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种金蝉一亩地投资多少钱 养蝉一亩地产多少金蝉

种金蝉一亩地投资多少钱 养蝉一亩地产多少金蝉

时间:2021-09-03 06:57:19

相关推荐

种金蝉一亩地投资多少钱 养蝉一亩地产多少金蝉

在农村有一亩三分地就可以安身立命?????幼儿园一学期几千块学费就让你怀疑人生!!!没有在外的经济收入说破天都没用。

我村一对老年夫妻,守着一亩多薄地,一年净挣几千块,并且还几乎没有成本。

这对夫妇将近70岁了,子女外出打工,老两口在家守大本营。由于年迈力衰,干不动体力活,除了子女每月少量的接济外,没有其他任何收入。

最近几年,夫妻二人老的索性连种地的力气也没有了。一亩多承包旱地干脆种成了树,想着过几年成材卖点钱算了。

树一长起来,发财的机会跟着就来了,不想发这财都不可能。

原来他们在地里种的是泡桐树,几年后便成了桐树林。夏天,知了最喜欢趴在泡桐树上鸣叫,在树林里产下大量的蝉卵。

三五年后蝉卵在地下变成了蝉蛹,每到夏季,大量的蝉蛹每天晚上从地里钻出,顺着桐树往上爬。

这些年,蝉蛹上了餐桌,价钱直往上涨。

在整个夏季,这对老年夫妇,每天下午5点多就提着大桶小桶,拿着手电来到他们地里守候。

为了不让蝉蛹爬高,他们还在每棵桐树上都缠上胶带,到时候光在地下捡拾就行了。

第二天天亮前,老夫妻俩就会满载而归。然后一大早,收购蝉蛹的商贩就会来到他们家门口高价收走。

就这样,去年一夏,他们这一亩多地产出的蝉蛹,一共卖了四五千块,老俩口高兴的不得了。

眼下,天慢慢的热了起来,他们在期待着今年的收成会和去年一样的好。

他们还说,去年周围的人听说他们家地里出的蝉蛹多,结果被别人偷捡了不少呢。

他们计划,今年提前拉个警戒线之类的,以警告别人不能来捡。再不行,他们要搭个庵住在地头。

左右邻居都说他们家里穷,地里出那么多蝉蛹,可能是老天在照顾他们吧。是不是呢,没人知道。#我要上微头条# #郑州爆料#

我们村按照辈分叫三爷、三奶的,今年70岁,孤儿无女。俩老人一辈子喜欢偷庄稼。从20多岁开始偷,一直到现在还在偷,前几天我妈的花生被他们偷了一小车,我妈气的在村里大骂。

我妈说:“狗改不了吃屎。老两口三四十年了,从年轻时喜欢偷人家庄稼,花生下来的时候偷花生,玉米下来的时候偷玉米,红薯下来的时候偷红薯,风里来雨里去,偷盗庄稼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前两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我的春花生现在已经成熟了,可以薅了。我薅了一上午,中午天热的时候我回去做饭休息,等我回来的时候花生就丢了一小车,不用说八成是那个三爷偷的。”

我问:“妈,你说凭啥说是那个三爷偷的,你怎么知道。”

我妈说:“那我还冤枉了他吗,有人看见他中午1点多,骑个电动车往西边咱家的地里去,掂个包拿个镰刀,一看都是偷庄稼去的都70多岁的老头了,偏偏不学好,还偷人家庄稼,幸亏他没儿没女,要是有儿有女不是个都跟他一样吗!”

我妈其实说的没错,那天中午我听别人说,就骑个电动车到我们西边田里去了,拿个镰刀背了个包,村里人平时谁偷个庄稼,就他们爱偷。

其实我那个叫三奶的,就是三爷的老婆,也不例外,她在东边的庄稼地里去偷玉米。也是大中午、大早上的,骑个电动车在田里到处溜达,看谁家玉米熟了就去偷些玉米,谁家红薯熟了就扒几口红薯。

反正他们老两口自从庄稼下来,就不吃自己的庄稼,到处是绿色食品,到处都是成熟的庄稼,如果被抓住了,顶多“嘿嘿一笑”,别人骂他们,一顿他们也不敢吭声,然后就回来了,基本上没有人报警的。

听说前些年,三奶去我们邻村的大队田地里偷庄稼,被人家那边的人给抓住了。

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知了”在树上上无聊地叫着,天空中没有一丝云,也没有一点风。气温38℃,广播里不停地播报着要预防高温,建议大家热的时候不要出门,包括农村,去田里也不要去。

但是三奶和三爷这个时候就出发了,三奶去了南边的田地里,三爷去了北边的田地里,大家各偷各的。三奶刚进入一片玉米地,三奶一看:

“这家的玉米真是好啊,长得又大又圆,赶紧掰,刚刚掰了五六颗大玉米。”三奶的眼睛里放着绿光,好像捡到了宝贝似的,拿着蛇皮袋子一个又一个的掰,10分钟不到,大半袋子都到手了,准备骑上她的小电动车扬长而去。

可是这个时候突然庄稼地里,出现了三个女的,那天气可真是热,三个妇女埋伏在玉米地里,满头大汗,也是憋了好久。那可是我们邻村的几个悍妇。只见这三个女的说:

“可把你抓住了,我们守护你两天了,昨天我说我们家玉米丢了,原来都是你偷的。”

这个时候三奶撞了个大花脸,偷了这么多年庄稼,终于被抓住了。怎么办呢?三个女的打了她几下,然后把她的衣服全部脱掉收走,想着让她难堪一下。

等到人多的时候,把三奶就送到了我们大队书记那里,我们大队书记红着脸把她领回去了。这个事在我们村子里传了。自此三爷、三奶偷庄稼的名声就传开了。

后来这老两口也习惯了偷庄稼,谁说也不行,反正只要没抓住我,我就不承认。就像河北沧州,那祖孙俩大半夜开个面包车去村里偷玉米的事情,道理是一样的。可是三爷三奶,没有儿子也没有姑娘,他可是爷孙俩,性质比这个还严重,我估计那老爷子得进去几天。

人是带着习惯来的,估计三爷三奶上辈子也是这个习惯,这辈子改不了。希望他们这辈子慢慢的改掉,已经老了已经快跑不动了,三爷还有胃病,跑得多了对他胃病也不好。

我妈也是70岁的人了,好不容易种了一亩多的庄稼。从春天花生播种到秋天,花生成熟,打药、施肥,田间管理。特别是今年天气比较干旱,光用小水泵浇水都浇了三次。

三爷三奶这老两口却想不劳而获,30年了还是这个样子,希望他们有所改变,这样对他们名声也好一点。

有的人的习惯一辈子改不掉的,甚至下辈子还要带着来。

#我的家乡记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罗大佑的《童年》让我忆起久违的家乡

家乡记忆最深的属于八十几岁的爷爷奶奶,大杨树地下一间红砖蓝瓦房,爷爷总是安详地坐在那闭目养神,奶奶手里永远有绣不完的宝宝绣花鞋…

奶奶身体硬朗,手脚麻利,到八十几耳不聋眼不花,还经常给徒孙们绣花鞋子穿呢。

一大家子谁家添了孩子,奶奶都会送上一双亲手做的绣花鞋,绣花鞋的底子方圆型,鞋帮上绣出图案,有眼睛眉毛胡须等,像戏曲中的花脸,有几十种色彩不一的丝线组成。

到了冬天,七八个月的宝宝穿着连裆连足棉裤,再穿上一双绣花鞋,大人搀扶着可以在地下来回牙牙学步。

奶奶在一大家族中德高望重,过去的生活条件不好,谁家孩子有点小灾小病了,没钱去医院,就找奶奶,奶奶就会画一个圈,孩子站到里面,拿把笤帚从孩子身上扫起,口中有词,这样反复几遍,还真灵验,慢慢地孩子就欢颜起来了…

奶奶有很多习惯,每年春暖花开,桐树花枣树花开之时,是奶奶必吃的美食,桐树花绰绰水打入鸡蛋煎熟卷烙馍吃,枣树花可以直接煎鸡蛋饼吃,我小时候很是好奇,这些还能当饭吃?

也许这就是奶奶爷爷长寿的秘诀吧

自传小说《底层》第一章春天里的回忆11、好运不断,我到了公社农技站

一天,国营原种场的农艺师陈隆震老师专程来讲授棉花。那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老头,胖胖的身躯呈现病态的蜡黄,稀疏的头发中三分之一是白色,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不停地咳嗽吐痰,眼泡浮肿,上穿一件圆领白汗衫,下穿灰土洋布长裤,老躯加上病态使旁人觉得他是多余的人,哪怕他态度和蔼。

上午天很热,校长和老师们都来陪课,学员们感到奇怪。老头坐在讲台上,摇一把折叠油纸扇,讲台上放着讲稿茶杯和一条黄色的毛巾,他开始授课了。

老头儿说:“一九五五年前后,棉花的棉麦套种,防治病虫,化肥使用,中耕除草,选用良种与整枝等等,还在实验示范与点片推广阶段,棉田灌溉很少见,这些栽培技术的改革与使用,在当时起到了显著的增产作用。但由于人们的习惯保守加上其它原因,直到一九六六年,我们才实现了亩产百斤皮棉县。今天,又快有十年了,我们还只是在亩产百斤左右徘徊,我们的担子很重……。”

真是才无貌相,简短的开场白就吸引了听众,这个貌不出众,且显病态的老头的印象开始在学员心中改变。

我记下了老头讲述的棉花早发与早衰的问题;密植与光照的问题;多桃与脱落的问题;还有良种与良法的问题。由于老头很忙,他必须在上午把要讲的都讲完,所以,整个上午除了十分钟的课间休息外,大家必须继续听课。

知了在树上紧一阵慢一阵地鸣叫,校长不停地给老头添茶加水,汗水润在老头蜡黄的脸上闪出光亮,毛巾不停的发挥着作用,咳嗽吐痰贯穿其间。

又有人悄悄地离开了礼堂,到小河里洗澡去了,也有人拿脚碰了碰我的脚小声说:“太热了,出去转一会吧。”

我摇了摇头,如果不听课就太对不起老头了,何况课又讲得那么好。不一会,那位同学遛走了,我仍然坚持着。

下课后,我想接触老头,可他被校长和老师们陪着去小食堂吃饭,然后就走了。(没想到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头,后来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我生活道路上,给予了极其重要的帮助,使我终身难忘。)

学习终于结束,冬天来临了。

回到大同公社农技站,汪德胜先生已是农技站的站长。他听了我们汇报后满意地说:“你们的成绩单在前天已寄到了公社,金书记见了很高兴,恰好公社明天召开生产队以上干部的冬播会,金明书记点名要孙明潮在会上把学习经过讲一下,以此来更进一步推动我社科学种田运动的发展。”

讲台上,面对一百多号人,我有点紧张,硬着头皮上台,便开始汇报发言:“以前,我以为种田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有力气就行,种田只不过是播种,除草,喷药,收割。经过学习,我认识到:种庄稼不是那样简单,种田也有科学。比如种早稻,同是一样的工序,有的一亩田能收一千斤,有的一亩田只收四百斤,有的一亩田要三十斤谷种,有的要用八十斤谷种,这里面就存在科学。有的给庄稼喷药治虫时不分病和虫,药剂随便用,用治病的药治虫,用治虫的药治病,虫和病害分不清,虫子来了不知道,造成危害乱用药……。”

我讲了种子,讲了施肥,讲了管理……。在热烈的掌声中,我神态自若地走下讲台。我听到有人说:“你看他在那么多人面前讲话不怯场,大有前途哩!”

在一九七五年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正在农科所的麦田边铲杂草,电话员曹老头找到我说:“汪站长来了,周书记叫你去一下。”

我以为是领导来检查工作,没想到汪站长带来了调令摆在办公桌上,要调我到公社农技推广站去工作,大队会议室干部们都在场。

汪德胜站长说:“本来,党委金书记是准备亲自来的,因为要到县里开会,就委托我一个人来了,他要你们以大局为重,不能老是想到我们大队,要想到我们全公社。不管怎么说,党委给我交了底,你们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反正人是调定了,明天办好移交,后天就去上班。”

“我们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人出来,又被你们要走了。”老书记唠叨着。

“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上边的决定。”汪站长解释着。

我走进会议室,人们羡慕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周书记笑着说:“伙计,你的运气真好,汪站长调你到公社农技站去工作,你愿不愿意?”

我兴奋得满脸通红,但我克制着说:“我服从领导安排。”

“那好吧,明潮,你跟汪站长去工作是好事。不过,你也不能完全把我们大队忘了,有什么事情要办,你先通知一声。”老书记接着安排说:“你回去把你妈喊回家,我们和汪站长去你家吃中饭,不要上街买菜,杀只鸡,切点腊肉就行了,还搞点酒。”他转身对旁边的大队财务说:“搞完了一起跟他结账。”

“大家还有什么意见?”老书记的组织原则性很强,见支部其它成员没有异议又说:“没有?那就这样定了……”

现在,我心满意足了,尽管我属于社来社去,亦工亦农,每月记水利工加十五元补助,工分回队参加分配,但工分在生产队也是头等的数目。去报到的路上,我在心里想:决不能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

跟着汪站长工作了半年,在公元一九七五年的冬天,被领导安排跟随着党委副书记刘德远同志到了联合大队,从而结束了我二十一岁以前的生活。

[吃瓜群众][吃瓜群众]篮球无国界,但辽宁分籍贯。

这个是最近调侃的比较多的话题,很多辽宁球迷认为辽宁籍的球员就是辽宁的功劳,因为他们都是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出来的球员。

对于地域来说,东北人的体格较为高大,虽然灵活性有一定欠缺,但也不失为培养打球的好苗子。这一点而言,东北这片土地给国内的运动板块给予了充足的帮助,这是东北三省的骄傲。

但也这些赞赏是给到这片土地的,而不是这个土地上的某个队伍或者某个体育局。

拥有最好的人口资源,却无法把这些资料培育好,然后回馈给这个国家的运动事业,这不是怀璧有罪,而是暴殄天物。

看看这些年,国内赛场上辽宁青训出来的球员在赛场上有多少,再看看广东青训出来的球员已经占据联盟的大半江山。

总有人说广东有钱,把人都挖走了,导致别人青训没人用。

然而,不说周鹏王仕鹏,就是近期张庆鹏的外甥出走辽青选择广东的事件而言,这足以说明这个自诩为篮球大省的地方已经不是国内最优秀的篮球培养基地了。

看看现在辽宁队里面打得不错的人,就算是天之骄子的张镇麟,也是在美国培养出来的篮球技巧,所以回来的时候才会超越众人,一举闻名天下知。但张镇麟大部分的成就与辽宁青训无关,最大的关系估计就是当时辽宁放人让他去美国锻炼自己了。

即便辽宁队的人也不全是自己青训起家的,那么流落在外的辽青又有多少呢?上赛季因为‘师弟’的不合,大韩的身体问题,有辽宁球迷呼吁辽宁青训的球员赶紧‘回家’,可是又有几个可以回去呢?

今年总决赛,8-9人轮转对战10-12人轮转,最终把辽宁给跑‘死’了。

这不就是青训不到位的最大体现吗?既然自称篮球大省,为什么连12个打球厉害的人都找不到呢?让郭艾伦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扛着辽宁前进,让大韩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曾经自诩后卫线无敌的辽宁,除了郭赵,居然找不出第三方可以控制场面的国内后卫。

没有人喜欢离开自己的土地,但如果这个地方无法让人成长,甚至还会扼杀球员的运动生涯,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个修罗地狱,而不是球员的世外桃源。

如果球员离开了,应该做的事情是祝福,而不是骂谁是叛徒,良禽择木而栖是自然的选择,你不能因为别人不在你那个地方发光发热就认为别人是叛徒,何况都是国内的联赛,何来叛徒一说。我这么说是因为有某些球迷把张本天杰和周鹏等人混为一谈,可这是一回事吗?

固步自封只会让人退步,再好的辉煌也是曾经,不把眼界放开,不把思想放开,总是捧着那一亩三分地认为自己天下无敌,那跟闭关锁国又有什么区别呢?

随着广东的成功,各地的俱乐部肯定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发掘和挽留,青训才是球队的根基,参天大树也是由好的幼苗成长而来。

好自为之吧,井底知了!

王财主家有一个长工,名叫八发。五十岁上下,身体健壮,满脸络腮胡。八发能吃能干。吃饭时,别人只来得及吃一碗,他三四碗饭已下肚,还说只垫了个底。

他的耙子比别人大三倍,别人还翻不到一畦地,他手起耙落,转眼间已翻好了一亩地。

他不言不语,只是笑眯眯地干活、吃饭,嘴里常叼着一只长烟锅,特别喜欢睡觉前美美地抽上一锅。

王财主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怕八发的嘴不离烟,会造成火灾,不准他抽烟。

八发想:“东家不让我抽烟,怕失火。从今天起,我再不点烟,改成嚼烟叶。”

王财主无奈:“只要你不用火就行。”

殊不知,八发改嚼烟叶后性情大变,竟嗜吃起各种虫子来了。

耕田之余,大家坐在树下休息,突然一匹硕大的蟋蟀“噗”的一声从身后跳出来。八发眼明手快,伸出蒲扇似的大手一按,已经捉在手里了。他拿起蟋蟀上上下下打量一番,笑眯眯地掐掉长须,剥去翅膀,一下丢进嘴里,“咯吱咯吱”嚼起来。

长工们见他吃得津津有味,问:“八发,味道怎么样?”

八发咂巴着嘴说:“又肥又脆,跟烤鸡差不多。”

蟋蟀要吃,蚱蜢、蟑螂、纺织娘、知了什么的也吃。如果捉到了长虫、青蛙、癞蛤蟆,他就在野外生起一堆簧火,掏出一把小刀,将头尾剁了,皮扒了,在溪水里洗刷干净,斩成一段一段的,串在一根铁丝上,在火上烤得焦黄喷香,然后就着铁丝咬着吃。

看他嚼得有滋有味的样子,引得伙伴们个个垂涎欲滴,可谁也不敢吃。

王财主爱钱贪财,但与钱比起来,命更重要,因为没了命,有钱也没用。这天傍晚吃了晚饭,他打着饱嗝,慢慢踱到自己的地里去,看看几个长工是否偷懒。

他刚走到大树下,听见草丛里簌簌在响,低头一看,妈呀,一条两头长虫!

他吓坏了,当地有一种说法:谁见了两头长虫,就必死无疑。除非将它打死生吃了,才没事。

王财主愣愣地看着它昂着两个脑袋,嘶嘶吐着信子,缓缓钻进树下的穴里去了。

王财主自言自语:“妈呀,这如何是好?我,我就要死了。”

他站在树下思量:找人来打死它,但不管我出多少钱。谁肯去打?对了,我就说是条普通的长虫,这样,他们就肯去打了。不对,等长虫一出来,他们丢下棍棒就跑,这钱还不是白花了?即使是被他们打死了,又有哪一个肯吃它?

蓦地,他的心头一亮,他想到了八发。他一路小跑,见八发独自坐在一堆稻草上,优哉游哉地在嚼烟叶。他顾不得,走上前“咕咚”一下跪在他面前。

八发吃了一惊,忙问:“老爷怎么了?”

王财主急道:“老哥快救我一命。”

八发说:“小的不是一个见死不救的人,老爷但说无妨。”

王财主说:“刚才我在大树下遇见了一条两头长虫,咱们这一带就老哥一个能捉住它,将它生生吃下去。老哥如果肯出手,我就谢你二十两银子,决不食言!”

八发心想:这厮平日里待长工凶神恶煞的,原本不值我去救。只是这长虫不打死,它迟早又会出来,见到的人肯定不止一个两个。别的好人再去死就可惜了。他又肯掏出二十两银子来,我何不去捉来吃了?

想到这里,他皱起眉头,道:“既然老爷说了,我就去试一试。只是这有关生死,不是闹着玩的。小的虽年到五十,死不足惜,只是这二十两银子是不可省的。吃完了长虫我不死,这银子小的自有用处。吃了长虫我死了,这银子做我的葬费也足够了。”

王地主眉开眼笑,连忙说:“自然自然,我马上去将银子拿来,存在你朋友那里。”

王财主急忙回家取了二十两银子,当着八发的面交给他的朋友收着。

八发准备好,这才背了锄头出来。如果是平日,大家一定会去看热闹。但这次打的是两头长虫,人见人死,没人敢去。

只有王财主生怕八发另外打两条长虫来哄他,花二十两银子他已经肉痛,真的两头长虫不死,还要搭上他的一条命,就更不合算了,所以紧紧跟在后面。

八发背着锄头走在前面。他来到那棵大树下,细细察看树下草丛,果然有一处地方的草稍稍往两边倒,这正是长虫游动过的痕迹。他吃虫多年,已积了不少经验。他先从别处收集了一些枯叶残枝来,取出火石点着了,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一小包雄黄撒在上面,再用手连扇几扇,让雄黄烟朝树下的洞里扇进去。长虫是最怕雄黄的,一闻到这味儿,马上“呼”地窜了出来。

八发挥起锄头,“嚓嚓”两下,将这长虫的两个脑袋全部锄了下来。八发丢了锄头,先双手捧起虫身,就着创口使劲吮了起来。他说虫血是最滋补身子的。等吮完了血,就取出小刀来,剁成一段一段的。丢进嘴里,吧哒吧哒吃了起来。

王财主先是远远站着看,见他吃了,才敢走近来看。等他吃完了,才放下心来。舒出一口气,千恩万谢着回家去了。

八发虽然大着胆子吃了,自己会不会死,却心里没底。回家后躺下来等死。

第二天一早起来,觉得自己好好的,就背起铁耙依然种田去了。

那二十两银子,他用一两为自己做了几套换洗衣服,一两请长工兄弟们美美吃了一顿,十八两全施舍给了比他更穷的人。

后来,他一直没病没灾,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我要上微头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