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导师 北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

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导师 北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

时间:2019-08-19 05:05:14

相关推荐

北大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导师 北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考研

#我要上头条# 【沉痛悼念我的老师北师大教授施建中先生】近日,从网上得知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施建中先生逝世的消息,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上大学时代。

施老师是我大学时期的老师,我曾经选修过施老师的《隋唐史》和《资治通鉴》研读两门课程。除外,施老师还是我大学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施老师是江苏无锡人,他生于公元1940年,1959年考入北师大历史系,在校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1962年北师大校庆60周年时被推选与陈垣老校长、白寿彝主任等人合影,《北京师大》报刊发专文介绍其学习和读书情况。

施老师毕业后留北师大历史系任教,教书育人数十载,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施老师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研究工作。1997年起任北师大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2000年作为主要负责人创建了北师大文物博物馆,创办了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并担任考古与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10月退休。

施老师是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领域里的研究专家,从1979年起他先后为历史系和全校开设中国古代史(隋唐至明清)、隋唐史、《资治通鉴》研读、史源学(协助赵光贤教授开)、中国古代史专题、中国古代史专业理论、隋唐制度、隋唐五代史史料学等课程。除此之外,他还为外校、国家机关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贞观政要》讲座、《资治通鉴》讲座和中国古代史专题讲座等。

施老师治学严谨,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曾发表在《隋统一原因再探枣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2期)、《杨素造船地考》(《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试论儒学概念的制约性枣兼论儒学的生命力》(《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儒学改革理论初探》(《首都博物馆刊》1994年第9期)、《孔孟的矛盾方法论初探枣兼论儒学的包容性》(《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儒学的义利之辨与凝聚力》(《首都博物馆刊》1995年第10期)等论文。

施老师主要著作有《隋文帝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中国古代史(下)》(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5月)、《自强不息的史诗一改革与进取》、《正说唐朝二百九十年》、《国史镜鉴·爱国篇》、《中国古代奇童传》和《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等。

离开大学20多年了,惊闻施老师逝世的消息,思绪万千,姑且以此头条短文深深怀念并沉痛悼念施老师!施老师千古!

#京宁话说历史#

未找好下家就广而告之要离开北大:像辛德勇这样有个性的教授,我们的大学里还真没绝种!

第一次知道辛德勇教授的名字,源于4个月前读到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发的一篇文章:“北大教授韩茂莉:谈谈我与辛德勇老师的爱情”。

韩茂莉在文章中说:辛德勇是个书生型的人,不太习惯于各种社交活动,性格比较急。字里行间,还透露出她和先生虽师出同门,但各有自己的学术兴趣,互不干扰。而从潜心学术的程度上说,辛德勇似乎比她更为勤奋,成果也更为丰硕。

或许是由于有了这一层铺垫,前几天,当看到63岁的辛德勇在网上的“求职广告”时,先是一惊,后来仔细地想了想,觉得他这样做,是真性情,挺符合逻辑,也是对当今大学现实的一种投影。

首先,现在的大学,“官本位”还很严重,在里面当官的比当教授的厉害。决定“博雅讲席教授”的,恐怕并不只取决于学问,而是如何到当官的那里去“运作”,可能更为重要。正如辛德勇在这则“广告”里所言:他在北大没被评上“博雅讲席教授”,觉得很不公平。他所指的,当然是非学术的因素。辛德勇的呐喊,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第二、现在的大学,在出大钱抢院士觅名家慕虚荣方面,可谓前赴后继,名校能做到的,专科学校或许也能,各有各的来头。这也是为什么辛德勇在“求职广告”里会写到:对接纳他的学校要求不高,地方师专也行,只要能像北大“博雅讲席教授”一样70岁以前不退休,只要工资待遇参照北大博雅讲席教授。

第三、现在的大学,俨然是一个功利主义的组织和场所,课题、研究项目满天飞,一片虚假的繁荣。其实这都是为了利,为了名,教授要为学校多赚钱、多获奖、多发论文,以便在各种所谓的大学评估和排名上有所斩获。辛德勇看不上这个,也不想配合,他特别提到,如果去了接纳他的学校,他不能承担任何研究项目,但也不会向学校要求研究经费。

辛德勇通过“广而告之”,活脱脱地把自己的“真实”展现在大众面前:有自信——自己是国内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领域有成就的学者,不服来辩;有性格——他有“长江学者”的帽子,但连个北大校内的“博雅讲席教授”都评不上,觉得被欺负了,要把情绪发泄出去;有行动——如果有满足自己条件的学校,马上走人,北大不值得他留恋。

这样的教授,敢怒敢言,是一条汉子,现在的大学很稀有。当然,辛德勇也真有资本使一下这样的性子。

辛德勇乃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高足,1988年即拿到博士学位,属于从改革开放之后早期最具含金量的那几批博士中闯出来的人物。199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获聘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于转任北大历史学教授。

史念海何许人也?其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受到史学泰斗陈垣的耳提面命,同时得到史学大家顾颉刚的赏识,还没毕业就写出了《中国疆域沿革史》——我国历史地理学领域“沿革地理”方向的首部著作,被认为与著名史学家谭其骧、侯仁之一起,共同传承了顾颉刚的“禹贡之学” 。

因此,辛德勇的学缘关系极为深厚。韩茂莉1991年博士毕业即进入北大人文地理博士后流动站,追随侯仁之门下,也与此关系甚大。

从辛德勇丰富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代表作如《隋唐两京丛考》、《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等,主要集中在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方面,前者为顾颉刚所开创,后者近代以降则以陈垣最为卓著,辛德勇通过史念海对其均有传承,颇显大家风范。

需要指出的是,辛德勇最终未能获聘北大“博雅讲席教授”,但韩茂莉其实已获北大“博雅特聘教授”(稍逊于“博雅讲席教授”)头衔。两口子对北大博雅教职系列条件的了解,自是十分谙熟。不知道这是否也刺激了辛德勇,对他的“求职”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教授,高度自我,各忙各的,相互间说话交流的机会都很少。但为了各种“帽子”,各种利益,又齐聚一块,猛烈PK,“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争抢景象,蔚为大观。

这样的时候,辛德勇以戏谑般的“求职”,现身江湖,揭露大学的不善,诉说同类的遭遇,而通篇文字,就事论事,不自恋,无自夸,多节制。谦谦君子,值得称道。

像辛德勇这样有个性的教授,我们的大学里多他几个,又何妨?教授们喊出自己的委屈,向学校提出自己的期待,促进大学当局进行反思,这对大学事业的发展,亦有百利而无一害。#北大辛德勇事件# #北大与辛德勇教授#

如何才能练就“妙笔生花”?看看末代国学大师们的“奇谈怪论”

经常舞文弄墨的人,没有一个不想下笔如有若神助,洋洋洒洒数万言而倚马可待。那就让我们学学“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国民老先生们就写作而言提出的妙招秘籍。

“文学三境界”创立者王国维老先生,是成就卓越的全才学术巨子,也是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的国学大师。他所撰写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评论史上公认的开创杰作。

当有人问及先生,写作可有什么诀窍?王国维随口而答:“为文如造屋”。先设计屋形,打牢地基(多读),然后一砖一瓦,继而起势(多练),随物就形,屋成人力尽矣(成文)。

在清华国学院以“三不讲”(书上有的、别人讲过的、自己讲过的)而闻名的陈寅恪,深得梁启超的大力引荐而入清华园。他更是一位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史学语言导师。

陈寅恪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写序中说:“依靠今典古典的转换,解读古人古籍,是困难重重且危险重重的行为。今人的阅读著述,都是对古人古籍的一种新解与重建”。表达了他的写作观。

而在西南联大诸教授中,狂教授刘文典曾风趣地对学生提起写文章的五字要诀:“观世音菩萨”。

他自得地解释说:“‘观’就是要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人情世故,‘音’就是文章要讲究音韵,至于‘菩萨’,就是要有为普罗大众服务的菩萨心肠”。

【#观文脉# ·近观深圳国宝 005期 | 春秋凤鸟纹铜鼎:一字排开的权力与身份】

列鼎而食。钟鸣鼎食。一言九鼎。三足鼎立……

眼前这一字排开的列鼎,

令你想到了多少与鼎有关的词语?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

这样一种器物,

盛装的从来就不只是食材,

更是权力与身份。

代表了历史中威严而厚重的那一部分。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凤鸟纹铜鼎,高41.5厘米、40厘米、38厘米、36厘米、33.5厘米,口径42厘米、42.5厘米、40厘米、38厘米、35.5厘米,1989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国家一级文物。凤鸟纹铜鼎一组五件,器型、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口沿下饰有一周窃曲纹,腹部饰凤鸟纹一圈。窃曲纹是一种高度简化的夔龙纹,龙身拉长,首尾屈曲,只保留了圆形的龙眼,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专家解读

尊崇周礼的核心青铜器

据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罗晶晶老师介绍,这组列鼎属于追缴回来的被盗文物,原有七件,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国是西周初年受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进入春秋时期,封地从宝鸡迁到了三门峡一带。出土这组列鼎的墓主可能为虢国上大夫一级的中等贵族。列鼎是周代贵族显示其等级身份、尊崇周礼的核心青铜器。列鼎的器形、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其数量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贵族阶层。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古代皇帝的“生理启蒙”老师,在教完皇帝后,她们的结局如何?

每个人从出生到长成,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各种各样的老师去悉心的教导,这些老师当中有自己的父母,也有外面聘请的老师。因为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让很多的未成年人早早的知道很多的知识。

但是在古代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很多的事情还是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导,在皇宫中更是如此,我们知道皇帝的老师有很多位,但是“性启蒙”老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却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这些老师教完皇上以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呢?

在封建时代,家族统治是一种很牢固的观念。一个国家的君主,既要勤政放权,又要培养自己的子孙后代。与其勤政爱民相比,延续子嗣,乃是皇家最重要的事情。

大家也知道,为什么皇帝的后宫有三千佳丽,虽然是夸张了一些,但是这些侍妾的存在,无疑不是为了给皇上诞下龙嗣,我们常常会在电视剧当中看到,后宫的嫔妃为了剩下皇子,用尽各种的手段,但最关键的还是说明,古代帝王的生育是和国家社稷挂钩的。

不过,要生儿育女,自然要懂床上的事情,但在当时还未开化的时代,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事情都是害羞的,又没有太多的书籍可以看,皇帝只好依靠皇室派来的一位生理老师来了解男女之事了,这也避免了他在面对后宫的侍妾的时候手足无措的窘境了。

作为一个帝王,最大的职责就是繁衍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确保自己的继承者能够延续下去,所以皇帝的成亲时间往往要比臣子更早,如果能在很年轻就生下接班人,那么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江山后继有人非常稳固。

孝庄太后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怀孕,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人很早就要知道这些知识,但是在封建社会又无法获得,只能是寻找一位有经验的人来传授一下知识,那么,皇帝的生理学导师这个职位就这样诞生了。

按照我国历朝的皇族教育体制,皇帝的生理学教习都是通过官员来进行的。在清代,皇家对皇族的生理学教育极为看重。通常都会有八名导师,负责宫门和寝宫的事务,他们会传授皇上的各种知识,还会亲自教导皇帝在后宫中的要做的事情,所以对于导师的选择和训练都非常的苛刻。

在皇宫中,最大的就是前朝和后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教导皇帝的生理老师,必须是要有一个纯粹的身份,也就是说她的身份不能高,而且不能和皇帝身边的任何势力有牵扯,并且只要是被选中入宫,那么她仰仗的只有皇帝,最关键的是为了防止生理老师给皇帝带来太大的压力,或者防止两个人以后会产生感情,所以皇家会选择地位低下的侍女,并且剥夺他们受孕的权力。

皇帝的生理老师需要有很好的身体,而且这些侍妾的容貌也要好看。所谓的“身体”,并不是说他们的身材有多好,而是说她们的身体很好,没有任何的疾病,没有任何的臭味,不能太胖,不能太瘦,身材要匀称,否则会让皇帝对后宫产生不好的印象。

另外,她要学会了解皇帝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在床上也要熟悉皇帝,要让皇帝感受到最美好的性生活,而且不能在年轻的皇帝身上留下任何的伤痕。这些年轻漂亮的老师,不仅要自己亲自的示范,还要陪着皇帝一起观摩一些相关的图书。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的嫔妃有很多,可是他的嫔妃却不能成为他的老师,而当皇帝已经完全懂了这方面的知识以后,他们就不再需要自己的生理老师了,而这些老师的结局大部分都是会被抛弃的。

所以古代这些给皇帝暖床的生理老师,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旦皇帝出徒他们的使命也就要结束了,而这些女子为了能伴皇帝左右她们可能一生都不会生育,只是皇家的一个工具而已。

皇帝在儿时所御用的这些生理老师,是一种特殊的工作者,其实皇帝的老师只是一个受害者,他们被逼着进宫,然后被抛弃,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用女人的青涩来教导皇帝,用婚姻来强化自己的权力。在封建的父权制统治下,两性之间的联系必然是畸形和不平等的。#头条创作挑战赛#

课堂上,一个女同学问戴建业:戴教授,您作为知名文人,私下四处走穴合适吗?太失文人风骨了!

戴建业在古文学方面造诣颇深,是华师大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之一。

但是戴建业讲课时,口音较重,因此校长想把他从教学岗调到行政处。

戴建业一听气坏了,他说:你不让我教书,那我接下来的生活多窝囊啊。

校长好心劝他:行政压力小,而且待遇不变,你这口音教学确实不合适。

戴建业说:你说我普通话不好,那你是怎么听懂的?

一句话问的校长哑口无言,戴建业成功留在了教学岗位上。

戴建业上课的时候,教室里的座位上、过道处、讲台旁全都坐满了人,他就是如此受欢迎。

第一堂课,戴建业并没有高谈阔论,而是给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悲惨故事”:

妻子是城里的白富美,而自己是农村的穷小子,两人不顾家人反对,因为爱情终成眷属。

然而婚后,争吵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直到有一天晚上,戴建业辗转难眠,他看着熟睡的妻子,顿时思绪万千。

戴建业心想,一个城里的千金大小姐,愿意和自己过着如此悲惨的生活,我怎么还能和她吵架呢?

人家不图钱、不图利,日子不和谐全都是自己太作了,是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

从那以后,戴建业再也没有和妻子吵过架。

之后为了“统一思想”,妻子何小平在家庭会议上宣布说:老戴,以后家里大事你说了算,小事我说了算!

戴建业一听,这个当然开心,他说:小心肝,你这决定太英明了,我双手赞同。

谁知道从那以后,家里几乎没有大事发生,哪怕偶尔发生一件大事,当他正要激动地站出来提点意见时,

妻子一叉腰说:老戴,不是我说你,一个大男人,这点小事你也要管!

一句话,把戴建业满肚子的话又堵了回去。

所以说到底,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妻子说了算,戴建业在家里就没有发言权。

没办法,戴建业只好憋着,谁叫他爱妻子呢。

多年后,两人的年龄也大了,当他们正准备享受生活的时候,妻子何小平突然身体不适住院。

,一个同学把戴建业的上课视频发到了网上,让戴教授迅速走红,不到一个月,戴建业就圈粉百万+。

随后,戴建业注册了一个视频账号,每有闲暇就在网上和大家分享知识,如此一来,戴建业就成了“网红教授”。

随着戴建业的名气越来越大,他除了录视频之外,还抽出时间到处演讲,“捞金”的同时引来质疑声一片。

有人说,戴建业“失去了文人风骨”、“让文学有了世俗的味道”。

其实那时候,又有谁能知道,这所谓的“捞金”背后,是戴建业无可救药的妻子,以及他无能为力的高额医疗费。

向来大度的戴建业教授,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时,这次真的生气了。

他哭了,哽咽着回应说:我妻子很漂亮,是城里人,我是农村的,当年,她不顾家庭反对和我结婚,

好日子没过多久,她却得了病,一盒进口药要5.1万,这么多钱,我一个穷教书的哪里弄去?

而且,一盒药只能吃一个月,我砸锅卖铁也救不了她,我想救老婆,我爱她,有错吗?

我不演讲、不录视频就没有钱,难道我靠文人的人品去买药吗?如果我连妻子都不救,那这样的文人,还谈什么人品?

戴建业回应后,质疑他的网友终于沉默了。

戴建业教授“捞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买药救人,他以质朴的语言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铮铮誓言。

我想,这才是一位学者真正的道德品格!

戴建业教授开直播也好、跑商演也罢,只要赚钱的方式合规合法,那么就无可厚非。

比起有些明星,随便走红毯就能赚来无数钱,为什么戴建业教授靠传授知识换来妻子的救命钱,就不行了呢?

遗憾的是,何小平和病魔斗争近2年后,最终还是输了,她拉着戴建业的手,依依不舍的走了。

一次讲座中,戴建业讲到苏轼悼念妻子的诗《江城子》:“十年生死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还没读完,他失声痛哭说:我没把妻子救回来,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在场学生见此情景,无不为之动容。

文人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文人风骨是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两点,戴建业教授都做到了。

从戴建业对妻子的感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担当、有责任的好教授、好男人,你觉得呢?

倪海厦徒弟赵中一学习人纪的心得:

“自己过去的学习历程,是从中医开始,起初并没有什么野心和雄心壮志,觉得能把老师着作里,关于中医部分的《人纪》学好就很不错了,因并不是抱着为了养家糊口学一技之长的动机去学,而是以锻炼思维,增长智慧为目的的心态而学。

客观的讲,现在市面所有的中医名家教学,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自己当初在选择时,经过了充分的观察对比,倪师的《人纪》是相对最完整全面的,教材的结构完全是彻头彻尾的为培养临床中医师而设计,最大的优势是效率非常高,无半点冗余拖沓内容,其实这也对学习者无形中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正确而高效的临床方法,是不太容易跟上《人纪》训练要求的。好在凭借倪师深厚的修养积淀和功底,将很多内容较为通俗地展示出来,使得真正认真学习人纪的人,无疑都是幸运儿。

我曾经遇到多次人纪学员的问题,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点:

1.学习时没有把自己变成“空杯子”,头脑中有诸多原有错误的医学概念作梗,导致对于学员有很大的阻力,即没有做到“中虚为明”。

2.没有真正下够功夫,在未完成和熟练掌握人纪内容时,就已经认为自己学完学懂了,即没有真正做到“学而后思”,无形中犯了“思而不学”的大忌。

3.没有结合临床充分进行反复的理论回炉、反刍碰撞、反思梳理,未形成正确而系统的临床思维方法,致使理论未能真正做到明晰,正好又犯了“学而不思”的忌讳。

以上不仅是学人纪容易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所有的中医学子、修行者容易不知不觉出现的问题。”

在这里笔者提醒下大家,一定不能尽信书,尽信书不能无书,包括倪师自己也是经常辩证的,不可能一方吃到底的,我们一起回顾下倪师的原话:

“我没有想到居然有那么多的读者跟我同时一起在网上看我的诊疗日志,你们的传真我都收到了,很感谢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有你们做我的后盾,我更加有信心,原先我一直觉得我是在孤军奋战,我非常担心我国这中医绝学会断绝掉,所以我才兴起教授人纪的念头,现在发现居然有这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在支持我,连海峡对岸的我们同胞也一直鼓励我,我真的非常感动。

我身为中国人,虽然入籍美国,但是我身体里的血还是中国的,当年国父革命时,不也是受到海外华侨的全力支持才成功的吗?现在台湾与大陆虽然政治体系不同,但是我们做人民的却是人同此心,身同此意,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我必倾全力的将我国宝贵的医学知识流传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之,再次谢谢你们的支持,大家请记住,真正破坏中华文化的不是外国人,而是我们自己人,请大家告诉大家,谢谢。

有读者传真给我希望我帮忙看病,读者们要知道,疾病变化速度非常之快,因此我几乎每周都在改变处方中,来追击疾病,所以才可以有如此效果的,遥控看病会产生盲点,不可能一方吃到底的,时常需要改变处方的。”

笔者最后也说下学习人纪的感受:

我学习倪医师的所有课程已有几年的时间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中医还真的有待发扬光大。

所有针灸,所有的辩证都是以六经辨证为主,清晰明了,一些现代很难克服的脾脏肿大,肝腹水,肝癌,大肠癌,很多的比较难治的症状都是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提前预防和根治的,非常神奇!

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收集好经方,并流传于世,我们中医学子、中医爱好者,只要掌握熟记这些东西,就能给我们广大人民造福,就算我们以后不行医,但是我们学了,能为我们的家人防病调理也是好事,至少我们学会了自己应该怎么生活,也不容易被别人忽悠到。

倪师毕生致力于发扬中医,任何事都无法浇熄他心中这把对中医的传承与发扬之热火。

倪师毕始终坚信千年的经方和针灸是最好的医学,他从未放弃过这份坚持和心中的这把火。 期盼我们所有跟倪海厦医师学习中医的学子们,中医爱好者们,能将这把对中医使命之火熊熊燃烧,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

建议大家一定要入手人纪的这5本经典书籍,有赠送倪师的全套视频,书籍配合视频观看,学习效率自然更加高,因为倪师把难懂的古书讲解得清楚且明白,学习当中,自然少不了跃跃欲试地兴奋和冲动。

倪老师人纪全套5本

当皇帝的老师是一种什么体验?

以清朝为例。有清一代,从顺治帝到末代皇帝宣统皇帝溥仪共计有40位帝师,这其中不乏汤若望、陈廷敬、张廷玉、李鸿章、翁同龢等人,作为皇帝的老师,他们不仅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而且他们的待遇也是极好的。

首先体现在官职上,古代皇帝的老师一般称为太傅,这个官职可了不得,位列三公之一,是正一品。虽然两汉之后多为虚职,但是级别高。比如李鸿章,他任的最高实职是

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官职是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但是作为帝师,直接授予文华殿的大学士,正一品,要知道在乾隆的小舅子富察.傅恒之后,清朝再也没有人任职过保和殿大学士,因此李鸿章所担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实则就是朝廷的内阁首府。坐在文华殿大学士之位上的李鸿章,如果用现在的职级评价,他就是担任了guowuyuan的总理一职还兼任了外交部长以及北京市的市长,在清朝之时可谓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人能及。

其次,是被皇帝授予的谥号。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宋朝之后,文人做官,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而在清朝的40位帝师中,有5位被皇帝追谥文正,要知道有清一代,被授予文正谥号才8位。比如,朱珪是嘉庆帝的老师,也是和珅的对头,乾隆帝驾崩,嘉庆帝立刻召朱珪进京,见面后执手痛哭,可见其君臣关系;曹振镛也是帝师,首席军机,一辈子小心谨慎;杜受田,咸丰帝的老师,咸丰帝能够登上帝位,与他出谋划策关系很大;李鸿藻,同治皇帝老师,清流派领袖,政治上一贯"正确";孙家鼐是光绪帝师,学官出身还参与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是北大创始人。

最后就是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作为皇帝的老师,肯定会得到天下读书人的敬仰,是当时社会的文学领袖。此外,清朝正一品的工资待遇还是很高的,还能不定期接受皇帝的赏赐,和皇帝没事的时候吃个饭啥的,种种好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