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大变局1911》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变局1911》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1-07-06 21:18:00

相关推荐

《大变局1911》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变局1911》是一本由叶曙明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变局1911》读后感(一):我读《大变局-1911》

看完此书后,收获良多!改变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很多看法!例如书中的观点兴中会不是资产阶级政党,只是一个江湖会党等。此书精彩之处 是在太多,有些叙述可圈可点 ,可惜就是对武昌首义的叙述少了,让人有些遗憾。最好结合《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看,更有体会!

《大变局1911》读后感(二):“孙文”还是“孙中山”

除了第一章比较仔细的看了之外,后面的部分都是草草翻阅的,花了两三个小时看完。

这几年看的关于辛亥的书以及影视剧太多了,

本书虽然是叶曙明的作品,当我拿到的时候也想当然得以为是差不多的关于辛亥的内容,更何况题目就有“1911”这个年份。

但实际并不是这样

本书对朝廷、立宪派、革命党三方面都用了同样的篇幅来讲,

不像许多书对于立宪派一带而过甚至根本不提

对本书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没有像我党的史观那样,

把革命党描绘成一群脸谱化的高大全

毫不避讳得提到了早期的孙文及其会党的许多并不那么光彩和高大的事迹,以及并不是那么正确的思想。

虽然如此,但本书还是以孙文的一段话来结尾。

历史对于毛泽东的评价(暂时)是三七开,

对孙文的评价,要几几开呢?

《大变局1911》读后感(三):缓慢而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这本书介绍了1900-1911之间立宪变革直到辛亥革命的历程。

当时革命党,和很多满清官员,都有一种国家必变不可的想法,但是从何做起则没有明确的思路。

革命党中有人认为用暴力革命推翻满清,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流于浪漫,不时有刺杀等恐怖行为出现。同盟会首的革命党普遍来讲缺少成熟的建国思想和解决方案,能统一的思想恐怕只有排满这一项。也有如康梁这样的改良派,理论上来讲成熟度高一些,但是又必须在满清政改的基础上进行,难度不小。

满清内部,百日维新之后,开始时对改革维新立宪避之唯恐不及,但经过义和团事件,英法联军进北京,两宫西逃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对自身政体的信心已经降到冰点,内部改革立宪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袁和庆王这样的在戊戌事件中的保守派反而成了立宪改革派的先锋。从1901年起就有官员开始公开讨论改革,到1905已经成全民话题,五大臣出洋考察时,甚至报告都是出于梁启超之手。

1906开始政改终于要开始启动之际,为了争夺改革立宪的领导地位,瞿、岑和袁,庆政争。瞿、岑失败后,为均衡袁庆势力,张之洞入朝。张、袁有争斗又有合作,革新立宪似乎走在前进的路线上。

与此同时,1905-1908年,同盟会,光复会等发动多次起义,暗杀等行动,革命党和立宪派在进行时间上的赛跑。

此后因为中国政局的变化,对慈禧等守旧派来说,变革本来就是被动的,不情愿的,不得已的,因为有大量革新派与康,梁等人合作的传言,还有排满言论等,使得1908年开始立宪进程陷入停顿,民间言论也为之低落,舆论普遍对朝廷大为失望。

其后两宫先后驾崩,而立宪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摄政王上台后,对袁氏大加打压。甲午之后,地方省级自治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故满清政府从中央集权的角度考虑,建立了皇族内阁,并且对声势浩大的请开国会请愿视而不见,做鸵鸟状,以至于大失人望。从中央的角度考虑,并非不知道改革之势不可逆转,但是此时如不集权政府就将明存实亡,开国会也不能太快,如此一来从国人角度看则满清的顽固保守已经让人失去信心,全国起义如黄岗广州镇南关等烽起,颠覆只缺导火索了。

可以说十年立宪革新,满清政府在反反复复,外争内斗中失去了最后改革的机会,理论上讲,从1900之后,到一战这十几年满清外部环境相对稍好了一些,想成功改革,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无数次重复着这样的过程,局面不算太坏,时间不算急迫,机会反复出现,最后却宿命般的划向了失败。

《大变局1911》读后感(四):辛亥,消逝于冮湖

19,旧历辛亥。那一年,武昌城头炮响,尔后大清龙旗不再飘扬。紫禁城的上空飘起了五色国旗。

半个世纪后,江湖上仍旧为辛亥旧事而纷纷。路边社说,辛亥那年的事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论战、起事与顽固派、资产阶级立宪派做斗争。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创建了亚洲第一共和国。

辛亥百年之后,叶曙明先生著有《大变局1911》一书,重温那年往事。

甲午之役后,帝国日薄西山。北洋海军,或沉于海底,或掳至日本,兵舰无存。湘淮陆军,或溃或散,兵威不再。辛丑草草,换得两宫西狩。处于传统王朝更新周期末端的帝国垂死病中惊坐起,挣扎着带着国家走向现代化。

“那时的中国政府,虽然百病缠身,但至少还有一点好,就是勇于承认自己落后,承认专制政体不及民主政体,勇于向西方学习。”

大臣绍英于病榻上慷慨激昴,“如果以一己之死,换得立宪成功,则死而荣生,死又何惜?各国立宪,莫不流血,然后才有和平。”这委实令人唏嘘,不过在唏嘘的同时让人想起戊戌年菜市口的谭某。

对于争议,朝廷很宽容,叶先生说“其容忍度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施行宪政,几千年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都废除了。朝廷也不断的给相关的办事大臣加官晋爵,领衔的张之洞已经位极人臣。

“暖日晴风初破冻”。“仿佛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所有信仰、知识、规范、制度,都在重新整合,推动着国家的前进,充满勃勃生机与希望。”

帝国的各种举措显得极具诚意,不过细细追究起来这诚意也是被逼出来的。慈禧曾经问袁世凯:“如果不立宪会怎么样”,袁世凯回答:“恐有革命流血之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帝国方向已非慈禧一人所能掌舵。在这个乍寒乍暖的历史十字路口,宫闱外的博弈正酣。官员与绅商、新军、革命党与会党,三方的此消彼长决定着帝国的走向。

汉末有黄巾,元末有白莲,帝国暮年也不例外。因为这是历史周期率的传统之一,只不过多了些新气象。起事的革命党和会党在过去的“均田免粮”之外,提出了“民权政体”的概念。“他们掌握的名词,比义和拳新了一个世纪”。彼时的情境让人想起一句话,“纯净水加了一点矿物质”。

“会党再大,还是会党,无非人多势众一点,没有本质的区别。”“对革命党人来说,共和、帝制,其实都无关宏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驱除鞑虏”,推翻或至少脱离满清的统治。未来的政府,不过是梁山泊忠义堂的翻版,叫总统也行,叫帝王也行,就算改称“龙头大哥”、“左右护法”,亦无不可”。

青山易改,本性难移,改不掉的是浑身的江湖气。兴中会“如果经营得好,它有希望成为一个大会党,但与现代政党却不相干”。至于诸如哥老会等,“观其檄文……不仅与民国的理念背道而驰,甚至比梁山宋江、闯王李自成还不如”。

“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必是对革命不利的。”“不立宪,意味着满族垄断政权,当然要反对;而立宪则意味着政府将和平地完成政体变革,也要反对。”“口口声声以美国为榜样,但美国独立,并没有杀尽英国人;美国宪法也没有规定要驱逐其他种族,更没有要“诛绝”其他种族。”

所以指望江湖好汉来“誓遵中华民国宗旨”,这事无异缘木求鱼。

中国有句老话,“形势比人强”。老佛爷的死加上小皇帝的即位给了绿林好汉以机会。消息漫天飞,“大家都习惯于坏消息统统都信,好消息统统都不信。在几个坏消息中,选择最坏的那个信”。风声鹤唳,该来的总归是来了。这次改朝换代的却不同以往,“穿上制服的会党”鸣放了帝国最后的枪声。

人在江湖并不总是“浩气英风”,也有“不尽不实和掩饰的话”,英雄也是凡人。奈何红油墨倒在纸上上,遮盖起了部分内容,竟“一时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