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湖北巴东县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湖北巴东县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3-22 05:33:53

相关推荐

湖北巴东县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巴东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山区农业大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作物品种齐全,开发潜力极大,适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进一步探索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的最佳发展方向,县科技特派员在县农业、科技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作了专题调研。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条件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地理区位

巴东县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在巫峡与西陵峡之间,位于东径110°04′—110°32′,北纬30°13′—31°28′,全县地形狭长,东西窄(最窄处为11公里),南北狭长(水平距离135公里),跨一个纬度,号称“八百里巴东”。区位特征是“三山盘踞,两江贯通,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东接兴山、秭归、长阳,南临五峰、鹤峰,西靠巫山、建始,北连神农架。北有大巴山,中有巫山,南有武陵山,清江流径我县31公里,长江流径我县39公里。

2、气候资源概况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多崇山峻岭,悬崖陡坡,峡谷深沟和溶洞伏流,最高点海拔3005米,最低点海拔100多米。地表坡度平均达28.6度,25度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6%。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占总面积的29.84%,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二高山占总面积的33.07%,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37.9%。巴东县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温暖多雨,湿热多雾,四季分明。光、热、水分布垂直差异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山地型小气候。海拔升高100米,气候平均下降0.62℃,无霜期减少5~7天。太阳辐射总量处于全国低值区,年平均88~99千米卡/平方厘米,日照总时数在1200~1650小时之间。气温立体分布,无霜期最长为311天,最短173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900毫米,多集中4~9月。年风速偏低,平均风速1.5~3.4米/秒,多为偏东风和偏西南风,北风、西风频率低。

3、生物资源概况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县蕨类植物和种籽植物166科,占全州的77.21%;734属,占全州的81.56%;1270多种,占全州62.33%。巴东的立体气候和多类的土壤,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植物:县境内已知各类植物约160科,734属,近2000种。巴东木莲是一种珍贵常绿树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科研上和经济上有重要价值。银杏是珍贵的经济树种,被冠为植物“活化石”,具有食用、药用、材用、环保、观赏和绿化等多种价值,全县现有银杏221万株,百年以上古树601株,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山羊:巴东是全国山羊基地县,所产无角山羊、耐粗饲、出肉率高,膻气少,属本地良种羊,板皮质量居全国第二位。

4、土地资源概况

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县有耕地65.8万亩(其中水田2.8万亩);有林地248.6万亩,荒山荒地192.89万亩。全县农业人口人平国土资源面积约12亩,相当于全省人平的两倍。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约1.5亩,也高于全省水平。在荒山荒地中有宜牧面积80万亩,对畜牧业的发展有利。随着三峡工程和水布垭工程的蓄水,水面扩大,为渔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成土母质有石灰岩,泥质砂质页岩,石英砂岩,紫色砂页岩,硅质页岩和河流冲积物,而发育成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共10个土类,20个亚类,52个土属,235个土种,已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5、水资源概况

巴东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境内除长江、清江横贯外,还有河流10条,小支流68条,径流量33亿立方米,蕴藏量为173万千瓦。尤其是发源于神农架南麓的神农溪水系,落差集中,流量稳定,水源充沛,两岸覆盖率达74%,人称“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是全县水电开发的重点区。

(二)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状况

国土总面积3354平方公里,合503.1万亩,全县人均10.42亩,每平方公里144人。辖一个开发区、12个乡镇、49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3%。是个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之一,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

1、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以“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为抓手,推行“特色产业带+重点乡镇+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连点成线,连片成带,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柑橘:全县柑橘种植总面积达11.2万亩,挂果面积5.5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1.1亿元;中药材: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草本药材12.5万亩,木本药材7.5万亩,产量2.9692万吨,产值3.1424亿。茶叶:全县茶叶4.6万亩,投产2.3万亩,产茶1106万吨,产值6000万元;葛根(粉葛):全县引进含淀粉量高的优良葛根品种,新发展5000亩基地,建葛加工厂1个,主要生产葛根淀粉和葛根饮料,产值达3500万元以上,农民增收1200元左右;魔芋: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总产值1.8亿元;桑蚕:在官渡口镇沙坪等六个村新建桑园2000亩,全县桑蚕种植面积2.1万亩。蔬菜:新建蔬菜大棚160个,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1万亩,总产量93万吨,总产值4.6亿元。

2、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6家,累计达到25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超过亿元的企业2家。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加工总产值达到21.6亿元。二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已成功争创湖北省名牌产品6个(如雷家坪椪柑,水布垭牌银杏酒等)和中国驰名商标1个(三峡牌白酒)。已通过“三品”认证10个,复评认证8个。“三品一标”总数达到48个。巴东独活、巴东白皮大蒜已被国家商标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3、农业内部结构较合理。大力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狠抓柑桔、药材、茶叶、蔬菜、葛根等特色产业,建成农业万亩特色产业基地55个,特色产业专业村63个,全县板块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4、现代农业建设势头良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应用、电脑农业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家(主导特色产业111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名优特新品牌培育进一步加强,新增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5个,获全省著名商标2个,巴东玄参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审定和GAP认证。

(三)、发展基础与条件

1、区位优势独特

从长江流域巴东县城,东至三峡大坝64公里,至宜昌110公里,至武汉832公里、至上海1957公里;西至万州211公里、涪陵418公里、到重庆538公里;具有天然黄金水道优势,陆路交通“318”和“209”两条国道线从县境通过,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打造了我县的交通大通道,交通堪称便利,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2、气候条件优越

巴东县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气候特点是低山冬短夏长,降水适中;二高山冬长于夏,春秋平分,温和宜人;高山长冬无夏、温凉多雨、雾多湿重,为农、林、特各种植物生长发育所提供的光、热、水条件,总的来讲是利多弊少。低山呈现冬短夏长,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年日照在1600—1800小时,太阳辐射97.6千卡/cm2左右,降雨量平均在1125.4毫米左右,而蒸发量为1755.8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多于降水量的44%,农作物旱情严重,特别是伏旱,但以柑桔(柚)为主的果树生长比较稳定。二高山春秋分明,光热、气候条件适中,平均气温11.7℃。无霜期234天,太阳辐射92.0千卡/cm2左右,年降水量平均为1271.3毫米,蒸发量为1323.8毫米,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近似。该区为粮、油、烟、果、茶等多种作物的最佳产区。高山长冬无夏,光照不足,气温低,太阳辐射95千卡/cm2左右,无霜期在220天以下,年平均降雨量为1860.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只有945.2毫米,适宜柑桔、中药材、茶叶、蔬菜等特色作物的生长。

3、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一是果类。柑桔类主要是脐橙、椪柑、蜜桔、五月红等;坚果类主要有核桃、板栗、银杏等;核果类有桃、李、杏、枣、枇杷等;浆果类有柿、葡萄等;仁果类有苹果、梨等。由此可见,巴东的水果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可发展为四季水果之乡。二是药材类。巴东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根据有文字可查的家生、半野生和野生的品种约有550种(植物类520种,动物类30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17种,如比较名贵的有玄参、独活、贯叶连翘、贝母、黄连、党参、黄芪、当归、天麻、续旦、白勺、杜仲、厚朴、黄柏、丹皮、木瓜、山苍子、鱼腥草、金银花等,还有野生稀少植物神农香菊、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白山芪等。国家和省相关部门已批准我县实施玄参、独活、贯叶连翘、湖北贝母四个品种的GAP地道药材种植,其中玄参已获国家GAP认证。三是蔬菜类。目前主要栽培的是魔芋、巴东白皮大蒜、高山反季节蔬菜和城郊精细蔬菜等。总之,这些资源为我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4、主导产业日益突出

1、柑桔。品质优良,现有面积11.2万多亩,属全国长江优质柑桔产业带布局的重点区域。巴东脐橙、椪柑多年被评为全省名优水果。

2.中药材。地处“华中药库”,中药材分布有550多种。在国家规定的药材普查363个品种中,巴东有182种。现有草本药材种植面积10多万亩,“三木”药材12万多亩。

3、茶叶。现有茶园面积3.58万亩,年产量900多吨。“金果”、“真香茗”等品牌多次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银质奖和省茶评比特等奖。

4、葛根。巴东现有野生葛根折合面积10多万亩,大田种植粉葛5000亩,有效含量高,富含硒,品质极好。与基地配套生产加工企业1家,实行产、加、销、农工贸于一体的产业化建设模式。

5、特色蔬菜。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达15万亩以上,绿葱牌白萝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绿葱坡牌结球甘蓝获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魔芋已发展到6.5万亩,已有3家魔芋加工的龙头企业,成为全县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白皮大蒜为传统的出口产品,现有基地面积3.5万亩;位于长江清江河谷地带的豌豆角基地达4万亩,为巴东的特色蔬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科技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拉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少,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如柑橘基地建后管理水平低,产量不高,品质不佳,效益没发挥出来;玄参规范化种植基地虽通过GAP认证,但就全县范围而言,规范化种植覆盖面仍偏小,农户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仍存在农药、化肥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现象,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加之目前县域内中药材检测体系不健全,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滞后,产品无法依照GAP规范要求进行自检,进而无法达到GAP标准,造成收购价格偏低等。

(二)品牌经营理念缺乏。全县各产业虽已注册了各种商标,经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地理标识认证等,但各企业、合作社、农户等都没很好的利用其品牌的独有价值。同时对“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的地域性特色挖掘力度不够。因此特色产业品牌不响、企业不强,未能将特色转化为效益。

(三)营销机制不健全。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中,企业虽与农户签订订单,但未能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制约的风险机制。没有建立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营销机制,只局限于内部消化。而县内又无药材集中交易市场,行业协会功能不健全,缺乏行业自律规范,重合同讲诚信意识不高,合理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价格和价值背离,竞相压价或抬价,无序竞争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对企业和药农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这些都会制约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人才和科技力量匮乏。中药材种植技术要求比农作物高,生产种植的各个环节均需要精细管理,否则将直接影响药材质量,所以人才和科技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前提。目前全县药学人员数量有限,且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管理人才同样匮乏,造成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桎梏。二是市场信息滞后。随着许多野生药物资源的枯竭,许多市场需求旺盛的药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比如最普通的半夏、白芷等。但是种植者没有捕捉这方面信息,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导致“稀缺的高价药材市场缺口大,盲目种植的药材没市场”的尴尬局面。三是市场主体能动性不高。县政府对中药材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有限,加之目前大的金融环境下企业融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同时企业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自满思想,没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导致药材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五)投入不足,科技管理水平不高

国家直接投入特色产业开发的资金的很少,现每年仅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资金1000多万元,远不能满足全县所有产业新建、改建和管护;银行等信贷部门认为产业风险大,投贷量很少,融资困难。在目前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全靠农民自身投入产业建设难度大。

三、下一步思路与打算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产业兴县、科技兴县”的发展战略,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总揽药业工作全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化药业,坚持特色产业化经营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增加投入、强化管理、科技兴农为手段,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培植龙头,壮大板块,打造品牌,提升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实现巴东特色产业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并形成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柑桔面积达到11.2万亩,结果面积达到8万亩,药材留存面积和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以上,葛根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茶叶面积达到5.3万亩。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争取项目,加快特色产业建设步伐

充分利用农业板块、农业综合开发、三峡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等机遇,多方筹备资金,加快板块基地建设步伐,确保建设质量。同时加强柑桔水路配套、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品种更换、低产园地改良等方面的投入。

2、加强板块基地科技管理,尽早发挥效益

大力推广优质丰产无公害栽培新技术,精品果园建设,果园设施栽培、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强化科技培训,推行柑桔、茶叶、葛根、茶叶等精品名牌战略,大打绿色牌、有机牌、富硒牌,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疏通营销渠道

近几年来,大批幼令桔园即将结果,产量成倍增长,今后柑桔营销是搞好柑桔产业的工作重点。建立健全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销售网络,组建产品中介服务组织,培植柑桔龙头企业、为柑桔流通排忧解难,搞好配套服务,落实优惠政策,开通柑桔绿色通道。

4、加强组织领导和科技支撑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真求实,制定好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柑桔“一个产业,一位领导分管,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笔配套投入,一套奖惩措施”的行政管理机制。农业部门及有关事企业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技术力量,搞好技术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与培训,解决柑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柑桔产业的科技水平。

5、集中力量扶龙头。采取招商引资、兼并、重组、创优环境等措施,整合资源,重点扶大做强时珍堂巴东药业有限公司,支持时珍堂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开展精深加工、培育品牌、打造拳头产品、扩大产销规模,增强发展动力,使它成长为药业领军型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以时珍堂为依托的药材加工产业链,逐步实现龙头带动基地、基地服务龙头的产业格局。

6、千方百计打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经营,树立用品牌整合资源、靠品牌壮大产业、以品牌抢占市场的观念,用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即使在创业阶段也要挤出资金加强媒体、广告宣传,既创业、又创牌。相关部门及乡镇要加大扶持力度,多为企业品牌创建搭建平台,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和评比活动,从而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使我县药业品牌创建尽早收到实效。

7、创新机制求双赢。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谋划产业发展机制及模式。一是将特色产业工作纳入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责任跟踪问效制度,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切实把产业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大力引导企业发展订单产业,建立起企业与农户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与农户签订稳定的产销合同,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问路难找、产品难卖等问题,让农民放心大胆地从事特色产业生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