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新生儿脐炎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脐炎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19-12-04 01:04:43

相关推荐

新生儿脐炎的诊断与治疗

正常婴儿尿中可有极少数红细胞。若两次新鲜离心的尿沉渣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则称为血尿,血尿的病因主要为:1.全身性疾病&emsp

1新生儿血尿的病因分析

正常婴儿尿中可有极少数红细胞。若两次新鲜离心的尿沉渣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则称为血尿,血尿的病因主要为:

1.全身性疾病

(1)新生儿肉眼血尿最常见于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症、DI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常有家族病史、周身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

(2)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可引起肾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也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或髓质坏死,均可引起严重血尿。

(3)结缔组织病,如先天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引起血尿。

2.泌尿系统疾病

(1)某些肾毒性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血尿甚至肉眼血尿。①在新生儿期最常见于有肾毒性副作用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美沙西林和杆菌肽等,均可引起药物性肾炎,如能及时发现并停药,血尿即可消失;②一些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高张葡萄糖,以及尿路造影剂等,可造成肾乳头坏死而引起血尿,因此剂量不能过大;③经脐动脉插管迅速注入大量碳酸氢钠也可引起血尿,应用时要慎重。

(2)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局灶性肾炎和肾脓肿等,均可引起血尿,此类疾病常同时有脓尿,尿培养也常为阳性。

(3)泌尿道畸形,如多囊肾、马蹄肾、肾发育不全、尿路梗阻畸形和尿道下裂等,常可伴发血尿,需做超声检查或肾盂造影方可确诊,有时亦需做染色体等遗传学检查,如能及时发现并停药,血尿即可消失。

(4)肾血管病变引起血尿以肾静脉血栓最多见,常见于腹泻脱水、重症败血症及肺炎、重度窒息和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突然出现血尿,腰部可触及肿大肾脏,超声检查及肾静脉造影可以确诊。肾动脉栓塞多见于脐动脉插管血栓脱落所致。

(5)肾肿瘤引起血尿在新生儿期以肾胚瘤较多见,其他有神经母细胞瘤和肾血管瘤。肾结石引起血尿在新生儿期少见。

(6)窒息婴儿发生血尿者较多见,原因是缺氧导致肾髓质和肾皮质坏死。难产引起肾损伤较其他脏器损伤少见。

2新生儿血尿的病因分析

正常婴儿尿中可有极少数红细胞。若两次新鲜离心的尿沉渣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则称为血尿,血尿的病因主要为:

1.全身性疾病

(1)新生儿肉眼血尿最常见于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症、DI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常有家族病史、周身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

(2)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可引起肾血管(整理)栓塞或血栓形成,也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或髓质坏死,均可引起严重血尿。

(3)结缔组织病,如先天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引起血尿。

2.泌尿系统疾病

(1)某些肾毒性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血尿甚至肉眼血尿。①在新生儿期最常见于有肾毒性副作用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美沙西林和杆菌肽等,均可引起药物性肾炎,如能及时发现并停药,血尿即可消失;②一些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高张葡萄糖,以及尿路造影剂等,可造成肾乳头坏死而引起血尿,因此剂量不能过大;③经脐动脉插管迅速注入大量碳酸氢钠也可引起血尿,应用时要慎重。

(2)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局灶性肾炎和肾脓肿等,均可引起血尿,此类疾病常同时有脓尿,尿培养也常为阳性。

(3)泌尿道畸形,如多囊肾、马蹄肾、肾发育不全、尿路梗阻畸形和尿道下裂等,常可伴发血尿,需做超声检查或肾盂造影方可确诊,有时亦需做染色体等遗传学检查,如能及时发现并停药,血尿即可消失。

(4)肾血管病变引起血尿以肾静脉血栓最多见,常见于腹泻脱水、重症败血症及肺炎、重度窒息和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突然出现血尿,腰部可触及肿大肾脏,超声检查及肾静脉造影可以确诊。肾动脉栓塞多见于脐动脉插管血栓脱落所致。

(5)肾肿瘤引起血尿在新生儿期以肾胚瘤较多见,其他有神经母细胞瘤和肾血管瘤。肾结石引起血尿在新生儿期少见。

(6)窒息婴儿发生血尿者较多见,原因是缺氧导致肾髓质和肾皮质坏死。难产引起肾损伤较其他脏器损伤少见。

3新生儿脐炎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脐炎是因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侵入、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也可由于脐血管置保留导管或换血时被细菌污染而导致发炎。

【病因】

新生儿脐炎可由任何化脓菌引起。常见的化脓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脐带创口未愈合时,爽身粉等异物刺激可引起脐部慢性炎症而形成肉芽肿。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轻者脐部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伴脓性分泌物。

2.重者脐部及脐周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向周围扩散可致蜂窝织炎、皮下坏疽、腹膜炎及深部脓肿。

3.慢性脐炎常形成脐肉芽肿。

(二)鉴别诊断

脐部具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注意与脐肠瘘(卵黄管未闭)、脐窦和脐尿管瘘进行鉴别。

【治疗】

1.轻者局部用2%碘酒及75%酒精清洗,每日2~3次。

2.脐周有扩散或有全身症状者,除局部消毒处理外,还需应用抗生素。

3.慢性肉芽肿可用硝酸银涂擦,大肉芽肿可用电灼、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

【预防】

断脐应严格无菌,生后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护理治疗要无菌操作。

4小儿脐突的传统治疗方法

脐突是指因小肠或腹腔脂膜突人脐中,致使脐部突起而肿大光浮的一种疾病。属先天发育缺陷,为新生儿及婴儿脐部常见病之一。女婴比男婴多2或3倍。现代医学称脐疝。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因先天发育营养不足,脐部薄弱,加之断脐之后,婴儿啼哭过多,或较长时间的努挣用力(如便秘),致使脐环松大,小肠、脂膜突入脐中,膨出隆起,形成脐突。

(一)方剂l

1.组成吴茱萸、苍术各12g,丁香3g,白胡椒粒。

2.用法文火焙干,研成细末,瓶装密封备用。外用时每次3—4g,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脐疝,上面,覆以消毒纱布,绷带固定,l~2天换药1次。有局部发红等过敏反应者,川‘间隔l—2天再用,直至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主治虚寒型脐疝。表现为面色咣白,哭声低微,疝色青,局部冷,唇淡苔白,指纹不显。

(二)方剂2

1.组成淡豆豉12g,赤小豆20g,天南星6g,白敛10g,芭蕉根汁适量。

2.用法将诸药研为细末,过筛后,与芭蕉汁调拌均匀,制成膏,备用。用时取上药膏适量,直接敷在患儿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再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5—7天即可痊愈。

3.说明本方适用于实热型脐突。症状表现为脐突红肿、热、痛,或者伴有发热、烦躁、啼哭不止,唇红、舌赤,口干,指纹红紫。

(三)方剂3

1.组成露蜂房6g。

2.用法上药焙枯为末,蜜调敷脐上,上盖纱布,绷带包扎固定,24h除去。每日换药1次。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

(四)方剂4

1.组成白胡椒、淡豆豉各7粒,艾叶7片。

2.用法上药共捣烂,加热饭一刚和匀。敷脐包扎,过1夜取去,轻者1次即可痊愈,重者连敷3晚即可痊愈。

3.说明主治脐突。

(五)方剂5

1.组成杏仁6g。

2.用法杏仁打烂做饼,贴脐眼上,用束腰带裹紧。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本方也可以治疗脐疮,用香汕调敷。

(六)方剂6

1.组成乌药适量。

2.用法取适量用水调糊敷脐上层口收缩。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出。

(七)方剂7

1.组成牡蛎(煅)、大黄各15g,朴硝3g。

2.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田螺漱水,调前药末,包裹肚脐。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出。

(八)方剂8

1.纰成乌鬃毛1撮,滑石粉l小撮,红糖少量。

2.用法先将,与鬃毛烧灰(存性)加入滑石拌匀研为细末,再加红糖捣融,调温开水

成糊状,贮备候用。心儿仰卧床上,以药糊上厚厚一层涂于突部化,纱布束紧,以于掌心

往下轻轻压之。一般每日1欠,连敷药2~3天自愈。

2.说明主治小儿脐突。

(九)方剂9

I.组成人头发团(烧炭存性),捏白矾适量、蜜糖(蜂蜜)少量。

2.用法将前2味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后,以蜂蜜和如膏备用。临时取药膏适量,摊于l块纱布棉垫上。以膏贴于患者肚脐突部位,以硬板纸轻轻往下压之。然后用纱布束紧固定,一般3—4天会自行消失。

3.说明本方主治小儿脐突,表面光亮,犹如吹起之气泡,按之微有响声。本方为古代流传之妙方,经临床验证,其效显著。

(十)方剂10

1.组成猪牙皂2g,雄黄、细辛、吴茱萸、乳香、没药、冰片名1.5g,地龙l条。

2.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取3g,开水调敷脐疝处,再以铜钱l枚,用盖药上,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

(十一)方剂11

1.组成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g。

2.用法上药共研术,温开水调敷脐疝部,纱布包扎,每日换2次。

5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

硬肿症是新生儿所特有的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体弱和患有其他疾病的小儿更易发生。属于中医“胎寒”、“血淤”、“五硬”范畴。多发于寒冷季节。

此病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或者早产儿护理不当、复感寒邪,或者寒邪直中、伤及脾肾之阳所致。

临床表现:该病表现为患儿全身或局部皮肤、肌肉发凉发硬,体温不升,或兼有水肿等。

(一)治疗方法1

取穴小天心、一窝风、脾经、上三关、阳池、肾经、外劳宫、二人上马、内八卦、四横纹。术者揉小天心30次,揉一窝风30次,推脾经100次,推上三关30次,分阳池30次,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30次为1个疗程。

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硬肿症。此法有温肾健脾、调气活血、通络之功,故用之有良好的效果。若能配合艾灸、熏洗法等,则效果更佳。

(二)治疗方法2

以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穴位选中府、列缺、经渠、心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并根据不同病症辩证加减。依次在上述穴位上进行按压、摩、推、点拨、磙等手法操作。每次30次,每日1次,60次为1个疗程。

说明:本法适用于小儿硬肿症。具有补肾阳、和营卫、温经脉、散寒斜之功。一般施术1~2个疗程后,即可见效或痊愈。若加用隔姜灸关元、气海、阳陵泉等穴,每日1次,效果更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