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榕树的资料 巴金笔下的大榕树的资料

榕树的资料 巴金笔下的大榕树的资料

时间:2021-11-20 10:12:04

相关推荐

榕树的资料 巴金笔下的大榕树的资料

好大一棵树,据说是亚洲最大榕树

资料显示,这颗大榕树是一棵高山榕,树龄700年,树高28米,胸围28.48米,胸径9.07米,树很粗大,大约需要15个成年人手拉手方能合围抱住。

我用14_24超广角镜头都没能拍下她的全貌。

吉安榕树码头:千帆过尽,赣水鸿流。

在吉安,一提起沿江路赣江边上的古榕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榕树下的榕树码头,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在历史变迁中,榕树码头的兴起和没落有其必然的因素,但是在榕树码头那段岁月里,很多记忆和故事,还会长久留在一些吉安人的回忆里。

吉安市博物馆江南望郡大展厅“再现”了榕树码头繁盛的场景:远处的山层峦叠嶂,批着“绿装”,山下即为开阔浩渺的赣江,在青山绿水间,帆船一艘接一艘畅行在江面上。近处,靠岸的船只,装满了货物,正在装卸。而在岸边,一棵大榕树枝繁叶茂,穿着古式衣服的青壮年男女,或背或扛或叫卖……。

据考证,吉安原无榕树,明代万历年间,福建客商在吉安建天后宫,为其商会馆所。在天后宫不远的江边栽植榕树,睹物思乡。榕树长大后,在此又是通往大街(永叔路过去称大街)的码头,榕树码头由此得名。榕树码头曾经是吉安城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如今,滔滔赣江水依旧打此流过,巨大的树冠依旧护守着。码头虽不在,而古榕树依然常青!(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编辑)

在普洱市闲逛的时候,偶遇一个名字很奇怪的街边公园,叫”倒生根“公园,出于好奇便走进去瞧瞧,却看到了一颗很特别、很大很大的树。这棵树又很奇怪的地方,貌似是五棵树连为一体,又像是一棵树节外生枝长成了五棵树。于是上网查资料,原来这颗古树有800多年了,是一颗古榕树,在这座城还不是城的时候,这颗树就生长在这里了。800年来不停的生长,枝叶越来越茂盛,接着,一些粗壮的枝条慢慢垂下,向土里生长,开始独自吸取土壤里的营养,并越长越粗,渐渐变成了一棵树。目前,这棵树已经有五颗粗壮的树干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根倒长入土里的枝条。

这棵树还有个奇异的景象,就是树的的东半部分常年长着金黄色的果子,满满一树,一副金秋硕果丰收的景象,而树的西半部分却终年青枝绿叶,不结片个果实。这种同时呈现春、秋两季的景象,被人们称为“一树春秋”。

如今为了保护这棵树,专门还修建了一个公园,名字便是倒生根公园。#普洱# #独树成林#

[cp]上周末骑着小毛驴带着两孩子去逛梅城老街,看到这个“学宫”,想进去参观,结果已经关门了[快哭了]。

看到门口那棵榕树介绍说树龄有200多年了,赶紧网上查了一些关于学宫的资料,哇,一定得去。

(原文)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年间,知州滕元发初建州学于梅城西区。南宋淳祐元年(1241)徙学宫于东南隅,即今凌风西路南门考院路。南宋初年,一则梅州孔庙生长灵芝的消息报呈中央朝廷,为四处逃亡躲避金兵追杀的宋高宗赵构带来一丝安慰,于是被记录在后来的《宋史》里,这大概是梅州学宫第一次进入《二十四史》的记录中。[2]

梅州学宫曾在元朝十七年(1287)毁于战乱,在元贞二年(1296)重修,此后曾几经损毁、重修、扩建、改建。至清末,孔庙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魁星楼、崇圣祠、棂星门、仪门、戟门、东西庑、泮池等,可谓蔚为大观。[2]

孔庙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2]

2000年8月,梅州学宫被列为第一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被评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

这两天发现路旁的树叶一直在落,而且落的叶子非常多,3天就掉得树上一片叶子都没有,只剩光秃秃的树枝。大家见过这种树吗?

今天发现清洁工阿姨也没有打扫,看见清洁工有收垃圾时问为什么那么多落叶没有扫呢?清洁工阿姨说这几天树上一直会有落叶,扫了一会又有了,过两天树叶掉光了再扫。

然后问清洁工阿姨这是什么树?她说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树,只知道这种树每年在春天的时候落叶子,于是我就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这种树要在春天的时候掉叶子?掉叶子的树,不都在秋天吗?于是网上找了资料才知道这种树叫——黄葛树。

在春天掉叶子的树还有榕树、樟树、白松、黄桷树、大叶榕树、马尾榕、雀树、大叶紫薇、金合欢树、猴面包树。

似乎在一夜之间,宽大的树叶都变成了金黄。北方的人大概没见过吧,春天里竟出现了深秋的颜色。然而此刻却没有秋的萧索,只有春的繁盛。

雨落在叶子上,没有了依托的树叶,承受不住重量,纷纷扑向地面;再来一阵风,更多的黄叶在枝头便站立不稳,前仆后继地飘荡起来,只一会功夫,已是漫天黄叶飞舞了。

脱落下旧叶的枝条,不会就这么赤膊上阵的。随着黄叶的离开,新的生命也诞生了。

这黄葛树便是这样,当老叶子掉下时,嫩芽便有了施展的空间,蓬勃生长起来。要不了两天,小芽就舒展开来,成了一片片绿叶。

其实生命不过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着;长江后浪推着前浪,老辈总需让位给新人。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进行更迭,那应该是最美的风景了。

,中国斥1.8亿巨资为一高铁站修建隔音棚,消息一出立即登上推特热搜,引得外国网友嘲笑,国人得知修建原因后却纷纷称其修得值!

,一张来自中国的高铁站照片刷屏了国外最大的互联网网站Twitter,无数外国网友纷纷在照片帖子下留言嘲笑,表示:“中国人真是人傻钱多爱基建啊!”

这张照片上所显示的内容,是一望无际的高铁路轨上,有一小段铁路上方修建了“庞大”的隔音棚。

据相关资料显示,这段隔音棚整整有两公里,是政府花费了1.8亿人民币特意修建而成。

当时刚公布要在这里修建隔音棚的时候,许多国人也非常不理解政府的做法,觉得为什么非要花这么多钱修这东西呢?

直到一个专家的公开采访,才终于解决了这个疑惑。

“这个隔音棚非修不可,而且这不是给人修的,是给当地的鸟修的。”

原来,被修建隔音棚的这段铁路位于广东省新会市的天马村,这里有一个中外闻名的景点,名字叫做“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不是什么湿地,也不是什么墓地、天堂,而是一棵榕树。

榕树枝叶繁茂,葱葱笼笼,盘根错节的枝干自成一片“森林”,且不随季节更迭,四季如春,因此是许多鸟类自由栖息、繁衍的天堂。

在这里,人们既可以欣赏到万鸟齐飞的波澜壮阔,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与祥和。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早年前曾多次游历此地,并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后来文章被收录进了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至今都没有撤出。

现如今,无数鸟类物种的濒临灭绝显得“鸟的天堂”格外珍贵,所以这里一直都是国家严加保护的对象。

可惜城市规划的江湛铁路一定要途经天马村,而且铁路还与“鸟的天堂”相隔很近,这样一来,鸟儿们不仅面临着飞行被高铁撞伤的危险,栖息生活还会受到巨大的噪音影响。

长此以往,对鸟儿的生存和高铁的运行都会产生极大的不便。

当地相关部门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让有关负责人和鸟类动物保护协会的专家们多次进行商讨,最终确定了一个方案,决定在距离“鸟的天堂”近处的铁轨上方,设立一段全封闭式声屏隔音大棚。

这样既可以保障鸟儿的栖息生存,又可以使高铁安全运行,一举两得。虽然花费了1.8亿,但也即将为我们赢得了更多的财富。

在保护动物和自然环境这件事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虽不能像国家那样花1.8亿投资,但也可以做一些小事,比如不乱丢垃圾,不乱捕捉鸟兽......

希望每一只小鸟都能在地球上茁壮成长!

作者:木雨田

编辑:唐肆的唐

#历史那些事##社会#

1940年7月的一天深夜,夜空之中,阴云密布,电光如虬龙般不断地穿行在云间。

此刻,云南西南边陲的遮放镇,原本漆黑一片的停车坪上,陡然亮起了一道光,一辆运输汽车开始发动,准备启程。

当天夜里,奉上级紧急命令,华侨先锋大队司机周开定与两名工友一起,负责将一车军火从遮放运往芒市。

而接下来,他们将要穿行的山路,则是被称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公路。这是抗战时期,大后方与外界联系、物资沟通的唯一通道,也是日军军机重点“关照”、不断轰炸的目标。

为了躲避日军轰炸,为大后方成功运输货物,不少司机选择在夜间或雷雨天气运输,但这样的选择,其实也是在冒险赌命。

因为,滇缅公路的自然条件和路况实在是太差了。

当年,曾奔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司机罗开瑚,后来回忆道:

公路又窄又陡,旁边就是悬崖,看不到底。车上必须带跳板,遇上窄路时随时铺设,让车轮凌空开过去。

周开定开车前,对旁边的两个工友说:

“今晚,估计三台山那段路泥水多,不好走。”

然而,当车辆开到允欠至拱别路段的时候,周开定的内心,不由感到了一丝隐隐的不安。

此刻,狂风开始大作起来,阵阵的狂风横扫着道路上的一切,砂石和土块不断地砸在车体上,劈啪作响。

高空之上,不时有电光划落,突然一道亮如白昼的闪电,陡然劈落在道路一旁的大榕树上,巨大的雷声响彻天地。

大榕树瞬间通体闪亮,继而树体开始撕裂,随即轰然倒下,断落的树体,正好砸在了周开定等人的货车驾驶室上。

“砰”地一声重击,行进的货车戛然而止,车内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

也不知过了多久,周开定悠悠地醒了过来,此时的他,双眼被额头的鲜血糊得迷糊不堪,车外如注的暴雨,此时在他眼中一片血红。

周开定低头看了眼自己,一根刺入车窗的树干,穿压在胸腹之间,令他每呼吸一次,都感到疼痛万分。

当时的周开定,没有时间去检查自己的伤势,他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

“得护住这车军火,这可是咱中国人打日寇的本钱,不能让后面的车给撞上了。”

他伸出左手,想要拧开车辆的前后灯,然而,被车身死死卡住的左臂,却是动弹不得丝毫。

周开定又试了几次,依然没有成功。

当时的周开定胸腹处不断地淌着血,坐垫处淌湿了一大片,强烈的口渴、晕眩,让他产生了极度的虚弱感。

“我不能放弃,我不能放弃!”周开定一次次提醒着自己,他不断地用力拉扯着自己的左臂,每一次用力,腹腔处的巨疼都让周开定的额头,汗珠直淌。

随着一声清脆的骨折声响,周开定拉出了自己的左臂,钻心的剧痛让他的脸都有些变形。

周开定颤抖着,伸出了血肉模糊的左手,拧开了前后灯,灯光亮起,穿透了雨幕,射向前方。

灯亮的同时,车内的周开定倒下了。

刺耳的喇叭声随即响起,驾驶室内,周开定趴在方向盘上,用身体固定住骨折的手臂,死死地按压在鸣笛按钮之上.......

这是一个人,天地间一个微小的个体,所发出的最后叹息,这声音穿透雨幕,直刺夜空,让天地不由黯然失色.......

那一夜,暴雨倾盆,穿透雨幕、不间断的鸣笛,最终惊醒了周边的一个小村寨。

这是一个景颇族村寨,寨子里的年轻人大多离开村寨,加入了抗战队伍之中,里面留下的老弱妇孺,平日里便日夜守护着这条抗战生命线。

当天夜里,一名刀姓山官听到了不间断的鸣笛之声,他旋即爬起身,跑到了村寨的广场之上,敲起了集合的钟声。

随后,一声令下,全村的老弱妇孺纷纷拿起柴刀、循着声音,冒雨奔去。不久,他们看到了那道已经渐渐暗弱的灯光。

当众人砍断树干,扯开变形的车门之后,从压扁的驾驶室内,救出了两名重伤的机工之后。

眼前的那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泪雨滂沱。

此时的周开定因为伤势严重,血流殆尽,早已停止了呼吸,而他的尸身却保持着按压喇叭的姿态,身下的车笛,兀自凄鸣不已,震荡着眼前的这片河山。

第二天黎明,一名年轻的机工替周开定,将这车军火送到了芒市的交接人手中。

当时,那名交接人随口问了句:

“老周怎么没来?”

“他昨晚走了。”

“哦......”

在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里,有无数位机工行进在这条崎岖险恶的滇缅公路之上,他们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穿过险象丛生的死亡险途,用生命确保了这条抗日生命线的畅通无阻,为抗战事业输送着最后的底气。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像周开定一样,倒在了这条道路之上,他们沉默无声,渺如轻尘。

但他们来过,他们为这个国家奋斗过,奉献过,牺牲过,纵使在历史的潮流前,他们微不足道,但每每翻开这卷过往,凝视他们之时,却让我们不禁泪流满面。

致敬周开定,致敬当年,为国奉献的无名英雄们。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云南文史资料》,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附图:蜿蜒盘曲的滇缅公路。

周末从横沥骑车到了茶山镇,对牛过蓢古村作了一番游览。

据有关资料记载,牛过蓢古村又名麦屋,于南宋末年立村,距今已有800年历史。麦屋是超朗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原称楼阁蓢,明永乐年间讹为牛过蓢。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村民多姓麦而在行政上改为麦屋。

牛过蓢古村落呈梳式分布,坐东北朝西南,遥挹青山,前临池塘,背倚茂林修竹。古村最大的特色是拥有50亩的原始生态林,里面生长着45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最老的一棵大叶榕已有700多岁,并栖息着各种鸟群。厚重的文化底蕴令其成功入选“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名录。

在牛过蓢徜徉,会被形态各异的生态林所吸引。据牛过蓢老人介绍,麦氏先祖于此创业,因为村落风水格局讲究“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之说,而牛过蓢村基本符合这一最佳原则,可惜村落背后无山。失去靠山,麦氏先祖遂开始植树造“山”——风水林,并且世世代代的子孙都遵守着保护风水林的约定。所以,该村的生态林历经数百年,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

古村里有六条用红石或麻石铺砌而成的古巷,由南向北延伸到围墙遗址边,古巷两边还有支巷,古民居择巷而建,纵横交错。古村现有明清建筑80多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麦日桃故居。故居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分别由四间相连接的书屋、住宅和碓间组成,书屋里的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工艺十分精巧。如今,古村落的祠堂、书屋、里巷、古井、更楼保存完好。

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曾取景于该村,该村的镜头分别在第15、46、47集播出。该电视剧中龙岭村的原型是深圳龙岗区布吉龙岭村。由于深圳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当年的“龙岭村”已经失去原本面貌。电视剧剧组工作人员经过挖掘踩点,发现牛过蓢古村保留了完整的岭南乡村风貌,非常适合拍摄影视剧,也便于重现当时村落的风貌,便来到这里取景,再现邓小平同志当年南巡深入乡村调研的情形。

近年来,为加强牛过蓢的旅游业发展,超朗村打造了牛过蓢古树公园。每年一度在牛过蓢古村落举办松糕风味节,在古榕树群所在的古树公园,专门设计了开锅仪式、南社农耕表演队巡游、时装模特“天然T台”松糕走秀、松糕现场制作等活动,让游客在古色古香的原生态林区体味岭南传统美食文化。

放眼远望,牛过蓢的每一处都极富乡村特色,或池塘环绕,或幽幽野径,或古榕蔽日,或竹林掩映,是一个让人寻古、探幽的好地方。

#楼市爆料# #福州# 福州人在楼市,要学习!已经9月了,可是某些中介及其自媒体,为什么仍拒不承认房价下跌,每天仍在大喊“买到即赚到,房价永远涨!”然后瞥了一眼中海某宇天下,喃喃自语“不卖、不卖……”

分享学习资料,截图整理如下,福州人要善于学习、思考,就如同左海榕树一样,扎根在房地产的知识土壤!

大家周末好,我是广西运哥,一个37岁的单身老光棍,来南宁两个月了,都还没去过人民公园玩,听说周末南宁公园有相亲活动,带着好奇心我早上8点多钟就来到了人民公园相亲一角。

这相亲角选的位置就是好,座落在一颗几百年的榕树底下,可能我来的比较早,刚到时只有几个老人围在一起讨论子女的情况,地底下还摆有几张各自子女基本情况和征婚要求,看来为了子女的婚姻大事这些老人都操碎了心。

九点钟过后,这里陆陆续续来了好多人,地上也摆满了一排排的征婚资料,什么大专毕业有车有房,什么985研究生离异带孩子,各种各样的资料看的我眼花缭乱,放眼整个相亲角,大多数是老人帮子女来相亲,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找老伴,本人来相亲的年青人很少很少。

走着走着,突然听见好多老人围在一起在大声讨论,走进去一看原来是一帮老人在和一个年纪还不大的女孩在争吵,女孩的下面有一张征婚书,原来是女孩子亲自来到现场征婚,一看征婚要求还很高,女孩150厘米的身高要找175以上的男人,这身高差距有点不搭啊,最好在南宁全款买房,虽然南宁的房价不算太高,但全款买下一套房也要100万以上,这要求90%以上的广西男人都没这实力,结婚后最好不要和老人同住,这是赤裸裸的嫌弃老人啊,最后一点更是让老人无法接受,女孩说:结婚后不想要男孩子,这不是反天了吗,在老人眼里结婚就是为了生儿子传宗接代,现在好多夫妻为了生个男孩,都不知前面生了多少胎女孩了,难怪这帮老人看了女孩的征婚要求后,个个都在反驳她。

这女孩的要求也太高了,也不看看自身的条件,要帅要房还要满足她的无理要求,谁做的到,我估计是没有人配的上她[呲牙][呲牙][呲牙]

【闲说“亢慕义斋旧址”(下)一一西斋探究】:也许是被人阻挡,无法进入西斋,更让我对西斋这神秘之地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我除了在百度查询外、还托朋友抽空去了北大图书馆查找资料。应该说这次的奔跑颠覆了我许多旧念:比如红楼并非是最早的北大校址,最早的北大是1898年由清末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演变而来;而西斋的“斋”,是指学生的宿舍。当时老北大学生宿舍有四斋,即西斋、东斋、三斋与新四斋。遗憾的是如今徒留西斋在世。按老作家张中行先生的说法,西斋乃中国最早的大学男生宿舍。建成之初,按“天地玄黄”排序,据住过的人说,在北大灰楼建成之前,这里是学生宿舍中条件最好的,一来斋中有造饭的厨房,二来房间较大,便于个性独立的学生用布幔蚊帐打隔断分开。这或许就是陈延年把勤工俭学的“俭节食堂”办在西斋原因所在。北大图书馆的资料显示: “西斋”建于1904年,是北大最早的学生宿舍。其院落格局在北京是独一无二的。院子的大门是北京四合院传统的金柱门,正对门有厚厚的影壁。从右侧绕过影壁,是一条长长的甬道,西边是很规则排房,共十四排,每排大约有8间房。东边有几个院落,据说当时是办公房和食堂。房屋建筑形式为中式硬山顶,厚厚的砖瓦冬暖夏凉。门窗设计有中式正方形和西式半圆形两种,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甬道两侧是两排整整齐齐的松树,排房中间还点缀着一些柏树、榆树和榕树…由于门卫犟老头的阻挡,我只能望而却步,徒留诸多遗憾,在心里对西斋说:再见了!(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昨日去云南建水古城走了走,特记录下感受:

建水古城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城内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古建筑50余座,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古城主要是以临安路为中心的几条街道,新旧建筑民房等交错相邻,几十上百年的榕树彼彼皆是,天气暖和干燥,建水的物产丰富,豆腐及米线都比较出名……

要寻找老建筑你得去偏隅处找那些隐藏在老巷子深处的土墙旧砖瓦,总会让你触摸到岁月的痕迹与居民古老的生活方式……

建水最出名的是“朱家花园”,它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园内宗祠、居室、园林皆富丽堂皇,有“滇南大观园”之美誉。主体建筑分为住宅和祠堂两部分,呈“纵四横三”布局,是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式民居……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仿佛“迷宫”一般,

它与我们看到的许多庭院不一样的是没有压抑之感,反而处处显人性祥和之气息,里面气韵流畅,视野开阔婉转,处处是可静坐休息读书之地,让你仿佛看到许多世家公子或倚栏、或端坐红木桌前朗朗读书,姿态坦然,气质非凡……

朱家花园的木雕、壁画、飞檐、楹联、匾额悬梁,都是细巧用心之作,十分精美,足见这家主人非凡品味。

但我事后查了一下资料,很多都已经不是原迹了。

在那个年代朱家花园曾遭肆意毁坏,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房屋门窗、木壁等已完全破损,大量的雕刻、楹联、匾额已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后来修复的样子……

我站在介绍朱家家史介绍的一栏看了许久,眼前浮现有如红楼梦里的描述: 一个大家族勤奋上进,人才辈出,工商学各行占进风头,终成富甲一方的豪门,倾尽几代全力用了30年为家族打造一世外桃园,本以为可以富贵永传,香火永盛,却不料风运突变,万贯家产倾刻间变为乌有,人还受牢狱之灾,富贵转眼成空。

动荡年代,个人命运便若浮萍,财富与权力接合在一起,富贵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房子建的再大,门坎再高也挡不住窥视者嫉恨的眼光,极盛之时便是衰败的开始,望此曾经的浮华化为云烟,令人感叹!

从朱家花园出来后,落日的余辉撒在宅子的大门上,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踏在青石板上,周围人来人往,历史已成旧闻,新的故事又在进行中……

#旅行#

东莞市万江——庾氏宗祠(1)

2月13日(大年初二)下午2点,东莞市万江区谷涌村,参观庾氏宗祠。因为庾氏宗祠靠近望牛墩镇和中堂镇,所以中午1点多就出发了,遗憾的是宗祠门锁了,没有进去,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

庾氏宗祠列入东莞市十大宗祠之首,百度一下了解,万江保存完好的宗祠就有45座之多。

庾氏宗祠,一见便是大姓人家。左、中、右主次有序,三座翘檐绘彩的殿宇,一字儿并排建筑,祠堂门前宽敞的广场,广场外的堤坝下,就是合汇的河流,河堤上有茂盛的大榕树,望出去平沃一片,有着开阔的视野,抚栏远眺会心旷神怡。涌在岭南随处可见,有田野,就有涌;谷涌,意味着土地的肥沃,五谷的丰登,是块风水的宝地。

庾氏宗祠地理位置很好,坐落的地方自然风光秀丽,建筑形成了一个群落,给人以大派的气度。祠堂内外,殿宇上下,灰塑、彩画都很精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宗祠内的氏族资料健全,非常丰富,让我们目不暇接,赞许不已,这一点做得相当的出色,也相当到位,是值得我们很多的宗族宗祠借鉴与学习的。

史籍《姓纂》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这大概是庾姓的起源了。庾姓远祖也大概是个管粮仓的官,相当于如今粮食局局长之类的官吧。

最早来广东的,是北宋时期到广东任经略安抚使的庾东旸,他是从南京邳州过来的,故而被广东庾氏族人尊为一始祖。他的儿子庾观圣,致仕后卜居东莞,最早开发茶山,所以在《茶山镇志》里,庾姓被载在其他姓族的最前面。

明代的东莞名儒陈琏,在《庾处士墓志铭》中载:“家虽饶于资,而喜施予”。从茶山镇很多挖掘出来的文物证明,庾姓先人们通过勤劳与知慧,是富有的,并乐于奉献揖赠。茶山雁塔寺的存在即是例证。明代海冦滋生,非常猖獗,缘于抢掠频繁,到德信公一代,便挈父迁居万江谷涌。故此谷涌庾氏宗祠门口的对联,有“茶山衍派”之说。

抗战期间,一支中国军队在缅甸野人山一带绝处逢生,创下中外战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没想到帮他们创下奇迹的居然是一棵树。

1943年10月,中国军队重整旗鼓,从印度踏上反攻缅甸的征程。这一次,他们不仅装备精良,还有美国空军的配合。

于邦家是胡康河谷大龙河右岸的一个土著村落,地处水陆交通要道,位置十分重要,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先要拿下这块阵地。

但是,由于英国人的情报有误,参谋长柏特诺将军便命令新38师112团1营不必携带重武器。但实际上,日军却驻有重兵,迫击炮、野炮、山炮等一应俱全。

李克己的先头部队江晓垣连进攻到核心陆地时消灭了70多个日军,伤亡了30多个兄弟,江晓垣连长和刘治排长牺牲。

李克己见啃不下日军主阵地,就亲自带着一个加强连对日军进行三面包围。没想到日军从河对岸渗透过来,绕到李克己背后的高地反包围了我军。

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李克己发现了位于李营阵地北面的一棵大榕树。那棵树主干直径足足有一丈多,周围还长出20多根大小不一的枝干,所占面积达七、八平方丈,俨然一处天然碉堡。

李克己派了一班战士守住这棵大榕树,在树上设置了瞭望哨,在树上树下构筑了机枪巢,360度扫射无死角,占据了天生的制高点。

最后在里应外合的战略合作下,歼灭了全部敌人。

参考资料:《缅甸荡寇志》

@心言 说:不足200名中国官兵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围攻,竟然能在一棵大榕树上坚守43天,最终将日军全歼,这无疑是中外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也是中国远征军辉煌的一战!

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心言诉陌尘,欢迎关注。和我一起在老照片的故事里感悟世事,体味生活。#老照片的故事##历史##我要上头条#

太平天国运动中,石达开是这次运动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生平事迹被后世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军中最完美的形象”,除此之外,石达开还是一名武学大家,在《北平国术馆讲义》中,更是将石达开和达摩祖师,张三丰,戚继光等人并列。石达开在征战期间,曾作诗“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一展自己的雄心报复,然而遗憾的是,在他32岁时就英勇就义了。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发展凶猛,但在清朝以及西方列强的打击下,再加上起义军领导人们的纷争,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最终还是走向衰亡。而被称为“翼王”的石达开,最终也被清军俘虏,英勇就义。

关于石达开,也留下了许多与他有关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他留下的宝藏之说,许多人听从传闻之后开始寻找,却终生不得。有村民挖到6个铜盆,疑似石达开留下的宝藏之物,村民原本准备换钱到城里住洋楼,但最终却搭上了一条性命。

太平天国运动在掀起之后,气势凶猛,打得清军节节败退,巅峰时刻甚至占据了半壁江山,和清朝平分天下。然而农民起义运动的局限性便在于权利的纷争,历史上大多的农民起义运动之所以失败,很大的成分是因为领导人在起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之后缺乏战略眼光,迅速陷入争权夺利之中,最终走向失败,而太平天国同样如此。

这场运动是由天王洪秀全掀起的,但石达开杨秀清等人也功不可没。然而在1856年,被封为东王的杨秀清与洪秀全关系破裂,杨秀清惨遭杀害。杨秀清的身亡,揭露了太平天国内部政权的不稳定,而因为小人的挑拨,石达开也遭到洪秀全的猜忌。

石达开不愿意与洪秀全彻底反目,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他决定带着自己的十万部下出走南京,而石达开的这次出走,也带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石达开带领部下离开之后,便遭到清军的围剿,十万人马被湘军拦截围堵,最终到了末路。

为了逃生,石达开下令强行渡河,然而天时不顺,在石达开准备渡河时,却天降大雨,顷刻间河水上涨,石达开与部下也因此陷入绝境,石达开以及六千多部下也因此被抓,最终石达开被清军处以凌迟的极刑。清军虽然抓住了石达开等人,但石达开从南京带出的金额巨大的军费却没有了踪迹,清军搜寻却一无所获。

关于这笔数额巨大的金银财宝,相传是石达开在覆灭前提前藏了起来,并且留下一副藏宝图。当然,关于这个藏宝图的故事一直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但千百年来,却有无数人苦苦在寻求这个宝藏。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考古部门迎来了一位叫作王云舍的老人,根据这位老人所述,他在年轻时曾做过四川省主席刘湘的幕僚,而据他所说,刘湘曾得到过那张记载着石达开宝藏的藏宝图,但刘湘派遣上千人进行挖掘,却一无所获,而后因为前往前线参战,关于挖掘宝藏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根据老人的描述,考古专家迅速带领着老人前往他所说的大渡河处去,根据老人所说,宝藏应该在一颗八百年树龄的老榕树下,然而当考古人员到了之后,却并没有发现这颗榕树,并且因为时间久远,地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终考古人员在周围寻找了需求一无所获之后只能回去。石达开留下的宝藏,再次成为一个谜团。

二零零七年,湖南省的一位农民张国民在家中地里劳作时,挖出一个带有龙纹的青铜盆。看着挖出的这件青铜盆,张国民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件古董,张国民虽然是个农民,但也知道自古董是非常值钱的,同时他猜测在地里可能还埋有其他的古董,于是到了晚上他叫上自己的妻子到地里继续挖,最后挖出六个青铜盆,张国民幻想着将这些古董卖出去之后,自己能够有钱一家可以搬到城里去。

然而张国民挖到古董的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在当晚张国民一家便被歹徒给绑架了,六个青铜盆也被歹徒抢走,而张国民因为歹徒的入室抢劫被吓破了胆,最后甚至连报警都不敢。或许很多人会感觉到疑惑,仅仅只是几个铜盆,歹徒竟然还来抢,是否有些大题小做?

事实上在张国民所在的地区,一直流传着石达开宝藏的传说。当张国民挖到青铜盆的事情传出去之后,村里人猜测这些铜盆很可能与石达开的宝藏有关,甚至于可能在铜盆身上,有着寻找宝藏的重要线索,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消息,才会引来歹徒。而张国民在听说村民们的猜测之后,又想到自己竟然被吓得连报警都不敢,被村民们看不起,于是越想越憋屈,最后竟然一气之下喝药自杀。

考古专家们在得知这件事之后迅速前往张国民家的地里进行勘测,经过考察之后,专家们发现这里是一个墓葬群,而根据对墓葬的形式,专家们判断青铜器所处的年代应该是东汉时期的,与清朝的石达开没有丝毫的关系。而张国民因为自己的较真,最终竟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悲。

而关于石达开的宝藏,则一直是一个传说流传下来,之后虽然也有所发现,但却一直未曾找到这个传说中的宝藏。或许这也正是研究历史的魅力,历史上有着许多诸如石达开宝藏一样的谜团,正等待着人们去发掘,去探索。

参考资料:

《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昨日花城看花,今日最美乡村行,从繁华的都市到寂静的乡村,你有过跨度如此之大的旅行吗?

今天我们远离繁华的闹市区,来到拥有“珠三角最美乡村”,“广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广州省古村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称号的洛场村。

洛场村属于花都区花山镇,花山小镇就坐落于此。早上9点从花都出发搭乘花30路转花32路公交车至启源大道中下车再走410米即到目的地。

路口右手边可以看到一块竖起的大石头上写着“洛场”两个字,路边墙上写有“古韵侨乡 寻梦洛场”八个字,紧挨着是洛场村的村训,“爱国爱家 孝悌诚信 宽仁厚德 和谐睦邻 开拓进取 实干兴村”一共24个字。

左边可以看到一个砖砌门楼上挂有“花山小镇”的牌子,我没进到花山小镇里,而是选择了沿着主街道直走,我的右手边是一小亭子,有石桌石凳,人可以在此娱乐休息。

左手边就是碉楼了,一会再作详细介绍。沿路直走,还是我的右手边,是洛场村村委会,一幢二层小楼,看上去很精致,可能是星期天,大门锁着。

再过去就是花县人民政府旧址,走进大院,一座苏式建筑映入眼帘,以鲜艳红色为主色调,上面有“不忘初心 奋力前行”八个大字,这里曾举办了以此为主题的展览,向市民述说着曾经的红色岁月。

大院的右边就是绍庚楼,建于民国初期,中西合壁式建筑,采用左右两边对称设计,由于大门紧闭,我们也只能看外观。是由江绍庚出资兴建,占地面积182.3平方米。

沿着里面的巷道,分别看到有惠南楼,惠甫楼,岳鸾楼,容膝楼等碉楼,保存得还算完整,这些碉楼边上有新修的房子,它们完美融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出了这些巷子,村头有条河,河两边有护栏,宽阔的路面,中间有石桥,有几棵古老的榕树,榕树下还有健身器材,很不错的休闲之处。

大树下休息片刻,继续沿河边直行,返回到主干道,在路边奶茶店买了瓶水,老板娘热情地为我指点,说在她们边上还有个“飞机楼”。去看了下,里面正在装修,外面看去也是和其他碉楼没什么两样,造型可能有点象飞机翅膀吧。

走出这个巷子,对面是座学校旧址,大门牌子上面的字已脱落,看不清是什么学校,我进去看了下,是修业学校旧址。

这座钟楼坐北朝南,正中央是一幢中西合壁两层建筑,首层由四根古罗马式立柱支撑,房顶上立有一个哥特风拱形欧陆塔,那是负责打“上课铃”的钟塔,如今没了大钟,只有光秃秃的塔身,上层正中有一匾额,从右至左刻着“修业学校”四个正楷繁体字,字迹已有些模糊了。

走出这座学校的大门,沿着主路往回走,走到路口,从花山小镇那个牌坊向里走。右手边就是一个碉楼,彰柏家塾,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坐西朝东,高三层,中西合壁式建筑,由江彰柏出资兴建。

这里是洛场村八队,从一巷至七巷都是碉楼,可以说是比较集中的一个碉楼群。

沿巷子向前走,左边是广州民宿协会办公地方,右边是广州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侨胞之家。继续前行到巷子尽头,左边是开诚楼,右边是活元楼,前面是澄庐。

澄庐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西合壁式建筑,由江活煊出资兴建,故又名活煊楼。

开诚楼,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西合壁式建筑,由江开诚出资兴建,故又名“开诚楼”。

活元楼,建于民国初期,中西合壁式建筑,由江活元和江活桥两兄弟合资兴建。

左拐进去沿巷子往里走,有个活钦庐,没有太多的介绍,外形和其他碉楼一样,只是看门口的墙上爬满青苔与植物,就知道它年代的久远。

再往前走,来到静观庐,它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西合壁式建筑,由江悦远出资兴建,故又名悦远楼。

静观庐边上是鹰扬堂,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西合壁式建筑,由江自谦出资修建,故又名自谦楼。此楼精美的浮雕,上面栩栩如生的雄鹰,颇具魔幻主义色彩,很是气派。

边上有佛跳墙,茶室,咖啡厅等门店穿梭其中。旅游的途中总会有点不和谐的音符。里面那家号称一号大院的农庄,里面装饰很漂亮,院里的花把我们吸引进去,但因不吃茶饭而遭到驱逐。

而反观濯斯江公祠,这是一间两进两楹的祠堂,正门上方挂有“耕读人家”字匾,字匾上方的壁画还很清晰,如今祠堂已变一家厚源阁农庄,这里的老板娘热情邀请我们进去,说可以随便拍照,不吃饭也无妨。两者真是天差地别。

今天这个以侨乡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结束,这个美丽的乡村值得一看。你觉得呢?

#广州头条#资料来源花都区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又看到一个茶杯上用了我拍的河南省鹿邑县老君台的照片。我说过,这是我拍的一幅用途最广的一幅老子故里特色图片。大街上的宣传栏、首日封、扑克牌、火柴盒、贺年卡、景区门票、书籍画册、县志、电视专题片、4A景区申报资料、报纸杂志……都出现过它的身影。鹿邑很多做喷绘广告的,电脑里都存着大数据原图,用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不是因为我拍的有多好,而是如今图像元素构成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恰到好处的拍摄时机。右侧那棵榕树已经枯死了,左侧的的柏树已经长高长大遮住台体了,背景处起了高楼。当年拍照的相机才四千块钱,如果打个知识产权的官司,一个官司赔偿就够本了。不过我当年说过,只要宣传老子故里,图片随便用。

1937年的一天,最后一位明朝藩王,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八世孙,宁靖王朱术桂竟遭人盗墓毁棺,当棺木被开棺以后,人们这才发现里面只有龙袍玉带和印绶等陪葬品,并没有尸骨遗存。遗憾的是,朱术桂墓出土的文物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带走并展览,从此下落不明。作为明朝宗室成员,朱术桂生于荆楚大地,因明末战乱后半生不断颠沛流离,最终跟随郑成功抵达宝岛台湾并长眠于此,他的一生也是明亡清兴历史的最佳见证。

虽然朱术桂葬在台湾,但他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湖北人。1610月24日,朱术桂出生在湖北荆州,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简王朱植八世孙,而他的哥哥则是长阳王朱术雅,封地在今天的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按照惯例,朱术桂一生下来就被万历皇帝册封为辅国将军,每年享受800石的俸禄,而江陵知县一年工资收入也才45两银子,折合只有7.5石。可以说在青少年时代,朱术桂在荆州城过的是极其优渥的生活。

然而就在朱术桂25岁那年,即1642年春,张献忠率部攻克荆州一带。为了躲避追杀,朱术桂与哥哥朱术雅及同在荆州的惠王朱常润等人只得开始逃亡之路,且这一走再也没回来过。他们先是逃到湖南湘潭,去投靠吉王朱慈煃,但不久张献忠又占领长沙,朱术桂和朱术雅只能继续跟随朱常润逃往衡阳。转眼间1644年来临,当崇祯皇帝殉国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改元弘光的消息传来,朱术桂兄弟当即决定前往南京面圣和效忠新朝。为了表彰他们的忠心,朱由崧在南京故宫亲自接见,升朱术桂为镇国将军,与朱术雅一起留在朝中效力。

但仅仅过去数月,南京失守,朱由崧被俘,朱术桂兄弟再次踏上流亡之旅。这一次他们选择南下,但途中为了躲避清军,两人失散。在经过浙江时,朱术桂被监国鲁王朱以海政权收留,晋升为长阳王,与此同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朱术桂采取两边不得罪的态度,上表向朱聿键称臣。1646年初,朱术桂终于得知哥哥朱术雅的下落,原来他已逃往广州。于是朱术桂主动上奏请辞长阳王爵位,得到朱聿键大为赞赏,并另外改封他为宁靖王,派到浙江方国安的抗清队伍中担任监军。

朱术桂没有前往广州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就在1646年底,清军攻陷广州,兄长朱术雅等24位在粤藩王全被孔有德处决。这一年隆武政权覆灭,监国鲁王朱以海逃到舟山群岛,南明只剩下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1647年朱术桂抵达肇庆拜见朱由榔,之后被派往厦门担任郑成功部监军。

1655年当清军完全占领两广后,远在云南的永历政权与郑成功部陆路交通被切断。为此朱由榔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特批他可以自行任免官吏,其中武官可达一品,文官可达六部主事。鉴于朱术桂是朱由榔委派的监军,郑成功每次任命官员和决策的时候,都会请朱术桂在旁观礼,以示尊重大明体制。1661年在朱术桂名义上的支持下,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台湾光复没多久,云南边境就传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而郑成功也染病去世,郑经和郑袭为了争夺延平王大位爆发内战。清军见有机可乘,占领了郑氏集团除厦门金门外的所有大陆根据地,当郑经获胜后,决定固守台湾。就这样朱术桂被接到台湾,安置在承天府,即今天的台湾省台南市。郑经每年都专门拨给钱粮供养朱术桂,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王府,即现在的台南大天后宫。

不过与郑成功不同的是,郑经割据倾向十分明显,决策时也不再通知朱术桂。朱术桂为了自保,于万年州竹沪庄,即今天的台湾省高雄市路竹区一带开垦田地达数十亩,平时工作就负责收地租,外加四处题字,其中现存台湾地区博物馆的楷书条幅《古松奇石在山中》就出自朱术桂之手。为了缓解寂寞,朱术桂还娶了袁氏,王氏,秀姑,梅姐和荷姐为妾,是为五妃,而这种悠闲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一年。

1683年7月施琅率领清军再次收复台湾,末代延平王郑克塽选择归降。此时已经66岁的朱术桂,将宁靖王大印交还给郑克塽,所有田契也主动烧毁,王府则捐给僧侣,沐浴后头戴翼善冠,身穿四团龙袍,腰系玉带,前往台南大关帝庙,留下绝命诗“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后悬梁自尽,五妃则发誓“王既能全节,妾等宁甘失身”,在朱术桂死后也集体上吊身亡。

对于朱术桂和五妃的后事,起初当地民众将朱术桂与原配王妃罗氏及早夭之子朱俨鉴合葬在高雄湖内村,不封不树,并修建100多座假坟掩盖,五妃则葬在台南魁斗山下。直到康熙后期朝廷下旨予以褒奖,朱术桂墓才得以公开,当年他屯田的竹沪庄修建了宁靖王庙供奉牌位,五妃墓则扩建成五妃庙,常年香火不绝。

清朝凤山知县宋永清也专程前来祭祀朱术桂,于墓前古榕树旁写下《过宁靖王墓》一诗,而诗中的“沧海无情流夜月,乾坤有恨吊忠魂,深秋尚有啼鹃血,十里红花染泪痕”,算是对朱术桂这位最后的明朝藩王生平进行了盖棺论定。

本文参考资料:《台湾通史》(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清朝台湾县志》

乌克兰院士漫长回家路

写乌克兰、谈到乌克兰人民,和乌克兰的科学家合作,我多次引用过乌克兰历史上最著名诗人舍甫琴科的诗:我死后将我埋葬在高山上,让我日夜守护着乌克兰,让我的血液进入沉睡的大地。让大地苏醒起来。我也多次的把这首诗和国民党于佑仁和鲁迅的诗相比较: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泪流两行。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为国家繁荣富强崛起的努力上,古今中外民心相通。以前读这首诗,那是一种爱国激励。可是,今天给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纳米专家奥坚科通完电话以后,这种感觉是一种苍凉悲壮和无奈。

我不知道80岁的奥坚科在加拿大多伦多女儿家里读这首诗是什么样的感觉,但可以肯定的是,回乌克兰对他已经遥遥无期,甚至可能再也回不去故乡。80岁的他,在战争前期和夫人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乌克兰,客居加拿大,在乌克兰期间两位老人都感染新冠,身体状况很糟糕,多伦多和基辅这漫长回家的路,对于80岁的老院士来讲走起来太艰难了。

我陪着奥坚科夫妇来到北京,他们参加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他是国家友谊勋章的获得者,奥坚科十几年,为中国和乌克兰科技合作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老人说,我要为乌克兰和中国的合作一直努力,我要培养更多中国的年轻人,他们聪明,有事业心。

基辅郊外科学城一栋普通专家公寓,奥金科的家门已经紧锁四个月。楼下的小菜园里的西红柿和黄瓜没有往年多,主人不在了,也就很少有人伺弄秧苗,我多次走进乌克兰这个院士之家,在厨房里看着一边看着他的爱人做焗三文鱼和沙拉,一边给她拍照,发朋友圈,七十多岁的叶莲娜还不时回头,给我们一个笑脸和姿势,家宴上他们不断给我们倒满伏特加、干邑,红酒和果汁,为我们夹着烤鸡腿,奶油土豆,蘑菇和火腿。

广州的云台花园是奥坚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每次来广州工作,都会陪他在云台花园走一走。玫瑰、郁金香、格桑花、白玉兰,他一个一个个拍照,欣赏着,时而俯下身来闻着它的花香。他喜欢在花坛的台阶上久久地静坐,那样慈祥的微笑着,赞叹着,广州这花真好,真美,今天天气真不错,广州好样的,真是好样的。

在多伦多生活多年的女儿给奥金科夫妇准备了单独的一层,有客厅,卧室和小小书房,可夫妇两个人还是不习惯,不喜欢这里,因为基辅那个温馨的家是奥坚科夫妇六十年经营最舒适和惬意的家。院士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的都是中国朋友送他的工艺品,广州的砖雕、苏州的丝绸扇、 青岛的海螺贝壳工艺品,家乡黑龙江的木雕画。那台电脑八十岁老人的最爱。他总是戴着花镜查阅着资料,写着论文,不断的给中国的同事们回邮件,发来新的创新课题方案,为我们解决合作过程的技术和协调工作问题。一张张在中国合影的相片被他做成相框,点缀在房间每一个角落,记录了他的中国科技工作和生活足迹。小蛮腰、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榕树,佛山学院的教室,白云材料研究室,黄埔创新中心,他和中国的同事们在座谈交流,一起做实验,为学生们上课,在公寓楼下沐足。

如今,基辅奥坚科家的门锁还没有生锈,一直等着主人回家,客居他乡的老人尘封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通话中,这位乌克兰院士不断的重复这句话。回家,回家,战争过后我们一定要回家,乌克兰,基辅,我的家,还有邻居那个老头瓦西里,我很想他!

#吕梁头条#廉于尤善世人钦----读《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札记

近日整理山西恒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图书室,意外在底层的一个角

落发现了一本《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不禁喜出望外。作者余云叶,共和国同龄人,籍贯浙江天台,现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影视中心创研部副主任,著有长篇小说《晚清第一相李鸿章》和《黑鸬鹚白天鹅》等。

该书由北京群众出版社出版,封面于成龙三字为毛笔行书错行竖写,十分醒目。“成”字右侧为不规则的一抹红色椭圆标记,上写小号印刷体白字“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第一廉吏,为圆形的红底白字,做辅助说明。虚设的腰封上左端为于成龙标准画像的“寸照”,紧接着是两行字体不一的广告:康熙皇帝赞誉其为“天下第一廉吏”(原话为“天下廉吏第一”);官商交往须有道 ,从政必读于成龙。封底设计也颇有匠心,以封面的于成龙书法字体虚写压底,将“长篇历史小说”的标记原样移到“于”“成”之间,中间的两段文字颇有说服力。第一段是主人公简介: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极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清廉官吏,人到中年(45岁),他才踏上仕途,从县令、知州、知府,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最后官至两江总督,他一直清廉之风不改,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第二段是情真意切的点评:于成龙坎坷的人生,尤其他那艰难曲折,险象环生的官场经历,令人震惊!他的全部官宦生涯,都是对千古俗语“一任清知府(应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做官只为财”的全面颠覆。他如何恪守古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这是每一个官员的行为底线;他如何实践“官”“商”交往有道,相敬如宾,不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他如何舍得下一身功夫,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他如何舍得下一身利害相关,先正己后正人;他如何以博爱之心,容下千万百姓生计;他如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疑都是我们今日从政为官者必照的一面镜子。”在下方虚设的红底腰封上。两行白色小齿孔中间为一句流水对:不惑方遂鸿鹄志,政廉心清始成龙。可以看出出版社装帧和编辑人员的精工匠心。

全书30万字,共八个章节,分别为’序曲(从青年于成龙毁坟筑堡御匪,太原崇善寺苦读,抽签赴任罗城县),第一章罗城“于父母”(抱病体上任;越境攻打黑风寨,仆人苏朝卿与明月相爱,巡抚大堂对答显才情;离任被诬陷和昭雪)。第二章合州“于爱民”(盲友帮助上任、智破命案、严惩地痞、支持寡妇再嫁,巧妙制止驻军作恶,省用民夫,带领衙役官兵深山伐木)第三章湖北“于缉盗”(平息黄州叛乱、减免百姓粮赋、遥祭老母、感化吴三桂小妾刺客)第四章福建“于青天”(上书请免海禁,私放死囚、,智斗都统,裁撤民工)第五章直隶“于济民”(开仓济民,查处沧州赌博黑幕,受到康熙帝称赞、回乡合葬父母)。第六章两江“活包公”(无畏擒大盗、遭遇政敌弹劾、巡查东海,死而后已)尾声(赞叹坟头大榆树)。就全书的写作看,作者对史料的应用比较娴熟自如,对于成龙本人及相关主要人物的刻画比较细腻生动,特别是对于成龙身处逆境时的悲苦、无奈乃至绝望都描写的十分真实。如109页“此刻,他犹如牢笼中的困兽,出不去,更无法解救手下仆役。他愤懑地吟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字字泣血的《窦娥冤》,他跑进城隍庙哭诉,他向大榕树痛述”。很好地刻画了主人公身处逆境、不甘屈服、奋起还击的坚强性格。

同时,对清初官场腐败的揭露,也相当精辟,如351页“天下都是一些外表华丽、里面破败之人,他们只求眼前利益,满足一己私利,不只留下无穷弊端,危害国民。部院大臣,大都油头滑脑,人云亦云。封疆大臣,大多用老成慎重之名声,掩盖自己尸位素餐之实际。尤其还有一些目空一切唯我独尊之人”但是,“大丈夫识时务而勇于担当责任,操守清廉,洁身自好而始终如一,虚怀若谷而不折不挠。如此,则在生快乐,死时也感到快乐”。展示了他“光风霁月、高行清萃”的品质。

书中对秀才仆人苏朝卿的描写,对盲人相助赴合州的描写,对平叛、擒匪的描写,也比较真实山东。

作为一部历史性的文学作品,其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过于现代化,比如113页“朝卿是罗城的光荣,是千万青年的楷模,是罗城百姓的好儿子。他是为国为民献身的”。“德高望重的族长召集傜佬族二十四个首领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一项决议”。最大的不符史实的则是结尾:“峪口乡橫泉村长眠之处,这里没有高耸、气派的坟墓,没有石人、石马、石翁仲,只有一个形同普通百姓的小山包。据说当初朝廷拨银为他修建坟墓,但因他留下了遗嘱:“丧事一切从简”,只好作罢”。这与作者采访不扎实,(也不知是否到过吕梁市方山县当地)也未仔细搜检、翻阅相关资料有关,确属白璧之瑕。

作为于成龙诸多小说中的一部,此书不是很有名气,但普通读者会开卷有益,对有志于研究于成龙的业内人士,尤其是山西于成龙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颇有参考价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