深入人心,而传承并发展人类文明,其重要性则在现代功利主义及技术至上的观念下,被人们一再的遮蔽。也被教育一再的漠视,可以说是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导致了现在社会种种恶果。

那么,作为文化载体的母语,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我们的语文教育,这么多年来又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的学生大多不要读书!”我想我这个定论会得到第一线的教师们的赞同,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曾把学生做了一次归纳,现在有两种“不读书”的学生。第一类的学生是常见的:自入学以来,接受十二年的系统语文学习,但高中毕业了,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自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与审美意识。一个连书都不会读的中学生,它接受的语文教育是否合格呢?“另一类学生功课优秀,考试分数高,能够顺利考上大学——目前形势,绝大部分是进修文科之外的专业,有可能,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就是中学时代那几本教科书。此后,它可能再也没有兴趣去看那些非专业的不实用的‘闲书’,从此与文学和文化名著绝缘。在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极少有过人文的阅读与思考,大学仅仅是“职业培训班而已。念完了大学,练达了人情,增强了技能,但人格的提升和灵性的成长却远远没有完成,清华的刘海洋应该算是这一类学生的代表。这样一批批‘优秀’学子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呢?“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失职”这一观点可以说在教育界已是不争的事实。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语文课,作为学习母语的课堂,其意义非同于自然学科:“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王丽语)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语文课堂就是精神家园的培育基地。而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用心灵去体验的过程。无个人心灵体验,必然无法实现语文课的本质意义。

而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渐渐地异化了,把精神关在了门外,把功利放在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在高考制度的调控下,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工人,所有的目标全指向代表功利的分数、指向高考。教师和学生皆成惰性状态:教师讲解依赖课本,教参,紧扣高考这一中心,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依赖教师,做一架“接受知识的机器”。无个性,无独立思考,为了高考,大家统一答案,统一思想,连说出来的话也统一了。从中,我们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人的体验就更不用提了。学生又怎样去感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学生想象的翅膀终于无处可逃。他们过早的消失了童趣,在威逼利诱下学习,连做梦的兴趣都没有了,成为一种容器,一种待加工产品。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被高考折磨着,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教育的人文意义也丧失殆尽了。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了这样一段话:近几年毕业的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后,本指望他们年纪轻、有思想、有个性,能够为沉闷乏味的中学教育带来一点生机和活力,为气如游丝的素质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谁知道,他们似乎不约而同、无师自通地一头扎进应试教育的怀抱中,正干得津津有味呢。这些还是有上进心的、希望干出成绩、争当“教坛新秀”的好青年。然而,他们的加盟却让“应试教育”更是威风凛凛,且后继有人,“前程似锦”。这种现象很有普遍性。这位特级教师一声叹息:应试教育的报应来了!

“报应”?多么可怕的字眼!我们心里最清楚,惨烈的“唯应试”教育逼我们抛弃的,又岂止是语文,将要丧失的,是一代人的内心,一代人的灵魂,一代人的精神啊!

我们教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考试还是育人?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什么?他是一架升学的机器或是一个通过学习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十多年前邓小平就说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江泽民也多次引用“以德治国”的箴言,充分肯定精神、道义在立国中的重要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构建精神家园,这不仅关乎一个人是否健康,全面发展,也关乎到我们民族的生死存亡。亨庭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以后的战争是由于文明的冲突所引发的,如果我们的文明沦为画虎没画骨的洋奴文明时,那么我们只能不战而屈人于兵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中学应该承担“精神家园”的教育功能。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与人类生命的“原始”时期有一种同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学校园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相对单纯,无邪,明亮,充满理想,精神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精神之路尚未被各种垃圾堵塞,也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可吸纳性。可以说,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好的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老师的某一句话,学校的某一次活动,影响学生的终生——决定他职业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以至命运,这样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几乎每个过来人都可以举了例子来。中学阶段就开始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却也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中学教育的影响会辐射到人的一生。

中学应该承担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责任,中学语文就应该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摇篮,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中国社会思想的孵化器。在中小学所有的课程中,语文课所担负的传播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功能是首屈一指的,而文化正是语文课的“内核”。语文课主要是通过人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而这样的传承又主要是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来实现的。所以中学语文必须摆脱“应试”模式,回归自己本来的职能。

语文教学职能的回归首先是教师意识的回归。教师能不能摆脱高考的种种禁锢与牵制,是语文课能不能回归本质的前提。摆脱高考的禁锢与牵制的当务之急是唤醒教师早已麻木或遗忘了的教育良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扪心自问:为了学生的继续求知和长足发展,我们该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小小的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有什么能力与根深蒂固的社会思潮对抗呢,我们的学生又非活在真空之中!”这是现职有良知者的感叹与无奈。但站在语文教改前线的严凌君老师指出:“从屈原以来,凡是有思想的中国读书人,都爱说‘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类的自我标榜的宣言,然后怀碧自珍,浊者自浊,现实并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中国文人传统中非常可怕的一种思想毒素,到了你们这一代,还要继续中毒下去吗?”“这个时代,叫嚷和埋怨只嫌太多,缺少的是行动。我们总等着自上而下的转向指令,却忽略了人人可为的自下而上的变革驱动”,“我们没有时间等到所有的中国人都吃饱了,再来顾及灵魂。那时候的‘灵魂’除了酒囊饭袋还会是什么呢?”“我们没有时间等待,我们没有机会等别人来开头,如果我们真的清醒,就该自己来开头!”我完全能够理解严老师对“自命清高”背后的“冷漠”的强烈反感,我们这些看得清现实的大多数灵魂工程师们自认有“高智商”“高素质”,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冷眼旁观现实,自己不屑介入不说,还将一切介入者视为“幼稚”,甚至嘲讽其“作秀”。在严老师的精神反照下,这是另一种形态的“失精神”!所以我们不比别人高尚到哪去,我们自己要先反省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拷问自己的灵魂,反省自己的良知与责任。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全系于语文老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和主动精神。如果中学老师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就很难有真正人文教育。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应该懂得语文的真正价值,不甘心于做应试英雄,而做滋润学生一生成长的甘泉,引导学生追寻、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要立人。”语文教育应该返璞归真,回到人本身上来,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精神载体,是我们年青一代的精神家园本身。因为文学是人学,一个人如能有一段时间中学或者大学,能在浓厚的文艺作品中含英咀华,就可以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做一盏灯,照亮学生的一生”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精神。

/8/11

参考书目:

1、 《底线伦理》何怀宏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 严凌君《干净的心情》《南方都市报》

3、 《论语别裁》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4、 《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徐友渔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2).

5、 《关于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沈茂德

网址:江苏省天一中学

6、 《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时代书城

网址:/book/new/jinguang/xdhd/

7、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8、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汕头大学出版

9、 《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韩军韩军语文论坛/teacher/sub_edu/chinese/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