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左右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左右三年级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左右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左右三年级屈原

时间:2021-08-13 09:54:13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左右 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左右三年级屈原

学校老师在端午节讲话范文:一是端午节的由来,二是端午节的习俗,三是我们应该怎么奋发图强。

再分享一篇孩子们在端午节讲话范文:一是介绍屈原,二是引出端午节,三是我们要珍惜眼下生活。

每年我们当地一到端午节,不管外面刮风下雨,都要举行龙舟比赛,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记得小时候,一到端午节,我就跟着妈妈一起去摘粽叶,和粽绳,后来参加工作后,妈妈再也没有包粽子了,因为我们都在异地工作,很少回家,因为妈妈年龄大了,行动开始有点不方便。参加工作后,单位也会开展一些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如朗诵活动,如包粽子比赛等。#宅家涨知识# #头号周刊#

#益童乐园# 再过几天就是我国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提到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会想到精彩的龙舟赛、吃美味的粽子吧。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生长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虽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但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也是一样孩子们能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暖的乔栋 @贵州省慈善总会 @善行贵州益童乐园 @圆梦精灵 @头条号 @啟仁999

#朔州头条#

端午节的由来

五月初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重午节。据《太平御览风土记》记载:夏日开始之意 “ 午 ” 是按十二地支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的规律,五月建午,所以叫 “ 端午 ”。

据史料记载端午节有以下几种由来:据南朝邯郸淳的《曹娥碑》记载是纪念伍子胥的,晋人虞预的《四月丛书.会稽典录》记载是纪念上虞孝女曹娥的;《道书》记载是纪念地腊的;周代大戴《社记》记载是纪念畜兰的;屈原的《楚辞》亦云:“浴兰汤兮,沐芳华”。可见在屈原之前已有端午了,后来,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原是纪念屈原的。纪念屈原史料之多和流传之广已深入人心,这是因为屈原这位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直谏不畏、除奸济忠、自困为民的群众基础根深蒂固。

《荆楚岁时记》记载:屈原,公元前三四〇年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等职,是爱国诗人,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在七国争霸,强秦逼近的形势下,建议联齐抗秦,却遭到对外屈辱求荣,对内倒行逆施的上官大夫的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听忠奏,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逼他割地献城,楚怀王又羞又悔,忧虑成疾,死于秦国,忠贞的屈原得到消息后,悲愤欲绝、上书楚顷襄王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削职流放到穷乡僻野的沅、汀一带受罪。公元二七八年,秦国打破楚国的京城郢都,六十二岁的屈原被流放二十二年,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于五月初五日抱石沉入湖南汩罗江。江中渔夫打捞不见,荆楚百姓纷纷用五色丝线缠包糯米做成的粽子投入江中,引来鱼、龙、鳖,以保护屈原尸体,并划船敲锣打鼓在屈原投江处日夜巡行,以惊跑各种水中动物,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几位老医生把雄黄酒倒入江中,要药昏水兽。一天后从水中漂来一只蛟龙,带着各色丝线,人们把它拉上岸,剥皮抽筋,把带酒味的龙筋和五色线缠在小孩子的手腕上。以免毒虫咬伤孩子。以后,吃粽子、赛龙舟等成了习俗,传遍全国,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南洋各国。到了宋代,朝廷传谕全国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孩子缠五色线、门头挂艾草、七巧符纸鸡等,以表示对屈原怀念。《风俗通义》记载:彩丝系臂,名曰:“长命缕”亦名“朱索”。明朝弘治年间,包粽子用上了芦苇叶。

端午节在门头、女孩头发上挂艾草,据《万事由来》记载:明末农民起义领导人张献忠曾五次入川,在剑阁一带活动,因活动频繁,被官方知道了,一天晚上被当地富豪联系官兵围困于剑阁县木马驿附近的冷家窝村,多亏一位孤苦老妇搭救,张献忠辞别老妇时说:“妈妈,明年五月初五日早晨,您串通穷人,家家门头挂艾草,千万不要让富豪也挂,我自有妙用”。说完拜别回陕了。第二年五月,张献忠率兵第六次入川,攻破剑门关后,传令全军:凡门上挂艾草者,不得扰害,未挂艾草的朱门大院打开便杀掌柜、留下长工佣户。凌晨杀了不少土豪恶霸,把粮食财物分给挂艾草的穷苦人。并加上艾草有驱除虫毒,袪邪避祸纳福的因素,此俗久久流传。在朔州端午节有以下几项习俗:

①、贴公鸡,五月初一的前夕傍晚,家家户户所有门扇都贴红纸剪的纸公鸡,意为啄灾、吃害虫。传说源于周代皇帝赧王给秦昭襄王守门免地震之灾的故事。

②、戴绌绌、扫灾刷刷,由妇女绣缠绕“绌绌、扫灾刷刷”,彩布公鸡,丝缠三角形粽子、菱形角黍,绣球等内装苦豆的各种绣品,给小孩戴在衣扣上和门头上,意为纪念屈原除灾驱邪、扫除疾病。

③、长命缕,俗称“五色线”,“花线索”等,五月初一是用两色线拧成一条,五月初五是用五色线拧成一条,分别于初一初五缠于小孩的手腕、脚腕上,意为驱灾祛病,长命百岁。

④、挂艾草七巧符,五月初五日早晨,从地里采回艾草缝于七巧符上挂在门头上及女孩子的辫子上,意为祛邪除病免灾。

⑤、洗艾草水,五月初五日早晨,男女老少用浸泡艾草的水洗脸洗脖子,意为艾香扑身,讲究卫生,除病免灾。

⑥、吃粽子,过去朔州没有糯米,用自产的黍子黄米和红枣用芦苇叶包成三角形捆好煮熟,吃着粘软香甜,意为思念屈原。近年来南方的糯米传入了朔州,有黄米粽子、糯米粽子、二米粽子,延续至今。

⑦、吃凉糕,五月初五日,有吃凉糕的习俗,即用糯米或黄米或二合米,把米淘洗干净,锅里煮沸,捞在笼甑上两层米中间夹一层红枣,蒸熟切块,自家吃,送亲朋,此俗延续至今。

⑧、奇异的自然现象,五月初五日这天,从早晨到晚上,听不到蟾蜍蛤蟆的叫唤声,也见不到蟾蜍,名曰:“蚧蛤蟆躲端午”。据传蚧蛤蟆怕雄黄酒味醉倒被人抓住,因此躲了起来。也有这样的小偏方:这天的蚧蛤蟆能祛小孩颈部、身上的疙瘩。

[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端午节安康

坐标:广州

又到一年端午节,祝大家端午节安康!每天都平安健康!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

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

纪念孝女曹娥。

民间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比较普遍。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诗人,一生忧国忧民,被冤屈流放途中投于汨罗江,留下很多名句,比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

伍子胥也是战国时期的吴国爱国大将,后被屈死。曹娥是东汉孝女,为救父而投江。

一大早就听到附近居民开始燃放烟花爆竹的声音,今天在南方应该是吃粽子、塞龙舟的日子。

在北方今天也有各种风俗,比如吃鸡蛋、大蒜、包子、制作及佩戴五香包、和雄黄酒等。

你家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今天是农历5月初5,端午节,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一生。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中。少年时代的屈原,好学上进,勤勉苦读,当他发现楚国被逐渐强大的秦国欺凌威胁时,就立下了“改变楚国困局,富强大楚”的誓言。

公元前3,屈原的惊世才华和爱国忠心为楚怀王所赏识,被任命为左徒,相当于丞相之职。

在平民之中长大的屈原,深知楚国的弊端主要是贵族骄奢淫逸、欺压百姓,所以他上任后,在zheng治、经济上,多方面项削弱贵族利益、保护平民权益,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

屈原所推行的zheng令,严重损害了楚国旧贵族阶层的利益,他们联合权臣和后宫宠妃郑袖,不断向楚怀王进献谗言,使得屈原的变法运动只实行了三年便被迫终止,屈原本人也被贬为三闾大夫,也就是王族子弟的私塾先生。

楚怀王在秦国谋士张仪的唆使下,要撕毁与齐国的盟约,与齐国断交,屈原苦苦劝谏,不但没能阻挡楚怀王,反而遭到楚怀王的贬谪流放。

后来秦国失信,楚怀王发现上当受骗,于是再度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

当屈原带着齐国愿意再度与楚国合作的喜讯回到楚国后,楚怀王却在秦国的蛊惑下,再度背信弃义,屈原又一次被流放。

虽然一次次被贬谪流放,屈原的忠国、忠君之心却永不改变。后来,楚怀王不顾屈原的以死劝谏,去会师秦国国君,最终被秦国俘虏,客死他乡,屈原在悲痛欲绝中,依旧渴求辅佐新君。

但新上位的楚顷襄王依旧被小人环伺,屈原仍然得不到重用,仍旧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5月5日,秦国名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听到消息,屈原悲愤交加,心如刀割,写下绝笔作《怀沙》,纵身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楚国的百姓纷纷架舟前去打捞,并将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屈原一辈子都在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然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是战国时代非常少见的忠臣。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却始终不舍弃忠君强国的理想;他满腹才华,明知自己面临许多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战国时代,他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屈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以及他的伟大人格与坚强意志,感动了当时的百姓和后世的子子孙孙,每年的5月5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政治家、诗人,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愿各位网友端午安康,愿美好接“粽”而至!

#共话端午# #金粉社区# #头号周刋#

关于端午节,家长们,你们知道和不知道的那些事

明天是6月14号,农历5月5号,即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佳节。关于端午节,我们都了解关于这个节日的哪些事呢?

一.端午节名称与由来

端午节的叫法很多,多达二十多个。

有端午节、龙舟节、正阳节、粽子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浴兰节、龙节,等等。

叫得最多的当数端午节。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端午”最早出现在西晋的《风士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在古汉语是开头、起初的意思,午指的是万物盛开、枝繁叶茂,反映阳气开始昌盛。“端午”也即“初五”。

二.屈原与龙舟比赛

相传,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张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毁谤,革职后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等地。

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都城郢,国破家亡,屈原万念俱灰,在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自沉汨罗江。

当地百姓闻讯划船赶来,捞救无果,为免屈原肉身葬身鱼腹,人们自发荡舟江河,驱散鱼鲜,有的或投米团到江中,为保屈原肉身周全。

后来,每年五月五号,这一风俗就流传了下來,逐渐地发展成赛龙舟和吃粽子的风俗。而真正与纪念屈原有关的赛龙舟,只有湖北秭归一带。

三.端午节是一个流传较广的民俗节日

在这一天里,全国各地都会热热闹闹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祈福纳祥、祛邪攘灾等类型的节目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包括世界上很多国家也会在这一天庆祝这个有深邃文化内涵的节日。

四.端午节吃什么

1.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节庆食物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种类越来越多,有糯米(南方)、大黄米(北方)、红枣、赤小豆、杏干、枧沙等不同品种,还有芦苇叶、箬竹叶等不同东西包裹的粽子。

粽子,除了纪念屈原,粽子还有很多其他寓意:

粽子,谐音中子,寓意求子。

“粽”与“宗”,音近,寓光宗耀祖。

“棕”与“中”,音近,寓功名得中,等等。

2.绿豆糕

在端午时节气候炎热、毒虫滋扰,吃点绿豆糕解毒效果很好。

并且,“糕”与“粽”,即寓意“高中”!

3.盐鸭蛋

蛋类食材补而不燥、润而不腻,鸭蛋偏凉,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4.大蒜

大蒜可以杀菌、解毒、止痛,预防皮肤病。

5.红鸡蛋

用朱砂染色的鸡蛋,据说有清热利咽、解毒、明目、安神的作用。

6.雄黄酒

传言屈原投江后,一位老中医搬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还醉倒了一条蛟尤。

现实中,雄黄酒确实有驱五毒、防蚊虫的功效。

我们小时候,母亲常常蘸雄黄酒,在我们头上画一个“王”字,或把雄黄酒磨成粉撒在屋外驱虫的习俗,叫“午时符”,俗称有镇惊、安神效果。

7.五毒饼

饼皮上加上五毒的标志,取“五毒并不可怕,吃下五毒,五毒就怕你”的寓意,五毒饼有绿豆沙、杏仁、果脯等制成,据说有一定的清热散毒作用。

8.艾叶生姜茶……

在南方,人们常常在端午前后喝艾叶生姜茶、艾叶橘红水,吃艾叶馃、艾叶糕,艾叶小点心,还用艾叶泡脚

……

五,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1.挂艾草

端午时节,人们把艾草挂在门帘上,用来辟邪、纳福,更重要的是为了驱蚊虫。

艾叶,是“端午三宝”(艾叶、菖蒲、大蒜)之一,是端午节必备的驱虫良品,也是预防五毒(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的五大“天中五瑞”(艾叶、菖蒲、蒜头、石榴花、龙船花)之一。

2.挂菖蒲

中药材中的菖蒲,据说可以化湿和胃,醒神益智。

3.贴对联

用朱砂染料写成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同时在门两边,一边挂艾叶,一边挂菖蒲(剑),就像两大门神站在家门口,守护家人。

还用朱砂去写午时书:“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来辟秽,希望能够把所有的五毒都除掉。

4.北方……佩戴祛湿香囊

早在汉代就有佩戴香囊的习惯。清朝亁隆皇帝曾下旨要求,五月初一之后人人都要佩戴一个香囊来祛除五毒,提神醒脑。

5.南方……防疫香粉

南方地势偏低,暑期来临时,湿热不散,以生大黄为主的防疫香粉挂在家中或腰上有散寒除湿、驱邪防疫的作用。

6.南船北马

南方水系多,常用船捕鱼,慢慢的就有了用船去竞争的意识,加上记念屈原,有了赛尤舟形式;北方平原多,在端午时期会遛马,遛马可以使心情愉悦,提升精神状态,阳气生发。

7.戴五彩线

五彩绳是由青、赤、黄、白、黑五个颜色组成的,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又指东、西、南、北、中五方,代表五方的神灵都会来保佑小孩的平平安安。

……

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去灾的愿望,是很好的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安康!

中国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据传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即如此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见,最初的习俗是用竹筒来贮米投到水中,和后来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样。那么如何由“竹筒贮米”演变到以菰叶包粽的呢?《续齐谐记》记载道,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用彩丝绑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

据传说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南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隋代杜公瞻注云:“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不同的传说。一种是纪念伍子胥。相传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之后,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并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三国时魏国人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而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也是在这一天被淹死的,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又有了纪念曹娥的意味。

其实,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后世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前面说的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许多。比如浴兰汤。这个习俗流传久远。《大戴礼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荆楚岁时记》甚至称五月五日为“浴兰节”:“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但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等花草和草药。古人认为这种风俗可以祛除病疫和邪气。

又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除了挂在手臂上,五色丝还可以悬在门上或床帐等处。

还有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气、可以入药的植物,端午节正处于病疫高发的夏季,因此古人常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据说可以驱邪、治病。晋代周处《风土志》中记载当时有制作“艾虎蒲剑”的风俗:“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北京也有类似的风俗:“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除了这几种习俗,端午节还有斗百草、饮菖蒲酒等习俗。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分别记载了这两种风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斗草有不同的形式,或者以对仗的形式报花草的名称,多者为胜;或者以叶柄相绕,断者为负。后一种斗草的形式实际上一直流传到了现代。《荆楚岁时记》又载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当然也是为了避邪祛病的目的。

端午节的来历,

原来除了纪念屈原,还有这么一些

#共话端午# #“纵享”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名平,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也有一说,最初端午是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别尘封,怀千古,忆端午,江浩风。长恨绝唱汩罗江,辞尽长歌意未央,怀满才志浊流尽,鼓隆竞帆追原殇。

那么,在这里,愿大家端午安康!端午节,请记得——把五彩绳系在手上,把艾叶菖蒲放在屋内把雄黄酒涂在额头,把香囊配在腰间,最重要的是,把我搁在心里。 够美 才够出粽哦!麦娜思“粽”想给你最美。

端午

端,开始,起头。午,日中。端午就是一年阳气大盛的开端。至于为什么是五五之数,这个我认为是有谐音的意思,因为“端”就是“初”,“端午”就是“初五”。“五”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五行,五味,五色,五谷,五音……为啥会有这么多用“五”来概括的事物呢?我不讲大道理。古人远取诸物,近取己身,因为人有五官,手有五指,五就格外显得特别了。

端午节的由来很多,民间有纪念屈原一说,也有说是纪念介子推的。我则认为,端午节的种种习俗,是因为气候使然,古时中原区域不同今日,高温高湿,毒虫众多,赛龙舟就是祭龙,就是祭蛇,因为蛇的生殖能力非常强,且无脚而行,我是河南本地的,小时候到处可见“长虫”,华夏族最初的图腾很可能不是龙而是长虫。

至于艾草,菖蒲那肯定就是驱蚊虫的,古代人不知道疟疾,瘟疫的发病原理,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在古代社会,人的寿命是比较短的,小孩子夭亡的机率也很高,长命缕,长命锁,都是从精神上寻求庇护。

总之,端午节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其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变化和充实,强调过端午节,就像强调过春节一个道理。就是要强化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