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景点:四川白羊保护区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景点:四川白羊保护区

时间:2022-11-30 06:56:56

相关推荐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景点:四川白羊保护区

四川白羊自然保护区地处岷山山脉南麓中段,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白羊乡、大寨乡、大姓乡、岷江乡境内。白羊于1993年经省人民政府川办发[1993]67号文件批准建立,属省级自然保护区。

白羊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白羊区界与松潘县黄龙自然保护区、平武县泗耳、王朗自然保护区和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接壤,总面积为76710公顷,白羊核心区面积为 63000公顷,实验区面积为13710公顷。白羊保护区内峰雪宝顶是岷山主峰,海拔5588米,最低海拔点为白羊乡梭子沟口,海拔1080米。保护区内气候温和多雨,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和保存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四川白羊自然保护区是第四纪冰川影响 下的古生物群落的主要避难所之一,多种古老生物种在此得以保存,古北界物种和东洋界物种混杂现象普遍。由于生存环境 基本保存完好,其动物区系十分复杂,种 类十分丰富,生物多样,且分布有众多的 地方物种和珍稀物种,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基因库。白羊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桦木、落叶松等,属天然原始森林。

白羊由于山高谷深,道路狭窄,森林经营十分粗放和落后,白羊保护区尚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白羊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如红杉、银杏、杜仲、麦吊云杉等;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玉带海雕等10多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猕猴、黑熊、岩羊、红腹锦鸡等30多种。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白羊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风光也是当前的一大课题。

白羊保护区自然风光颇为秀丽,千山万岭,群峰矗立,满目苍翠;千沟万壑,峭壁悬岩,怪石嶙峋;深山佛寺,古朴神奇;春花烂漫,秋色迷人;石泉之水,千回百转,时急时缓,悬泉瀑布,飞赖林间,其山水之奇观,妙不可言;登高山则见奇海,居深处则见幽林。白羊多年来,其秀丽风光未受到足够重视,往往深居庐山,而未识其真面目。望有识之士前来探险旅游,合作开发。

桃坪羌寨似乎浓缩了羌族千年历史,在桃坪羌寨内,多少年来羌民们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采摘苹果的孩童到门前穿著整齐民族服饰的老者,从正在织羌绣的妇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界。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会”(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季举行。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 寨内的巨大碉楼,雄浑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寨子是一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片石与黄泥砌成的坚固经历了无数的地震后仍完好无损。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

施工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考察

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而8个出入口又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八阵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碉楼的水网,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将高大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这个寨子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显示了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仅存两座,一座是陈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对面的河岸上。碉楼分为9层,高30米左右,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

羌族建筑,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两米左右的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基脚。宽约三尺,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石墙重心略偏向室内,形成向心力,相互挤压而得以牢固、安定。屋顶结构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主梁、掾子、劈材层、竹杆、黄刺。棕耙,颇具民族特色。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羌笛是中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羌笛为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故最适于独奏,也可为歌舞伴奏。

羌笛与笛有很大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东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故本四孔加以一由此可以知道:羌笛在汉代就已经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了,并且可以推之当时的羌笛是双管四孔羌笛。羌笛在唐时,是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经常出现在唐代边塞诗中值得一提的是,羌笛并没有出现在唐代的十部乐中,可见,羌笛在唐时只是边塞中所见的乐器,并未正式进入唐代宫廷或军队,只是少数民族或是军队中的兵士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

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现在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仍旧可以看到这种具有唐宋遗风的乐器,它们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亦是小伙子向姑娘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从西部地区带来的。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断,羌笛的存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现代羌笛,用当地产的油竹(竹节长、管身细)制作,选两支筒径、长度一致的竹管,削去竹外皮成方柱形(有的将两管相邻外皮削平),在首、中、尾三处用细线捆扎。管身无节,全长13—19厘米,上开五或六个按孔(孔距相同)。管上端装竹制簧哨(正面削平、刻簧,簧舌朝上)

演奏时,口含双簧,用食、中、无名指按孔。音域c1—c2。音色清脆明亮,略有悲凉之感。 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种种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想曲》、《莎郎曲》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