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应对功能性失衡-农业大健康·万建民:生物营养强化精准扶贫

应对功能性失衡-农业大健康·万建民:生物营养强化精准扶贫

时间:2018-08-21 05:39:38

相关推荐

应对功能性失衡-农业大健康·万建民:生物营养强化精准扶贫

应对功能性失衡-农业大健康·万建民:生物营养强化精准扶贫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站在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为我国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使命追求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示:主题为《谋定研究: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的“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

图示:万建民院士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讲述“水稻重要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研究”.。

图示:万建民在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上发表以《农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以动植物品种改良为例》为题的主旨演讲,他演讲中提到,应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学技术。

万祥军说:“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优质的粮食,让全国人民吃饱、吃好,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万建民一直在思考、努力的方向。”在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时万祥军表明:当选院士后,万建民希望自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努力工作,再接再厉,在作物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努力,为实现我国作物科学的更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兼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深怀感恩,同时感到责任重大。他说,能获得这一殊荣,是组织多年关心培养的结果,也是对他个人及其科研团队成果的肯定。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到逐渐成长为一名农业生物工程科技工作者,在作物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万建民既感受过失败的痛苦,也体验到发现科学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万建民在科研中推崇操行、学问和素质,也以此要求学生。他说,操行就是要有献身和协作精神,在工作中一定要“全力以赴、实事求是”。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和单独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他提出“说、写、组织能力、循序渐进”四要素,要求博士生参与课题申请书的撰写,从课题酝酿、撰写、打印和呈交,整个过程都要清楚熟悉;组织能力和循序渐进就是要求研究生参与导师的各项课题,从小事做起,增强自身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万建民所领衔的团队“水稻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获评江苏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作为南京农业大学首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万建民一直都有一个认识,那就是:一个人的力量,相对于整个国家的水稻分子遗传育种事业而言是十分微小的,而造就一批批、一代代的优秀人才,才是事业永续发展的根本。

万建民,1960年6月出生,江苏泰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至今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截至6月,万建民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国家发改委生物技术产业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组长等社会职务。

图示:加强深度合作,高水平打造“南繁硅谷”.。海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童道驰在三亚湾红树林国际会展中心会见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一行。

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一行参观植保所水稻品种抗性鉴定平台(以下组图)。

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

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光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主题为《谋定研究: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的“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万祥军说:“目前,农业发展到了功能性农业和农业大健康的新时代,会议围绕功能性农业和农业大健康的话题,积极探究我国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伟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院士、专家、媒体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等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制片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影视专委会秘书长冯其器主持活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达到了60%。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业改良工程和农业安全科学中心两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立了种质资源平台,成为全国开展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的研究中心,不断创新农业科学理论和方法、突破高新技术、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成为承担农业高新技术的国家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以组织者、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的身份,推动着新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探索科技前沿、突破核心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产业安全、守护舌尖安全、引领绿色发展、服务农民增收、助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发展、支撑战略决策方面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就。万建民说:“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坚持面向生产,解决生产问题,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品质改良,实现产量与品质兼并。”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说:“农业技术的挑战犹在,且任务艰巨,应对科技竞争需占有一席之地,核心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实现自主可控。从支撑农业科技发展到引领乡村创新,进行全方位创新,实现角色转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表示,“国家作物种质库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核心支持,关系着国家粮食现阶段的安全,更关系着未来的安全。”他介绍,目前国家作物种质库已经储存了50万份种质资源,并建立了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未来,新的作物种质库保存容量将扩充到150万份,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认为,智慧农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开展更灵活、更加速迭代的农业技术研究。未来,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科研领域有很大空间,将加强农业创新现代化设施,实现节本、提质、增效的目标。“用最少的投入,最高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产出最优质的农产品,满足食物安全、营养,实现农民节本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孙坦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表示,安全的农产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管’即为标准、检测、风险、预警,‘产’即为农产品的投入、过程控制。目前,我国已制定近300项标准,实现监管有标准可依,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巨大飞跃。”她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三农”建设主战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会议现场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原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主任万祥军对记者表示:在对话环节,五位嘉宾围绕水稻品质育种、旱作农业、国家作物种质库、智慧农业、信息新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与现场记者深入交流互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国家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其万建民团队一直奔波在农业农村的一线基层,万建民长期从事水稻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在国内较早提出和初步实践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在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品质优异基因挖掘、抗病虫新基因挖掘和优质高产多抗粳稻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克隆水稻重要新基因34个,培育新品种13个,获新品种权16项、发明专利36项。

万建民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Nature Biotechnology等SCI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阐明独角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和株型的信号途径”入选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99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科技部创新团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去年的9月18日上午,海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童道驰在三亚湾红树林国际会展中心会见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一行。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焱,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小亚,副市长周燕华参加会见。双方就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进行探讨交流。

童道驰对农业农村部及下辖科学院支持三亚建设发展表示感谢,他表示,三亚正紧紧围绕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繁基地作为“中国农作物新品种的摇篮”,为国家农业优良种子培育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三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签署合作协议,构筑“南繁硅谷”育种科技创新核心,将进一步推进南繁基地建设,推动三亚高科技农业发展。希望双方以建设“南繁硅谷”为契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吸引全球优势种业资源,通过构建产学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农业从科研到成果转化到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产业集聚,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新引擎,助推三亚产业转型升级。

童道驰表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迫切需要人才的智慧引擎。希望中国农业科学院发挥科研院所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全球科研人员、科研机构落户三亚,助推三亚城市发展。三亚也将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搭平台、做配套,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扎根三亚,共同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唐华俊和万建民一致表示,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南繁基地工作,不断推进基地种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以建设“南繁硅谷”育种科技创新核心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三亚的合作交流,高水平高起点谋划推进建设国家种业创新实验室,努力将“南繁硅谷”打造成为全球种业科学中心。同时,充分利用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政策,吸引全球人才集聚三亚,推动三亚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的9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项目专员朱华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湖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邓华凤、四川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任光俊、隆平高科副总裁杨远柱、华中农业大学余四斌教授等专家前来植保所参观水稻品种抗性鉴定平台并指导工作,植保所所长刘凤权全程陪同。

本次现场考察属植保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长江中下游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子课题“优质、多抗、高产、高效粳稻育种技术平台构建”中期检查内容之一。考察中宿迁农科院院长刘永锋研究员首先向各位领导及专家介绍了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的工作进展,随后周彤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此平台为项目内单位新选育的粳稻品种提供水稻病毒病抗性鉴定服务情况。万建民院士肯定了植保所的工作,要求抗性鉴定平台要构建好,为育种单位筛选多抗的优良粳稻资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近日,从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组委会获悉,本次盛会邀请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先生,参加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活动,并担任品评品鉴委员会中方主席。万建民先生将与国内外稻米品评专家组成评审团队,从食味品鉴、理化品质、碾磨品质三个方面对参评水稻品种加权打分,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的水稻品种及最佳产地30个。

品评品鉴全程采取盲样操作,评价结果由专人解密,聘请公证部门全程公证,确保品鉴品评公开、公平、公正,打造世界关注的稻米品评盛宴。国际大米节开幕式上,品鉴品评活动评委会将宣布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金奖、银奖、铜奖以及优秀水稻品种获奖名单,并颁奖。

今年2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潍坊市院地合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潍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惠新安出席会议并讲话。潍坊及我市领导林红玉、刘建国、马清民、赵绪春、马焕军、刘伟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转化局、科技局、植保所、资源所、牧医所、环发所、质标所、都市所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主持会议。座谈会上,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绪春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孙日飞共同签署了合作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协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蔬菜花卉学科唯一的国家级公益性专业研究机构,主要围绕我国蔬菜、花卉产业和学科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创新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寿光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是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两者强强联合组建中心,针对蔬菜生产全产业链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进行攻关,必将赋予“寿光模式”新内涵,加快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蔬菜产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为人类美好生活助力。

研发中心全面贯彻落于农业科研国家队要面向“三农”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蔬菜产业主战场,组建蔬菜种质资源、分子育种技术、设施蔬菜育种、智能化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质量标准与检测等研究室,开展蔬菜全产业链技术研究;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产地蔬菜种质资源库,资源库资源无偿提供给寿光市所属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促进寿光蔬菜种业发展;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每年30名左右博士、硕士研究生入驻开展研究工作,并强化与潍坊科技学院及寿光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交流。

8月18日,华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万建民院士工作站揭牌暨国家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推进活动在盐城市大丰区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盐城市委常委、大丰区委书记王荣,江苏省农委副巡视员唐明珍及我区区委副书记陈湘珍等出席。

华丰种业公司是大丰区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两杂”种子大田常规稻麦良种生产及销售、优质大米销售等。该公司为策应国家级“江苏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种养核心区建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为导向,以自主研发和商业化育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全国建立了2个育种基地和11个品种观测点,努力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种业创新主体。

此次万建民院士工作站的成功落户,是华丰种业在产、学、研协同发展上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提高地区农业经济效益,在聚焦富民方面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万建民院士是我国种业泰斗,长期从事水稻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品种选育研究,为巩固和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院士工作站的成立,缘于双方在种业发展上都有坚定的信心、较强的实力、良好的基础。希望通过合作能把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培育新型种业市场,推动华丰种业做大做强,为全国种业发展创造一个样本。

8月28日,宝清县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研讨会在宝清县隆重举行,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及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浙江等省市的农业主管部门、农业院校、科研院校、农业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共襄此次我国水稻研究领域的盛事。

中国水稻研究所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所。近年来,为适应我国北方水稻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国家级水稻科研布局,全面提升北方水稻产业基础研究水平,更好地解决北方稻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助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在宝清县建设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北方水稻研究中心项目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建所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项目规划建设用地114.5亩,实验用地302.7亩,建设期为3年,总投资8894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东北唯一水稻种植业研究中心、黑龙江第一个国字号水稻研发中心。

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成立,对推进我国水稻研究、水稻品种更新、农业科技示范引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宝清县打造优质水稻种子基地、优质水稻加工营销基地、水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基地、北方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北方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基地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发展学术观点和理论被广泛传播

万建民推动了作物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学术交流。主持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强化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使之成为中国作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万建民参与“十五”至“十三五”国家农作物育种发展战略和项目规划,为中国生物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5月,回到南京农业大学的万建民,承担起作物育种学、高级遗传学、作物遗传改良原理与方法和作物学进展等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生课程的教学工作。此后,万建民担任了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但仍然承担着作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任务,经常在学术报告中,向学生讲授中国国内外作物遗传育种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讲解水稻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水稻育种原理、方法以及实验室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截至12月,万建民培养博士46名,3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此外他指导研究生大规模地鉴定和筛选中国国内外种质资源以及自行创造的大量突变体材料,从60000多份材料中,筛选到淀粉突变体2000余份,各种类型的蛋白突变体60多份,开展水稻外观、食味、营养等品质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分选17个品质相关基因,阐明了控制谷蛋白合成、分选、运输及积累的分子机理;构建了品质改良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粳稻新品种。

万建民大学时选择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希望能给父老乡亲提供最好的粮食品种,助其获得丰收。后来的奋斗中,万建民一直沿着最初理想的轨迹前行。据6月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显示,万建民克隆水稻重要新基因36个,培育新品种13个,获新品种权22项、发明专利36项。截至12月,万建民主持中国作物学会年会等中国国内会议23次,牵头组织作物分子育种等国际会议11次,应邀做大会学术报告32次。

@、“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克服“隐隐饥饿”

肚子饱不是真的“饱”,“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在遭受‘隐性饥饿’,我们国家‘隐性饥饿’的人口数量达到3个亿。”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作专题报告时指出,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6亿吨,数量上已基本能够满足人民需求,但是“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长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导致大量国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贫困人群营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慢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称为“隐性饥饿”。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多存在不合理,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达到推荐摄入量。

“人体健康除了需要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等大量营养素外,还需要钙、铁、锌等16种矿物元素以及13种维生素。”万建民说,如果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或失衡,身体虽然感觉不到饥饿,但健康却在无形中受损。

多项研究表明,“隐性饥饿”会导致出生缺陷及发育性残疾,增加儿童和孕妇死亡率,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

万建民透露,5月,他在贵州铜仁和湘西两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发现,当地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十年前相比,改善的幅度“非常非常小”,蔬菜、水果、蛋白质缺乏以及人口营养不良的问题没有根本性解决。

对此,他强调:当前粮食生产不仅要关注“量”的满足,更应注重从营养角度评价粮食安全性。

“生物营养强化”应对接精准扶贫。那么,“隐性饥饿”有没有解决办法?目前,业界公认的技术手段是“生物营养强化技术”。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全球范围启动了“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并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中国生物营养强化项目。

所谓“生物营养强化”,就是通过育种或栽培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不同于普通的营养强化,“生物营养强化”聚焦于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的基因性强化,而非合成加工过程中的人为添加。

据了解,项目启动至今,已培育出十多种营养强化作物品种/系,包括铁、锌、维生素A原、叶酸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及玉米、甘薯、小麦、水稻等作物。“其中‘中麦175’目前已在5个省市示范种植。”万建民透露。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物强化项目副主任张春义认为,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基于分子设计的个性化作物育种将成为生物营养强化的趋势。

所以,“生物营养强化可以做成一个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特定贫困人群,针对当地缺乏的营养元素种植相应的作物品种,实现营养扶贫的目标。”尽管没有直接参与生物营养强化的工作,但是万建民在会上一再呼吁和建议,尽快成立汇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和企业等多方资源的联盟组织,让营养强化技术和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服务百姓家庭,特别是贫困地区儿童”。

@、水稻重要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研究

12月19日下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万建民老师为师生们做了题为“水稻重要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戚益军教授主持。

万建民院士从水稻育种的研究背景与应用价值出发,结合历史的发展及不同的社会需求确立水稻新品种培育和选择的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水稻育种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并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他们团队在水稻籼粳杂交优势利用、水稻品质与产量及抗病虫基因的挖掘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报告中,万院士首先介绍了水稻籼粳杂交的优势,提出籼粳杂交优势利用存在籼粳杂交不育、抽穗期晚、株型偏高等问题,围绕这些育种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万院士进一步介绍了他们团队在广亲和基因的克隆与机制研究,并通过聚合广亲和基因,培育水稻新品种,解决籼粳杂交不育的难题;以及挖掘早熟基因和矮秆基因,并解析这些基因的分子机制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生产育种,克服抽穗期偏迟和株高偏高的问题。

紧接着万院士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在水稻抗虫以及抗病等基因的挖掘与机理研究,并介绍了他们针对抗病和抗虫进行新种质的创制。同时,向大家介绍了当下消费市场稻米品质化高端发展对品种的新要求,以及他们以此为导向,在控制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关键基因的挖掘与机理解析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谷蛋白是稻米蛋白质品质改良的首要目标,并初步构建水稻谷蛋白分选分子网络途径。

万建民院士结合实际生产需求与基础研究,详细地描绘了籼粳杂交优势利用的分子育种的总体设想,以及建立籼粳杂交优势利用分子设计方法,激起了在场师生的踊跃提问,万建民院士就基础研究与应用生产的结合、未来分子设计育种等问题和大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广大师生对万建民院士的精彩报告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

12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上发表以《农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以动植物品种改良为例》为题的主旨演讲,他演讲中提到,应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学技术。

万建民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数量将达到14.5亿,粮食总需求量将攀升至7.2亿吨。因此,粮食产量必需提高15%,在保障数量基础上,农产品品质需求也将同步提高。但近年来,国内作物育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改良方面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突破性新品种培育进入平台期,缺乏专用型新品种等。

“当前,我国作物基因组研究发展迅猛,水稻、玉米、大豆、小麦、谷子、棉花、黄瓜、马铃薯等作物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万建民认为,农业生物技术已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和重点方向。发达国家以及跨国企业集团愈发重视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并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学技术,提高生物育种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动植物分子设计技术,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保障粮食安全。”万建民说。

“生物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国家农业竞争力的战略利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建议,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抢占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制高点。

目前,我国已建立完整的农业生物技术自主研发体系,前沿基础研究跃居国际前列,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方阵。但万建民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前沿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我国还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原始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大育种价值基因缺乏,转基因、基因编辑、生物合成、全基因组选择等核心技术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基因、RNA、蛋白、代谢和整体表型水平的颠覆性生物设计技术还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重大需求。二是新一代农业生物领航产品研发布局不够。我国目前批准的生物技术品种均是第一代单基因产品,微生物酶制剂和动物疫苗高端市场基本上被进口产品所垄断,特别是缺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生物新产品,难以在未来生物农业发展国际竞争中登峰领航。”

针对上述问题,万建民建议,一是实施农业生物设计科技重大专项,抢占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制高点。加强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通过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突破基因定点加工、RNA靶向调控技术、蛋白精准修饰技术、代谢途径优化重构和表型系统设计技术;针对抗极端逆境、特殊功能营养、资源利用等重要性状,创制高光效、生物固氮和耐极端环境作物,功能型动植物及抗重大疫病畜禽等生物新产品;研制盐碱地改良制剂、新一代饲用抗生素替代制剂、新型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农业废弃物生物转化制剂等新制剂;创建农用细胞工厂,研制高效农业动植物生物反应器,以及药用蛋白、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等新型制品。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攻克常规技术难以突破的难题,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一代生物农业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

二是采用全新的组织机制,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实施。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构建国家实验室为抓手的大平台,实施新型举国体制下的集中攻关。建立稳定支持农业生物技术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长效机制,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各类金融工具协同的局面。切实加快领军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生物技术创新要素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跨境流动,为开拓未来国际市场,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应对功能性失衡-农业大健康·万建民:生物营养强化精准扶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