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中行信用卡贷款8万 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贷款8万月利息0.75

中行信用卡贷款8万 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贷款8万月利息0.75

时间:2023-02-22 11:13:20

相关推荐

中行信用卡贷款8万 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贷款8万月利息0.75

前两天办了中行8万24期贷款,和销售约好周末提车,就趁着元旦活动价先把脚垫和座椅防踢垫买了,脚垫选雾紫,防踢垫选岩灰,正好和原车颜色一样。

太魔幻:人民币存款最高年利率8%

据俄新社3月9日报道,俄罗斯对外经贸银行(俄外贸银行)对外宣布,将于3月9日起推出人民币存款业务,最高年利率可以达到8%,而且存款门槛非常低,100元人民币起步就可以有存款资格,不过部分营业厅要求500元起存。

俄外贸银行还称,新业务将成为外汇存款“最有力的选项”!

年利率8%是一个什么水平?

要知道国内大部分银行的存款利率为3.5%左右,能够突破4%的都是寥寥可数。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3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为3.79%,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中国银行等大型银行的利率基本保持在3.5%-3.8%左右。

以年利率8%来算,如果存100万元,一年仅仅利息就能拿到8万块钱!都不要拦我,我要去存钱!!

1997年,中行意外发现,周总理的账户下居然有一笔30年前存入的巨款,当时周总理月工资不过400元,这笔上万的外汇是从哪里来的呢?

周总理逝世后,中国银行在内部审计时,意外发现总理名下还有一笔存款,于1967年7月8日存入,已经有30年之久,金额是1.2万英磅,折合当时的汇率,相当于8万多人民币。

周总理一向清贫、朴素,按存款时间,他当时的工资也不过只有400元,除去日常开销,还时不时补助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捐赠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这么多钱。

工作人员从1967年7月开始查起,当时周总理确实收到过一笔1.2万英磅的汇款,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封匿名信,信中写道:国家建设正是关键时期,希望把这笔钱捐给国家,用于社会建设。

原来,是寄信人不知道该把钱捐到哪里,就想到周总理,相信他能帮他们完成心愿。

周总理看到来信后,当即表示,这是个人的钱,国家不能接受,叮嘱工作人员尽快找到捐款人,将钱还给人家。

可由于寄信人是匿名存款,只留下了收款人“周恩来”三个字,加上那段时间国内比较动荡,查找起来非常困难。

负责调查的人便以周恩来的名义,又把这笔款存进中国银行。不曾想,这一存就长达30年,按照汇率及几十年的利息,这笔款总额达到了467000元。

经过多方查找,终于找到这笔款的捐赠者——刘本昆和刘道蕊,而这时,夫妻俩已经退休,也承认这笔款是他们捐赠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指示,总管理处设在中国银行总部,然后由总管理处通知各海外分行,所有国民党政府时期的相关财产全部立即冻结,等待接收。

然而,伦敦分行却想要将资金全部转移到台湾,当时在伦敦银行任职的刘本昆和4位工作人员想方设法,保护了这笔外汇。

伦敦分行平稳过渡后,刘本昆也被任命为银行的副行长,期间他与同为银行职员的英国妻子刘道蕊(原名多利)曾申请回国,参加国家建设。

考虑到他有英国妻子,上级安排他继续留在伦敦工作。

伦敦分行银行在新政府的管理下,顺利地过渡,并健康地发展起来。刘本昆夫妇的收入也大大提高,生活水平日趋好转。

他们在银行附近买了自己的房子,还配备了私家车,生活得十分幸福。

1967年,一直心系祖国的刘本昆,再一次向上级提出回国工作的申请,这一次他的申请通过了。

夫妻决定将自己在伦敦的房子和车子等家当全部卖掉,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

回国前,他们以匿名的方式将卖房子和车子的1.2万英镑,汇入了周总理的账户,并给周总理写了一封匿名信。

根据周总理当年的指示,中国银行表示将这笔巨款连本带息归还刘本昆夫妇时,他们坚决不收。

他们说,这是捐给祖国搞建设的,已经不属于他们了。双方相互推辞中,夫妻俩决定用这笔钱建立一个基金,奖励那些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银行优秀员工。

一段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心系祖国,都能做出令人瞩目的壮举。刘本昆夫妇,用他们平凡的身份,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作者:Tracy

编辑:壹壹

#媒体人周刊#

对对,盛大金喜的业务员确实是这样说的,我也在,公司放了八万有好几年,去年我们那地方就出了问题!盛大金喜也是迟早的事,叫我赶快把钱拿出来.好得我拿出来了。

我娭毑只存定期,随便谁和他说,连我们给他说可以买理财,她都不听,她把她一辈子的老本存款分中行工行建行,每笔不超过50,现在想想,这是真灵泛。

我二舅投了十几个,现在睡不着了。还我血汗钱。

中国银行又开始狂亏了,一共放了60万,前段时间到期了些提出来了,还剩的还在不断亏,12万买的一年多的,放定期3个点至少也4000利息吧,还有一个月就到期了现在利息亏完又开始亏本金了。今年7月明明亏了很多了,到期的又七夕放了8万一年的,又亏成负数了,过来人的经验。中国银行太水了,因为上面出的理财产品我几乎都买过了,没有一个没亏的,等到期了,卡也给你销了,老死不相往来,恶心的大骗子有一款不亏能达到也成,都达不到,还亏,这就是诈骗了,我买的都是低风险的,没买过高风险的@中国银行 @理财亏损事件

1997年,中国银行在例行审计中,发现一笔存了30年的存款,高达8万多元,经查,这笔神秘巨款主人竟然是周总理。

这事非同小可,要知道,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周总理的一个月工资也不过400元,高达1.2万英镑的存款,按照当年的汇率计算,差不多是82308元。

这可真是一笔巨款啊!大家脑子中一团问号,这些钱是从哪里来?是总经理的个人存款?还是有其他来历?

经过多方调查,大家发现这笔巨款后面,原来隐藏着30年前的一件感人往事。

1939年,22岁的伦敦姑娘多莉来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她发现一个不好的现象,许多中国员工喜欢把工资在吃喝玩乐上,而一向家风节俭的多莉便劝说他们把工资寄给国内的家人。

心地善良又勤恳的多莉,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小伙子刘本昆,后来又发生一件事,让二人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1944年,中日战争局势越来越紧张,为了筹集战争物资,中国展开一些募捐,而多莉发现中国负责募捐箱的官员竟然从中盗取捐款,便暗中进行阻止,这让那位官员恼羞曾怒,污蔑多莉私藏捐款箱,要求银行立即开除她。

这时,刘本昆站了出来,力挺多莉,最后没有被开除。而通过这件事,年龄相仿的两个人,开始相知相爱,五年后举行了婚礼。

二战后,刘本昆和多莉生活逐渐富裕,在伦敦买了公寓和汽车,小日子过得幸福而安宁。但是多莉知道,刘本昆内心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祖国。

后来,他们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一起回国工作,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十分艰难,但依然阻挡不了刘本昆回国的信念。

1967年,中国银行总部终于安排好二人在国内的工作,他们归心似箭,离开伦敦之前,把他们的公寓以1.2万英镑的价格低价出售,便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事后,他们决定把卖出公寓的1.2万英镑捐赠给国家,于是他们给周总理写了一封匿名信,汇票也随信寄出。

总理收到后说,这坚决不能收,怎能要人民群众的个人存款呢?要求找到捐款人并立即退回。

但因为当时种种历史原因,并没有正常开展这项任务,工作人员便以周总理的名义,把这笔钱存在了中国银行,一存就是30年。

直到1997年银行内部审计,才找到这笔钱的主人是刘本昆夫妇。此时的他们,一个89岁高龄,一个长期患病,但他们依然拒绝收回这笔本属于他们的存款。

最后,他们决定用这笔钱成立一个基金会,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

让人感动的是,多莉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且入了党,成为了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刘本昆和多莉夫妇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他们像历史星河中的两颗闪耀的星,照耀着每一个中国人。

#头条历史##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在建设银行工作,平均年收入为29.9万元

在农业银行工作,平均年收入为26.7万元

在工商银行工作,平均年收入为28.6万元

在中国银行工作,平均年收入为28.8万元

在银行工作好像不错,四大行员工平均年收入无一例外都在20万元以上,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算高。

不过平均数大家也比解,只有少部分人能真正达到平均数以上的水准,大部分人只能拖后腿。银行员工当然也不例外,像那些高层他们年薪百万也常见,而底层的柜员一年能赚10万就不错了。

像我一个朋友就是,大学毕业后在某银行当柜员,一年下来到手工资才8万多。收入不高就算了,工作还累人。每天不到8点就到银行网点开始工作,一天下来各种业务要办停不下来,还经常性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所以坚持一年多之后他决定离职,重新备战考研并上岸了一所重点大学。

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就进了阿里的财会部门工作,虽然工作性质并没有变每天还是和各种各样的数字打交道,但收入高了很多,现在每个月的到手收入有差不多2万元,一年下来就更多了。工作也没那么累了,空闲还是挺多的。属于自己的假期也很多,想干啥就能干啥。入职阿里之后朋友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一到周末只要没啥事就跟着同事们一起去跑山,跑山地点不是很固定但主要就是在杭州周边的几座山上跑,边跑步的同时大家还会边捡掉路上的垃圾。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完成阿里规定的三小时公益任务。虽然最开始大家是抱着这个态度,但大部分人即使完成了还是会坚持参加这项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做公益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不需要用规定来带动自己,而是会主动去做。也正因为如此,阿里员工去年的平均公益时长就达到了6.3个小时,比规定的3小时足足翻了一倍多。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银行工作毕竟各种各样的保障也不差,要是没有更好的工作选择其实当个柜员也没什么不行,你们说呢?

1997年,中国银行查账时,发现周总理名下有一笔三十年前的巨额存款,经多方查证,存款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令人深为感动。

1976年,时年不过78岁的伟大总理在北京溘然长逝。

在他去世后,夫人邓颖超曾经清点了家里的财产,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两人在银行中一共有五千七百零九元的存款,这是由于周总理日常会把工资积攒起来,补助自己的亲友和工作人员,家庭存款超过五千元时,如无意外支出,剩余部分就会统一交给党组织,每个月四百的工资却只有这些存款,周总理两袖清风高风亮节,为世人所赞叹。

然而,1997年中国银行在查账时惊讶的发现,周总理的账户下竟有一笔长达三十年的巨额存款,合计1.2万英镑!更离奇的是,这笔款项是由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代存的!

按照存款日1967年7月8日的汇率计算,这笔存款折算成人民币约有八万余元,这是周总理的私人财产吗,为何存放在银行三十多年,却无人问津呢?

多方查证之下,存款背后的真相缓缓拉开帷幕。

时间辗转回到1940年,一名22岁的英国女孩多利成为中国银行伦敦分行银行一名职员,主要负责为国民党在英国的军官发放工资。

身为纳粹德国的战争受害者,多利对于中国人民的遭遇十分同情,她也时常劝说这些国民党人将自己的工资捐献给正在艰难抗战的中国,这份责任心使她在1944年闯下一桩“弥天大祸”。

为了给抗战中的中国筹集款项,中国红十字会在伦敦分行放置了募捐箱,高台上有两只箱子,一个是以宋美龄的名义,一个则是红十字会的名义,多利发现看守募捐箱的工作人员经常监守自盗,她也担心以宋美龄名义放的那只箱子里的钱不会到人民手中,于是多利自作主张,偷偷的撤掉了宋美龄名义的箱子,又替换掉了负责看守募捐箱的工作人员。

多利的做法挡了某些人的财路,这些人联合起来将她告上了银行高层。

就在多利即将失去这份工作时,来自中国的刘本昆主动站出来为她发声,两个年轻人也在这次接触中共坠爱河。

1949年,他们组建了一个家庭,婚后多利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道蕊,在身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丈夫影响下,她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知和了解。

解放战争时期,以刘本昆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派,以行长为首的国民党派矛盾重重,战争结束后,新中国建立,当中共政府派人来接收中国银行时,行长一口拒绝,并想要把所有资产全部转移至台湾政府。

但在刘本昆的据理力争下,中共政府最终还是顺利接收了中国银行。

此时的刘本昆和妻子刘道蕊生活富足,但他的心中一直渴望能够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妻子万分支持他的决定,甚至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主动放弃英国国籍,加入中国。

1957年,刘本昆终于带着妻子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在临行之前,他将在英国的房产变卖,回国多年,夫妻俩一直在银行系统为国家做贡献,1967年,在征得妻子同意后,他们将所有存款合计一万两千英镑全部捐献给了周总理,并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示这是他们这些年从工资里节省下来的钱财,希望能够用于建设美丽的新中国。

周总理收到后大为感动,但总理认为,这一万两千英镑属于他们夫妻的私人财产,虽然精神可嘉,但原则不能破,于是下令让工作人员找到募捐人,将钱退回去。

可是人海茫茫,那个时代没有什么有效凭证,工作人员无法联系到捐款人,只好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以总理的名义存入中国银行,等待着某一天能够亲手将这笔善款交到刘本昆夫妇二人手上。

在查明了一万两千英镑背后的暖人真相后,银行领导无不泪沾前襟,1994年他们找到了当年的捐款人刘本昆夫妇,将一万两千英镑郑重的交到他手上,然而这位为国家奋斗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却勃然大怒,坚持要捐献。

最后银行方面只好妥协,提议将这笔有故事的存款设立成基金会的形式,用来帮助更多的人。

夫妻俩这才满意的点头,他们虽然只有微薄的退休金,但这些钱说好了是新中国的,就一分都不能动。

1998年,刘本昆老人病逝,,来自英国的中国籍老人刘道蕊也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夫妻俩为建设新中国放弃优渥的生活,但他们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满足,此生了无遗憾。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的原油宝事件,中国光大银行的中金公司事仲和华融消费金融的事仲和永煤股事件,中国工商银行的永煤股事件,为何收利息收42.2%为什么,我个人欠款很多吗?为何叫020催收公司,讲理由,道理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银行责任在那里,020催收公司责任在那里,欠你10万,8万吗?

#头条故事挑战赛#1997年,中国银行在一次例行审计时,查出了一笔放置了30年的存款,这引起了银行领导的重视。

存款总数是1万2千英镑,虽然在1967年可称之为“巨款”,但最让人震惊的是,存款人一栏中登记着周总理的名字。

在60年代,周总理每月400元工资。按照当年的汇率换算,要用8万2千多人民币才能换汇1万2千英镑。

于是,疑问产生了,这笔钱是周总理的个人存款吗?为何存在中国银行30年无人问及?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上级下令彻查。让人意外的是,竟然查出了一段催人泪下的跨国故事。

1940年,德国空军开始对英国本土实施轰炸。22岁的英国女孩多利所在公司,不出意外也宣告破产了。

为了维持生计,多利四处求职,最终中国银行在伦敦的分行给了她一份工作。

担任银行前台柜员期间,多利负责给国民党在英国的政府职员和海员发薪水。当她看到这些人拿到钱后,只知吃喝享乐,直到挥霍一空后,便劝他们把钱汇到国内同样在饱受战争磨难的亲人。

多利善良的举动,得到了同事们的友谊。其中有一名中国员工刘本堃,渐渐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

1944年,多利做了一件“出格”的善事,却差点让她丢了工作。

当时,为了替中国抗战募集资金,在银行柜台上摆着2个募捐箱。一个是以中国红十字会名义留下的,另一个是以宋美龄名义设立的。

每到月末,负责管理的人会来检查。可是多利却发现,此人经常偷偷把善款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出于义愤,多利想尽可能地将善款保存下来。

有一天,多利看到管理员进了银行,她就把宋美龄设立的募捐箱(名人效应,加之地位特殊,所以此箱中钱多)偷偷藏到了柜台底下。

这一举动,让眼尖的管理员看个正着。让他很不爽的是,最近两个月影响他收益的,竟然是一个外国底层雇员。

于是,管理员恶人先告状,他找到银行行长,以“多利私藏募捐箱,有偷钱嫌疑”的借口,要求银行立即开除她。

银行行长不愿为一个外国雇员而得罪政府要员,就在他准备辞退多利时,刘本堃勇敢地挺身而出。在他的仗义执言下,行长顶住了压力,将多利留了下来。

由“地狱到天堂”,只在转瞬之间,多利感动到流泪不止。

为了感谢刘本堃的帮助,多利经常会邀请刘本堃参加一些聚会和活动。两人互相吸引,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49年,中国人民政府接管了原来的中国银行。周总理亲自指示,通知各海外分行,立即冻结所有资产,等待派员审计和接收。

当时,中国银行伦敦分行领导倾向于台湾省国民党当局,正准备把资金转到台湾去。而刘本堃等5名热血青年却心向新中国,他们给北京发电报,表示完全服从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

在他们的努力下,伦敦分行的资金保住了。刘本堃也被新中国任命为分行代经理,负责伦敦地区业务。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英国经济快速恢复,伦敦分行的业务蒸蒸日上,刘本堃夫妻的收入也节节攀升。

夫妻二人在市区里买了别墅和小汽车,过起了让人羡慕的富足生活。

有一天,刘本堃去新中国驻伦敦办事处拜访。在那里,他看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真实影像和新闻。

当刘本堃得知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老百姓还在为吃口饱饭而辛勤工作时,刘本堃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祖国出一份力。

刘本堃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妻子,虽然多利知道中国的生活水平要远远落后于英国,但她却坚定地支持丈夫的想法。

最令刘本堃感动的是,为了能跟随他回到中国,妻子愿意放弃英国国籍,选择加入中国籍。

虽然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1950年),但直到1954年,两国才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因此,多利改换国籍的事情,一直拖到1957年才办妥。

就在这一年,刘本堃向总部提出回国效力的申请。行里没有合适的人能替代刘本堃,所以领导劝他在伦敦继续工作一段时间。

1967年6月,刘本堃的申请终获批准。他立即将伦敦的房产、汽车全部处理了,并给周总理寄去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大致内容如下:

敬爱的周总理,我随信给您汇去1万2千英镑,这都是我们从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想把这笔钱用在祖国建设上。

由于我们不知将这笔钱交给谁才稳妥,只能将它交给您处理,因为在我们心里,您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周总理收到信后,立即批示:国家不能收,请查明捐款人,做退款处理。

当时正值特殊时期,捐款人很难查实。工作人员就以周总理的名义,将这笔钱存到了中国银行。

刘本堃夫妻回国后,被安排在总部工作。薪水微薄、生活困苦,但两人都无怨无悔。

时间过去了30年,按照周总理当年的批示,中国银行工作人员将这笔捐款加上利息换算成46万多人民币退还给两位老人。

可他们坚决不要,最终将这笔钱成立了一个基金,每年用来奖励银行优秀的员工。

1998年,刘本堃病逝。,多利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从古至今,中国从来不缺无私奉献的爱国者,就像基辛格说的“中国很幸运,总会被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保护得很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