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300字范文 > 百城千县万村|库区如何脱贫攻坚?来看大渡河边的峨边“铜河”样本

百城千县万村|库区如何脱贫攻坚?来看大渡河边的峨边“铜河”样本

时间:2021-09-28 08:51:21

相关推荐

百城千县万村|库区如何脱贫攻坚?来看大渡河边的峨边“铜河”样本

四川在线记者 刘付诗晨

“‘十一’村里来了不少人,除了天坑、溶洞,我们别具一格的村寨也很巴适,很有吸引力”,中秋国庆长假一过,10月9日,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铜河村党支部书记林正均便挨户地询问民宿装修情况,他说,要争取在下个假期,把游客留下来。

放在过去,这是当了30年村干部、村支书的林正均,想都不敢想的事。铜河村地处铜街子水电站移民库区,是峨边最南端的村落,与沐川县接壤,隔着大渡河与沙湾区遥遥相望,曾是发展的“死角”。

改变,是在当地全面开启脱贫攻坚之后。如今的铜河村,因水而生,依水而建,又因水而兴。大河奔腾,青山依旧,一度衰败的村庄如今已被巨型田园山水画卷替代。

曾因交通不便

成为发展受限的“死角”

今年5月,铜河村由田村和相邻的胡坝村合并而成,是大中型水电站——铜街子水电站的库区移民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封闭的生活环境,铜河村村民们曾经的生活和发展曾经十分艰难。

铜河村旧貌

“今后再也不用坐船了,下组开车10多分钟就坐拢。”驻村第一书记钟晓到岗时,村里大多数组未通车,下组要坐船。

她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田村和胡坝村400多户村民离开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靠山而安,人均耕地不足0.5亩。

“村里的路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寸步难行”。回忆起过去,林正均连连摇头,“房子全是烂木架子搭的”,他介绍,田村和胡坝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共54户,139人。交通不便,缺少耕地,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发生率为15.57%。村里因贫未婚的光棍将近40人,其中孤寡老人有10多人。

铜河村旧貌

今日全村苦干实干

低保户成脱贫致富之星

48岁的黄桂华因残致贫,长期独居,无子无女,曾经只靠种植粮食、养鸡度日,年收入不过2000元。

, 黄桂华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系列政策补贴。但他并没有因此“等靠要”,

“过去就是没文化没技术吃了亏,现在有机会了,一定要好好珍惜”。黄桂华说到做到,,通过借贷产业帮扶资金一万元,加强养殖技术学习,扩大养殖范围。

增养土鸡100只、肉鹅40只、肉猪22头……市场行情好,生猪出栏后他以23元/斤的价格卖掉16头,年收入提高到4万元以上,“新家里的电器全部换了一遍”。

起,当地整合资金1960万元,让铜河村136户467人,都“住上了好房子”。江河之上,十里桃林,绿树成荫;沿步道拾级而上,湖光山色与青瓦白墙的民居两相呼应。

铜河村是峨边“三河三带”百里桃园产业带的起点,按省农科院专家预测,这里有望成为继龙泉-简阳片区、南充片区之外,最有影响力的蜜桃核心产区之一。“桃子今年已挂果,味道还不错。”林正均兴奋地说。

依水而建,做足水的文章。铜河村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渔家乐、湖区观光、溶洞探险、鱼塘垂钓等特色产业,同时,提升鱼塘建设水平,加快“铜河人家”特色民宿成片发展。

调研报告:

库区脱贫奔康的铜河样本

——五渡镇铜河村脱贫奔康的探索与实践

(四川乐山市峨边县委宣传部)

铜河村隶属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5月由该镇原来的胡坝村和田村合并而成,是大中型水电站——铜街子水电站的库区移民村。铜河村地处大渡河畔,距离县城50公里、镇政府5公里,与沙湾区隔河相望,与沐川县边界相邻。全村幅员面积19.46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总户数538户1355人(其中:劳动力人口741人),党员52人。,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39人(其中:原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47人,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发生率为15.57%)。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精准脱贫的基本方针、目标要求和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为目标,扎实推进“修好路子、建好房子、挣好票子、补好脑子、答好卷子”重点工作。,铜河村村民人均收入为151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97元,达到贫困村“一低五有”退出标准,于该年10月退出贫困村序列。,实现了贫困户54户139人全部脱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0元,比增长了5倍多。,铜河村被选列为“四川省村民自治示范村”;,被评为“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

一、铜河记忆——沿革与困境

大渡河古称“沫水”,流经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以下以及沙湾段又名“铜河”,因汉武帝时大将邓通在此开矿铸钱(史称“邓通币”),故自汉魏以来大渡河下游就被称为“铜河”。千百年来,滔滔的铜河水在胡坝村至田村段蜿蜒曲折,汹涌澎湃,奔向东南。由于铜街子水电站的修建,铜河村(原胡坝村至田村)就成了电站蓄水的库区。以前,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铜河村村民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这些艰难困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难”:

(一)生活难:缺设施缺保障

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们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1998年,铜河村群众生活照明是:上有电灯、下要煤油灯或蜡烛辅助;生产用电是:打米小型机械只有趁半夜没人用电的时候经过人工辅助后才能启动。2000年以前,铜河村饮水难的问题也特别突出。因为无固定水源,乡亲们全部用竹竿打通连接饮用水,不安全、无保障。铜河村北面山势陡峭,几乎无人居住;铜河村南面有一些相对平缓的地带适宜居住。原胡坝村至田村就位于相对平缓的南面。但是,那时没有成型的公路,只有泥泞的山间小道。由于这里降水丰富、气候潮湿、山路湿滑,村民的生活用品和农副产品只能靠人工背进背出,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跌落山谷。村民们出行相对好一点的交通工具就是村里的那条渡船,但渡船每天定时开行,再走过崎岖的山路回家,上个街、赶个场差不多要花去大半天时间。铜河村的村民们真是苦不堪言。

(二)居住难:缺资金缺劳力

以前,铜河村村民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大多把房子建在半山腰上。因为这样,村民把生产资料背到山上或山下,或者把收割的庄稼背回家时才能节省点劳力。但是由于经济条件薄弱,又无经济来源,加上环境条件恶劣,村民大多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很多村民家里劳力缺乏、没有外出务工收入的家庭的住房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甚至已不能遮风挡雨。后来,扶贫干部第一次来到这里,看见村民的居住条件时,无不为这里的贫穷所震动和泪流。

(三)增收难:缺技术缺门路

在包产到户的大背景下,原胡坝村和田村的村民主要依靠自身的种养殖经验在山间种植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养殖业主要是养殖生猪和土鸡等家禽家畜,而种养殖业的产物主要是满足村民自身的生活需要,剩余的才拿到市场上换点零用钱。有点知识文化的年青人只有外出务工才能养家糊口。集体经济在原包产到户时就被分发完毕,长期处于零积累状态。这里,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村民增收困难重重。

(四)上学难:缺师资缺校舍

过去的胡坝村和田村没有幼儿园,所以这里的孩子是没有条件上幼儿园的。只有一个小学:田村小学。该小学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全木质框架结构,办公室和寝室的墙壁用木板装订,勉强能够办公和居住。其他教室条件更为恶劣:墙上的竹篱笆东一块西一块,地面这儿一个坑那儿一个凼。夏天还好,一到冬天,寒风刺骨,老师和学生们都被冻得瑟瑟发抖。恶劣的教学环境导致学校常年教学质量很低,每年“小升初”考试只能考上一个,师生都不安心。另外,由于山路崎岖,学生在上下学路上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山崖,坠入深深的大渡河,因此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就成了令家长们非常头痛的事。落后的教育使贫穷的代际传承无法阻断,严重制约了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治理难:缺引领缺规制

首先是村两委办公、会议等没有像样的场所,只能借用废弃不用、破烂不堪的学校教室。其次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艰难,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失,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库区生存现象。由于长期对于自然的敬畏而又没有科学的指引,由此封建迷信活动频发,不信马列信鬼神;由于缺少生计,加上法治观念淡薄而时不时出现偷鸡摸狗的偷盗行为;由于地处铜河而形成“码头”文化、江湖习气等封建糟粕,导致村民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扰乱社会秩序,甚至赌博成风。长期以来,移风易俗、社会新风难以有效形成,法治、德治、自治的效果甚微,治理起来难度极大。

二、今日铜河——做法与成效

,是铜河村往昔与今朝的“分界线”。这一年,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的战役正式在铜河村(原胡坝村和田村)打响。铜河村紧紧抓住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集中区建设和脱贫攻坚战打响的机遇,充分利用好相关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做好“域”“宇”“予”“育”“誉”五篇文章,采用“五步工作法”,扎实有效的推进脱贫奔康,集中力量消除了村民长期面临的“五难”,全力以赴改变了昔日胡坝村和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新组建的铜河村走上了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一)做好“域”文章,解决生活难题

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关怀下,铜河村为解决村民的用电难题,得到供电公司和县移民办的全力支持,由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出材料费、群众投工投劳,对村里的高压线路进行了第一次改造,改造后的电压高了、电灯也亮多了。但是,刮风下雨时,低压线路倒杆断线的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于是,村两委又向县、乡党委和政府申请农网改造资金,对全村电网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群众用电难的问题,让村民用上了安全、稳定的放心电。为了解决用水难题,村两委积极向县、乡争取资金,经过三次供水管道改造,村民都用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为解决出行难题,村两委多次商议并得到县、乡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得到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资助,通村公路竣工通车,彻底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的交通条件。

(二)做好“宇”文章,建好安全住房

—,铜河村争取到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等专项资金1200多万元,修建移民集中安置点两个。实施住房建设,集中安置群众79户310人,其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1户2人、安置彝家新寨6户11人、安置避险解困移民72户297人。同步争取配套资金2000万元,完成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三大建设,完成全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完成集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便民服务中心、村史馆、卫生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村内通讯、网络、用水,用电覆盖率达到100%。全村社会保障到位,贫困户全覆盖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铜河村还非常重视移风易俗,成立了村级文艺宣传队,丰富和活跃村民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做好“予”文章,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铜河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坚持一户一策、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一是抓好“劳务输出”,实现就业扶持一批。组织外出务工300多人、落实公益性岗位12人、解决村内产业园就业66人。二是因地制宜,实施“五小到户”,产业扶持一批。贫困户按照个人意愿,帮扶干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养鸡养猪,实施脱贫奋进计划,确保稳定增收;大力推进种养殖产业园建设,帮助村民就近就业,保障村民收入稳定。三是落实低保兜底政策扶持一批。全村落实低保兜底政策,共扶持40户66人,确保了群村贫困户全部如期实现脱贫。

(四)做好“育”文章,改善教学条件

为改善教学条件,铜河村村两委得到县、乡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于破土动工修建村里的新学校。当时村上没有公路,近百万斤的材料全靠人工从河边的船上背到离河边约一公里的山坡上。学校于竣工投入使用。后来,由于生源逐年减少,该学校于撤销合并到五渡镇中心校。实施避险减困项目时,在县、乡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铜河村新修建了一所幼儿园,解决了村民子女入园难的问题。

(五)做好“誉”文章,提升治理效能

在社会治理的工作中,铜河村的做法主要是发挥三大作用:一是制度的规范作用。加强村民自治管理,制定并施行了《铜河村村规民约》《铜河村级财务管理办法》《铜河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铜河村积分管理办法》。村内公益事业、低保评定、集体经济分红、到户支农惠农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项目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公示、透明执行,确保对象无漏错、无优亲厚友、无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现象发生。二是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村支部书记林正均、村主任任泽华为了推进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带头搬迁祖坟(村主任搬迁9座);村纪检组长万思强主动劝说奶奶退出低保户,党员干部村小组组长不计报酬参加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党员示范典型层出不穷,铜河村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扶贫一线。三是发挥“明星”的示范作用。铜河村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的“好人好事”,利用大型节假日开展“五星”评选活动,并进行公开公示和表彰。,村内评选“洁美星”20户,“孝老星”“守法星”“致富星”“和谐星”各6户。1—6月评选出“洁美星”10户。、先后推出“感动峨边脱贫奋进星”1名,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三大作用”的发挥使铜河村的治理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前的陈规陋习基本得到革除,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铜河村正向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阔步迈进。

三、铜河样本——经验与启示

在脱贫攻坚的实战中,铜河村总结形成了切合当地实际、独具库区移民搬迁特色、实现库区脱贫奔康的“五条经验与启示”,打造出了鲜活的铜河样本。

(一)在脱贫攻坚一线夯实战斗堡垒。政治建设引担当、思想建设夯基础、组织建设强力量、作风建设为群众、制度建设促落实、纪律建设护公正。近年来,铜河村围绕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定期召开“三会一课”,深入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多形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先进典型事迹,着力引导村两委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教育引领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做到履职尽责。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这个载体,发挥其在教育管理、便民惠民、先锋示范、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做到党的领导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在驻村工作队牵头下,抓紧抓好党员发展,通过顶岗锻炼、分配社会和群众工作等方式培养预备党员和后备干部,壮大后备力量。—,铜河村发展党员3名,培养后备干部2名。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利用“会议+走访,多渠道开展政策宣讲、种养殖技能培训、移风易俗和感恩教育,确保群众有动力、有能力参与到脱贫攻坚事业之中。同时,结合县委、县政府关于“三整治两评议”作风整顿工作的要求,铜河村从严整治思想松懈、作风不实、落实不力的不正之风,严格工作纪律,全面转变工作作风,党员同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自觉维护群众利益。

铜河村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铜河村库区移民脱贫奔康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在攻坚克难中抢抓发展机遇。铜河村紧紧抓住库区移民避险解困和脱贫攻坚好政策的机遇。顺应天时——党的好政策;凭借地利——峨沐路通车后西可达黑竹沟、金口河大峡谷,南可达马边、沐川,东可达犍为、北可达市中区,更有利于开发铜河村的天坑、溶洞、茶马古道及卢沟河-大渡河库区水域;依靠人和——上靠领导的关心,中间靠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四苦”精神,下靠铜河村淳朴村民的支持和努力。面对发展的“五难”,铜河村摒弃“等、靠、要”思想,村两委到处争取政策,筹集资金;走村入户向群众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在各种急难险重中冲锋在前。铜河村两委和村民们修水电、建住房、抓生产、修学校、抓治理,创造出铜河村库区脱贫奔康“五步工作法”;战天斗地、只争朝夕,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一举成为市、县表彰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中,抢抓发展机遇是铜河村取得库区移民搬迁和脱贫奔康的又一法宝。

(三)在发挥特色中培育市场优势。面对移民搬迁后遇到的新情况,铜河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结合本地天坑、溶洞、茶马古道三大旅游资源,按照“产业+旅游”的绿色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铜河村跳出入股分红的保守思路,成立了“合作社”,依托农投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利用各级扶持资金和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撑、村民投工参与建设柑橘、桃花千亩产业园。,大力发展林下种植马蹄莲、蔬菜、中草药等,可以为村民带来20%的增收。同时,加快推动铜河村农旅融合,构建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天坑、溶洞、茶马古道等旅游资源。在村党支部牵头下,提升鱼塘建设水平,加快“铜河人家”特色民宿成片发展;全面挖掘、提升旅游“看点“,引进泸沟河漂流、水陆“亲子乐园”进驻铜河村;突出自身特色,致力于打造田园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服务、农副产品购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铜河村村民增收致富。铜河村村集体产业的发展至少将为村民带来土地流转费、产业园区务工费、村集体经济分红三个方面的收益。“造血+输血”两相结合,铜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101元。依据资源特色,发挥市场优势,实现“迁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的目标,铜河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一定会越来越开阔。

(四)在志智双扶中弘扬铜河精神。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是铜河村脱贫奔康的又一成功经验和重要启示。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挖掘先进典型。利用坝坝会、走访、网络等途径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不当懒汉的自强意识。利用大型节假日开展“五星”评选活动,“先进”或“落后”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荣誉、奖励干部送上门。二是农民夜校助推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铜河村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平台,加强对村民种植、养殖技能的培训,同时对村民进行移风易俗和感恩教育,加强村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1—7月,已开办农民夜校13期。三是普遍推行亲情工作法。铜河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联户干部形成合力,积极入户宣讲政策、宣传变化,通过“阳光问廉”“三收一送”直面群众的问题,面对面、心连心地解决群众的困难,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四是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大院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类富有意义的庆祝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以活动搭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修养,融洽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五是提炼铜河精神。建设村史馆,将铜河村的历史资料和发展历程展示给村民和游客;组织编写胡坝村村歌和田村村歌,村民们在各种活动中演唱;在丰厚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铜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一铜河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铜河人不畏艰险,奔向美好新生活。

(五)在人人共建中实现人人共享。在社会治理方面,铜河村脱贫奔康的经验和启示是:在人人共建中实现人人共享。一是建设基层阵地。建设有集会议室、图书室、便民服务中心、村史馆、卫生室等基层组织场所为一体的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二是组织亲切关怀。通过各种节庆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党员干部走进农户家中,宣传党委、政府的好政策;了解农户的迫切需要,解决农户的实际困难,实现班干群一家亲。三是村民主动参与。重大活动由村民大会集体现场决定,比如:在公路和移民搬迁住房的修建问题上,村上召集全体村民开会,在大会上村民对参与投标的建设单位进行现场提问,现场表决,充分发扬民主;开展“阳光问廉”坝坝会,在村委会外操场组织全体村民参加,对全村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进行现场提问,要求相关人员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释、解答,村民进行现场评议打分。四是社会协同帮扶。邀请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员、对口帮扶人员、东西协作扶贫人员等对村的建设和治理献计献策,比如:邀请市老体协的老干部就铜河村的农旅融合发展、垂钓场地建设提出保贵意见;疫情期间,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到铜河村进行现场病毒检测,确保村民生命健康安全。五是法规制度保障。结合国家德治、法治和自治相结合的要求,将国家的法律法规细化为《铜河村村规民约》,试行《铜河村积分管理办法》,推动村规民约的落实和移风易俗工作顺利开展,并将《铜河村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文艺作品进行广泛宣传。这一系列的措施让铜河村实现了村治民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