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木叶传说 木叶传说三忍

木叶传说 木叶传说三忍

时间:2019-11-11 23:22:49

相关推荐

木叶传说 木叶传说三忍

飘扬的青牛白马旗-------契丹留给了我们哪些历史典故?

历史是蒸馏的传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起源都有其诗情画意浪漫神奇的传说,一位沿着土河(老哈河)东行骑着白马的少年,在木叶山(土河和西拉木伦河交汇,赤峰市翁牛特旗海拉苏镇,距北京440公里)与一位乘青牛少女一见钟情,互诉爱慕,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人,契丹最初也就是由青牛和白马两个部落繁衍而来,在神圣的木叶山成为了契丹人的圣地。

契丹发展兴盛于衰落的唐朝末年,各北方民族群龙无首时代,耶律阿保机五代十国建立契丹(镔铁的意思),将自己国家称为“铁国”,将自己的部落称为“铁族”,把自己的部队称为“铁骑”,自此铁流千里,所向披靡,在东北亚以至于整个的斯拉夫世界(东西斯拉夫)、中亚等一直用契丹称呼中国,俄语翻译中国还为契丹人民共和国,可见当时契丹的强盛。

一个改国名如同改微信昵称的民族:契丹族的存在一直推崇汉文化,也是一个半汉化国家,历代皇帝一直有着“学唐比宋”情结,有着“以国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南北面官制度,真有点我们现代"一国两制”的最原始版本,同时国家的名字也由契丹(阿保机)、大辽(德光)以及契丹(辽圣宗)以及再改为辽,改来改去该去,都离不开镔铁意思(大辽也是镔铁),可见这个民族的血性;

三个女人的故事:镔铁的民族有其刚性,更需要女人的柔性,以柔克刚在契丹史有了更充分体现,不仅出现了以断臂作为殉葬,而自己却活下来摄政选择一代雄主耶律德光(幽云十六州、儿皇帝是京唐爹)完成民族南下的述律氏(阿保机老婆)、也有手腕超群、能委身汉人韩德让的萧太后(成就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慈禧想学没学好)并签订澶渊之盟,使纸老虎的大宋朝年供20万匹和银10万两的岁币延续了大辽近100年的口粮;更有红颜祸水的将大辽送入深渊的娼妓出身的云奇(大臣妻子、天祚帝),当然这也是男权社会男人亡国的借口而已。

听听与大辽斗的天昏地暗的杨家将,听听评书杨业怒撞李陵辈、乱箭穿身的杨延嗣、佘太君挂帅以及京剧四郎探母,大辽、宋王朝的恩恩怨怨给我们留下太太多。。。

寻找童年的故乡

在我们这里,旧历年才是真正的年。三大节日我们这里的人们特别看重,过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其中,过年是最讲究,最隆重,时间也最长。说到年,我得把时间拉回得六,七十年代去,看看那时的年怎样过。

那时,大家住得特别差,我住的祖屋是我爷爷从里头村(旧村)搬出来的茅房改造的泥屋,兄弟姐妹多,姐姐去隔壁邻居挨床了,我和父亲住牛人混合的泥屋,晚上先用干泥铺床给牛,得晚上吸收牛尿臭气,然后迟点把牛拉进屋子,如果是冬天则早点,因为牛身体发热,屋子暖和。晚上牛驺时,常常鼻子舔一下我的脚,酸酸的,牛是同人性的,是有灵性的动物。有次,它偷吃隔壁邻居番薯叶吃,糟蹋了人家东西,被父亲狠狠教了它一天,回来全家人说卖的算了,它眼角湿润了,留下眼泪来。母亲说“不顾奴身,也惜奴钱。,你们不知道它是牛吗”,从此,全家人都爱牛有加。穿着都是旧衣服,学生没有校服,我家穷,我都是穿哥哥姐姐留下的衣服,补了又补,有一次,大人说,飞机Ti漂亮,好看,我说,等父亲回来,要他买一件,可是,一等就是十年。以前的小孩子特别喜欢捡炮仔(燃烧余下的小炮),从除夕到年初一,一夜没睡,静静等待左邻右舍开年,十二点一到,家家齐放炮,小孩子穿街过巷,放炮人家最忌讳小孩子说,”嘿,一个也没有“,这句年初一不吉利话。记得我常常对父亲说,除夕之夜为什么那夜这么长。

那时,人们只有过年过节才可以有鸡吃,小孩子特别梦想过年。邻居靓仔婆说“男人望趁圩,女人望坐月,小孩子望过年”。由于鸡腿有肉,父辈总是让给孩子,长辈让小辈。吃一次鸡腿,成为过年记忆的最深刻印象,也是我小时一种奢望。年三十晚,又称除夕,也叫大年夜,家家做压岁年糕,趁火煮年糕加上一种木叶饼盖住,一会儿熟了,分给左邻右舍的街坊,真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孩子的游戏就是走营,打尺,玩玻珠,拾石头。,到河里抓鱼,抓蝌蚪,拿回玻璃樽里面养着,乐也融融。回来,我到县城读书了,有的东西改变了,然而过年的习俗一直还是延续到今天这个样子:吃团圆饭,杀鸡拜祖,放鞭炮,放大假娱乐。,但是,没有童年的游戏了,没有那种特别盼年了,不知道那年开始,年味逐渐变了。大家住楼房了,天天穿新衣了,天天吃的和过年差不多了,农村人家几乎家家有小车出行了。童年的年不见了。

故乡的年去哪里了。

我带着这个疑问,今年不顾一切,决定寻找童年的年,寻找故乡的年,品尝一下记忆犹新的年味。

一年又一年,故乡原风景被一个个楼盘抹杀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我想,我的故乡原本不是如此,但我朦胧中也却是如此。我们回不去了童年,故乡的童年之”年“只能成了很多人的记忆。

我突然有点儿发懵。

一种复杂的情愫在脑海里萦绕,也说不清楚。

时间倒流49年前那个牛年某月某日,我光秃秃的来到这个世上,听母亲说,我落地时哭声最大,哭了一整夜。

父亲是大城市职工,听我娘说,我娘就是因为父亲是体当兵分配的体制内的人,我娘才不管家人竭力反对还是嫁给了孩子他爹……我父亲。谁知道,我在故乡这头,父亲在远隔千里的遥远的那头,熬尽的是世间相思夜,盼来的是我娘的生命尽头。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和娘,在熬尽留守妇女的苦头之后,抛弃我的故乡,也抛弃了童年的一帮“润土”玩伴,终于终结了父亲分居两地的惨象,满怀希望 以为好日子指日可待,可是我娘却因为在故乡挣工分养家糊口而积劳成疾,入城第二年就撒手人寰,乘鹤西去,只好魂归故里。

父亲寂寞如雪,艰难拉扯我们两兄弟的生计。于是,我常常想起快乐的故乡童年的事,童年“闰土”玩伴更加令我难忘,,,,甚至夜里梦呓着最真诚的他,,,,现在是寡夫,,,,亚才。

此后一别,我二十年没有回故乡过一次。

……

一直到我娶了媳妇,今年才拖带妻儿回故乡去看看,方知道故乡那么多年以后的事,儿时玩伴……亚才的经历才慢慢撕开。

面对日益变化的故乡,我仿佛是一个访客。我的故乡啊,记忆中的一个地名,还是父母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传说。

我身边的这座小镇迅猛扩容,曾经一二万人口的小镇,借经济发展的劲风跨越,近五六万人聚居,而我父母的故乡啊,我们再也回不去。

……

于是,我喃喃自语,故乡,我随时可以归来看看你,但,童年的年,童年的故乡,永远回不来了。

作者灵魂组合(ZD)

11月

历史上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种族上是近亲,在地理上是近邻,有着血脉相通的联系。远古时代,他们来往密切,并有着相互联姻的历史记载。

犹太人最早在阿拉伯半岛定居的时间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但早在圣经时代,两个民族就有了交往。《圣经》记载摩西出埃及后,在亚喀巴湾沿岸的阿拉伯地区米甸娶了大祭司的女儿西帕拉为妾,阿拉伯小妾还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在所罗门时代,阿拉伯半岛的居民曾与希伯来王国密切往来。

据说阿拉伯半岛上的太玛小城是第一个具有犹太社会特点的阿拉伯城市,它早在圣经时代就已存在,犹太航海者和逃亡者为了躲避巴比伦人与罗马人的迫害,在这里最早建立了他们的定居点。

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也门地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希木叶尔王国后期(300-525年)。这一时期,埃塞俄比亚人曾于公元340年第一次攻占也门,据说,当时很多希木叶尔王国的臣民包括一些王室成员都信奉犹太教。因此,有不少阿拉伯犹太教教徒就逃亡到了汉志地区的犹太人居住区。

到6世纪初期,也门地区的犹太人越来越多,他们多致力于印度、拜占庭波斯之间的贸易,犹太教也更为流行,以至于希木叶尔王朝的国王杜·努瓦斯接受了犹太教,给自己起了一个犹太人的名称优素夫。由于杜·努瓦斯屠杀阿拉伯半岛的基督徒、焚烧基督教经典,拜占庭帝国组织基督教势力发起进攻。公元525年10月,拜占庭支持埃塞俄比亚人第二次进攻也门,杜·努瓦斯战败,他的国土、都城、妻子、财产都落入敌手,悲愤交加的杜·努瓦斯骑着他的战马冲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希木叶尔王国灭亡。

公元3至5世纪,也是阿拉伯半岛上的民族大迁移时期,随着也门地区古代王国(马因王国、赛巴邑王国、希木叶尔王国)的——衰亡,当地商业败落,自然条件恶化,许多部落居民纷纷离开向阿拉伯半岛的北部地区迁移,他们与北方居民的接触与融合,已信奉了犹太教或基督教的也门阿拉伯人,影响了当地的贝都因人。

公元1世纪,犹太人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大批犹太人被迫逃离巴勒斯坦,迁移到阿拉伯半岛的犹太人也越来越多,并在希贾兹、麦地那、海巴尔等地形成了文化中心。

根据阿拉伯传说,希贾兹的犹太人可以追溯到摩西时代。犹太人定居希贾兹的最早证据是公元42年在希贾兹竖立的墓志铭及公元307年圣徒西蒙的墓志铭。根据这两块墓志铭的记载,犹太人是公元3世纪之后在希贾兹兴起的那伯特文化的主要代表。犹太人定居希贾兹之后,接着便占领了半岛西北部所有绿洲,包括麦地那。

麦地那在前伊斯兰时代叫叶斯里伯,它是商路上一块绿洲,地下水很丰富,犹太人定居后,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农耕经验与植物品种,他们种植棕榈树、果树和水稻,并把制造金属制品、染料与珠宝的新工艺以及经商的方法传给阿拉伯人。

3世纪初期,从也门地区迁来的两个阿拉伯部落和犹太人居住在一起,他们都从事农业,互相贸易,关系相对友好,更多的人接受了犹太教。

后来,当穆罕默德开始传教的时候,麦地那的阿拉伯人之所以能够接受,正是由于他们长期与犹太人同居一城,受到犹太教期待救世主弥赛亚降世观念的影响。他们顺理成章地相信,阿拉伯人中终究会出现一位像救世主一样的使者,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制止内部仇杀,防止外敌侵犯,扩大自己势力。

麦地那的犹太人也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他们不仅使用夹杂着希伯来语词汇的阿拉伯语,而且模仿阿拉伯人把部落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据说,当时的麦地那有20多个犹太部落定居。麦地那的犹太人共建立了59个要塞,不仅防备外人入侵,而且储备粮食,保障水源。麦地那犹太人还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与会堂。默罕默德在世时,麦地那的犹太人口总数最高时可达到3.6至4.2万人。

总之,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有密切的交往,互相联姻、通商,阿拉伯人信了犹太教,犹太人也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早期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关系比较友好,但公元7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兴起,对任何反伊斯兰势力都采取了强硬措施,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发生了冲突。在麦加,犹太人曾与其他阿拉伯人一齐参与了反击穆斯林武装的战斗,一度战败了穆斯林军队。所以《古兰经》中出现了这样的话语:“你们必定发现,对于信道者仇恨最深的是犹太人和以物配主者(指多神教徒)。”

在麦地那,穆斯林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发生了流血冲突,犹太人抵抗失败之后,穆斯林阿拉伯人就把两个有名的犹太部落奈迪尔和古来扎驱逐出麦地那,并得到了大批犹太人制造的盾牌、弓箭、刀矛、盔甲等。

奈迪尔部落就在海巴尔联合异教势力继续反抗伊斯兰教,629年,穆斯林进攻海巴尔,激战3个星期,犹太人失败,不得不向穆斯林称臣纳贡。此后,犹太人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势力大为削弱。

但当伊斯兰政权巩固之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关系又趋于缓和,相对于基督教世界而言,犹太人在穆斯林世界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契丹壁画 再现大辽国风貌

由于小编就是赤峰人,每次回去都对我们赤峰的历史很着迷,只要一有空就会去博物馆转转,尤其是对我们巴林左旗的原大辽国都更是充满好奇。而大辽国就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而汉文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 “库莫奚庐出库真率三千余落请交市,献马千匹许之,处之于营丘。契丹、库莫奚降,署其大人为归善王。”北燕灭亡后,亦常以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 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由此可知,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

曾让北宋头疼不已的辽国还是泯灭在历史烟云中,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的壁画里一览雄辽的风采。#契丹##辽国##旅游##博物馆#

日本国内的神庙佛寺,都有灵牌。灵牌是用纸做的,大者六七寸,小者三四寸,上面写着某位神灵或者某菩萨的名号。日本人都喜欢佩戴,说可以保平安吉祥,他们把这种灵牌叫做“守护札。”

清朝同治六年,日本国内有一天大风之后,有无数的东西遮天蔽日,从天而降,就好像雪花飞舞,等掉到地上一看,都是这种灵牌。又有铜佛像、石佛像、还有金银铜钱,都夹杂着落到地上。有的钱落到花上树上,有些落到盆花上,落到枝叶上,就是摇动也不落下。一时之间,整个日本举国若狂,每家每户都搭建神坛,做各种法事,男人穿女装,女人穿男装,鸣钲击鼓,在大街上游行,嘴里狂呼乱叫。

无论男女老少,都在街上游来游去,过了好久才慢慢平息下来。

还有一些年轻人,经常五天、十天也不回家。等回家后,父母问起来,他们说:有个和尚冲我招手,我就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从这座山,经过某山,到了那座山。走的地方都是崇山峻岭,所到的某山,里面一定有神庙。计算一下行程,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推测是在天上飞过去的。有人说这应该是天狗在作祟。

日本说的天狗,传说中多是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古佛神灵的道场。天狗的形状和人差不多,穿着僧衣,拿着羽扇,鼻准高七八寸,背上有翅膀。

又有人说起所谓的木叶天狗,嘴像鸟一样,手脚都是四指,背上也有翅膀,形象好比中国传说中的雷公!他们负责赏善罚恶。这样说起来他们本身就是天神,为什么日本人称呼他们是天狗,而且时常到人家作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日本国内,如果有《五行志》,一定会有这件事的记载。

下面截图就是日本的天狗!

下面还有一个故事。

日本国内有一个卖瓜果蔬菜的农民,夏天梨熟了,他一早起来去果园里采摘。在他准备上树的时候,却发现有一天蛇盘在树干上,向他吐着信子。农民看了大惊,就折断树枝击打蛇,想把蛇赶走,但是蛇不为所动,依然盘踞在那里。

农民生气了,就捡了一些大石头到树下,对准蛇就扔了过去,有一颗石头正中蛇头,把蛇打死了。农民回到家,长女突然大喊:有好几条蛇在追我,救命啊!

农民一看,长女的身边一条蛇也没有,他就知道蛇是有灵性的动物,一定是刚刚自己打死的蛇来作祟。

农民赶紧请来了佛教徒,让长女坐在中间,佛教徒们团团围坐,一起念诵佛号。就这样过了好长时间,长女说蛇离开了。

众人刚刚要散去,二女儿又喊起来了,有蛇在追我,救命!

众人一听,又无法炮制,围着二女儿念佛号多时,终于送走了蛇。

二女儿刚好,三女儿又喊救命,于是再次念佛号,如此者三次,最后终于万事大吉。

这种佛会,在中国也有,都是男女信徒聚集几十人同声念佛,几天才结束,没想到日本也有这种风俗。

本文选自《右台仙馆笔记》,作者是清代的俞樾,在书中写了几个清末日本的故事。

每天写故事,点击#陈健每天讲故事#,可以查看上千个故事。

如果喜欢,请关注@陈健谈古论今,转发评论发发发。

#故事##我要上头条#

泸州是一座古城,泸州更是一座仙城。以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在泸州市区东面38.7公里远,有一个合江县的地方。山水奇秀,古迹众多,引得人们纷纷前来,比如苏轼、陆游,还有张道陵,于是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也许是由于赤水河在这里与长江汇合的缘故吧,这里取名合江。泸州到处山美水美,人杰地灵。而这里也不例外。这里成为一个县,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这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始建于元末明初的福宝古镇,有“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茶盐古道”佛教圣地之称的尧坝古镇。还有千年古刹法王寺。

千百年来,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流连忘返,如痴如醉。——但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故事还不是这些。

那是在北宋仁宗嘉祐四年,即1059年。合江县迎来了他的贵客。当时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会因他们的到来,而被记入史册。这一行六人,三个男人,两个女子和一个孩子。其中一个男子总是走在前面,英俊挺拔,结实健壮,颧骨很高。而且说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显得有些激动。另外两个一个是个老者。另外一个则身材高而消瘦。

他们是一路坐船沿江来到这里的。那是什么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呢?

原来他们就是三苏父子和两个儿媳,以及苏轼的小儿子。他们一路兴致勃勃,这是要去京里赴任。而吸引他们的,就是合江县的那座仙山。就是现今合江的笔架山。

据这里的老人们说,张道陵曾在这里修炼。在升天之时留下了他的印记。而这山上的树叶,就是那些印记。陆游这样描述树叶“落叶有黑纹类符篆,叶叶不同”。

当然也有传说,张道陵,是张良的八世孙,曾隐居天目山。皇帝召之不去。后来游云绵洞,炼丹。有青龙白虎在头上旋绕。丹成,在云台峰食之而升天。升天之日把经、诀、章、印、剑留给了子孙。

不管怎么说,苏轼听到了传说,看到了满山的树叶,留下了《过安乐山闻山上森林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其一为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

故国子孙今尚在,满山秋叶岂能神。

不过,又据人考证,这其实是唐高宗时刘善庆真人修炼飞升之所。山里有刘真人藏经碑。而今城郊也建有刘真人的成仙的云台寺。

不过就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尽管不是真正的赤壁,但这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苏轼千百年来深深的怀念。

一代文豪之后,陆游也曾来这里。他去拜谒西凉王祠,瀑布倒悬,浪花飞溅,奇石嶙峋,月色浩渺。他整整衣巾,拿出随身携带的香和水果,虔诚而拜。

悬瀑雪飞舞,奇峰玉嶙峋。

摇碎一江月,来谒西凉神。

我虽不识神,知是山水人。

不敢持笏来,裋褐整幅巾。

而到了宋元之际,在焦滩乡神臂山上,泸州知州曹致大曾在这里抗击元军,一直坚持了34年之久。表现出了伟大的民族气节,赢得“铁打的泸州”之美名。

这就是合江县:高山巍峨,直入青云。河水汤汤,激荡奔流。这里的人民质朴而勤劳;这里的故事,美丽而动听。山城虽小,到处都有让你停下脚步的理由。

来合江吧,有山有水,有故事。你会感觉到,这里像仙境,更是一个让人乐而返的地方。

#泸州风物正当红##泸州头条##泸州旅游#

大禹真的到过湖南吗?长沙岳麓山大禹碑什么来历?屈原的《九歌》里找到了大禹和帝舜到代湖南的关键证据|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前文跟大家讲到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应该是帝舜古国的南部边境。如果此说成立,则所谓的“后石家河文化”,也即是“肖家屋脊文化”,当属于夏朝建立前夜的舜禹古国文化。

湖南#长沙#岳麓山有大禹碑,史料记载是南宋时期,何致 从南岳衡山岣嵝峰模印而来复刻在长沙岳麓山上的。见图一。

说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沙人,真知堂也不相信这个大禹碑真是大禹留下的。大禹治水怎么会到湖南?大舜又怎么会死在了湖南永州(靠近广西)的九嶷山呢?这真的是一个千古之谜。

但随着真知堂寻找夏朝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特别是澧县孙家岗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帝舜古国的南部边界确实到代了湖南澧县,也就是澧水流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事情。所以,位于湘江边上的南岳衡山有大禹的踪迹,也就顺理成章,可以解释得通了。

南岳的大禹碑始见于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大禹碑也有记载。其文字高古,古人不认识,曰为蝌蚪书,和商周时代的金文完全不相似。

唐代诗人刘禹锡诗曰:“尝闻祝融峰,上有禹碑铭。”

韩愈诗曰:“岣嵝山尖神禹碑,字清石赤形模奇,蝌蚪拳身薤侧披,鸾飘凤泊 虎螭”。

明代,杨慎对禹碑进行了自己的释读: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来求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烟。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这个依据为何,已经不可考了。但我们可以看出,大禹碑的文字似乎和甲骨文并不太相似。也和山东邹平丁公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文不类。见图二。中国古代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但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可能还是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这块陶片上的五行十一个字。

南岳衡山的大禹碑,在长沙复刻版本现世后,就离奇失踪了。让人震惊的是,这碑在衡山云峰寺下的望隐桥附近被重新发现。碑重约10吨,形似桃子,高2米,底边长2.5米。被砸成两半做了墙基。 此碑现在在何处,无考。

南岳大禹碑到底是不是大禹所刻的文字,现在已经没办法验证了。但真知堂发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辞 九歌》中,对舜帝的行踪有详细记载。大禹为舜帝征伐三苗的总司令官,舜帝都到了湖南,大禹南征到过衡山,就是无需怀疑的事情了。

《湘君》曰:“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沅湘,就是湖南三湘四水之沅水和湘水。江水则指的是长江。湘君这首诗,都认为指代的是帝舜之妻峨皇。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

涔阳,澧州(今湖南澧县)境内有"涔阳古道",古属楚荆州之域 。说明,帝舜渡过长江到达了涔阳,孙家岗遗址应该是帝舜驻跸之处。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峨皇把自己的玉玦投到了长江里,把自己的玉佩投到了澧水里。并且在芳州采集了杜若,用来送给夏(下)女。图四为孙家岗出土玉凤。

这几句说明,湖南澧县孙家岗之居民已经是夏(下)国之民。且峨皇确实千里寻夫到了澧县孙家岗,没见到夫君帝舜,只见到了夏女。

《湘夫人》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湘夫人指的是帝舜二妃之女英,她是帝尧之女,即帝子。她千里寻夫到了洞庭湖无疑。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

第一句说的就是湖南的沅水和澧水。澧县即以澧水得名。说明女英寻夫到了湖南沅水和澧水流域。最后一句西澨,指的是湖北的一条河。

尚书中记载,大禹到过此地“过三澨,至于大别。”--《尚书·禹贡》。《左传》注解曰:"句澨、雍澨、薳澨,其地在今湖北襄阳府宜城县北。"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女英在湖南九嶷山见到了帝舜的英灵,她把自己的衣袖投到了长江,把自己的内衣投到了澧水。

峨皇为正妻,投入水中的是玉玦,玉佩,女英为妃,投入水中的是自己的衣服。

我们知道,屈原为楚国王族,他自称为“帝高阳之苗裔”,颛顼高阳氏是楚国先君和大禹共同的祖先。

楚国之祖为周文王之老师鬻熊,《史记》 记载:"鬻熊子事文王", 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楚子,楚始建国。

鬻,古通毓,毓则是甲骨文中的后,也就是夏后氏的后。后,即夏商(含更早时期)的王者。

鬻熊为楚国先祖,又被西周华夏诸国视为蛮夷,鬻熊一族极有可能本为舜,禹南征三苗中某一只军队的统领。屈原的说法,应该是有历史依据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头条历史@头条国风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去了哪里?专家根据DNA终于找到答案

契丹族的由来

如同其他民族有着古老的传说一样,契丹族也有关于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

据《契丹国志》记载:“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契丹这个民族是不同民族融合后产生的民族,其祖先是从不同的地方而来,民族的基因中带有游牧民族的特质,骑马放牧是从他们的祖先就开始从事的职业。

其中一男一女所生的八个孩子,经过了一代一代地繁衍,最终形成八个部落,并由此构成了契丹民族。这时的契丹规模尚小,类似于小型的族群,因此他们只能依附于其他的强大民族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唐朝时期,突厥人称霸草原,并且经常袭扰中原王朝。作为草原上的一支小部落,契丹人的立场则在突厥与大唐之间摇摆,后来突厥国被回纥击败,契丹人又臣服于回纥的统治之下。

契丹人无法在草原上立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八个部落之间存在矛盾,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联盟。这一点与后来的蒙古极为相似。蒙古各部落之间也是征战不断,虽然各部落的勇士能征惯战,但仍然无法抵御外族入侵。直到成吉思汗将蒙古统一,蒙古成为了席卷欧亚大陆的一股强大力量。

后来契丹的强盛也是如此,统一契丹各部的人就是耶律阿保机。

与大宋的纠葛

耶律阿保机出生的时代,唐朝国势已日渐衰颓,给了契丹喘息的机会。而耶律阿保机自幼便聪明过人,长大后更是目光远大,由于他的伯父是本部落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在辅佐伯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验。

不仅如此,他还挑选出本部族的勇士,组成精锐部队,凭借这支部队,耶律阿保机横扫其余七个部族,将契丹各部真正地统一在了一起。契丹族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在草原上崛起。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耶律阿保机建国,国号为辽,在历史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读过小说《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作为小说中的主角,乔峰的身世也曾掀起热议。他在丐帮作为帮主时,为大宋鞠躬尽瘁,组织力量来抵抗契丹的入侵,当他的身世被公之于众时,却突然为汉人所不容,正因为他是契丹族人。

可见在当时,汉人与契丹人算得上是水火不容。

但是历史上的契丹与大宋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像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严峻,主要是由于辽国太后萧燕燕,她其实也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契丹人,但是却对辽宋两国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萧燕燕作为太后统领朝纲,使辽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于是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军南下攻打大宋,宋真宗赵恒在寇准等人的力谏之下御驾亲征,抵御辽国的入侵。

就在战事胶着之时,辽国的大将萧挞凛在巡查阵地时,被宋军用床弩射死。萧太后决定与宋朝讲和,于是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朝则以极小的代价,换来了百余年的和平。

出现如此局面,除了签订盟约之外,萧太后对中原文化的重视也是主要原因,历史中的辽国分为南北两院,主要便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原王朝进行文化和商贸交流。在《天龙八部》中,乔峰在回归辽国后,便被封为南院大王。

因此,能够顺畅沟通的辽国和宋国,摩擦自然也少了许多,这一制度是由耶律阿保机发明,随后由萧太后将其完善的。正是因为他们的雄才大略,辽宋两国才能得到喘息和发展。

辉煌后的余光

如同其他王朝一样,在短暂的辉煌过后,由于继位者的能力和眼光有限,辽国也渐渐走向了下坡路。

在辽国逐渐萎靡之际,曾被他们打败过的女人真开始崛起,并建立了自己的大金帝国。公元1125年,金国攻破辽国首都上京,俘虏天祚帝,辽国灭亡。

不愿屈服于金国统治的辽国贵族和部分百姓,逃往到了中亚,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西辽。

西辽政权建立不久之后,成吉思汗便统一了蒙古,蒙古人的铁蹄所到之处,无人能挡,西辽政权也未能幸免。在成吉思汗称霸中亚的过程中,西辽帝国也被歼灭。从此,契丹人再也未能作为一个国家重回历史舞台。

当时被蒙古征服的西辽国中的契丹人,与当时的中亚各民族融合,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文字和传承,消失在了历史当中。一些辽国百姓虽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当中,但却不像中亚地区那样民族混杂,因此部分契丹人的血统被传承了下来。

如今专家通过DNA比对以及对辽国古籍的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达斡尔族与契丹人的血统最为接近,无论是遗传基因还是生活习性,都与契丹人极为接近。因此基本可以断定,达斡尔人就是契丹人的后裔。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光阴,契丹人最终在中原定居了下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一个家,正是中国璀璨的文明,自古至今都在吸引和包容着各族人民,才有了中国今日的局面,各民族的加入,也使中国更加地辉煌昌盛。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盟友日益增多,同样也在印证着这一点。

丧葬习俗:为何人死要烧纸?男烧马,女烧牛是有什么讲究?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各种文化种类不一而足,民间更是流传着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即使历经岁月,时至今日依旧没有断绝。

比如过除夕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除了这些阖家团圆的节日们还有祭奠死去亲人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给死去的亲人烧纸钱或是一些其它纸做成的物品。

即使是远在他乡的人也会选择一个风水宝地给先人烧纸,那么为何在过节的时候人们要烧这些东西呢?

其实原因也并不复杂,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在封建社会时期,人死之后都要入土为安,尤其是那些富人或是王孙贵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钱,因此在死的时候,都会在陵墓中放许多陪葬品。

这些能作为陪葬品的东西基本都是价值连城,难免被人惦记,尤其是在古代,盗墓猖獗,许多古墓都被盗掘后洗劫一空。

人们为了防止陵墓被盗,也是为了让死去的人有钱花,便想出了烧纸钱的方法,这样死者能拿到钱,也不会被人抢走。

这个习俗最早是起源于东汉时期,在封建王朝人们对于鬼神之说尤为敬畏,因此才有这样的习俗,从现代来说或许有些封建迷信,但却也是慰藉活人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人们在烧纸的时候还会烧别的东西,这些也是有讲究的,死去的人若是男子便要烧纸马,女子便要烧纸牛。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还要从契丹说起,当时有传说称,一位生活在天上的仙女,因为觉得天上的生活枯燥烦闷,甚是孤寂,于是便下凡来到人间。

仙女下凡之后,乘坐着青牛拉的车,从一个叫平地森林的地方,顺着西拉木伦河沿河而下。

路途中,仙女遇到一位骑着白马的神人,从马盂山顺着土河也就是老哈河向东,两人在西拉木伦河与土河交汇处相逢,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仙女与神人结伴同游,潇洒于天地之间,就这样两人孤男寡女,便以天为被地为床,走到了一起。

此后仙女和神人还生下了八个孩子,这八个孩子便是契丹八部的由来,契丹人民因此每年都会用牛和马在仙女和神人相逢的木叶山祭祀,到了后来便逐渐变成了烧纸马和纸牛,流传开来。

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但仍旧有很多地区沿袭着烧纸的习俗,不仅是老人,年轻人也没有丢弃这个习惯。

烧纸祭奠先人的做法,看似是封建迷信,其实说明了也就是从古至今,人们对死去之人放不下的思念,也是一种精神依托,或许时间长了,人们会忘记亲人的音容样貌,但却还是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些痕迹。

这种习俗在我国流传几千年,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但受限于烧纸的风险性,还是建议大家理性祭奠先人。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第三届中国匠人大会#

《吉州窑归来不看窑》

观中国地图,会发现江西省就像一有古代风貌的母亲头像,太多杰出人物祖籍源出于这块宝地。谈江西文化之盛,必言庐陵,谈庐陵文化之盛,必言永和。江西省吉安古称庐陵,素为江南望郡,至宋已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名冠天下的瓷城。集中国瓷窑之大成的吉州窑,位于吉安县东南隅,滨临赣江,上溯赣州,下达南昌,浅山丛林绵亘数十里,有得天独厚的瓷土基地青原"鸡冈岭",和通畅便利交通,逢"海宇清宁"佳境,与邻窑交相辉映,繁荣盛极。令苏轼陶醉"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的吉安,更以"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三千进士和二十一状元,"令天下文人叹服。

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延1200多年烧造历史。世事更迭,沧海桑田,永和大地上窑火从晚唐燃来,连绵相续,烈焰长生,在永和这块热土上长燃了500多年!又在孤伶冷寂中等待了700年。《景德镇陶录》盛赞:"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北宋景德镇窑,曾烧制了大量的青白瓷,这种色质如玉的瓷器几乎成了景德镇窑的代名词。然而通过考古发掘,这种青白瓷在同一时期的吉州窑海量出现,很多器型还与景德镇窑非常相似,如出孪生!吉州窑北宋时期烧造青白瓷的考古证实,彻底颠覆了过去"凡言青白瓷必提景德镇"的传统认识,这无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吉安永和流传着一个久远传说,说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母亲与吉州窑的故事,跟中国所有的故事一样带着不可信的神话色彩,但故事道出了一个历史真相,与文天祥相关历史符合,确实吉州窑的衰落与文天祥不无关系。南宋未年,元军逼近京城临安,大厦将倾,危急关头,文天祥挺身而出,"捧土障洪河,一绳维大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散尽家产,集吉州窑数千青壮抗元,终败于零丁洋,后来这批窑工匠人流落到了景德镇,吉州窑数千能工巧匠从此流失,吉州窑火渐渐地熄灭,但成就了景德镇瓷窑兴起,于是有了景德镇今天的辉煌。"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文天祥无愧于故土,用生命点燃了中华民族丹心正气燃烧的火焰。

南宋是吉州窑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烧造繁多品种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白釉褐色彩绘、白釉红绿彩绘、绿釉、酱黄釉等,其中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名冠天下,独有"剪纸贴花天目"和"木叶天目"出于吉州窑,为世界名品,饮誉中外!在日本和韩等国奉为国宝!黑色,原为古代楚国国色,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尊其母采用楚国国色黑色为国色,其二世被刘汉所灭,黑色之尊淡出华厦,启始黑釉本不是中国人喜爱的釉色,历代产量少。到了宋代,为了观看茶色和斗茶风尚需求,出现了大量烧制的黑釉茶盏,黑釉瓷才逐渐兴起。这个时期的吉州窑遗址也出土了大量黑釉茶盏和瓶罐等器物,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丰富多彩,不乏玳瑁釉、木叶贴花、剪纸贴花这样的珍品,装饰设计构思新颖,在宋代瓷窑之中独树一帜,具有浓郁地方风格与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

品瓷窑,离不开汝、官、钧、哥、定,为上品的俗成,这是"官窑"的万紫千红。如果借写瘦金体,画得一手好工笔的宋徽宗慧眼,穿越来到清朝,未必会看得上宫庭画师朗士宁如同嚼蜡的精工细作,未必看得上四平八稳,脂肪庸肥的清"宫体字"。吉州窑的品质却不一样,它既融入禅宗意趣,又兼融世俗审美,还将宋人理学思想熏陶,内在精神感悟,恬静质朴人生,抽象哲理的超脱心灵,领悟禅理的文化意境,融为一体,升华造化,极具视觉张力,凸显出大中华风雅的生活方式,集中表现了中国人精致的人生态度和"器物精神"。这吉州窑的件件器物,背后都有一片精神领地,不仅是物质化的呈现,更有对创造和对人生品质的不懈追求,在人与器物、人与人之间达成更多相互敬仰和尊爱,使生活变得更加和美且充满希望。吉州窖已造就成有了灵性侘寂美的活物,仿佛山谷中幽兰,又似红尘劫梦禅境终极,可以说是瓷窑中最有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源头活水,精华中的精华。

世界习惯称呼我们叫CHlNA,怎能让吉州窑缺席?吉州窑遗址是中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最集中古窑遗址群。吉州窑博物馆、吉州窑遗址公园、古村古镇、参天古樟、24座窑包、窑床、陶苑、陶冶坊、清都观、舒翁轩、环秀轩、本觉寺塔、龙窑寺、名人古迹、古街区、取土而成的池塘、古树掩映,水色山影,就像一位"静静的柔柔的温婉的江南清秀女子,撩拨人心"。

来吉安看吉州窑,看"一片肥硕而嫩绿的桑叶,被树下红衣少女采撷,躺进守望一生的盏的怀抱,赴一场千年窑火的约会…"来见证重燃吉州窑火走近的脚步声,复燃这丛远古的窑焰。是CHlNA人必须、是担当、是使命、也是吉州窑的等待。来吉州窑相遇前世今生,相信您会吉州窑归来不看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