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范文 《入殓师》观后感优秀模板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范文 《入殓师》观后感优秀模板

时间:2020-01-26 00:01:15

相关推荐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范文 《入殓师》观后感优秀模板

入殓师的工作虽然看起来有些令人沉重,但它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他们的工作让逝者得到妥善处理和安放,为逝者带来最后的尊严和安息。同时,他们的工作也传承了一种文化,即对待逝者要尊重和关怀。以下是《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范文和《入殓师》观后感优秀模板,可供参考。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1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人的初心是党旗下庄严许下的诤诤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95年前,我们党从南湖上的一页小舟起航,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路高歌,披荆斩棘,用30年时间建国,用30年时间立国,用30年时间成为大国。我们坚信未来的30年,将是中国开启强国进程,实现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重要历程。

大提琴的演奏需要演奏者有细腻的情感,能够洞察指尖拉出的音符中深藏的含义。那些对人的怀念,那些对事的怀念。

《入殓师》的成功就在于描写了人性中最通常最普遍的感情。对于亲人离世时的情感。细腻的情感如新发现的温泉,凸涌出来,充满人心。而这一切,又是通过镜头,对于主人的刻画,从先前的大提琴手,乐队无奈解散,到迫于生活压力,住回祖屋,从事入殓师这个职业。从开始对于尸体的不适应、抗拒,到亲自为尸体服务,熟练的手势,温柔的动作,以及那个回头照看死者生前的照片。中间无不充满着丰沛、细腻的情感。

“那是个温柔的孩子啊”澡堂大妈。

入殓师是个只有拥有温柔的内心的人才能干的工作。拉奏大提琴则表现出了细腻。既弹得来大提琴的,又当得了入殓师,因为只有心脏适应得了厚重声音共鸣的人,才能直面人类无法回避的超体验—-死亡。

从风雪迷茫,到春天万物复苏,这是自然的轮回,也象征着死后又是另一番世界,灵魂如天鹅起飞般升入天堂。 影片结尾,当父亲的面容渐渐清晰,男主角回忆起儿时同父亲的约定时,情感便是爆发出来。

看到在女儿节安葬父亲,嬷嬷、妈妈、孩子用笑用吻送走亲爱的人,我流下了眼泪。。。

汤店老婆婆入殓的时候,我又流下了眼泪。。。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8月14日的一生大朋友。讲述的是隗金枝老师的事迹,她是房山中学第四届“宏志班”班主任,她从教,担任了班主任工作, 由于学生们全都来自贫困家庭,在班里大家相处得愉快、融洽,但是当走出教室,自卑心理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消除自卑感,真正在自强中自立,隗金枝带领学生们在全校范围内回收空矿泉水瓶子和其它废品。在活动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用自己的劳动带来的财富最受人尊敬,在弯下腰拣起垃圾的同时,上升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 隗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她教的更多的是为人之道,她为让孩子们一个个健康快乐的成长,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她把这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为爸爸入殓的时候,我又流下了眼泪。。。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2

“让冰冷的躯体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

这里要有冷静、准确,还要有温柔的情感。

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这是《入殓师》里主人公小林对入殓师工作的观察,令人深思。

是的,这里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一个人送别另一个人的离世,在温柔、细心、庄重的动作中,给后者一份最后的尊严,这后面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真是美丽。

眼前躺着这个逝者,她一生可能美丽,在她的身体即将消失的时刻,再给她一份美丽,让她的生命有一个圆满的结束。也许她毕生坎坷,甚至丑陋,在遗憾中离世,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带着美丽的形象离去,是给她一份珍贵的弥补。无论如何,这一刻都令人感动。

所有这些意识,都产生在生者心中,惟有生者同情时方能产生。而当生者有这份情怀时,他也就给他自己一份宝贵的礼物,让他的生命无比美丽。所以,每当小林做完一次工作离开后,他看到的是灿烂无比的世界,心情轻松,活力无限。他的琴弦流淌出优美的音乐,让他自己陶醉,也让观众陶醉。

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尊重,不仅仅是在世,也包括离世之后。难怪小林的女同事说,希望自己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说自己正是因这样的感动而干上这份工作。

但是人总是自私的,他承认自己的愿望,但未必尊重别人的相同愿望。所以我们在现实中,包括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很多人蔑视死者,不愿意像主人公那样善待死者,不愿意尊重主人公善待死者的行为。

正因为这样,小林和他的同事的行为显得尤为珍贵,具有打动人心的道德力量,社长自己感动了自己,感动了自己的下属,他们感动了周围的人。

眼前这个人曾经活在人世,曾经向往得到或得到过尊重,现在他已离去,在最后的时刻,给他最后的美丽,是对这个人,对人类的尊重,因而也是入殓师自身的仁慈。

感同身受,看到这一情景的人感动,因而感激入殓师,这使他自豪。他从对别人的尊重里收获了自尊。

既然对死去的生命都如此珍惜,对现实中的生命岂不应该更珍惜?所以小林在工作之余更热爱后者,在工作之余的路上,他会停下车来,满心喜悦地欣赏山野里生气勃勃的鸟儿。

人,如同世界上其他生命,本来是简单的,希望被尊重也是最自然、最简单的愿望,但是纷繁的人世,将这一简单掩盖了,往往使人忘记人这一简单愿望,或者有意忽视它。往往是死亡才让人承认这点,让人无法回避。

死亡是一种净化,让人生的很多纯净美好的东西从被掩盖中浮现出来,见过这样的过程,令人对生命,对生活格外亲切,所以小林才会有那样的表现。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3

两节课看完了日本电影《入殓师》,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入殓师从刚开始工作一直到成为职业入殓师的心理历程。

从这部影片里可以看出很多与心理人类学有关的知识。

首先,男主人公入殓师,以及他的妻子和朋友们,在一开始对入殓师这一行业抱有极端的反感,他们认为这一行业常常与死人为伴,工作的性质便是接触死人。按照世俗观点,这是晦气的,肮脏的,低贱的工作。因此男主人公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后,他的妻子回了娘家,他的朋友不再乐意和他打招呼。但是到后来,由于男主人公的.执著和努力,人们逐渐发觉入殓并非是低贱的。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变成了妖魔鬼怪,而是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从繁忙不息的工作走向了从容安稳的休息。所以,在一个人逝去后为他打点装扮是为了让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而使一个人有着完整的一生,其实这在实质上是对一个人的尊重。

其次,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待人处世的点滴行为大多是由自己内心情感所造成的。一个人从心理上对某一件事情敬佩欣赏,那么表现于外的必然是礼貌尊敬的行为举止,反之则表现出藐视的行为。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是改变他人对某事的看法,首先就要调整心理。而具体来说,调整心理也就是调整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就是人性之根。

最后,从片中可以发现,日本是一个很讲礼仪的国度。人们内心之间的相互尊敬,表之于外便是礼仪,而反过来,礼仪也可以促进人们内心生起敬重之心。这就是《论语》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孔子认为祭祀中的羊代表了一种礼,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庄重感,因此不可为了节约而免去贡羊)。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4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5

《入殓师》是我一直都很想看的一部电影,我这个人有点精神洁癖,这样的一部影片,我一直都想静静的,一个人看完它,今天终于看完了。

看着小林大悟和他的社长每一次为死去的人入殓,深受触动,活着的人分三六九等,可是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何让逝者走完庄严又体面的最后一程,是入殓师们的神圣责任。小林大悟是一个平凡而又渺小的普通人,他甚至无法在城市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迫不得已,他才从事了这样的一份工作。从最初的自我抗拒,饱受非议,到最终的受人尊敬,小林大悟的心路历程异常艰辛。

社长说看他第一眼就认定他适合这份工作,他的眼神坚定又清澈,一眼看进了你的心底。为逝者送行的人应当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小林大悟是个善良又谦逊的人,所以,他真的是适合的。

火葬场的焚化工说:死亡是一道门,每一个人在推进焚化炉的门之后,他都会在心里默默的说,希望你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会后会有期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是会团聚的。在这部影片里,死亡不再充满恐惧,更没有满含悲伤,每一个告别逝者的人眼里,逝者不过是先走了一步,多么静谧又安详的场景啊!

当小林大悟为死去的父亲进行入殓仪式的时候,发现了父亲紧握在手心里的小石头,那是他们从前用石头交换的心语。小林大悟一直不能原谅父亲对家庭的不辞而别,可是此刻,他却全然放下了。他又记起了父亲的模样,他把石头放在妻子的手心,妻子将它贴在腹中胎儿的心口,那一刻,是亲情的传承。影片在这样的时刻就结束了,让人回味无穷!

人的一生,总要送别很多的人,有的是生离,有的是死别,就像一列火车,它缓缓的驶向终点站,无论你多留恋窗外的风景,火车总会开往前方。不要难过你失去了什么,你曾经得到过的东西才会失去,可是得到过的那一份美好会永存心底,谁也带不走。我们要感恩每一个参与过你生命的人们,有了他们,你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失去了他们,你的生命才会留下印记!失去是为了更深的回味,《入殓师》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谢谢这部影片,为我的心灵做了一次洗涤。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6

当死亡变得常见,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把人物化,截断感情的链接,来保护自己?

《入殓师》让我最感触的地方就是社长和大悟两人在给逝者入殓的时候的尊重。每一个动作里面都充满了爱。虽然是看尽了满目的死亡,但是他们还没有将逝者物化成一具尸体。内心还保留着对每个人的独立性的尊重,我想这就是村上小姐为什么说社长与众不同的原因了。

与现实的对比,和与电影中其他人的对比,都能看出师徒两人的独特。电影中大悟爸爸去世的时候,来的两个当地的殡葬工作者的态度就和我所见过的现实情况一摸一样:他们只想快点把事情做完,七手八脚的就要把大悟父亲搬走。

去爱,产生了感情,意味着失去的时候会感到痛苦。为了避免痛苦,有些人选择了将人物化,不产生任何感情,没有爱,没有尊重。

片中的大悟也经历着理解自己父亲的重重历程。一开始说出自己父亲跟情人私奔的事情的时候是那么的若无其事,冷漠的’让我惊讶。后来发现,其实只是在保护自己而将事情说得那么轻描淡写。最后在爸爸去世的时候,大悟忠于学会抛开愤怒和怨恨,尝试去理解爸爸。这样的心情,化作每一个动作,给爸爸做入殓的仪式,像舞蹈一样优美,庄重。爸爸的死亡,为大悟的人生打开了一道新的门扉。

像大悟和社长那样的人的内心是坚强的,怀着对人性的崇敬,日复一日面对死别,还能保持着对每一个逝者的尊重。有很多时候,很多人,对着活的人都做不到,感受不到别人的困难和心情,一心只想着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快点做完,然后拿工资过自己的生活。

差几秒就死活不肯开门的银行保安,接电话态度奇差的办公室职员,贪污赈灾款项的地方官员,往奶粉里面掺有毒化学药品却装不知道的老板……这些形形式式的人,也没有把别人当人看待吧?这种人有什么资格批评医生呢?自己不是一样对别人的困难和心情茫然不顾吗?

如何接受别人的心情,就向死者亲友的悲怆的心情,每时每刻都怀着尊重,并尝试去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独一无二心情。这是入殓师带给我的思考。

后记

整理本科时期的日志翻出了这篇文章。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敲下一只只方块字时内心的激荡和困惑。

整整四年过去了,现在自己成了一个全职的家庭治疗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访者家里错综复杂的故事和缠绵的情感,面对的是关系的丧失与情殇。赫然发觉自己与医生和入殓师仿佛同行:在工作中,我需要有效而自然地融入别人的家庭关系中,感受当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与他们同欢笑共悲沧;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抽离,让他们担当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恢复到没有我参与的日常生活中去。

个案结束以后,感激也好,不舍也好,我们不再联系。雪泥鸿爪,面对一次次的离别,也是一段段关系的死亡,难免会有一瞬间的失落。前天个案结束后,我看着那两张形形式式的夫妻父子母女情人祖孙坐过的沙发,像是长年沏茶的杯子那样,即使空空如也,也散发着浓郁的人情味。在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一名入殓师,帮助人们为一段关系,为一段经历,为一些必须放下的东西作好好地告别,然后继续前行。

我很庆幸自己可以如此敏感地去感受离别,却没有丧失自己。工作的对象不是物件,他们面对的不是“问题”,寻求的不是单纯的答案和解决,而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独一无二人生拷问。

四年以后,内心依然激荡,依然困惑,依然相信体验和交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依然坚持勇敢去爱,直面爱之后的丧失。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7

日本电影《入殓师》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很有哲理。我看后有几点心得:

1、有人说亚洲的困境在于历史。是,日本侵略过我们,我们要铭记。但也要吸收日本好的东西,不要看到日本的东西就拒绝。日本的电影有些就不错,如《罗生门》。这部《入殓师》相信大家看后会有收获。

2、人生最好是做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且还能赚钱。但大多数人难以实现他们的梦想,于是为了生存,他们干一些别人不愿干的工作。人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都在夹缝中生存。

3、一种生物靠另外一种生物生存,要吃就吃最好的。生活要节俭,但不回避好吃的东西。

4、不回避死亡,把它想通想透,理解死亡对理解人性有帮助。死是另一种生,死是一扇门,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东西。很多人从人的死亡中领悟了。

5、生活不易,我们要专注于我们做的工作,尊敬每一个人。

6、我以前觉得父亲是个混球,一生没干什么事。现在看来我错了,父亲把我们抚养大,他就了不起。无论他做过什么,无论他拥有什么,他对我们的爱是不变的。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8

除了宫崎峻的动画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节奏,我更愿意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但是这部去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却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在最后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地,那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优美……”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9

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剩余的修饰,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后——《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透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个禁忌,我们是惧怕死亡的,更不愿意理解死亡。当小林的妻子明白了他工作的资料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别碰我,肮脏!”更是表达了生者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惧怕。是的,对冰冷尸体的寒噤,对腐烂肉体的恶心,对已逝的死者的恐惧无不影响着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开始偷偷地背着妻子从事着这份工作。直到之后,妻子亲眼目睹他为邻居浴室老板娘入殓,她才深深地尊敬这个职业。入殓师在为往生者送行,进行纳棺仪式的时候,他们的恭敬,虔诚,那完美的动作,将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为了永恒。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为入殓师,这个本就应是灰暗、阴沉、甚至略带点狰狞地时刻,有了一丝光亮,温馨。他们让生离死别这生硬地悲怆变得舒缓和柔美。

如果葬礼是一扇门,那么入殓师就是那个转动门把手的人。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着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做——它给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者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的意愿,而入殓师就是帮忙生者完成他们意愿的人。一个好的入殓师必须会将对于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他会以虔诚的心为死者整理衣容,将死者再一次活现,给予生者心灵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牵绊在死者与生者之间的障碍,使之将人类情感全部表达,再无顾虑。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次的生离死别才会坦然平淡地应对死亡?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精神上的压力才会让亲朋好友理解他的职业?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以怎样的心态才会用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为死者?——我钦佩入殓师的平凡,而同时,我有敬佩他们的不平凡。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那里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就应记住入殓师?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死者才获得了最后的尊严。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与亲人在一齐的时间,不要等到亲人离开了才去后悔。尊重生命——无论是正在生活的还是已经逝去的生命。同时,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命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尊重任何职业,因为劳动没有贵贱。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10

相信每个人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悟就是生死之美。生是绚烂的美丽,而死是一种沉寂的美丽,这是主人公小林大悟热爱上《入殓师》这一职业后的感想之一。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害怕,甚至面对陌生人的尸体时,会多多少少得厌恶、晦气。小林也不例外。起初对死亡感到畏惧、悲伤,然而在公司社长的引导之下,小林逐渐爱上了入殓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从不安到爱上这份职业

在影片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小林开着车,行驶于茫茫大雪中,心中想到以往的冬季没有这么寒冷,而此刻的心情是不安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这部电影。

在电影播放到中间时,我们知道,这是小林初为入殓师的前两个月,之所以心中忐忑不安,是因为对入殓师职业的不适应,甚至是抵触。然而,老师佐佐木从求真、向善、审美三方面对小林的教育,使他最终热爱上自己的职业。

求真—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

求真即追求真理。大众对入验师或多或少都有些贬低、反感之意,认为是不正当的职业。

影片中小林的妻子、儿时玩伴都在劝他找一个正经工作,死者家属认为做入验师是因为在赎罪,甚至他自己最开始也在想:“这是我必须所受的处罚吗?因为母亲最后的时刻我没有陪伴她,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但老师佐佐木并没有看不起自己的职业,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他,他总是待人彬彬有礼,做事有条不紊。死者家属因为小林师徒二人迟到五分钟,便对着他们大喊:“不像话,你们不是靠死人吃饭的吗?”老师听后仍是深深鞠躬表示歉意,然后平静、细致、温柔地为死者整理遗容,让死者脸上重新焕发生机,最后家属感激地说道:“这是她这一生最美的一次。”

整个过程使小林感受到入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这份神圣的职业把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面对小林的退缩,老师并没有用很多的言语去劝说,而是用实际行动向小林展示入殓师职业的价值。

从不安到爱上这份职业,在求真的过程中,体会《入殓师》的真谛。

向善—用关爱的心让小林学会人生哲理

向善,即依靠善心教导小林学习人生的哲理。这一点在影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小林曾有两次想要放弃,然而都是在老师的坚持下,坚信自己的选择,感情得到升华:第一次是为两周前去世的老太太整理遗容,因为情况糟糕,所以小林深受打击。站在桥边望着河里两条逆流而上的鱼,其中一条因为撞到石头而死去,小林说道:

“真是可怜啊!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反正是死,何必那么辛苦呢?”

可以看出此时小林对于人生持消极的态度,而后老师命运般地出现在桥边,说小林天生就是做入殓师的人,使小林半信半疑地坐到老师的车上,接下来老师细致的工作深深地打动了小林,由此他开始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第二次是因为周围亲人、朋友的极力反对,以及死者家属的不理解,小林决定辞职。

小林和老师坐在充满绿色生机的屋子里吃饭,老师讲起他做入殓师的缘由,是因为妻子因病去世后,为减少心里的痛苦,老师将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是他送走的第一个人,从那以后便开始从事入殓师职业。

老师说道:“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生存,想要活着,就得吃,吃就要吃最好的。”这之后小林感受到了入殓师职业的神圣,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种向善的教育没有因为小林一次两次的消极对待而放弃。

影片最后,在小林父亲去世后,老师默默宽慰小林,将车借给他并带着最好的一口棺材。老师坚持以善来教导小林,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对小林的关爱,使小林最终热爱上入殓师这份工作。最后小林给睡着的老师盖上一件衣服,也体现了小林对老师的关心与感激。

审美—发现小林的优点,培养小林的情趣

审美,即看到小林的优点,然后逐渐把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其实,只有“知人”才能“善用”,老师只有看到学生的优点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影片中,我们从社长助手上村百合子的口中得知,社长对小林的喜爱,他凭直觉就觉得小林是适合做入殓师的,所以才会执意挽留、用心培养。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11

随机到这样一个惬意的背景,心里很舒服,耳畔响起的是在酷我中刻意寻到的一首《死亡》轻音乐,这是大明宫词的主题曲,当然其中的幽怨和沉浮汇在其中。

看过了《入殓师》依旧没有忍住流了泪,但这是不一样的泪水,感动不同寻常,记得看过许多片子都哭了,但每一次都不同的。这是一部死亡的旅程,在看过之后就不会对死亡有异样的感觉和恐惧了,深深体会了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开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义气众多人间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给人已情感极大的满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圣仪式让我们为死者最后的旅程充满了尊重。不论死于何故,只希望能让他(她)安然离开。

夫妻的离别

看到现在的遗体和照片对照面容憔悴,在等待入殓师时充满了不满和焦躁,然而当看到妻子曾经的容貌才发现忽视了许多吧,连妻子平日里喜欢的口红的不知道,在盖棺的那一刻一个男人所有的不忍和软弱都白白的显现出来,不舍但不能,妻子的离开让他不知以后该怎样。

骨肉的离别

因为特殊的原因,只因为性别的向往和自我认同的差异,而逼他走上了归路。没有看到哀怨和痛苦,他走的安然。也许去天国能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角色,最后的路程家人的认同满足了她小小的心愿。父亲对女儿的眷恋原谅她所有的做法。

母亲一生的劳碌最终离开在了柴火旁依旧还是工作,不能得到儿子的支持,快乐的支持着这个澡堂只希望给客人们带来便捷,就好像一个承诺一样需要用一生来完成吧。然而那位泡了50年澡的老人对这位母亲的执着给予了支持,他说的多好啊,终会再见,在按下按钮的一刻没有过分的哀伤,因为他坚信会再见。所以是快乐了。那条黄丝巾是母亲生前的装饰配件,喜欢所以陪着她离开。

不论是逆流而上的鱼,还是手中紧紧不放的石头是有生命的延续,有新征程的开始。虽然父亲去了,可是儿子即将来到,父亲将沉甸甸的心意交在了儿子手中,儿子的儿子要延续这份爱。

看似让人难以启齿的工作,却让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平和,安定,淡然,冷静。因为拥有不同的心境才可安静的工作,才可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份工作对于任何人来说不会有这样的感悟吧。一双能用大提琴告诉听众的是音乐里的故事,而入殓师的双手有在遗体上书写了生命的讴歌。

所以死亡是不可怕的。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12

人们不会将大提琴手和入殓师相提并论,甚至很难将二者建立某种联系,但这种印象恐怕都在接触泷田洋二郎导演作品《入殓师》之前形成;随着大悟工作的日臻熟练,表情庄重、动作舒展、步骤娴熟,想必观影者会在入殓的细节上领会一些关于音乐演奏的魅力,如有送别亲人的经历则感触更为强烈。

管弦乐团解散了,从幼儿即苦练琴技的大提琴手大悟失业,不得不卖琴偿还高额的购琴款,去乡下老家渡过窘迫的日子。告别热闹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小镇,每一次我都难免凄惶,那种让人感伤的凋敝,让人揪心的’冷清和让人惧怕的寂静始终挥之不去。泷田洋二郎也发现了这种反差,并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失望、颓唐而消极。

好在大悟的母亲留下了一栋小木屋,一间陈旧但精致的咖啡店,工作之余,大悟和妻子围着吧台吃火锅,上上网,拉拉琴。原野空旷,一望无垠,小镇点缀其间,顿生天地浩淼之感。站在桥上看流水,看鱼,或在庭院赏如雪的樱花,在花木葱郁的屋顶花园吃河豚卵。疲乏了,去大澡堂泡泡,聊聊陈年旧事……小镇的日子,像落花、像飞絮,岑寂,闲散、惬意,无拘无束。

曾经抱负远大的提琴手消失,让位于为人不屑的入殓师,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但放在大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也不难实现。在城市里,工业化耐心地摧毁关于美的一切,艺术、想像,包括回忆。或许,我们都只有在人人选择逃避而又向往的乡村复原被一点点抛弃的童话。

回到入殓这个话题。无可厚非,我们一如既往地欣欣然期盼新生,恐惧甚至诅咒死亡,但死亡始终无法抗拒,每个人都无法决定死亡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活着,珍惜在世的每一寸光阴。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13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泪点最多的电影,至少我是从开头不久一直到影片结束,用了四张纸巾。但只靠煽情,不能成就伟大作品,《入殓师》的强大也不在于此。

王小波曾说,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关注,错过的话会很可惜。

他说的没错,但这只是生命中轻的那个维度。还有重的维度-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虽然人人不免一死。但假如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逃避,这个活人的世界也将难以为继。

我们的粪便就是我们自己部分的尸体,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面对粪便,中国人和日本人具有不同的’态度。你只要对比一下两个国家的厕所。当我刚知道潘石屹在甘肃天水的学校援建厕所的时候,我感叹道中国人终于关注人的尊严了。但后来看中央台的某个谈话节目,对那些厕所有个后续报道,说是几乎每个新厕所都因为缺水,缺电,缺纸而不能正常运转,我的心又凉了。在那期节目上,嘉宾们热衷于辩论,究竟在吃饭喝水都成问题的地方,使用干净整洁的厕所是不是浪费!

我想使用副词“竟然”,但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觉得突兀-孔子不是说,未知生焉知死吗?我们这些历史上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人,当然会这样想:吃饭喝水尚成问题,你丫有什么资格追求高级厕所?

我总是跟儒家对着干的,认为未知死焉知生。人在求生的活动中,根本找不到尊严-尊严是通过面对死亡而领悟到的-尊严就是关注污秽的排除,就是发明更高效的抽水马桶,就是设计私密通风均良好的单间…

甚至说得极端一点,尊严就是绝不苟且偷生。《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

我一向认为,生命之所以充满意义,就是因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个体生命都趋向无限,整个人类就是一群永恒荒谬的爬虫。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刺激着我们去热爱美好事物。小林在处理完那具高度腐烂的尸体之后难以遏止恶心,用力的搓澡,疯狂的亲吻抚摸妻子。而妻子也在这一刻感受到被爱的幸福。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不仅是因为美国人的猎奇,它和《卧虎藏龙》所标榜的中国神秘主义的不可理喻文化特质的卖点完全不同。日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不再需要靠异国情调去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了。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普适价值并给出恰当的解答。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14

大雾中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中穿行,只能隐约看见那浅黄色的雾灯晕染了眼前的雾气。在这如丝如缕的空间里,大悟的心情似是与这雾霭相通了,透着淡淡的无奈与零星的寂寞。从演奏家变成入殓师,短短的两个月中,大悟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最终自我认定了入殓师这个职业。一切的一切都像是老天同他开了个玩笑……

入殓师,如老社长所言,是一个送死者踏上旅程的职业。他们要满足逝者生前的心愿,要让逝者留在人世的躯体享受到最后一刻的动人。这群人是生者对死者表达最后一份尊重的媒介,是生者欲通过其实现自己对死者一份心愿的媒介。人们对入殓师的要求不同,折射出的便是人们对待死亡不同的态度。

死亡,这是古往今来争论不休的主题。在《入殓师》中,导演用一种平淡的基调缓缓地诠释出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如那个焚烧炉前的老人所说的:“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片中,止夫在生命凋零后得以遂愿正大光明地穿上女装,止夫的父亲在眼泪中呐喊着:“他是我的儿子。”所以,死亡于生者而言未必是一种痛苦,于死者而言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当身边的生命逝去时,有些人在痛苦中挣扎、沦陷、绝望,无法自拔;有些人却默默的拭掉泪水,给那逝去的亡灵献上最后的亲吻,感谢他存在过,为生者留下过美好的回忆。与前者相比,后者承受的难过更大,但却更勇敢,更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更能积极地为逝去的人们留下一份尊重。相较于让逝者在死后都得不到安宁,他们做得显然更人道,更懂得如何爱别人。

我突然很羡慕那些死后有入殓师帮忙下葬的逝者们,他们至少在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刻得到了尊重和安宁,他们至少可以死得安详,平静。而现在,更多的中国人却要讲究排场,在亲人过世后鸣哀乐,敲锣打鼓,将泪水与哽咽落给别人看。反倒是逝者的躯体被人如片中两个欲抬大悟父亲的蓝衣中年那般草草对待。耳边响起了久石让的主题曲,同样的旋律在现在听来不知怎的更让人神伤……

罢了,花开终有花落,我们要做的不是感伤它的凋零,而是笑着祝福它的新生。

《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15

我在茗那家排深进班二阶段的学习期间观看了日本电影《入殓师》,深沉的大提琴曲惹得我们每个人泪洒衣襟,有一种无形而又深沉情感在场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流淌。影片结束后我们默默地拿起了纸和笔,拿着笔的手在颤抖,眼泪在悄悄地流淌。

我做了件平生从未做过的事,给爸爸写了封信,我不知道爸爸看了这封信会不会激动,担心爸爸的身体。但是我现在不说怕是会永远失去机会,我终于说出了积压在我心中好多年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

我前几年就一直想和爸爸和解,也给爸爸通过电话,但是面对着父亲那稀疏的白发,始终没有勇气说不出那句对不起!

信寄出后,我内心得以平复,人生得到圆满。

我能够成为心灵勇士,是茗那家排的引领。感恩茗那家排能让我学习、成长,看到自己,也看到爸爸,接纳爸爸如是的样子,也接纳自己如是的样子。并让我与父亲产生链接,从父亲那里找回爱、找出归属感、找回那份肯定、接纳。

我回来后又重看了一遍,感慨颇多,希望与君共勉。

人生不是影视剧,没有彩排,不会给你多NG的机会。

大悟在社长连诓带骗的引领下走上了入殓师的道路,社长不仅仅是他职业上的引路人,也成为大悟心灵上的引路人;同时社长填补了大悟童年父爱的空白和欠缺,成为了大悟灵魂上的父亲。

大悟刚刚从事入殓师的工作,就给他一个正视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了却他人生最大遗憾的机会。

大悟的第一次入殓师生涯对他来说就是很大的考验,虽然画风很搞笑,但是正是在滑稽表象后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反差更能体现出大悟对妈妈去世没能送母亲一程的愧疚感。

随着低沉深情的琴声大悟对母亲的爱从心底流淌而出,他多想妈妈再给他尽孝的机会,但是已经是物是人非。

他回到家想在妻子身上寻找那份母爱,那份安全感。他所从事的这份职业也是对自己灵魂上的救赎。

大悟在经历那么多死亡洗礼后,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重建。

他看到鲑鱼拼命逆流而上,生命就是这样顽强不息;生命就是这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鲑鱼在完成生命的传承后,走向死亡。

虽然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点站,但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体会到了爱与被爱,并把我们爱的结晶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命得已延续和传承。

日本对生命的离去的仪式感令人很感动,我看到的是对逝者的那份爱,而不是像我们国家有的人一样,只追求排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每一份工作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入殓师能够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们永恒的美丽。这是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他们能够让分别的时刻静谧,所有的举动如此美丽。

入殓师正是这样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为往生的人送行,代替家人为他们尽最后的心意,让他们体面、安祥地走。

入殓师就像理发师一样,只能给别人服务,而不能为自己服务。他们带着那生命的那份尊重为每个人送行,当他们离开的那一天,有谁为他们服务?

社长、大悟和女同事看到了太多生命的离开,他们深知活在当下是对生命对好的尊重,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人生没有脚本,不知在哪里改变。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结局注定是孤独的,即便是最爱的那个人也不会陪伴我们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会一个人离开,没有人陪伴,我们也不愿有人陪伴。夫妻也只是陪你走一程的人,夫妻总要分别的,被留下是痛苦的。

我曾经和先生说我要先离开,他说为什么是我留下?我是想让先生比我多活一段时间,我以为这是爱。其实我是自私的,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面对以后的人生。我可以为先生送行,不让他一个人留在这个世界上孤苦无依。我们要做的是活在当下,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不要在纠结什么对与错、多与少。

我们可以选择离别的方式,分别可以在脸上印满口红,用爱去告别。

亲人并没有离去,我们不会分开,他们只是换个形式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会比他们多活一段日子,然后我们会团聚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且超越,走向下一程。

看淡生死,那是我们人生必经旅程。死亡是下一个开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那道门。有父母在,我们不用也没有想到去直面死亡。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我爸爸是个有着大智慧的人,他说他离开的那一天不喜欢哭哭闹闹的,爸爸喜欢简单隆重的仪式。

父母离开的那一天,我会平静地送走他们。然后说:亲爱的爸爸或妈妈,我还会继续活一段,最终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的。

我预感到大悟会为在澡堂遇到的老奶奶送行,也算是弥补母亲去世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的遗憾。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也是出于对婚姻的珍惜,大悟对妻子隐瞒了工作的真相。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我们会失落、孤独、寂寞、无助、纠结、迷茫、忐忑。

有些时候无声的体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悟通过为澡堂老奶奶送行,也了却了为母亲送行的心愿。

大悟的朋友通过大悟为妈妈入殓得以化解。朋友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大爱,从而对他的工作理解和尊重了。

大悟的太太也去给澡堂老奶奶送别,她看到了大悟工作的神圣,从而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大悟在得到妻子和朋友的理解后,他会面对更大的考验。

我预感大悟会在父亲离世前与父亲和解,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他会满怀着爱送走父亲。原谅父母的不完美的功课越早完成越好,因为我们也不完美。后来才知道大悟还是错过了父亲的和解。

让爱的人漂漂亮亮地离开,是社长从事这份工作的动力。

大悟像儿子一样尊重、敬重社会,是缘于社长的大爱和人格魅力。

冬去春来,生命在孕育。作为他无私为人的回报,一个新生命来到他们的家庭。

大悟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的第一意识是不想去。他是恨爸爸的,恨爸爸抛弃了他和妈妈,恨爸爸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爸爸说每年会给他寄石头信的,但是这么多年他的成长爸爸是缺席的。

大悟的女同事也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她对自己儿子很内疚。她和大悟父亲也有一样的经历,她也想儿子能够原谅自己,同时她对大悟有心理投射,希望大悟原谅自己的父亲,也就相当于儿子原谅自己了。所以她希望大悟能够去给爸爸送行。

大悟压制不住对爸爸的牵挂,最终还是带着社长的心意,带着妻子来给父亲送行。

大悟父子三十年不见,父亲的形象在大悟心里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他看不见爸爸,在内心也看不见爸爸,他把爸爸排斥了。

父子两个最终终于见面了,但是一见已是阴阳两隔。大悟还是爱着爸爸的,只是对爸爸的恨压住了他的爱。

他给爸爸入殓的时候,他才看清了爸爸的脸。当他瓣开爸爸的手,看到那颗没有寄出的石头信的那一刻,父子之间两次建立起了链接。他看着父亲三十年没有寄出的光滑的石头,那是满满的父爱。

石头信,也叫石碑,以前人们还没有懂得文字,很久之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心意的石头送给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头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对方的心意。滑溜溜的石头代表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担心对方。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爱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悟看见了父亲,与父亲和解了,虽然迟了些。大悟带着对父亲满满的爱为父亲入殓,眼泪盈而不落,深沉而内敛。

这一刻圆满的不仅仅是爸爸,更是大悟,他与爸爸妈妈都和解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一刻,大悟是一个完整的大人了,他真正地长大了,从他这一代做起,他是一个合格的好爸爸,他会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长,不错过每一刻。同时大悟把爸爸没有寄出的石头传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把爱传承下去。

一个生命离开,同时又有一个新的生命延续,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入殓师其实是我与父母和我与死亡的课题。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

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相伴的`,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课题。父母不会长生不老的,不会给我们无限的机会,与父母和解越早完成越好。

父母是大的,我们是小的。我们要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命运,尊重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苦难,尊重他们所有的一切,我们把父母的尊严还给他们。不要冒犯他们,不要企图拯救他们,不管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切与父母的地位和能力无关。

一个无法与父母和解的人是不完整的,包容接纳父母也是包容接纳我们自己,父母是我们的根。不要等父母离开之后给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

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到那么多的悲欢离和,这份恩情足以。

父母的爱没有表达,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爱。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生存是第一要务,物质满足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而且我们的民族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的。我们要读懂父母那份没有表达出来的爱。

父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也是由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背景,他们可能也没能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爱,一个吃不饱的人怎么能给别人食粮呢?

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让自己内在更加丰盈,更加清静平和,做一个优秀的祖先,打破悲剧的代际传承,不让我们的孩子再吃我们吃过的苦。

我们用爱滋养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儿,回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把父母的位置还给他们,做回孩子。让内在那个小孩成长,不再去寻找父母,不再让孩子做我们的父母。

做一个在位的子女、妻子、丈夫、父母,就是对亲人最好的爱!

关于《入殓师》观看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