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花木兰故事 花木兰故事100字

花木兰故事 花木兰故事100字

时间:2020-06-26 13:24:15

相关推荐

花木兰故事 花木兰故事100字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我国久远的古代,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连续不断的南下骚扰边疆地区。为了抵御侵略,当时的朝廷规定,每户出一个男子,当兵上前线。

但当时,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多病体弱,根本无法当兵上前线。家中唯一的弟弟,年龄尚小,思来想去,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实事求是的说,去边关当兵打仗,对于男人来说,都是很苦,很不容易的事。而木兰既要女扮男装,隐瞒身份,又要与将士们一起奋勇杀敌。显然,这要比一般的从军人员,更加艰难,更加的不容易。

但可喜的是,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从军使命。立功受奖,凯旋归来。

然而,皇帝因她赫赫之功,要任她做官,但木兰因家中有老父亲需要照顾,谢绝了。并请求能让自己回乡,照顾孝敬父母。获准!

这就是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的品质和精神,在民间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喜爱。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网图侵删)

欢迎大家光临阅读欣赏!

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欢乐!幸福安康!!

民间故事:花木兰代父从军

多彩悠悠4X2x

花木兰代父从军

01:27

空中花木兰,17岁开飞机,26岁当机长。#照片背后的故事#

《花木兰》故事从南北朝北魏流传下来本来就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男权社会怎么会轻易流传下来一个女权故事。当我看第二遍《花木兰》电影时,我才发现这个故事的内核是悲壮的军旅生活,悲惨到女人当士兵,这正是北魏时期动荡历史的反映。《花木兰》诗词吟唱的不是木兰,而是南北朝不幸的百姓。

你不知道的历史:耳熟能详的花木兰竟姓朱?花木兰真的存在吗?

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熟悉,甚至可能文言文都能背出来。

很多人都认为花木兰姓花,这是最为流传的说法,但是在清朝同治年间,湖北的黄陂有一个县志中竟然详细记载了,是这么说的“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

黄陂有一个朱家,家中有一个长女叫朱木兰,她的父亲因为有病没法去边关征战,于是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载。

明代有一个文学家,他写过一个笔记叫《焦氏笔乘》,这里面也提到了花木兰姓朱,再看一下大家公认的关于花木兰的作品——木兰诗,这里面仅仅是说木兰,并没有说她的姓氏。那么这就看出来了,木兰可能确实姓朱,但是为什么都叫她花木兰呢?

原来这是因为在明朝,有一个抗倭英雄兼大诗人徐青藤,他根据自己当时女兵的死写了一部杂剧,这就借鉴了木兰的故事,并取姓“花”。由此花木兰这个叫法便开始流行起来。

花木兰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事迹,更是因为后人艺术性的手段,所以说艺术可以成为纪事的工具,而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也成为一些当今女性的偶像。#知识迎虎年,开挂一整年##花木兰#

想要了解更多处世智慧,点击专栏《解读中国故事,开启人生智慧之门》,开阔您的视野和格局吧!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

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戏剧《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她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

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祠始建于宋代,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

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该碑现存木兰祠大殿前。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

蔡皋说,《花木兰》是一个厚重的传奇故事,我们从蔡皋的画笔下,看到她没有特意挖掘现代意义的女性主体意识,而在努力还原某种延续至今仍然真实可触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自古以来就自尊自强的女性典范,以及和平美好的生活。

《花木兰》沿用北朝民歌《木兰辞》的文本,用画面讲述了花木兰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图画在很大程度呈现和丰富了原诗情节内容,可以帮助孩子们更深层地理解《木兰辞》。图画极具电影画面感,鲜活重现花木兰的英勇与温柔。

蔡皋用水粉画的厚重感来表现强有力的生命力,用了带有深色调的色彩来表达战争氛围,同时用巧妙的构图来体现不同的画面内容。书中有两幅拉页大图,充分展现了花木兰英勇追敌和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蔡皋老师三部代表作品《宝儿》《桃花源的故事》和《花木兰》。其中《宝儿》获得BIB金苹果奖,《花木兰》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绘本奖,《桃花源的故事》曾经在日本巡展。

《宝儿》根据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贾儿》改编,讲了一个孩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猎狐妖救母亲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了冲突,情节跌宕起伏,连环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引孩子一步一步往下读,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情节。

故事表达了儿童的单纯、无畏、智慧与强烈的爱母之情,还表达了一个小小少年的自我超越。画面极具中国特色,强烈的红与黑,营造出故事的悬疑感,吸引孩子。

《宝儿》适合学龄前亲子共读,小学阶段的孩子自主阅读。通过画面,在儿时给孩子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根基,提高学习兴趣,当孩子在课堂上真正面对这些文章时,一定能有更多感悟。

《桃花源的故事》根据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经典名篇《桃花源记》改编。桃花源是一个交织着梦想与现实的奇遇故事,也是每个平凡人的梦想之旅,传达了国人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居士精神。这本绘本的图画极具国风唯美色彩,呈现了美丽的中国田园生活画面,让人产生无限向往。

桃花源的故事宝儿

她被称为“红军花木兰”,丈夫战死前线后终身未嫁,后来结局如何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已经上千年,现如今早已家喻户晓。而今拿起这篇文章,提到的已经不只是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心和木兰上阵杀敌的豪情。

更多的是女性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是古代女子渴望同男人一样征战疆场、献策朝堂的一种追求。

只可惜在古代能达成愿望的女子可谓是凤毛麟角。

好在,古代女性的这种愿望在如今已然实现,国家不仅招收女兵,而且对女子入伍的政策优待也不少。

近代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女战士,巾帼不让须眉。

不但可以保证队伍的后勤供应,而且打起仗来也是勇敢无畏,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红军花木兰”。

这名女子就是何子友,人称“何铁拳”,共和国少有被授予八一、独立自由、解放三大勋章的女军官。

19,何子友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一个普通家庭,因自幼就知道家中穷困,因此她懂事的时间也比同龄的孩子早很多。

长大后,家中因没有钱送何子友读书,于是父母将其送去武师那里学习武术,何子友乃是武当太极拳第12代传人。

1933年,何子友20岁,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何子友选择加入了红军。

在长征路上,她披荆斩棘。

凭借着自己一身高强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打败了早已声名鹊起的山匪“山大王”和土匪头子“黑七”。

带领红军顺利穿过了土匪的地盘。

自此之后,她开始扬名于红军,被红四方面军领导任命为女子独立团的总教头。

在不断前行的路上,何子友最初和女子独立团被交代负责军队的后勤任务。

但她认为自己如果总是坐镇后方,那么自己一身武艺岂不是白学了。

于是她主动找到领导,请命要求奔赴前线。

经多次请求和讨论,领导最终答应让她试试。

令人惊喜的是,何子友在前线屡立战功,她善使双枪,可以左右手不间断连续开枪。

经常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敌人给她也起了外号“何铁拳”。

1936年,红军在陕北根据地顺利会师之后,何子友在延安认识了周子昆,1937年两人走到了一起。

但我们常说,别离才是常态,相聚只是偶然。

婚后不久,周子昆被任命为新四军副参谋长,和叶挺、项英一起前往江苏、安徽组建新军并开辟抗日根据地。

可惜,叶挺后来意外身亡,何子友的丈夫周子昆也被叛徒谋害,战死前线。

丈夫被害时,何子友正有孕在身,面对如此打击,她没有颓废。

反而化悲愤为力量,继续投身在革命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但是此后,她一直是孤身一人,终身未嫁,自己独自将儿子、女儿抚养长大。

抗战胜利之后,何子友随部队去了东北,先后做过被服厂厂长、材料厂厂长。

之后又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

即使是在地方主持工作,她也依旧没有脱下过军装。

在1995年授衔的时候,何子友被授予了八一、独立自由、解放三大勋章,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荣誉。

关于她的传奇故事里说得最多的还有她的酒量。

著名将军许世友早年习武,也很喜欢饮酒,而且酒量很好。

但是他曾说过,他最佩服两个人的酒量,其中一个就是何子友。

许世友将军回忆,他跟何子友两人喝酒,连下酒菜都省了,只用馒头就行,可以边吃边喝,毫无压力。

许世友将军的酒量大概有4到5斤之多,这在我们看来已经是海量。

但据他说,他从来没见何子友喝醉过。

,这位自红军长征起就已经参军的优秀女将士逝世,享年103岁。

传奇落幕,从此之后,世上再无何子友。

花木兰参军后回到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时候,她才敢脱下戎装,换上常服,回归到一个正常女性的状态。

这都是那个时代人们最真实的心理和写照,女子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在动作描写下展露无遗。

到了何子友,到了我党上台的时候,“女子能顶半边天”,这时候,女性的社会地位才得到了真正的改变。

花木兰应该是那时有替父从军的女孩 只是当时的邻里为了想念她编程了故事 最后被有心人写成了诗

花木兰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但花木兰是哪里人?你问100个人,估计99个都不清楚。

毕竟最早记录花木兰的故事的《木兰词》里面,也没有记载。

只是到了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花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

按照这个说法,木兰的故乡应该是河北省永年县,也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曲梁。

听上去似乎有道理,但清按照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和焦竑在其《焦氏笔乘》记载,却认为木兰应该是黄陂人。

这个地名听上去似乎有些陌生,但在历史上知名度极高,制始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拥有4400年筑城史、1800余年建置史,历史上两为国都,六为州府,现在隶属于武汉市,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那里风景优美,拥有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这个5A级景区。

其中包括了「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云雾山」,「木兰草原」四大细分景点,极具文化特色和趣味性。

不管是想游山,还是玩水,或者纵横草原,纵览美景,都能满足。

最近一段时间,正好武汉在搞乡村旅游节,想要了解木兰文化,体会生态美景的伙伴,一定不要错过。

#乡约武汉美好生#,@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