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高州石板中心小学 高州石板中心小学地址

高州石板中心小学 高州石板中心小学地址

时间:2023-04-04 02:27:10

相关推荐

高州石板中心小学 高州石板中心小学地址

#六七十年代的高小,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 我是经历过50年代高小学习的人,和六七年代的高小差不多。小学时,人手一个石板和石笔,各种作业及练习都在石板上完成。到了高小才有了作业本。数学就是一些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语文除识字外还有作文训练。一些自然地理课程初步了解了便可。

那时的语文某些方面还不如现在的一年级。记得我看到儿子小时候一年级的语文试卷,其中的拼音字题使我大吃一惊,分明是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题。现在的孩子家长为不输到起跑线,大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学前就识了不少的字。

六七十年代的数学,应用题算对了对行。现在一年级的数学,大人也得费些脑子琢磨。

今非昔比,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二三年级的学生比过去的高小也不差。只不过那个′年代我国的文盲率高,高小毕业生的社会价值也就高了。

#故事推荐#我们的房子

印象最深刻的房子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前面的空地上突然冒出了一座房子。可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是没有任何关于房子建造过程的记忆。感觉这座房子是凭空突然出现的。我发现这座房子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层楼的样子了。

房子是当时最传统的四房向厅格局。就是一座方正的房子,方正大厅在房子的中间,大厅的两边各有两个方正的房间,厅的后面是通向二楼的台阶。没有装修,砖红色的墙体,简单的水泥屋顶与墙体接连处裸露着钢筋。

但这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啊。能够在随处可见是泥坯房子的村子里盖起一栋水泥楼房,虽然现在还只是一层,但万丈高楼不也是从一层楼开始的吗?虽然现在还没有装修,但再怎么华丽富贵的豪宅别墅不也是在简陋的水泥砖房基础上一层一层装出来的吗?

因此我们对这座房子的诞生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想象。

房子的主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听邻居们说,他们在三明做生意,赚了钱,回家盖了这座房子。也算是富贵不忘本,衣锦还乡了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座房子建到一楼就再也没有往下建下去了,也一直都没有人去住。

一年一年过去,房子外面的芒草长起来,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房子的木门一年比一年破败了,在烈日的暴晒下,门上逐渐裂出了几条缝,一个个小孔在门板空白的地方长出来,显见是虫子驻进去了。

后来,这座房子的周边陆陆续续建起了一栋栋的楼房,两层楼、三层楼、甚至是五层楼,装修得豪华气派。可是这座一层房子仍然在那里,被包围在一圈圈鳞次栉比、体面气派的新房子中间,对身边的变化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似的,显得更加破败,更加老旧了。

再也没有听说到一点关于这座房子的主人的事情了。他们好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再也没有人评论他们了。

那么早就建起的一座好房子,他们肯定也是想过好好打造这座房子,将它作为一个家,回来的时候可以落脚的地方。或者等以后老了,就搬回来,住进这座房子里,安土重迁,安享晚年。

现在,这座房子不尴不尬的座落在那里,这么多年过去,什么也没有继续,什么也没有变化。肯定是有什么大的事情悄悄地发生了!肯定是有什么巨大的变故拦住了主人曾经想衣锦还乡、岁月静好的热切渴望!

可是,到底是什么事情突然发生了呢?

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在一个深山老林里当老师。学校很大,建得很气派,像一个包装精美华丽的度假村,有着层叠错落、繁华热闹的一座座房子。

报到的第一天,学校领导交给我一串钥匙。沿着两旁种满香樟树的校道直走,右拐上一道斜坡,左边是一排贴着红色瓷砖装修精美的五层楼房,我分到的房子就在这道斜坡的坡顶,顶楼5层。

踏上花岗岩石板台阶,感觉楼房里面不像外面那么光鲜亮丽。石阶有点湿,地板上零星散落着几点菜叶、纸片,但整体感觉还是很新。墙壁有点渗水,建在深山里的房子,湿气是比较重的,反映在墙壁上,就是墙角旮旯处冒着星星点点的青苔。

走到五楼,有两个对门,一边写着501,一边写着502。我用钥匙打开502的门。

如果说当时的我对这房子抱有幻想的话,那这房子完全突破了我的想象。进门就是一个好大的客厅,3个房间里2张床铺,2个洗手间,还有一个漂亮的阳台。阳台外面漆成红色,白色的双头水滴形花岗岩栏杆。站在阳台上,整座校园俯瞰眼底,头顶的蓝天,远处的青山,美极了。

这么大这么明亮宽敞的房子不觉让人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期待。我开始动手打扫房间。房间里有现成的扫把畚斗,卫生间里的自来水哗哗流淌,一切是那么的便利,连打扫的心情也是愉快而耐烦的。…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故乡的巨变

我是六十年代初,出生在鲁西北黄河岸边一个远离城市的偏远乡村,小时候村里就一条南北大路,其他的都是高低坑洼不平、里出外拐、曲曲折折的小街巷。村民们住的房子都是黄土垛起来的,一些老房子的外墙面三两年就得需要用麦草、白石灰和泥抹一遍,防止雨季雨水冲刷。村民家自行车、缝纫机是奢侈品,没几家有,没有电视机,地排车也不是都有。生产队里的集体财产就是牛棚里的几头牛、一辆四个木轮子轱辘头(谐音、运东西的)车、和一些耕靶播种的农机具。人们穿戴的都是自己纺织的老粗布,吃的是用石碾和石磨加工的粮食。村小学,记得前三年级都是借用没人住的房子做教室的,且前三年搬了三个地方(村东头、村西头和黄河大坝上的护坝屋),一个屋里两三个年级,学生开始用的是石板写字,用旧棉絮自制的石板擦,自带板凳,老师是初中毕业的,而且是一个人,三年还换了一个老师。到四年级才搬到村里在村子中央新盖的三排砖房、五间教室、一个篮球架的小学。

前些年,村里响应国家号召,整体往北搬迁500多米,以加固黄河大坝,提高防洪能力。如今村里的房子院落都是统一规划,街道、街巷都宽了许多,路面都是沥青铺设,路灯、给排水、电、垃圾分类箱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冰箱、空调、电视机、太阳能、电瓶车是家家户户的标配,各种品牌的小汽车停满了大街小巷。人们的穿着打扮、生活水平、精神面貌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除部分老年人还能看到一点农民的影子,年轻人和一些讲究的中老年根本看不出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了。孩子们上小学都集中到了镇上,中学都集中到了县城的几个学校,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都是现代化的,师资力量那是没的说,杠杠的。有相当比例的村民已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村村都通了公交车,一天好几班次。卫生方面有了片区医疗站,真是方便多了。村庄周围树林环绕,环境优美了许多。回顾往昔,那真是今非昔比,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些巨变,真的是要感恩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感恩这个伟大的好时代!加油[加油][加油][加油]我的故乡,我的家!

友友们,你的家乡改变的怎么样了?

缴学费

1970年开启了我人生的求学历程,这个时间段不仅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的持续期,也处在“文革"十年浩劫的高锋期。 在我小学三年级之前,学校上课的教室是座四面透风的古庙,课桌是用土块架起的石板。每年冬季手脚都要冻伤、裂血口,手脚关节都有冻疮、流血脓,夜晚躺在被窝里奇痒难忍。因无钱医治,只能等到来年开春自然痊愈。由于买不起钟表,在冬季漫长的夜晚,父母只能靠鸡叫掌握时辰喊我起床上学,半夜到校孤身在寒风中苦等天亮的事儿时有发生。因当时粮食极度匮乏、生活极度贫困,在学校饿哭也不足为奇……。只要有学上,这些自然的艰难困苦,对于我这个从小受苦的孩子来说都能忍受,都能克服。但每学期因不能按时足额缴学费而受到的委屈,至今记忆犹新,挥之不去。

那个年代,农村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卖鸡蛋、卖羊奶和每年能出栏的一头猪。我们家十几口人的吃、穿、用,包括家里的喜事,还有供我们上学等等,仅靠这点经济来源,尤显得捉襟见肘,杯水车薪。现在真的不敢想象父母当时做的难、流的汗、熬的夜,真的不敢想象父母当年是怎样带着一家人艰难挺过来的。记得还在我没有上学之前,为看一场梦寐以求、期盼已久的电影《侦察兵》,哭着央求妈妈给一毛钱买电影票,妈妈含泪把口袋里的几个一分钱钢蹦和一枚鸡蛋给我,让到小卖部卖了换钱。当时高兴的一蹦一跳向大队部跑去,谁知乐极生悲摔了一跤,鸡蛋破了,看电影的梦也随之破了。当时也吓得不敢回家,只好躲在村头的大树下,等到半夜别人看电影回来了才回了家。现在想想自己当年怎么那么不懂事儿,这可是全家人的油、盐、醋钱呀!

每学期未开学之前,我和家人都要拼命编织麦秸秆、剥棉花杆的皮换钱,但还是凑不够缴学费的块把钱,老师也无奈地让我们这些缴不够学费的学生站在教室外听课。当时幼小心灵里的自尊和尊严受到多么大的伤害呀。每次放学回家不知要哭多少次求父母给钱缴学费,但当看到父母满眼的无奈和泪水,以后每次到校我都自动地站在教室外。我的记忆中或许每学期,我都是最后一个进教室的学生之一。缴够了学费,又为买铅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品发愁,没有铅笔用树干在地上写,没有练习本就把发黄的古线装书从中间撕开做演算。求学的艰难,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自觉学习、刻苦学习、拼命学习,才能对得起全家舍弃生活必须、全力以赴供自己上学的亲人们。我没让亲人为我的学习成绩、完成作业等发过愁、担过忧。 缴学费的苦难经历,使自己理解了一个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虽然自己也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我一直在努力着、奋斗着,力争使自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有用之人。求学的苦难经历,使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为精神打底;读书,为人生奠基!”只有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读书,才能提升自己的素养,改变自己的命运。

感激艰难困苦的岁月,感恩慈祥操劳的父母,感谢全体家里的亲人,感动周围遇到的朋友!

#焦作头条#上石板村《下冶农村》

村中有学校、商店、合作医疗所等基本设施和石板河抗日自卫队纪念碑。石板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41年在地下党焦敬一的支持下,成立抗日自卫队,保卫家园。1945年建立地下党小组,发展党员黄存忠、赵国贵、侯心乐等十余人。1947年区委书记王毅在此召开全区干部会议,布置支援大军渡黄河事宜。各村民工、铁匠、木匠在村长带领下伐树、送板支援造船,做军鞋、筹物运粮、掩护护送革命同志为祖国的解放贡献力量。解放后1953年建立石板小乡成为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下冶人民公社成立,成为石板管理区驻地,先后设立供销社、信用社、卫生所、兽医站,成为附近村庄的政治、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后,于1982年设立桑蚕收购站,建立面粉厂,1984年建立烟叶收购站。

学校由村小学发展到1963年建高级班,1975年建立初中,1983年成为学区所在地,管辖韩旺、砖阳河、南、北桐等十余所学校。校舍从五十年代开始不间断翻新建造,经1986年、1993年、2002年三次大规模高标准建设,目前有标准化教学楼两幢,建筑面积280余平方米,保证了师生食宿、教学、办公用房。

1965年全民兴修水利,在河西岸修贯穿全村土渠3000余米。80年代开始平整土地,坡改梯、建谷坊、打水窖、建水池等,特别是在近三华里的河道上建塘堰坝6座,植树造林500余亩,整个流域达到全面有效治理。、两次高标准机械化作业,使所有土地得到平整改造,修田间道路1250米,流转土地500亩,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变为现实。

1966年建村砖瓦厂,1973年通公共汽车,1985年全村通电,用上了自来水。接通有线电视,实现组组通水泥路。1983年在庙后沟建成长50米、宽7米的石拱桥,2001年群众集资在学校门前铺石板搞地面硬化。从此河道两岸变通途。建成居民“康然小区”,可容纳30户,160余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式样的独家小院14座,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根本性转变。建村办公楼两层20间,硬化绿化到位,内部配备现代化办公设施。

实现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投资40余万元,搞道路绿化,墙体刷新、彩绘、建小游乐园等,使得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跃上新台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