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梁姓女孩起名大全宝宝 梁姓女孩名字大全集

梁姓女孩起名大全宝宝 梁姓女孩名字大全集

时间:2019-03-27 09:08:39

相关推荐

梁姓女孩起名大全宝宝 梁姓女孩名字大全集

从全国各地甄选的秀女全部聚齐了,除去路上水土不服生病的,留下来的人数已经达到500多人。我们被逐一地检查了身体各项机能后,送到乐坊司集体培训礼仪,每20人一波,有2个教习嬷嬷。一个月后我们被训练了所有宫中礼节。随后我们全部入宫。刚到宫中还没被分配到各宫,就有公公来传圣旨,我们5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以最快的速度站好队,整理衣袖跪迎口御。只听公公扯着嗓子念到:“此批入宫秀女直接移步长阳殿,随后陛下下朝,便过来筛选秀女,选到的留下,没有选到的分配到各宫,年岁到了即可出宫回家。”

一脸茫然地被带着前往长阳殿,皇宫真的很大,大到我们前往长阳殿足足快步走了将近半个时辰才到。此时我一边想着远在他乡的父母,一边想着万一我被选中,即可光宗耀祖。如若没有被选中,就老老实实做几年宫女,出宫回家也是好的。想想至少有点眉目了,比一开始看不到前路总算是好了许多。内心也坦然很多。

当我们都站在长阳殿的时候,陛下还没有下朝,大家都各怀心事的默默等着。大约一炷香左右的时间,只听太监喊道,陛下驾到。大家内心都雀跃的确有井然有序地跪下迎接陛下。

只听到淡淡的一声:“平身”。我们都喏喏地站了起来。陛下站在上首目光一一扫过我们,没有出声,大家也都大气不敢出一下。忍不了心里的好奇,我偷偷地微微抬头看了一眼陛下,一身龙袍未脱,估计是下朝直接过来的。俊逸清秀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是那双眸子是冷的,修长的手指轻扣旁边的茶几,一声声仿佛敲击在在场的每个人心里,君心莫测。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吓得我赶紧低下了头。随后就听到公公说道,所有的秀女,一个个上前报出自己姓氏,报完即可离开。

陆陆续续秀女们挨个上前报出自己姓氏,有听到执事太监说“留”的秀女,就有公公领着从离开,没有吭声的就直接有宫女带着返回来时的宫苑。心里除了紧张我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其它的感觉了,终于看到站在我前面的宫女移步过去了。我随后赶紧走出,抬头看着陛下,行礼,韵县王疏影,17岁,陛下金安!心里已经紧张的麻木了,感觉一片空白,那冰冷的眸子淡淡扫过,没有任何表情,陛下好像说了“留”!我愣了一下,偷瞄了一眼陛下,随后就有公公来领路了,一直到出了长阳殿我感觉自己还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陛下可真是好看啊,芝兰玉树,清俊儒雅,就是冷了些。我默默心里诽谤着·

跟着领路太监一路左拐右拐终于到了我的住处云清宫,自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同另外一个来自临周的梁姓女孩同住云清宫左殿与右殿的。当天下午圣旨已经传到各宫,500多名秀女中,留下了32名秀女入住后宫,均封为贵人。自此后宫算是有了两名妃子,32名贵人。比之之前空荡的后宫,总算开始热闹起来。自然随之而来风起云涌在后宫掀开。

因后宫自始至终都无子嗣,因而后宫一直由江妃打理,梅贵人协助。所以入选后宫的每个女孩都知道,只要一天陛下未立新后,大家都是有机会的,谁主后宫,成为天下之母都是未定之事。

1899年,李蕙仙收到丈夫梁启超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梁启超表达了自己对另一个女人的爱慕之情,并问道:“看到这封信时,你会生我的气吗?”李蕙仙迅速回了一封信,一举打消了梁启超的“心猿意马”。

李蕙仙,1869年出生于北京南边的固安县,她的父亲李朝仪是四朝重臣,但思想却并不守旧。

李朝仪奉行“有才华才能有德行”的理念,从小便教导李蕙仙读书识字,长大后的李蕙仙擅长吟诗作文和琴棋书画,有才女美誉。

1891年,李蕙仙的堂哥李端棻在主持广东乡试时,意外发现梁启超这名“高材生”,决定将他介绍给自己优秀的堂妹李蕙仙。

李蕙仙此时已经21岁,在封建社会算是“大龄”了。之所以迟迟未嫁,是因为李蕙仙对夫婿有较高的要求,不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稀里糊涂地走入一段婚姻中。

堂哥李端棻告诉李蕙仙,这位少年才子才17岁,已经饱读经、史、子、集,文章写得新颖畅达,是少有的神童。

李蕙仙因才生慕,她不在意自己比梁启超大四岁,也不计较两家的家世差距,义无反顾地决定嫁给梁启超。

婚后,李蕙仙和梁启超一起回到广东新余县茶坑村——梁启超的老家生活。

梁启超家境贫寒,世代务农,夫妻俩刚到村里时,连居住的房子都没有,只能借住在梁姓公室中的一个小房间里。

在此之前,李蕙仙是妥妥的豪门大小姐,到了这里,她秒变农村小媳妇,穿上粗布衣,围上粗布衫,迅速掌握了家务活等技能,将一大家子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梁启超有三个幼年的弟弟妹妹,李蕙仙为他们精心选择学校,认真辅导他们的功课。

可以说,李蕙仙的到来,改变了梁家人的命运,是梁家的大福星。

而且李蕙仙在梁家也不仅仅是奉献和牺牲,她也有自己的事业。

1896年,李蕙仙随梁启超到上海创刊《时务报》,同时创办女子学堂,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

李蕙仙在极其艰难的形势下,带着梁启超的家人一起到澳门避难。在澳门的日子里,李蕙仙侍奉老人,抚养孩子,帮助梁启超解除了后顾之忧。

但如此贤惠能干的李蕙仙,也有烦恼的时候。一天,李蕙仙收到了梁启超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

原来,梁启超爱上了20岁的美女翻译何惠珍,写此信是征求李蕙仙的意见。

此时李蕙仙的反应很关键,因为当时并没有限定一夫一妻,作为妻子,她很难明确表达自己的心意。且梁启超远在国外,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自己基本上都无法真正干涉到。

李蕙仙认真思索后,波澜不惊地在回信中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事已至此,若君真有意,吾当禀报堂上,为你二人主婚。

梁启超收到后,如同冷水泼头,他知道,这是李蕙仙在隐晦地拒绝自己。

“禀报堂上”,也就是禀报梁父。没有李蕙仙的斡旋,严厉的父亲知道后,还不得打断自己的腿!无奈之下,梁启超渐渐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晴朗文史阁】

作为旧式女子,李蕙仙的优秀是全方位的。她有才华,有智慧,有格局,有爱心,也有底线。

她是丈夫的坚强后盾,但并不以夫为纲,而是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该坚持的,克服万难也要做到;不该让步的,破釜沉舟也不能妥协。

虽然后来,梁启超还是纳了李蕙仙的丫鬟王桂荃为妾,但也是建立在李蕙仙支持的基础上的。王桂荃,也处处听从李蕙仙的安排,为梁家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没有李蕙仙,梁启超的事业必然大打折扣。

李蕙仙最让人佩服的,是她的仗义与爱心。1899年,梁启超接家人去日本时,李蕙仙特意带去两家的亲戚和小孩,并一直抚养接济他们。

从日本回国后,李蕙仙继续倾尽所能,抚养了很多梁家和李家亲戚的孩子,如七公梁启雄(梁启超的小弟弟)和三姑婆(梁启超的妹妹)。这些人都是由李蕙仙接济上学,并长年住在梁启超家。

古人说,妻子影响着一个家庭的上下三代。梁家后来人才济济,和李蕙仙苦心打造的向学家风息息相关。

娶到李蕙仙,真的是梁启超最大的幸运。

对此,你怎么看呢?

[玫瑰][玫瑰][赞][赞]//@温哥华的小麦克:10月27日,山东济宁有关部门在微山县马坡镇进行施工的时候,竟挖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墓,并从中出土了一块名为“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墓碑。经过文物工作者对墓碑的清洗和研读,原来此碑立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即公元15,为时任工部右侍郎崔文奎奉旨督运粮储路过微山县时,通过请教当地的老人和查阅史料,为前朝名人梁山伯和祝英台撰写的墓志。而这块墓碑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块记载梁山伯和祝英台生平事迹的碑记文物,证实了梁祝二人的真实存在和整个爱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和传说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历史上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生活在西晋时期,其中梁山伯为今天的山东邹城人,是当地峄山书院的学生,而祝英台则来自今天的山东济宁城南九曲村,父亲祝员外为村里首富,祝家也只有祝英台这一个女儿。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祝员外为无子感到叹息,因此他从小将祝英台当做儿子抚养,并允许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书院念书。有一天当祝英台从九曲村出发,按照惯例前往峄山书院上学的途中,于柳荫乡初见梁山伯。然而与梁祝传说不同的是,事实上祝英台与梁山伯并没有一见钟情,只是一般认识而已,有关这一点,当崔文奎在撰写“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时,还特意强调所谓的柳荫会仅为“驻足休息,道遇初识。”不过梁山伯和祝英台作为同学,很快就彼此熟悉了起来,尤其是梁山伯的才华深深吸引住了祝英台。从那以后两人按照年龄以学长和学弟相称,一起读书甚至同吃同住。由于祝英台保护措施得当,并未露出女装,所以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梁山伯并未察觉出祝英台为女性,如今在峄山还保留有梁祝读书洞遗址。故事接下来的走向虽然部分与传说相似,但结局却略有不同。当三年学成归来后,祝英台才以女儿身示人,而此时的梁山伯也向祝英台进行了表白,并得到了祝员外的认可,两人的关系也变成了未婚夫和未婚妻的关系。然而还未等到正式成婚,梁山伯却因病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余岁。所以祝英台被祝员外先行许配给马家,导致梁山伯被拒的情节是不存在的。直到梁山伯死后,祝员外才找人与马家说亲,而马家的小伙子马文才也是一表才俊,深受祝英台喜欢。不过祝英台心中却始终忘不掉梁山伯,当与马家成亲的那一天,祝英台也因思念成疾病发,最终离开了人世。由于西晋王朝本身得位不正,无法用忠来教化臣民,所以朝廷是大力提倡孝悌之义和妻子对丈夫的贞洁,而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事迹无疑是官府眼中的最佳素材。在官府和“乡党士夫”的支持下,梁山伯家按照礼制将祝英台灵柩运进梁家祖坟,“从葬山伯之墓”,并修建祠堂供奉,由专人负责守墓。至于所谓的化蝶,实乃后人对梁祝爱情故事的神化。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但今天的济宁一带却由王羲之岳父,太尉郗鉴坚守长达七年。失守以后郗鉴护送当地百姓南渡,于今天的江苏宜兴和浙江会稽附近扎根,不仅带来了北方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北方历史民俗,这当中就包括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所以说今天江浙一带也有梁祝传说,甚至还有梁祝的衣冠冢,源头就出自这里。而被后人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情节成型于唐朝,由赠兵部尚书张读在编写《宣室志》时进行加工改编,当中将梁山伯写成会稽人,祝英台为上虞人,更加入诸如祝员外拒绝梁山伯,将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以及祝英台哭坟终化蝶的情节,这才令历史上真实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被逐渐淹没。有趣的是,经过历史岁月的变迁,如今祝英台家族的后人集中在山东济宁任城区垞河村,村民坚持祝姓和马姓不通婚,并禁演梁祝戏。梁山伯家族的后人则大多迁往了河南南阳附近,坚持不与马姓通婚。而马家后人一直在济宁周围居住,认为在迎娶当天新娘病故属于晦气,所以坚持不与梁姓和祝姓通婚,这就是济宁旧风俗三姓不通婚的由来。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宣传新婚姻法,郭沫若曾专程前往山东欲考察梁山伯和祝英台墓,但他却误往嘉祥,与微山梁祝墓失之交臂。七十年代为修整河道,梁山伯和祝英台墓一度被平坟,但并未发现尸骨遗存。等到“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梁祝墓终得以重建,成为千年古城济宁的另一大文化地标。本文参考资料:《邹县志》,《梁祝故事集》,《宣室志》,《山左金石志》

温哥华的小麦克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0月27日,山东济宁有关部门在微山县马坡镇进行施工的时候,竟挖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墓,并从中出土了一块名为“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墓碑。经过文物工作者对墓碑的清洗和研读,原来此碑立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即公元15,为时任工部右侍郎崔文奎奉旨督运粮储路过微山县时,通过请教当地的老人和查阅史料,为前朝名人梁山伯和祝英台撰写的墓志。而这块墓碑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块记载梁山伯和祝英台生平事迹的碑记文物,证实了梁祝二人的真实存在和整个爱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和传说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历史上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生活在西晋时期,其中梁山伯为今天的山东邹城人,是当地峄山书院的学生,而祝英台则来自今天的山东济宁城南九曲村,父亲祝员外为村里首富,祝家也只有祝英台这一个女儿。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祝员外为无子感到叹息,因此他从小将祝英台当做儿子抚养,并允许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书院念书。有一天当祝英台从九曲村出发,按照惯例前往峄山书院上学的途中,于柳荫乡初见梁山伯。然而与梁祝传说不同的是,事实上祝英台与梁山伯并没有一见钟情,只是一般认识而已,有关这一点,当崔文奎在撰写“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时,还特意强调所谓的柳荫会仅为“驻足休息,道遇初识。”不过梁山伯和祝英台作为同学,很快就彼此熟悉了起来,尤其是梁山伯的才华深深吸引住了祝英台。从那以后两人按照年龄以学长和学弟相称,一起读书甚至同吃同住。由于祝英台保护措施得当,并未露出女装,所以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梁山伯并未察觉出祝英台为女性,如今在峄山还保留有梁祝读书洞遗址。故事接下来的走向虽然部分与传说相似,但结局却略有不同。当三年学成归来后,祝英台才以女儿身示人,而此时的梁山伯也向祝英台进行了表白,并得到了祝员外的认可,两人的关系也变成了未婚夫和未婚妻的关系。然而还未等到正式成婚,梁山伯却因病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余岁。所以祝英台被祝员外先行许配给马家,导致梁山伯被拒的情节是不存在的。直到梁山伯死后,祝员外才找人与马家说亲,而马家的小伙子马文才也是一表才俊,深受祝英台喜欢。不过祝英台心中却始终忘不掉梁山伯,当与马家成亲的那一天,祝英台也因思念成疾病发,最终离开了人世。由于西晋王朝本身得位不正,无法用忠来教化臣民,所以朝廷是大力提倡孝悌之义和妻子对丈夫的贞洁,而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事迹无疑是官府眼中的最佳素材。在官府和“乡党士夫”的支持下,梁山伯家按照礼制将祝英台灵柩运进梁家祖坟,“从葬山伯之墓”,并修建祠堂供奉,由专人负责守墓。至于所谓的化蝶,实乃后人对梁祝爱情故事的神化。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但今天的济宁一带却由王羲之岳父,太尉郗鉴坚守长达七年。失守以后郗鉴护送当地百姓南渡,于今天的江苏宜兴和浙江会稽附近扎根,不仅带来了北方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北方历史民俗,这当中就包括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所以说今天江浙一带也有梁祝传说,甚至还有梁祝的衣冠冢,源头就出自这里。而被后人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情节成型于唐朝,由赠兵部尚书张读在编写《宣室志》时进行加工改编,当中将梁山伯写成会稽人,祝英台为上虞人,更加入诸如祝员外拒绝梁山伯,将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以及祝英台哭坟终化蝶的情节,这才令历史上真实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被逐渐淹没。有趣的是,经过历史岁月的变迁,如今祝英台家族的后人集中在山东济宁任城区垞河村,村民坚持祝姓和马姓不通婚,并禁演梁祝戏。梁山伯家族的后人则大多迁往了河南南阳附近,坚持不与马姓通婚。而马家后人一直在济宁周围居住,认为在迎娶当天新娘病故属于晦气,所以坚持不与梁姓和祝姓通婚,这就是济宁旧风俗三姓不通婚的由来。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宣传新婚姻法,郭沫若曾专程前往山东欲考察梁山伯和祝英台墓,但他却误往嘉祥,与微山梁祝墓失之交臂。七十年代为修整河道,梁山伯和祝英台墓一度被平坟,但并未发现尸骨遗存。等到“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梁祝墓终得以重建,成为千年古城济宁的另一大文化地标。本文参考资料:《邹县志》,《梁祝故事集》,《宣室志》,《山左金石志》

我的少儿记忆(一)

托儿所在旧时一个大宅院,四面封火高墙,里面宽敞。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院子里。

那时托儿所几十个孩子只有一个三轮小车,大家抢着骑,当然是力大的骑车的机会更多。骑不上车的只好去跳“房子”或到独木桥上较量手劲。晚上男男女女几十个小朋友睡在一间大大的寝室,常常我在半夜醒来“小解”,只见有的小朋友“冲天炮”竖起,更有甚者,干脆把“清流”放肆地洒向空中。一个吕姓女老师管我们,想起来那时她不过二十岁左右,脸宽,嘴大,皮黑。总是一脸笑,无论我们如何调皮,从来没厉声训斥过,时常还和我们嬉戏打闹。记忆里,冬天她爱穿件又长又大的绒裤,在我们一个挨一个的小床上走来走去。还有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罗阿姨,她是所长,由于镜片堆满圈子,挤得罗所长的眼睛好细好细。还有宽脸大眼高个的符老师……。

一个夏天的星期六,几十个孩子脱得精光等候阿姨们洗澡,不远处,有一大堆草灰,我在一位梁姓小朋友的怂恿下,走进这堆看似凉软的草灰,结果埋在草灰里红红的火灰狠狠地烫得我呼天抢地,我的哭喊声惊呆了所有的小朋友和阿姨老师们,她们赶快把一二斤煤油倒在一个破旧的小盆里,将我烫伤的小脚丫泡在煤油里,透过泪眼,只见煤油浮着不少长脚蚊。当我的脚从煤油里抬起时,足底一层皮全脱落下来,露出红鲜鲜的嫩肉。罗所长匆匆把我抱着送去医院,一路我哭喊不停。记得路过菜市场时,罗所长为了避免我那可怜的脚碰到拥挤的人群,将其举得高高。我住院了,半月有余的打针、换药、吃药。从此左脚留下终生疤痕。这疤痕,测出并记录我的智商。

一个星期六。母亲把俺接回家。吃过晚饭,母亲带我去看电影,影片是看过的《天仙配》。看电影前,母亲准备喝的水,当她提着热水瓶往一个玻璃瓶里灌水时,不及母亲腰高的我好奇地在她身边仰头看着,突然,开水烫落玻璃瓶底,洒在我白嫩肚皮上,我一阵好哭。母亲赶紧把我带到医院。从医院出来,母亲问我还去不去看电影,我说,去,母亲笑了。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以及电影里土地公公的神秘有趣,早让我忘掉了烫伤的肚皮。

2002年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